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习生工作评价

实习生工作评价

时间:2023-06-02 09:58:05

实习生工作评价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1

作为公司一名会计实习生,在过去的三个月时间里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

一、根据核对后的应付账款余额重新建产新账,并及时的填制应付凭证、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除外协厂供应商的期初余额尚需核对外,大部分的应付账数据已经准确。

二、建立库存明细账。在三四月份,因为原来的成本会计突然离职,在没有任何交接的情况下,变压力为动力,要求自己尽快的熟悉公司情况,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改进,以期更适合公司的现状。将库存明细账分为青岛库、公司流动库、公司原材料库、沈阳库、济南库、北京库、上海库和生产车间库,并对成品库进行了汇总,形成公司总的库存明细账。在建账的同时,将当期该处理的单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因期初数据不准确,影响了报表的可信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三、帮助采购核对前期的应付账款余额,并对账袋进行了分类整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四、热心回答同事询问的问题。由于自己以前接触计算机应用多一点儿,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同事询问,我总是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我认为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我们的公司才会整体的提高。

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发现有的单据在处理上存在问题,便首先同同事进行沟通,与同事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就提交上级经理,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提供参考。

六、接手运费的登记工作。由于开始时未交待明白,,所以前段时间一直延用前期的做法,对运费进行流水登记。运费管理修正后,根据应付报表及运费管理的要求,重新设计了一套运费统计的表格,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公司的日常操作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以期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2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课堂评价;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

一体化课程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技校系统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以来,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学校的引领下,各地技师学院在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不同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架,开发了一批工作页等教学文件。目前,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迈入课程实施和教学试点阶段,遇到了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急需改革

一体化课程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生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的一体化、学生评价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一体化。在当前的教学试点中,教师在使用传统课堂评价方式和方法对一体化课堂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常常遇到评价结果偏离、无法有效指导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偏重理论知识或者操作技能,忽视工作内容和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评价时,习惯性通过口答、笔答、课堂作业等形式对理论知识点进行重点“考评”,部分还以问答操作步骤、叙述主要流程等形式对技能操作考核进行辅考评。为应付这类评价,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或者操作步骤、操作流程,便可在课堂的考评中取得较高评价。但这类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导致学生在实施真实工作任务、遇到实际问题时,只会机械地引用理论知识、重复操作步骤或流程,暴露出工作能力缺乏、不能胜任岗位等问题。

2.评价主体单一,忽视学生参与

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沟通、协商、合作等社会能力。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时,通常以小组展示、小组提问等形式进行评价,往往仅能观察到小组内优等生的表现情况,忽视大多数沉默学生或内向学生的表现。

3.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

一体化课程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思维,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传统课堂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常根据学习任务最终完成情况,判定学生课堂学习是否合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定论。这一评价结果不利于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也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体化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质量既不能依靠一次或者两次的教学、训练形成,更不能通过传统的一次性考试或考核进行量化评估。综上所述,从评价内容、主体、方式三个方面看,传统的课堂评价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亟待进行变革。

二、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改革策略

针对上述的情况,以水质重金属离子指标检测课程教学为例,笔者尝试围绕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围绕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依据工作标准,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进行考评,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评价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展开,覆盖知识、技能和素养多个领域

以水质重金属离子指标检测课程中“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学习任务为例,这类任务在开展过程依据接受任务、制订方案、实施检测、验收交付、工作总结5个环节开展。在制订方案环节,学习者需依次对工作流程、试剂清单、仪器清单、人员分工等4个工作步骤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设计时,笔者针对这4个方面进行了评价设计,如表1所示。由表1看出,在评价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个环节提出了评价要求,且评价点覆盖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大方面。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依据企业岗位要求,着重训练、考察学生的纪律、沟通、合作能力、策划和创新意识等。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强化,将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或生活中,避免空谈素养,体现了一体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优势。职业能力评价,紧密结合学习、工作步骤,体现在每一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遇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集体或者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够掌握每一项操作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工作岗位中“效率意识”和“安全意识”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共性要求,是企业对员工整个职业生涯、工作始终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职业能力评价维度,笔者还关注了“时间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两方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任务为载体,教师反复考核、评价,强化学生“效率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

2.形成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

由表1得出,评价过程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包含学生本人、同学和教师三个维度。这种评价方式形成了学生老师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有助于准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以“人员分工”步骤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可以了解该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程度;依据互评结果,可以认知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地位;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可掌握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结果综合,便可以准确得出该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避免了小组活动中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也避免了教师仅凭借笼统印象和感觉打分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相互印证,可发现学生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心理状态。对于自评较低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使用表扬、鼓励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对于自评严重偏离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这类学生认知合作、沟通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领导、交流能力,让他们摆脱孤芳自赏的境地;对于互评较差但教师评价较好的学生,教师应深入分析小组合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及时地对小组组成、人员结构进行调整,改善小组合作状况。通过不同主体的多元评价,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习行为的顺利开展。

3.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

一体化课程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对学生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些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无法通过一两次课程的教学实现,只能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工作实施环节不断训练、强化。因此,评价学生职业素养,需要在每个工作环节开展。每个环节对学生职业素养过程性的评价,都能够反映出学生素养培养的成效,也能对下一阶段培养方向和内容做出指导。以“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学习任务为例,笔者在“接受任务”环节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发现学生“工作纪律”方面评价持续达到要求,但在“策划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因此,在后续的“制订方案”“实施分析”环节,着重对“策划能力”进行引导、讲解、示例和训练,并在各工作环节的评价中持续进行追踪。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引导和针对性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才能取得成效。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后,笔者依据企业考核形式组织了项目考核,并在最终评价中,按照表2所示比例,根据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综合给出了学习任务总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中各环节的权重依据在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进行分配。“制订方案”和“实施分析”两个环节在“生活污水中铅含量的分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占用了超过60%的课时,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这两个环节的权重之和也超过60%;相应的,“接受任务”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用较少课时,在评价中的权重也仅有10%。这一分配原则体现了对工作要点和重点的关注,符合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一体化的要求。

三、一体化课堂评价方式改革带动了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三个角度入手,笔者在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评价方式进行了试点和探索。经过两个学期对3个高级工平行班级的观察,笔者发现改革后的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边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在以往的课堂中,“三无一有”学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这部分学生常常沉溺于手机之中,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钉子户。在开展一体化教学和变革评价方式后,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满好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及时关注和指导下,学生们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增加了学习效能感。实践发现,“三无一有”学生减少30%以上,其他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三有一无”,整个班级和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明显改善。

2.学生独立性显著增强,学习成效明显提升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3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开发,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根本要求是以行动为导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培养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理念及要求使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和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来看,基于工学结合课程与基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笔者拟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角度,就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与学习是一体化的。它要求根据企业典型的实际工作设计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方法进行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使教学的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来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知识讲授,变为借助特定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生亲身体验以及参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培养。根据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可将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评价内容全面化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评价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也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关注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

教学与评价整体化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评价不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将评价“嵌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评价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把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工作成果(如产品、劳务、模型、报告、方案、总结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把评价作为师生双方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为改进和完善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评价过程动态化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评价不仅关注结果,而且还关注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以促成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并将评价工作日常化。事实上,大多数工学结合课程都是按“项目教学法”来实施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每一个学习子情境设计为一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每一个子情境教学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了评价工作的日常化、程序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知识体系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学习(工作)的机会和时间,有时脱离了教师直接控制的范围;而且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很大,很多时候是在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学习(工作)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不仅更为真实、准确、可信,而且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课程设计及教学,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这样才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提供有用的评价信息。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层次及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考虑职业教育与职业活动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是否成功、有效,需要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去衡量,必须与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能力逻辑发展顺序相吻合。所以,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应包括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及指标,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及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反应评价反应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第一个层次,即在课程结束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程度,主要是采用观察、面谈、问卷调查、电话交谈等方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爱好程度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对教学过程及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层次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满意的、还是不满意的,从而为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直接的依据。当然,这个层次的评价还未涉及实质性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满意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即产生有效的学习。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第二个层次,即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时认定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改变和提高,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对照比较来实现的。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采用课堂提问、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法;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设计学习(工作)过程、成果评价表、综合评价表等量表来实现;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作风、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采用评价量表、360°考评等方法。这个层次的评价虽然能够测评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提高,但仍然无法确定学生是否能将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即实现学习成果的转换。因此,最终的课程教学效果仍然没有显示出来。

行为评价行为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第三个层次,即在学生进入工学结合岗位或就业以后才能实施,以确定学生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方式。主要采用观察、跟踪调查、问卷调查、主管(同事、客户)评价等方法。这个层次评价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用到了课程学习中学到的东西,即是否实现了课程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应用和转换。尽管这个层次评价的数据不容易获得,但意义十分重大,它直接反映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将课程中习得的知识、训练出来的能力以及培养的工作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才达到了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由于行为评价只有在学生进入工学结合的岗位或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才能实施,因此,这个层次的评价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例如,构建真实的学习(工作)情境,或者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行为长期跟踪调查。另外,行为评价也需要较长的时间,主要由企业或者专门机构来完成,费用较高,操作难度很大。

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第四个层次,也是在学生进入工学结合岗位或就业以后才能实施,以了解课程对学生实际工作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衡量工作绩效的数量、质量、成本、利润、效率等指标来实现。这个层次的评价是课程教学效果的终极评价,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课程对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给客户带来增值服务的理念;分析出课程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原因。其评价结果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就业导向、面向劳动力市场优化课程的直接依据。当然,这个层次的评价会面临很多问题:一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二是评价技术和方法目前还不完全具备;三是结果评价是通过具体的一些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大小是多因多果,需要分辨哪些结果与评价的课程有关,在多大程度上有关,这样就使结果评价变得十分困难。

从学校的角度对课程结果进行评价,短期可以通过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专业对口率;长期可以通过毕业生的晋升发展情况,用这些指标来判断课程对社会及企业产生的效果。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充分发挥企业评价主体的作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企业评价主体的作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在企业内完成的,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工作)效果如何,应该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另外,上述第三、四个层次的评价主体也应该主要由企业来承担。由此可见,企业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的评价作用,使其参与到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活动中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职业院校应该与若干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完善的过程评价制度,学生在企业内部完成实践教学的同时,完成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与用人单位合作,长期跟踪毕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以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行为、结果评价。

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效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效用。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由单纯的评价客体转化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合二为一。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将评价过程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已成为课程教学的一种必然结果。因此,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环节中,必须设计出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有关内容和方式,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过程,促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差距,不断反省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极大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转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观念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转变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观念。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更多的是采用笔试,以具体分数为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试只能测定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无法了解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及学习态度、工作作风等职业素质,更不能实现行为评价和结果评价。如果不转变单纯重视量化评价的观念,无疑会使职业教育重新回到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局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当更多地应用质性评价方式,质性评价应当成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导思想。其实际做法是在评价的各个层次设计出更多的质性评价内容,采用属于质性的评价方法,如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答辩式评价等。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4

【关键词】顶岗实习 质量 考核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经环节,是学生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的最好形式之一和有效途径。如何针对目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现状,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规范顶岗实习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顶岗实习质量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推进效果不好。部分高职院校把学生顶岗实习当做一种形式, 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采取放散羊式的实习方式, 也没有安排专门人员从事考核工作,根本无法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二)缺少必要制度,难以规范考核。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等制度,但缺少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方面的制度, 如校企合作考核评价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标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等。

(三)考核主体单一,难以多元评价。多数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考核的主体为学校指导教师,缺乏企业、社会和自我评价,难以真实反映顶岗实习效果。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并且应该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 适当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保证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考核内容简单,缺乏全面考核。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内容为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鉴定,而对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鉴定等项目没有规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且缺少对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工作胜任能力、主动工作和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指挥与安全防范等考核, 难以全面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简单,缺少量化评价。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由学校指导教师按照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实结及实习单位鉴定进行考核的方式评价顶岗实习成绩,成绩多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没有相应的指标体系,也无法进行量化评价,难以准确评价顶岗实习质量。

(六)缺少软件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信息沟通采取了传统的表格式管理,且信息主要集中在系部,缺乏相应的软件平台,学校难以全面掌控, 既存在信息沟通迟缓、不畅问题,也存在顶岗实习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

二、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规范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基础。为此,在设计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把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做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全面、多层次考核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合作、效果等因素,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需求、毕业设计(论文)考核等实际,全面反映顶岗实习质量。

(二)多元性原则。对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评价自我实习效果和学校与企业对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效果;学校评价侧重考核学生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实习效果;企业评价侧重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团结协作精神、专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三)科学性原则。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主观随意性,使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

(四)实效性原则。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实效性,指标设计既要能够客观反映学校对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工作质量,也要反映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质量,还要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所达到的真实效果。

(五)可行性原则。考核评价指标要简便、易行,具有操作性,指标数量适中,内涵清晰,方法明晰,数据易于获取,便于统计。

三、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顶岗实习的外部政策环境。建议国家在《职业教育法》及《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法规和条例中明确规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对实习耗损和现场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贴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指导与考核评价的积极性。

(二)建立顶岗实习质量考核机构。学校要与诸多合作单位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组织,在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下设顶岗实习管理机构,由学院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工作;院系和实习车间、班组共建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考核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企业现场指导承担。

(三)校企共同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应文件。学校和企业要针对顶岗实习各环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定相应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考核评价指标内涵, 明晰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中的职责和任务,做好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的相应记载, 确保评价客观公正。

(四)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顶岗实习管理流程, 科学考核评价顶岗实习质量。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准员工,采用相应的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加快角色转变过程。

(五)学校要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系统,对顶岗实习实行动态管理。学校要加大投入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和相应的网站, 动态管理顶岗实习。该系统具有信息服务、岗位信息、网络选定审核实习岗位、实习过程监管、实习成绩评价、实习交流等功能,满足学校从实习资格审察、实习岗位分配、实习指导教师选派、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效果评价、实习文件提交等要求。

(六)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学校要建立包括顶岗实习方案制定、实习动员、实习资格审核、实习企业遴选、实习教师聘请、实习过程记录、实习评价与考核、实习鉴定、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工作经历证书等材料在内的系列档案,加强顶岗实习质量监管。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工实习;工程实践能力;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51-01

教育的评价标准因评价对象不同和重点的不同而异。理论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将别人的实践经验用讲授书本知识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习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划、有组织地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形成技能、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领会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一、实习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

(1)实习教学的学业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是整个实习教学的核心。操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并转化为相应的“自动化”“完善化”的动作系统。操作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学习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等;心智技能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共同提高,这是整个实习教学的核心。如在实习教学课堂上,实习教师向学生讲解每一课题的操作要领、动作分析和进行典型元件的工艺分析时,学生要倾听、记忆、理解;教师在操作演示和操作解释时,学生要观察、分析、思考,这些都属于心智技能的培养。而学生接着示范动作进行操作练习,并不断纠正错误,从不连贯、不正确的局部动作过渡到正确的、完整的动作系统,从而掌握动作要领和操作要领,形成技能、技巧。

(2)实习教学的学业评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实习教学过程同样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学生掌握好技术理论,形成技能、技巧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习教学中开展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不仅可以反馈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方面的信息,更能根据反馈结果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可见,在实习教学中开展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电工实习中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教育活动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实习教师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及时修改和调整。在电工实习中,当学生完成某个电路的安装后,针对该实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该内容掌握的情况、工艺水平、实习时的安全文明生产等信息,以便实习教师分析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从而开展个别辅导和集中辅导并对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称为结果评价,是在某项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了解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或者评定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它的重要功能是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和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反馈信息。电工实习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是学生经过某一阶段的操作技能培训后,给学生评定实习效果及成绩,反馈学生在此阶段内电工操作技能、交流活动技能、安全生产技能等多方面的提高情况,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对教学模式和过程进行改进,达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和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

三、实习教学中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

(1)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活动情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自评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消除评价人员与评价对象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开展自我评价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在实习教学中开展自我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容易忽略除操作技能提高外的其他实习内容。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学生会认识到实习不仅是操作技能的提高,还包括了实习过程中的安全、合作、交流、创新等内容,并能通过自我评价反馈阶段性实习教学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电工实习形成性过程评价中开展自我评价,实习教师可根据不同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确定实施时间。

(2)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是指由其他有关方面的人员对评价对象所实施的评价。相对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由于评价本身并不直接涉及评价者的利益,因此,一般来说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对于实习、实训评价来说,他人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实习教师和同学,因为学生的实习更多集中在学校实习课堂上,只有实习教师和同学对被评价者的实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四、结束语

开展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形成“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中开展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不仅可以实现生产实习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能使实习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面点制作 学业评价 综合职业能力

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是一种创新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其组成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面点制作这门课程中,一般是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品种考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何在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首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只关注学生的面点操作技能的专业能力,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影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能力。在学生学业评价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成为职业人,明确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不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以往的面点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成品的质量上,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教师不再是面点品种制作的示范者和传播者,而是学生的能力发展的引导者,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

最后,通过学生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培育学生的职责可以延伸到家庭、企业和社会。从而营造良性的家与校、校与企的互动氛围,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

1.关注能力目标导向的特点

在学生学业评价中,应该要把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准职业人作为学生的能力导向目标,确立与人才培养目标、学习目标、企业用人要求相对应的评价指标。

2.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相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对学生的面点知识和技能等学业性内容进行评价,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非学业性内容进行评价。

3.多渠道、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在对学生学业评价中,教师是学生的重要评价者,但不是唯一评价者。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自评),学生之间评价(互评),教师、家长和企业评价(他评)等多元评价使评价更符合实际。

4.确立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面点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模仿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大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注重学生输出,而不是教师输入。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设计

技工院校的学生学习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校内课程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学业评价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指标。

1.校内课程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

(1)校内课程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可以通过课程成绩的考核,以一项具体的项目为载体,测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分析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具体项目中,教师主要评测学生的方案策划能力与方案实施能力,并填写学生学习任务评价表,让评价更直观。

一是学生方案策划能力测评方面。模拟厨房的真实情境,根据面点师的日常工作内容,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如某蛋糕、某饼干的制作。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明确任务要求,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找出解决任务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对原料、工具、制作方法、工艺流程等因素,制订出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方案。这主要测评学生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案策划、发散思维、语言组织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方案策划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查询资料,收集有效信息并整合;写出工作任务中需要的原料、工具清单;编写工艺流程,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制。

二是学生方案实施能力测评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设计的工作方案开展任务实施,从任务实施的效果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主要测评学生的任务执行能力、工具设备使用、操作规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方案实施的相关操作主要包括:前期工作准备:称取原料、领取工具;实际操作及质量控制:按设计的工艺流程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成品;成品检验和制作情况记录:成品摆盘和装饰;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完成一个具体工作任务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策划和方案实施能力填写“学生学习任务评价表”(表),评价内容由多个评价要点组成,主要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方式由自评(25%)、组评(25%)、师评(50%)组成。

(2)校内课程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还可以通过阶段测试、期末综合测试以及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在阶段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方面,可选择难度大的工作任务或者一系列的任务展开考核,如自助餐西点出餐与餐台装饰工作。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也能考查学生整体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2.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虽然已经不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由于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一般是通过学生在岗位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一个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根据企业提供实施考核的客观条件和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相应的考核方案,以企业为主,共同实施对学生的考核。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如日常工作完成效果、企业文化内涵学习、应对突况采取的措施、沟通合作、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等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

在面点制作课程一体化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分析可以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以及处理各类实际问题的经验、技能、技巧等,并且可以让学生在面点制作工作中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能使评价更全面,更有实际意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竞争力,才能促进面点制作课程一体化教学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俊.浅谈一体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2012(30).

[2]李劲宏.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7

关键词:工科院校;学习评价;出发点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育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内容。在这些评价指标中,更多的是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来实现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变,如何适应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学习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体育学习评价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这些弊端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体育学习的效果,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1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

1.1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现状。通过对江西省工科院校调查,毕业论文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平时成绩、课外锻炼、理论,而体育能力、综合能力极少纳入其中,进步幅度、交往与合作精神等因素则基本没有纳入。此外,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工科院校的身体素质内容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要求测试的素质一致。以上说明目前江西工科院校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是为了完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检查,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考试时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过分追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或以体能为中心,致使“教学”与“教育”因素被淡化。存在着对体育学习评价认识上的误医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

l.2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互评。通过调查,工科院校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等方法。学生对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评价,有81.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和不太合理。主要原因是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方法似乎沿袭了过去的老方法,既没有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没有熔入固有基础和进步程度因素,而完全是“一刀切”标准。同时将《学生体质锻炼标准》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再次。评价主体单一。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却仍然是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而事实上最能了解学生学习的还是学生本人,而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机会的。

2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出发点的分析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2.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资料表明: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硕士论文必须确立大学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与标准。其评价内容与标准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的学识水平及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然而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脱节并且评价的方法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是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将评价看成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或更窄化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甚至将评价等同于考试等。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注重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对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也就是目标与实践相脱节。

转贴于 2.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体育活动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的目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而纵观工科院校,他们的评价方法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致使素质好的学生不费丝毫努力就可轻松地得到好成绩,素质差的学生就是花费很大努力也得不到好成绩,挫伤了的信心,厄杀了运动兴趣,从而与体育评价出发点背道而驰。

2.3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从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整个课程设计始终应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要实现这一出发点,必须重视学生自我评定和相互评定的作用,做到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相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但是工科院校整个体育课程设计没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只注重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个人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结论与对策

3.1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运动训练方法的影响,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医学论文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过分追求细腻的技术动作或以体能为中心,致使“教学”与“教育”因素被淡化。

3,2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方法都是采用

终结性评价、绝对评分,只注重教师的评价。

3,3工科院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很好,

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实施,致使目标与实践相脱节。

3.4构建合理的评价内容,采用科学评价方法。在构建评价内容时,必须以《纲要》要求为指导,结合工科院校学生的耗而设置。改变以往只注重外部——教师的评价,并且重视内部——学生的自我评价,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小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

[2]由文华,张黎.陕西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高松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评价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8

[关键词]高职 实习 质量评价

[作者简介]郭防(1978- ),男,山东聊城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区域经济。(河南 郑州 45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课题“酒店专业学生实习实效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JXM-2010-0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45-02

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的内涵是针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的,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和动手能力给予评价的一种学习制度。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是指他们在相关专业或者领域内做好某项工作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能力。对这一能力的评价关系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研究工作应当始于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高效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是根据行业开发的能力标准做出对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能满足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指定的、必须完成的实际操作指标和应用迁移能力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关注和设计。

一、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

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模式中主要突出对能力的评价,能力本位的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标准测试的模式。应结合实习环境和各专业具体情况设计出固定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表现中。符合标准的即为合格,不符合标准的则是不合格;再进一步说,可以根据该标准设计必要的测试题目,通过量化计分模式考评学生对于标准的落实情况。

高职学生实习的评价方法与在校期间理论学习的评价方法并不完全相同,这与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有很大关系。理论学习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实际层面而言,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开展的一种评价考察;而实习评价则是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状况的考察,对于他们在实习中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因此,在评价方法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绝对评价。绝对评价就是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将学生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员工而进行的评价。这些标准都是企业根据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制定的,但其中又体现着学生的专业课程目标,对于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总之,这一标准既体现着企业对员工的一般性要求,同时也兼顾了高职院校的实习质量评价内容。这种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普遍性知识和能力开展的一种评价,如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操守、爱岗敬业意识、精益求精精神等普遍性内容。这些内容在实习环境中的任何岗位都能有所体现。

2.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评价实习学生在执行某一项具体任务时,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技能和素质,这一过程主要是针对企业技术型人才而设计、制定的。过程评价既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又评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做出的评价。在学生完成一项专业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又要在工作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应当具备处理重大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这都是过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3.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就是将绝对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既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普遍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如遵守纪律的意识、爱岗敬业的意识等),在这些普遍性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又按照专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开展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的具体实现途径是伴随着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实现的,其中,这些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实现的。

二、高职学生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条件及范围

1.应用条件。实习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具备具体的应用条件,如对汽车维修专业实习质量的评价,应当有实际的故障车辆等设备作为对学生考察和评价的支持条件。此外,根据专业不同,对高职学生展开的质量评价的应用条件、需求也有所不同。针对各专业的评价中常用的、比较普遍的设备和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行为观察记录。主要是指实践的参与、遵守纪律、遵守安全规则、与人沟通合作情况等。二是交谈法。包括口试、讨论等形式。三是技能实演。即仪器设备操作、工件制作等。四是实践报告。主要是指提交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各类设计与工艺报告、自评报告等。五是各类测试。包括书面答卷、排障测验、软件使用等。

2.应用范围。高职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范围是决定评价有效性和客观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范围大致包括对高职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绝对评价,对综合专业能力的过程评价以及对于一些特殊问题的综合评价等。首先,绝对评价框架下的基本能力评价。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是实习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应当成为实习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通用性较强、基础作用明显的实际训练应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评价内容列入评价体系中。最终考核的成绩结构中对于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绝对评价成绩也应成为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过程评价法框架下的专项技能评价。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是实习中的一项深层次能力训练,也是学生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专业性很强,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这一环节的训练过程中应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实习能够有所提高。而是否真正有所提高的依据便是过程评价的最终结果。因此,对于专业专项技术的提升的评价应成为实习质量评价中的又一重要内容。最后,综合评价法下的综合实习环节。综合实习环节是高职学生实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它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和各种能力的整合能力的评价,如在动漫设计专业,在实习中学生为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用到绘画能力、计算机能力、编剧能力和设计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他们艺术思维、审美能力的调配和整合下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个人的作品当中。综合评价即是针对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思维表现出来的。

三、高职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与核心要素

1.高职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第一,评价体系应着重立足于对学生能力的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应涉及学生在校内和企业实习中所获得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涉及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对待学习或者工作表现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等内容的各种要素都应成为实习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标准。第二,高职学生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学生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评价。所谓通识能力就是高职院校任何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的、具有普遍性的能力。如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能力,这部分能力属于学生的基本素质,无论是服装设计专业或者动漫设计专业等都需要交流和沟通信息的能力以获取本专业发展和工作、学习所需要的种种信息。因此,评价中要对这些能力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至于专业能力主要是针对高职各个具体的专业所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中应体现在实习中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以及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对这些知识的提升力度等。总之,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应当完整地体现出对学生在实习中所发生的变化。

2.高职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高职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当由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组成。

第一,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是针对学生普遍能力的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学生的敬业精神、文明操作、创新精神、协调能力以及同事间的人际关系沟通和协调能力。这种职业素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但这些综合素质的各组成部分只有结合真实的工作和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最终的养成。这也意味着实习环节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实习环节的实效性对我国而言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的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并没有被安排在与本专业实际相关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也没有按照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行训练和教育。因此,有必要加强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促进和完善学生实习阶段的实习质量。

第二,专业能力。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实习环节需要重点加强和锻炼的一种职业能力,也是实习质量评价中的重要环节。专业基本技能就是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这些技能关系到学生在专业内容或今后的专业道路发展上的动力和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评价体系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设计与实际实习环境相符合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如高职教育中的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应接触真实的办公环境,应当与公司行政文秘或相关工作实现顺利对接。学生应能够在实习中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处理公司事务,能够独立地安排各种形式的大小会议。为此,在实习评价中应当对学生安排会议的协调能力设计一定的题目给予考核。同时,也应当对于他们的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给予严格的考核评价。一方面是对他们实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将要参加实习的高职学生的激励,在他们思想中树立应当在实习中毫不含糊地执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观念。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说专业基础能力是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基石,那么创新能力就是学生职业道路上的引擎。因此,无论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实习过程当中都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积累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实习环节的创新能力评价也应当被列为重要内容,作为督促和鼓励学生创新的制度保障。评价中应侧重体现学生在实习中加深和不断拓展的创新意识、技术支撑能力。另外,在工作的各个细节中,只要能体现学生对传统理念和传统技术改革的事项都应作为创新意识并给予鼓励。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提供自己实习中总结或发现的比较有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是自己发明的,也可以是自己发现的别人的创新成果,对于该成果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将其透彻地呈现在评价者面前。同时,在实习报告中可以要求学生设定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一章,具体介绍个人对本专业知识内容的创新性理解。

综上所述,实习质量评价工作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适应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大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实用,还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等内容制定具体可行的实习质量评价系统,以此提高实习的质量并为今后的实习和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江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孙娟.创新高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才智,2010(10).

[3]蔡晓双,李琳琳,范红征.关于培养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8(11).

[4]朱英华.综合素质与技能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重要性的调查与思考――以聊城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9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how to construct a suited system of high voc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the mode of “business/school”partnership ,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focus on evalu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 and making fair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with diverse indexes, subju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final aim i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on.

关键字:工学结合;教学评价;实践教学

Key Words: “business/school”partnership; teaching evaluation; practice teaching

0、前言

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主题,“工学结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把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技能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本文将对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探索出一套实际有效的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1、“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相接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学生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更贴近工作岗位的内容与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应与企业实践考核相一致;

(2)课堂教学学时减少:课堂理论教学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也要发生变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内实践教学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课堂教学的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当学生分批到生产现场顶岗实习时,其实习内容也该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技师、工程师指导,教师只进行抽查与巡视, 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应得到充分保证。

2、“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系统也要做相应做改革,主要有:

(1)评价内容全面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从多角度进行的全面化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要求都纳入评价体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作品、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心灵、价值观、情感、生活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评价者,“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实习、设计、生产等很多都是借助企业的场所来完成的,来自企业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更科学更真实,而且指导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更接近企业的需求。因此,教学评价主体必须要多元化(包括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身和“工学结合”企业)才能教学评价活动更合理、贴切、科学、真实地反应学生的技能。

(3)评价方式过程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不能限于固化最终结果的评价,而应当是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它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经历和体验。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其评价系统应作改变。

(1)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主要包括实践环境、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实践产品和实践结论4项,其中,实践环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项目是训练学生技能的载体,应以掌握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为出发点, 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实践教学实施的结果则应体现为产品或作品,如学生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程序、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的半成品等;实践结论主要是借助企业师傅的评价,或是参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产品标准进行评价。

实践环境(40分)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30分) 实践产品(15分) 实践结论(15分)

实践场所 实践设备 指导老师 职业氛围 项目来源 能力目标 作品 评语报告

表1评价指标

(2)评价主体

评价的主体有企业评价、学校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

① 企业评价:顶岗实习成了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应充分发挥了企业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企业专家最先考虑的因素应为高职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次为其工作能力;

② 学校评价:不再以“期末考试成败论英雄”,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平时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期末以笔试的形式测试学生了解教材的使用度和有效性;“工学结合”期间,对学生在“工学结合”环境中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③ 学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想法,认清顶岗实习的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学生找出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3)评价内容

① 自我管理:主要是考查学生在遵守企业各项制度、按时到岗,无迟到早退、随意离岗、窜岗、接受组长安排的实习任务等自我约束方面的表现;

② 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学习技能,比如,熟悉实训工作环境,熟悉设备的操作、运行、简单维护,保质保量完成安排的实训任务,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等;

③ 职业意识:主要是考查学生责任感、适应性、认同感、安全生产以及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并且在实习岗位严格执行本岗位的保密要求;

④ 人际沟通: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上进、虚心好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待工友平易近人等能力。

(4)评价方法

通常,评价方法主要有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答辩等多种方法。从“工学结合”本身的特点出发,其评价方法不应是以具体分数为指标的量化评价,而是以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指标的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广泛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是在一个特定情景环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工作技能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要考查学生所表现来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究新知识能力及其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方面。

表现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完成情况如何,这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等,在生产环节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再返校学习时目的会更加明确。

4.结束语

建立一套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了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当务之急,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并且根据“工学结合”教学特点,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的评价内容和多种评价指标,以期达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预期的效果,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戴士弘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2】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戴士弘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10

【关键词】“双场合一”教学;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28-04

【作者简介】姜汉荣,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南通,226300)副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和难点逐步显现:项目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关联不大、课改推进与产业发展联系不紧、课改实践与培养要求匹配不够等。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课题组以机电专业为例,实施中职“双场合一”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特征

在广泛调研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课题组界定了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即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企业生产监控方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生产的情境之中,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同时,在学场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加强引导这些学习要素的迁移,使之能够作用到学生今后的职场工作之中,促进其终身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明确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特征:强调职场要素提炼的系统性、强调职业情境的前置性、强调职场与学场的互动性。

二、开发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校本课程

课程整合与开发涉及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质量,课题组基于学生发展与教育规律,形成中职“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与开发的四个“一致”的原则: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时间安排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致。

一是内容由“知识主导”向“岗位主导”转变。基于现代职教体系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课题组认为中职“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和开发应改变传统做法,由过去的过多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转变为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从相关岗位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出发,以该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来确定教学内容,进而实施课程的整合和开发。二是载体由“生活类项目”向“生产类项目”转变。为改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与学校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课题组提出将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作为教学的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熟悉具体的企业产品的情况和企业生产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是体系由“学科知识体系”向“模块化课程体系”转变。传统的学科式知识体系更多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和逻辑的严谨,对专业和学生的实际考虑得较少。课题组主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根据相关职业岗位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以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模块之中,以技能为核心形成课程模块,让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弹性。四是策略由“零星开发”向“系统开发”转变。一线教师大众化的项目课程开发成果是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巨大财富,但零散的课程开发不能与原有的课程体系较好地融合。课题组强调必须基于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根据企业具体的产品系统地开发校本教材或项目,使开发出的课程既能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又能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

根据以上原则和思路,课题组在对南通地区机电行业和相关企业生产产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最终讨论确定南通通力油泵有限公司新研发产品TZ15型油泵为我校数控专业课体系整合的典型产品。然后,围绕TZ15型油泵加工生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油泵的主要零部件设置轴模块、齿轮模块、泵盖模块、泵体模块和装配模块等五大模块,将原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数控铣工职业标准》两个文件要求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操作”等学科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并开发了相应的油泵项目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

三、探索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环境

美国学者H.奥托・戴克(H. Otto Dahlke)认为:“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在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限制和规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此,课题组将教学环境进一步细化为教学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管理)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即“景”“境”“情”(如图1所示)。在中职“双场合一”教学中,“景”“情”“境”三者是一体的,“景”是起点,“境”是桥梁,“情”是目标。一是“景”,在实训基地构建仿真的生产环境,同时在学生的学习区域中设有产品展示品、理论教学区、材料库存区和生产实训区,彰显职场特征。二是“境”,即构建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信息环境,“境”是连接“景”与“情”的纽带。一方面,课题组将所有的教学置于典型产品的生产情境中;另一方面,课题组将公司制度引入课堂管理之中,班级即公司,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置班级机构,班长就是公司的总经理,传统意义上班级学习小组改为公司中的生产小组,学生的身份变成生产小组的工人,学习即生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生产的过程。三是“情”,即创设利于课堂沟通的教学心理环境,基于以上“景”“境”的建立,课题组希望通过学生、教师、工厂师傅在生产产品的工作过程中结成一种新型的学徒关系,激发学生职业情感的生成。

四、再造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实施流程

为了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生产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形成。所以,课题组将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主要流程分为“学一学”“理一理”“定一定”“做一做”“想一想”“评一评”等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学一学”是指由教师根据生产学习任务计划确定与本任务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内容交由学生课前学习。“理一理”,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次教学任务,理清本堂课的工作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定一定”是指学生确定完成生产任务的实施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分工。“做一做”,即学生按照计划实施生产工作任务。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地、愉快地完成学习生产任务,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生产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升其职业素养。“想一想”,体现先做后学的思想,即学生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的过程及知识、技能进行反思和归纳。“评一评”是指展示教学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过程。

五、优化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明确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特征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成评价。单一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因此,“双场合一”教学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个体转向了教师、学生、企业师傅等多元化主体。二是评价内容多维。在“双场合一”教学中,“情”是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更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但这须依赖于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因此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其评价内容维度必须是多面的。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双场合一”教学评价内容的多维要求评价形式的多样,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对教与学进行评价。除了测试这一定性的等级评价外,课题组还要对师生的语言、眼神、动作等进行课堂动态式评价以及进行评语、叙事记录、作品展示及评点等静态式评价。四是评价实施多变。教学过程是可以被设计的,“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关注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场中的自然生成,实施生成性评价;关注师生互动,实施交流性评价。因此,“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没有固定模式,是多样的、流动的。

(二)基于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策略

重构课堂评价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基础。在“双场合一”教学中,课题组赋予课堂评价对建构中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有的权利和话语权,增加课堂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中的权重,而不是将课堂评价置于学生考核之外。

细化基于“双场合一”教学评价的操作要义,将评价分为“三阶段”和“三层次”(如下页表1所示)。“三阶段”即课堂教学前阶段、课堂教学中阶段和课堂教学后阶段;“三层次”是指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对初次评价后调整表现的评价和总体评价。在实践探究中发现,档案袋课堂评价最适合“双场合一”教学的评价。档案袋课堂评价是通过档案袋的制作,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变化与进步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和总结。它可以将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形式(如评语、作业、叙事记录、作品展示及评点)以及多维的评价内容归于档案袋中。为了规范课堂评价操作规范,档案袋课堂评价记录与总结应包括三个层次:初次评价――根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对师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教学后任务完成情况及师生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二次评价――对师生在初次评价后的调控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评价,即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自评进行评价;学生学习上升空间的评价,即对明确学习存在的问题后及时改正的评价;教师教学调整能力的评价,即对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教学的调整能力的评价。三次评价――综合前两次评价进行总体评价,将经验与教训进行提炼,并为后续学习提供依据。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比较困难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如何科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方案,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9-02

市场营销是职业院校经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这方面的学习,能够切实提升职业能力水平,提升职业适应性。随着国内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相符合,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一、建立健全中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一)单一理论评价机制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倾向于本科院校,偏离自身专业技能教育的路线,侧重对学生知识理论的评价,忽略对学生实际运用的综合评价。国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大不相同,各区域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很大区别,包括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行业特征等都各具特点,单一的理论评价机制不符合市场发展实际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市场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人才评价机制,就市场营销人才培训而言,须结合学生在实践实习的情况。制定与之对应的评价机制。以培养技术技能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合理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人才市?龆匀瞬排嘌?的迫切需求。虽然我国进入教育大众化阶段,全国各大院校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但是人才市场仍然出现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企业对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市场出现了“两头难”的情况,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情况严峻,大学生找工作并不简单;另一方面企业招聘比较困难,缺乏技术工人,并且出现了“用工荒”的尴尬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履行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职责,把就业当作主要的导向,推进教学改革,健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样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构建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构建要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以下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一)明确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想要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及考评机制,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基础,高效培养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人才。当下社会,人才面临着较大的竞争,而且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素质、敬业精神的全面型人才,同时要求市场营销人才熟悉掌握及灵活运用市场分析、市场调研、销售策划、销售模式、过程管理等理论知识和技能。中职学校要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目标方向,打破传统单一的“理论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在评价体系中纳入相应的考评内容,确保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的发展和就业。

(二)实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指出:“中职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要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学校、企业、个人综合评价制度,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要以改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企业对学生满意度为衡量人才培养准则。中职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评价部门,综合各种状况,研究完善评价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沟通好实习及就业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例如,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要由学校教务处、各分院、基层学生处系统性地综合评价,保证评价全面细致,学校教务处要针对学生就业情况及工作态度进行评价;各分院要根据各院专业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就学生学习成绩、品德素养、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处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氛围、学习质量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同时要系统掌握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习企业是学生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最直接展现的部门,要就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工作质量、专业知识运用效果、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认真评价。

(三)构建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中职学校受自身教学因素影响,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各具特点。就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指标确立而言,主要明确学分制、综合素养评价、奖励政策的评价指标,例如,中职学校首先要以学分制为基础,建立学生各方面综合评价制度标准线,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证必须达到这两种测评标准,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要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同时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制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有效运用的积极性;实习企业对学生评价最为重要,企业要从学生在校顶岗实习评价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评价两方面入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了贯彻科学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全面提升,需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把相应的综合素质考评当作重要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