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美庐山诗句

赞美庐山诗句

时间:2023-05-30 10:46:23

赞美庐山诗句

第1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第2篇

“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中国瀑布众多,九龙瀑为黄山著名瀑布之一,素与庐山飞瀑媲美,正如古诗所云:“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在古稀之年游览浙南的青田石门飞瀑,并写下了咏瀑诗篇:“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诗句如画,引人入胜。诸暨的五泄瀑布以其神态奇特、变幻莫测而遐迩闻名,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游览诸暨五泄飞瀑时,留下了:“银河堕流,观者忘休。深林无人,杳不可留”的咏瀑佳句,让人浮想联篇。天台山石梁瀑布水从天落,素有“沧海平翻鳌背上,银河倒泄雀桥东”之势,清代袁牧对此发出了“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的感叹。浙江嵊州百丈飞瀑雄壮粗犷,蔚为壮观,明代史学家张岱赞之:“银河坠半空,摇曳成云雾,万斛喷珠玑,百丈悬练素。”金华双龙洞瀑布以其“一瀑垂空中,洞中冰雪飞”而闻名于世,宋朝学士金履祥赋诗道:“洞外烟云肤寸台,洞中冰雪互寻飞。壶中日月凭谁记,水自飞蒙云自归。”山西娘子关的不帘洞瀑布,为中原大地上难得的名瀑,明代乔宇在《瀑布泉诗》中赞此景观:“回头形势接绵山,为看悬泉数往还。石乳下通沧海底,浪花高叠翠峰闲。”瀑布坦荡雄壮之美,让人一览无遗。

俗话说:未见其瀑,先闻其声。瀑布拍石击水砰然作声,或轰鸣如鼓,或响若滚雷,山鸣谷应,大有“声振万壑惊春雷”之势。难怪文人墨客描写瀑布时,也着力在瀑布发出的声响上花费笔墨,如庐山三叠泉瀑布水声震耳,如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宋代诗人白玉蟾直言它:“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银河轰万古”。奉化千丈岩飞瀑,水声如长空雷鸣,震天撼地,正如唐代曾巩所描写的“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容。凭栏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天台石梁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难怪南宋陈知柔直呼:“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在金华冰壶洞瀑布,可闻水石相撞,轰轰作响,正如诗人所描绘的“银河倒泻入冰壶,长有惊雷阵阵呼”。黄河壶口瀑布浊浪排空,急鼓奔雷,声震十里,清代崔光笏的《壶口》诗:“禹功疏凿最先径,一线奔流若建瓴。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海吼雷霆。”让人心怀随之激荡。一首题于黄果树庙壁的咏瀑诗:“轰轰雷鸣应千里,滚滚银涛乱山中。”似乎听到了黄果树瀑布声如雷轰骤坠,震天撼地的磅礴之势,尽情道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瀑布之美在赏其形。它随着地形的不同以及水源流量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形态,或因风作态,随意飘扬,可谓千姿百态,景象万千,如有的抛珠溅玉,散如云烟,“乱抛雪玉从天下,散作云烟到地飞”(宋·戴复古《括苍石门瀑布》);有的袅袅如练,如絮似雪,“云烟雨雪银河虹,玉尘冰彀珠帘栊”(清·阮元《大龙湫歌》);有的飞泻滂沱,雪浪翻流,“水帘横空垂不卷,万斛雪浪涌山根”(清·黄休仲《咏潮音瀑》)。在众多名瀑中,黄山百丈瀑像洁白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清代画家查士标将此优美的景色描绘得颇为传神:“倒挂苍崖百丈寒,界破青山一匹练”。雁荡大龙湫瀑布四季风姿各异,雄壮与秀媚兼而有之,清代袁牧的《大龙湫》诗:“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布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冰,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与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初疑天孙工织素,雪棱抛掷银河边”。诗人将眼前迷人风姿与神奇想象融于诗中,凸现了大龙湫瀑布的魅力。庐山三叠泉瀑布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宋代诗人刘过在《在叠泉》诗中,出色地描绘了它的美:“初疑霜奔涌天谷,翻若云奔下崖宿。散为飞风飕轻烟,垂似银丝贯珠玉”。唐代诗仙李白笔下的瀑布,神韵万千,飘逸多姿,神秘柔媚中透出一股阳光之美,其中《望庐山瀑布》堪称咏瀑布诗之千古绝唱:“日照香炉香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寥寥二十八字,将庐山瀑布的神韵刻划得入木三分,勾起了人们对瀑布无限的情思。

“春夏秋冬变态多,风晴雨雪奇景浓。”一些瀑布景色因季节、昼夜、晴雨等变化而不同。唐白居易有“天台山上月明前,二十四尺瀑布泉”的诗句,极言月夜观瀑之妙。元代诗画家赵孟浠吟咏庐山三叠泉诗:“飞帘如下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宛如一幅月下赏瀑图,大有梦幻般的深秀清幽之美。瀑布如遇阳光斜射,虹霓时现时灭,又是另一番景象,唐代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诗:“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展现了阳光照耀下的瀑布潇洒绚丽,清秀妩媚,让人沉醉迷恋。明代陈维藩在《壶口秋风》诗中咏道:“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诗人用生花的妙笔,渲染了壶口瀑布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的瑰丽景象,虹霓隐现,空灵神秀。

第3篇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治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训练,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揭示形象感知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直观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让学生抓住文中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比如《荷花》一文写的是“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课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写荷花,通过我们的视觉看荷花,去赞美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本文所描写的荷花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很熟悉的,这个时候出现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就再一次展现了荷花的形象,让孩子更深印象地感知了荷花。这时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组织学生竞赛性诵读,特别是描写荷花部分的句子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品位语句发现美

挠镅晕淖秩胧郑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位,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它以生动离奇的情节赞扬了小姑娘如钻石般闪亮、美好的心灵。我们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要懂得关爱别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读中感悟,自己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孩子读,让孩子仔细地读,在自己的读中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折射出小姑娘的心灵美。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词语来理解“大旱灾”对自然造成危害,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从对句子的品位中理解课文。理解“七颗钻石”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崇高,照耀人类,使普天下人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所以,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位语句,学生会从中发现美、体会美。很自然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美的心理共鸣,教学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体验情感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自然地生发出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教师就要满怀深情地激起学生向上的力量,唤起学生深刻的思索、审美的愉悦。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多方面了解庐山的情况,为更好的学习课一个铺垫。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带学生去游览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这样,既使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过热情。学生融入了情感,沉醉在美的享受之中。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读,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恨,对已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热情,调节课堂的气氛。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老师们,就让我们舍得拿出时间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吧!

第4篇

1959年7月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会议原定议程有两项:一是总结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工作,二是调整、修改1959年的国家经济计划指标。参加会议的人心情舒畅,称会议为“神仙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下榻河东路170号别墅。此别墅为石构一层,四方形,凉台极宽敞,紧靠长冲河,环境十分优雅,为英国人爱德华1912年所建。

7月5日休会。董必武一大早就邀林伯渠、谢觉哉两个老伙计去仙人洞景区游览。

“延安五老”中的三老结伴而行,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白司马花径、锦绣谷天桥、朱元璋所建的御碑亭、妙趣天成的仙人洞,最后歇步在仙人洞石圆门前。

董必武读着石圆门两旁的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向林伯渠问道:“祖涵,你多次上庐山,比我们懂的多,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这又是‘黄鹤’,又是‘白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林伯渠思索了一下,答道:“哦,这‘仙踪黄鹤’指道家,这‘白莲’指佛家。最早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后一走了之。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佛家圣地,清末民初才又成为道家圣地。”董必武点点头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清末的文学家李渔不是给庐山简寂观写过一副名联吗?上联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挺为道家叫屈的。这仙人洞不是又还给道家了嘛,也算是给他一点宽慰了吧。”

林伯渠也笑着说道:“董秀才(董必武1904年曾考取清末秀才功名),我也请教你一个问题。秦始皇封泰山为东岳,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怎么我们现在只叫泰山为‘泰岳’、‘东岳’,而从不叫庐山为‘庐岳’呀?”“这个?唔……”董必武支吾了一下,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个问题我暂不回答你,但责任不在我,‘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回答不出,可要罚酒的。”谢觉哉拖着长腔说道。

“酒就算了,还是罚诗吧。如何?”林伯渠说道。“罚诗就罚诗,不过有个条件,你得和一首,觉哉当裁判,难道还怕你不成?”董必武气宇轩昂地说道。林伯渠慨然应战。三老都是“怀安诗社”的大将,常在一起唱和,现在又较上劲了。

于是,谢觉哉定规则:由仙人洞石圆门至十几米远的御碑亭,走一个来回,就要作出诗来。董必武毫不犹豫,拄着拐杖向御碑亭走去。等他转身回到起点时,一首七律《初游庐山》已脱口而出:“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竟胜奇。乍晴乍雨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在众人一片叫好声中,林伯渠也拄着拐杖上路了。等他回来,一首《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已孕育成熟:“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呈奇。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栗里先生(指陶渊明)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众人听了,又是一片喝彩声,嚷着要谢老打分。

谢觉哉捋了捋胡子,说道:“二老的诗正暗合了古人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千秋,可相互媲美!”

董必武谦虚地笑着说:“由来作诗容易和诗难,林老能即刻和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我甘拜下风。”林伯渠马上接着说:“还是董老诗意高雅,给我以启发和感染,我也是甘拜下风呀。”谢觉哉说:“庐山七月最可人的是夏风,我们都甘拜‘夏’风吧。”众人大笑,兴尽而归。

当晚,便有好事者将此事报告给了“怀安诗社”的另一员大将。朱老总一听就来了兴致,嚷道:“赛诗啷个不喊我?没得道理嘛!秀才见了兵,有理也讲得清嘛。”嚷归嚷,还是和了一首《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庐山面目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陶铸听说此事后,也很快写了一首和诗《和董老游庐山诗》:“庐山面目谁能识?尽在烟云变幻奇。偶见晴空飘白练,忽惊树杪涌清漪。朱陈(指朱元璋、陈友谅在庐山脚下大战之事)往事增惆怅,白李(指唐朝大诗人李白、白居易)遗诗添彩姿。最是劲松绝壁立,崇高风格不须疑。”

笑谈“三段论”

第一次上庐山是在1961年10月上旬。

20世纪60年代初,外交部经中共中央同意,决定组织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代办及其夫人来庐山参观访问。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副总理,于1961年10月上旬亲自来庐山作前期考察和布置接待工作。

和夫人张茜下榻东谷124号别墅。一跨进别墅大门,眼前一亮,爽朗地大叫一声:“好漂亮的别墅!”当地领导告诉,这原是江西省长朱培德的官邸。笑着说:“朱培德以前可是我和朱老总的上司。”当地领导又说,1959年和前不久召开的两次中央会议,刘少奇主席都下榻此处。笑着说:“你们安排我住国家主席下榻的别墅,可是超规格接待哟。”

下榻的是一栋俄式别墅,石构两层,面积近500平方米。别墅的主立面十分生动、富丽:大门开在西端,南面有三个拱券式窗户和三个长方形窗户,窗户上面是一大一小两个阳台,屋顶由四重四坡水构成,前后对称地设计了两个长方形老虎窗。别墅建于1919年,为俄国亚洲银行所有,1927年转手给朱培德,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下来,问当地领导庐山别墅的现状。当地领导汇报说,保存较好的别墅有几百栋,代表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可尽量安排驻华使节们住本民族风格的别墅,使他们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很满意,又问庐山有什么特色饮食。当地领导说,庐山主要有“三石”,即石耳、石鸡、石鱼,也就是长在石头上的蘑菇、长在石头缝里的青蛙、长在石穴或石潭中的小银鱼,味道都极鲜美,是佐饭的上等山珍。咧了咧嘴说:“你们说的石鸡,我倒是吃过。在赣南打游击时打牙祭,也去山沟里摸过石鸡,比水田里的要大、要肥,可味道并不怎么样,吃不了几块。本来饿得可以吃三大碗饭,可一吃石鸡,一碗饭都吃不下去了。”当地领导笑着说:好吃不好吃,首长明天尝尝就知道了。

第二天中午,餐桌中间放了一盘拌和着辣椒和酱油,烧得红彤彤的石鸡。当地陪同领导请先尝尝石鸡,伸筷子夹了一块放进口中,不由得浓眉一扬,连叫了三个“好”,忙叫张茜快尝。张茜也说好吃。说说笑笑中,连吃了三碗饭。张茜嗔怪道:“昨天你不是说石鸡不好吃,不下饭吗?怎么今天你连吃了三碗?”笑着说:“你这个学生兵,没吃过大苦。吃东西也有‘三段论’:第一阶段,人长久不吃荤,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虽然想吃荤但不能吃荤,一吃就犯腻,还闹肚子;第二阶段是肚子里有油水,但不多,特别能吃荤;第三阶段是肚子里油水太多了,实在是不想吃荤了。以前我们是处在第一阶段,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以后我们还要达到第三阶段,那时我们就真正不想吃也不能多吃了。”说完,又爽朗地大笑起来。

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认真考察了庐山的各个景点,制订了最便捷、安全的旅游线路。对庐山秀美的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甚感满意。庐山大林路吴迈的诗刻,给“将军本色是诗人”的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沿着大林路步行去花径景区时,看到路旁卧石上吴迈1930年刻的诗句,不由得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读起来:“读书大林寺,航空来自天。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疥壁亦云何,愿言共勉旃。”点头赞道:“慷慨激昂,正是‘火律师’的风格。”他告诉随行人员,吴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律师,原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因受不了租界外国巡捕的侮慢,愤而甩掉将服,从事律师工作,为抗击外国强权而奋斗。“1924年我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时,听过这位江西籍的大律师的演讲,说到泱泱大国屡遭外寇欺凌时,真是声泪俱下,感人至深啊!而今,国耻已雪,可惜吴迈先生看不到了。他是1936年被暗杀的,死时仅51岁。”微微叹口气,又接着说道:“在庐山这么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留有令人警醒、感奋的诗刻,是很有意义的。‘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掉受外寇欺辱的历史。为了新中国的更加繁荣强大,还要‘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啊!”

说着,目光中透出刚毅和自信。

林伯渠庐山抚今追昔

1959年6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登上庐山。

汽车停在河东路251号别墅面前后,林伯渠走下车,环顾满目青翠的庐山,不禁感慨万端。32年前和22年前,在中国革命处于转折的关键时刻,林伯渠两次参与了在庐山的重要活动。而今,山河依旧,人世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林伯渠下榻的别墅建于1901年,原主人为德国人克拉贝。别墅造型别致,石砌一层,大门入口处建有精致的牌楼,右边一北一南有两个双檐的方亭,由敞开式外廊连接,方亭和外廊的栏杆雕刻极为精美。在方亭和外廊中欣赏东谷自然风景,人与自然相融一体,感觉十分惬意。

7月4日,庐山下雨。林伯渠看着窗外雨中美景,不由得吟词一首《浪淘沙・庐山即景》:“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爱听东谷水潺。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智慧何人先?卡尔(指卡尔・马克思)开山。重峦叠嶂更新鲜。一二三四(指《选集》一至四卷)大手笔,宝藏兴焉。”

林伯渠下榻的别墅离仙岩旅馆只有几十米,前两次上庐山,他均下榻仙岩旅馆。会议期间,林伯渠几次带领夫人朱明及秘书等人来到仙岩旅馆,向他们讲述发生在这栋楼里的往事。

1927年7月1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林伯渠匆匆上了庐山,住进仙岩旅馆。3个月前,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林伯渠感到万分痛心和无比愤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并决定7月19日在庐山仙岩旅馆举行紧急会议,林伯渠就是为了参加这次重要会议而上庐山的。他与参会的政治局委员瞿秋白、李立三、张太雷,中共中央秘书长邓中夏以及聂荣臻、彭湃、郭亮、叶挺等人,具体研究布置了南昌起义的有关事宜。随后,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了。此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37年7月1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与、秦邦宪再上庐山,仍然下榻仙岩旅馆。这次上庐山的任务与10年前恰恰相反,不是与对抗,而是与合作。曾参与策划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林伯渠,在中华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刻,再次参与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强大外寇入侵的谈判,协助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国共两党在原则问题上达成了基本一致。国共两党的成功合作,保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使中华民族彻底洗雪了百年以来屡遭外寇欺凌的耻辱,以一个大国、强国的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面前。

抚今追昔,林伯渠在无比欣慰的同时,内心深处又含有几分隐忧。上庐山之前,已是74岁高龄的他抱病在全国各地视察、调研,不切实际的“”和“浮夸风”令他深感不安。林伯渠在7月13日写的《庐山即景》中,表达了他的隐忧和不安:“五老峰头气象新,居高临下一身轻。空中蝴蝶迷茫梦,大计熟筹问耦耕。花木怡然属自我,阴阳终古影乾坤。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林伯渠在“空中蝴蝶迷茫梦”一句中,用了《庄子》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委婉地批评了当时严重脱离实际的浮夸现象;而“大计熟筹问耦耕”、“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等句,更是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指出,方针大略决不可忽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并且要得到人民的赞同和拥护。

林伯渠表示很喜欢庐山,希望能再来。然而,离开庐山的第二年,他便病逝于北京。

李立三三上庐山

1960年7月上旬,时任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第一副部长的李立三,偕妻子李莎和两个女儿上庐山休养。这已是他第三次上庐山了。

庐山交际处原安排李立三一家住东谷的一栋别墅,但李立三说,我不是来工作,是来休息。带了这么多家人,不能住这么高级的别墅,只需在一般招待所安排两间客房即可。交际处的领导说,按规定部级干部都可以住别墅。李立三说,即使我夫人可以和我住别墅,两个孩子则完全不能享受部级待遇,我们又不能分开,所以决不能住别墅。交际处只好将李立三一家安排住进云天招待所甲楼的两间客房内。

这栋楼为石砌二层,建于1928年,为中国人胡氏家族所有,解放前就是一座颇有名气的旅社。李立三一家住二楼西端的客房,推窗便可通过剪刀峡的豁口纵览万里江天,令人心旷神怡。李立三甚感满意。

第二天,李立三领着家人来到庐山疗养院。他指着一栋别墅说:“这就是我常给你们说的仙岩旅馆。1927年7月我第一次上庐山,和瞿秋白、张太雷,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多人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策划南昌起义事宜。”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由、李、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7月17日,李立三上了庐山,与张太雷、瞿秋白、鲍罗廷、邓中夏、彭湃、林伯渠、聂荣臻、叶挺、郭亮等人在仙岩旅馆召开紧急会议。李立三还记得,当时林伯渠的一个堂叔在仙岩旅馆当大厨,紧急会议就在这位大厨的工作间里秘密举行,房间里点着蜡烛,窗户用黑布封得严严实实。“30多年了,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彭湃、叶挺、郭亮都没有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李立三说着,言语间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李立三还带家人去看了上年8月他上山参加八届八中全会时下榻的别墅。

李立三上山的第四天,江西省煤炭管理局领导前来看望他,请他审读反映安源大罢工的电影文学剧本《燎原》初稿。1922年,23岁的李立三在中共湘区书记的指示下,来到紧邻他家乡醴陵的萍乡安源煤矿,担任工人俱乐部主任,不久后创建安源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在当年9月的安源大罢工中,李立三任罢工指挥部总指挥,具体领导了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末,中共有党员900人,其中安源煤矿的党员就达300多人。李立三在审读《燎原》的剧本时,再三强调要突出早期两次考察安源煤矿并作出要在安源大力开展工运的重要作用。

在离开庐山前夕,李立三一家还专程游览了白鹿洞。李立三在当地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仔细观赏了碑廊中琳琅满目的碑刻。在《游白鹿洞歌》前,他脱口赞道:“好漂亮的行草!”接着便吟哦起来:“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间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李立三读罢,又点头赞道:“诗好、书法好!诗书珠联璧合,不可多得呀!”工作人员告诉李立三,这幅作品是明末一位叫紫霞真人的道士游览白鹿洞时所作,是白鹿洞碑廊中的珍品。

第5篇

美丽的祖国带给我们无尽的风光,而庐山就是其中之一,它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美好河山的雄伟,名胜古迹的韵味!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庐山游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庐山游心得体会1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濒长江,南傍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古名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断崖峭壁,谷深峰险,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绝壁、云海、瀑布”被誉为庐山“三绝”。由于庐山位于江湖之间,水汽郁结,降水丰富,凉爽宜人,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暑假期间,爸爸带我慕名前往庐山游玩。经过一夜的车程,终于到达了庐山。

据当地导游介绍,庐山还有“三怪”(司机开车帅、导游跑得快、屋顶铁皮盖)和“三宝”(石耳、石鸡、石鱼)。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黄龙潭、三宝树、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芦林湖、含鄱口、三叠泉……。我最喜欢的景点是:花径和三叠泉。

花径为一山中花园,正门石梁上刻着“花径”二字。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桃花之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吟咏于此。

三叠泉瀑布位于庐山的东侧,是庐山著名景点之一,有“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之说。瀑布象一条长长的白布被叠过三次,所以叫三叠泉。据说,李白名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写此处胜景。我们先坐缆车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然后拾阶而下,大约走了一千级台阶,来到了三叠泉最下面。尽管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我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只见瀑布从天而降,飞流直下,溅起无数耀眼的水珠,发出巨大的轰鸣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尽管两天的游程匆匆忙忙,但我还是领略了庐山的美丽。

庐山游心得体会2庐山,乃五岳之一,景色秀美而独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

暑假我们便跟着导游,越过了如琴湖,穿过花径,绕过龙首岸,登上了险峰--锦绣谷.我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向远处眺望.眼前的视野是这样的开阔.映入我眼帘的,首先是一个葱茏的山谷,青绿色涂满了每一块岩石上,每一棵树木."这是锦绣谷''导游介绍说.真是名不虚传的锦绣谷啊,山上山下,景色如画似锦.

当我们爬上五老峰时,就亲眼看见了那晨雾一般的云.我站在山边,偶一抬头,呀!头顶竟有那么多云在飘动.它们时而散得很开,被风一吹,立刻毫不规矩地舞动着,盘旋着;时而又报得很紧,牢牢的簇拥在一起,任凭风怎样吹也吹不开.一瞬之间不知有多少变化.这千姿百态的云在我头顶上组成各种图案,令人百看不厌.我又转过头,遥望另一种云:它们是那样宁静,自山谷袅袅腾起,又缓缓升高,始终是淡如烟,薄如纸.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谷.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美,也就在于它的神秘.

接着,我们又游览了仙人洞.黄龙潭.三宝树......这些景色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在同一地方不同观看姿势,也就不同景象,我想这就是"远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三叠泉,还没走进,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三叠泉像三条哈达,从百米峭壁上腾空而下.从山上落下来的水落入清澈的水潭里,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水潭里激起朵朵水花.顿时水浪翻滚,水雾腾涌,景色壮观.这景象无法形容,高山衬着一道白银,使我吟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一阵微风吹过,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晨.如此奔放的自然美,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样的游览中,我们怎能不为它歌颂?不为它赞叹?它的美,它的魅力,怎能让人们忘记?

庐山游心得体会3每年暑假我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感叹于长江水的浩瀚;陶醉于西湖的美景;更震撼于黄果树的壮观,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庐山的山水,尤其是出名的三叠泉。

俗话说的好“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因此我们第一个就选择了三叠泉景区,买了票后,我们循着台阶开始了艰难的攀山历程。山中的景色真美:只见小溪纵横交错,怪石嶙峋地堆叠在山谷中。潺潺溪水从石缝中流过,时急时缓,发出“叮叮咚咚”悦耳的声音。谷对面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郁郁葱葱的树木遮盖了整座山,林中时不时传来鸟儿婉约地鸣叫声。一路爬一路看,到了半山腰我已累得气喘吁吁,曾多次想打退堂鼓,但我想到“无限风光在高处”时,便一股做气登上了顶峰。

到了,终于站在三叠泉脚下了。耳畔充满了“哗哗”地流水声,空气中满含着湿漉漉的潮气,一阵山风吹来吹散了我浑身的汗水,吹跑了我的累意。抬头仰望,三叠泉宛如细长的白练,经过三层错落的石壁奔涌跌宕而下,进入谷底的深潭,这时我不禁吟起诗仙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真是形象生动。三叠泉没有黄果树瀑布那么雄伟壮观、那么气势磅礴,如果说黄果树瀑布像一位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将军,那它就是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女挥舞着细长的腰带轻盈灵动,翩翩起舞。

来到潭边,只见潭水清澈见底,绿意盎然,像一大块翡翠。伸手入水,一阵寒意像电流传遍全身。

忽然微风徐来,一阵凉气扑面面来,几滴水珠顽皮地跳到了我的脸上,令人心旷神怡。

即将告别三叠泉了,我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只见第一层已被团团的云雾包围了,好像也不愿我离去似的。

啊!三叠泉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呀!

庐山游心得体会4今天是我们庐山的第二天,我们游览了许多景点,像天桥,锦绣谷,仙人洞,龙首崖等,真是景色迷人 ,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下面我就将它们一一介绍给你??

形态奇特的天桥

只见两块岩石对峙,突兀涧中,乍看恰似石桥断腰,奇妙无比,难怪被称为“锦绣第一奇”、“庐山四绝之一”,的确名副其实。站在这残断的小桥上,望着脚下的淙淙流水,吹着山中的习习凉风,使人心旷神怡,但也免不了有点心惊胆战,我终于被这奇观折服了。

峻峭险要的龙首崖

龙首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一块巨崖直立,另一块横断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站在崖上尽收眼底,看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大风掠过便掠过泛起了阵阵的松涛,一浪追一浪。一条条山间小径蜿蜒,在林中延伸盘旋,在林中延伸开,在密林深处,露出了茅舍的一角真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风景迷人的乌龙潭

苍山如黛,绿树如盖,小桥流水,诗情画意,这正是我在乌龙潭的感出。“哗???”响亮悦耳的流水直冲下来,像一匹洁白的丝绸,犹如一张晶莹的屏风,简直美丽极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还亲眼目睹了古老的三宝树,浏览了神奇的仙人洞,美丽的黄龙潭,还参观了美庐别墅,庐山会议旧址,这一天的 收获可真大!

庐山真是太美了!

庐山游心得体会5五一长假我和弟弟两家准备去庐山玩。一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一蹦三尺高,满屋乱跑,小鸟终于出笼了!

来到庐山境内,道路弯弯曲曲,两旁的树给人一丝寒意。庐山的景点很多,我们百里挑一选择了三叠泉。坐缆车我最害怕了,但到庐山的三叠泉就非要坐。但它那的缆车像地铁一样,缆车像蜗牛一样慢慢的把我送上山顶。人站在上面环顾四周,大自然的美令人心旷神怡.站在上面往下看,台阶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看不到头。原来,一共有一千四百多个台阶,“三叠泉台阶似长龙,蜿蜒盘旋看不到头。唉!”我不禁吟起诗来。

爬三叠泉也是需要交另外一道小门票的。他说小孩免费,我为我是小孩而感到自豪,到大门票站时每个人都要交钱了。终于到三叠泉了。三叠泉像一位仙女在梳理自己的头发,又有点像刚出生的三个幼儿,水溅到我们脸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凉意。它的得名是因为有三重。站在泉顶往下一看,真是太险了,我不敢再看第二眼,妈呀!我飞快的往下跑,呀!有轿子坐,但我还是刻服了自己惰性。到后,游人看到这壮观的景象都赞叹不绝。它令游人留恋往返。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呀!”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难的都被我闯过去了,那容易的我也能闯过去。爬到一半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下山快,下山慢……”我不禁有吟颂诗句。爬上后,我已经汗流夹背.我自言自语:“真是……太……太……难爬了,累死我了!”

第6篇

庐山,乃五岳之一,景色秀美而独特,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

暑假我们便跟着导游,越过了如琴湖,穿过花径,绕过龙首岸,登上了险峰--锦绣谷。我坐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向远处眺望。眼前的视野是这样的开阔。映入我眼帘的,首先是一个葱茏的山谷,青绿色涂满了每一块岩石上,每一棵树木。”这是锦绣谷导游介绍说。真是名不虚传的锦绣谷啊,山上山下,景色如画似锦。

当我们爬上五老峰时,就亲眼看见了那晨雾一般的云。我站在山边,偶一抬头,呀!头顶竟有那么多云在飘动。它们时而散得很开,被风一吹,立刻毫不规矩地舞动着,盘旋着;时而又报得很紧,牢牢的簇拥在一起,任凭风怎样吹也吹不开。一瞬之间不知有多少变化。这千姿百态的云在我头顶上组成各种图案,令人百看不厌。我又转过头,遥望另一种云:它们是那样宁静,自山谷袅袅腾起,又缓缓升高,始终是淡如烟,薄如纸。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谷。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美,也就在于它的神秘。

接着,我们又游览了仙人洞。黄龙潭。三宝树。这些景色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在同一地方不同观看姿势,也就不同景象,我想这就是”远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三叠泉,还没走进,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三叠泉像三条哈达,从百米峭壁上腾空而下。从山上落下来的水落入清澈的水潭里,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水潭里激起朵朵水花。顿时水浪翻滚,水雾腾涌,景色壮观。这景象无法形容,高山衬着一道白银,使我吟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一阵微风吹过,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晨。如此奔放的自然美,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样的游览中,我们怎能不为它歌颂?不为它赞叹?它的美,它的魅力,怎能让人们忘记?

第7篇

我可荣幸啦!96年6月,我5岁那年,妈妈为了让我增长见识,就带我去游庐山。因为我年小,妈妈临行前说:累了不许妈妈抱,没有这个决心,就不让我去。我们在九江的南湖宾馆歇脚。

第二天清晨,我们先参观了在儒家理学思想指导下的白鹿洞书院,这里山环水合,幽静清邃,颇具清雅淡泊之气,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我们又直奔秀峰山。在绿草如茵,古木参天,空气新鲜的山脚下,同行的叔叔、伯伯们都逗我,让我多喊他们几声,当我爬不动时,他们背我上去。我笑咪咪地说:“叔叔,伯伯你们好,我不要你们背,我要自己爬上去,我要和你们比赛。”结果一路上,我和妈妈和另一对母女一直爬在最前面,把那些同来的八尺男儿统统甩在身后。

半途中,几次累得我真想让妈妈抱我一会儿,可一想到和妈妈的约定,就和妈妈相互鼓励,继续前进。一路上,我又累又热。突然,我听到了飞溅急流的水流声,精神一振,不知哪来的力气,三步并作两步往上冲,吓得妈妈在后面不停地喊:灵灵,小心!终于,我看到了极为壮观,撼人魂魄的壮观景象,那飞泻而下,一落千丈的气势让在场的人赞叹不已。你看!那从山顶直泻而下的瀑布好似神奇灿烂的银河一般。这景观真是达到了恍惚缥缈,半似人间,半似仙宛的境界啊!太阳照在香炉峰上,云气雾霭经阳光透射,呈现出一片紫色烟雾,笼罩着香炉峰,犹如人间仙镜一般。这副天然形成的“水墨画”,比任何画都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别居一番风味。飞溅的水花拂过我的脸,洒落在我伸出的小手上。耳边轻轻响起妈妈的声音:“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妈妈告诉我: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我似懂非懂地跟着妈妈背这首诗,至今,这诗,那景,还牢牢地记在我的脑海里。

下山后,我们又参观了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的东林寺。晚上,回到宾馆,洗完澡,我和那比我稍小一些的女孩,在房间里的两张床之间蹦来蹦去,大人们却腰酸背痛,两脚酸胀早早地睡了。

第三天,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叫醒了,我迷迷糊糊吃了点早餐,睡意朦胧地上了车。当车到了庐山脚下时,准备往盘山公路上山时,妈妈把我叫醒了。听导游阿姨讲,这盘山公路有99个弯,不信大家可以数数。刚开始,我还挺认真的:1、2、3……。,数着,数着,就被两边的风光给吸引住了。远处,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已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近处,峡中溪流淙淙,松篁翠翠,怪石嶙峋,幽雅秀美,令人纵横浮想,思绪万千。

车子在小天池停下,我们信步穿过青山碧水,红瓦苍崖的小天池,来到了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公里的庐山中心--牯岭。这里,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异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是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

我们穿过花径公园,陶醉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自天桥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穿过景色如画的秀丽山谷──锦绣谷。谷中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

前方便是庐山着名景点之一的仙人洞。毛泽东老爷爷的着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景点名扬四海,是来庐山的客人必游并留影之处。

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孤独地悬地半空中宛如苍龙昂首,这就是着名景点“龙首崖”。游客若从悬崖左边的石亭观看,它悬壁峭立,一块石头恰似苍龙昂首。崖下的几棵松树,宛如龙须,微风吹过,恰似龙须飘飞。这里是观云雾的绝佳地方。这时正好大雾袭来,云雾升腾,龙首崖好亿傲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我们站在岩上,如入仙境。不一会儿,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

从龙首崖下去不远,就可到达石门涧瀑。石门涧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我一下子就钻了过去,而臃肿之人只能侧身,才能通过。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了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黄龙潭。而乌龙潭却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导游说这里曾是电视剧孙悟空的拍摄景点之一。

由黄龙潭沿林间石阶上行不一会儿即到了千年古柯三宝树。此处浓荫蔽日,绿浪连天,三棵参天古树凌空耸立,形同宝塔。

走着,走着,忽感凉爽身轻。我们已来到了芦林大桥。这里青山绿水,山色倒影,在缥缈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神湖。毛主席老爷爷曾多次在湖中游泳。

最后,我们来到了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的庐山会议会址。

回到山下,我们回头看庐山,它已被笼罩在云雾里了,妈妈又教我一首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我们开始向另一山顶进军了。大家爬到了半山腰,这时的庐山好似一座座的山岭。我眺望远处,看到了百年难得一见的雾景。

接着,我们到了三叠泉。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其为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三叠泉每叠各具特色: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簸箕背上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匡庐瀑布,首推三叠,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这儿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李白、白居易、苏轼等1500余位有名的诗人曾相继凳山,写诗4000多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庐山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名诗佳作。庐山冬日,宛如一个虚静、充满灵气的世界,明净淡雅如同水晶,神清气朗如真空,韵味无穷。冬日的庐山,其境、其景、其情、其韵堪称江南一绝。一场大雪,顿使她成为一个浩瀚无垠的白色海洋。原本的蟠蟠群峰、苍苍林木、峨峨楼台……全者变成娇嫩的白色“浪涛”。那白得晶、白得洁、白得纯的浪涛,如鹤如鹅般一群群在这浪涛中浮荡。那高挂万木之上的雨淞(冰凌)、雾淞(松挂)冰莹玉洁,璀灿耀目,好一派“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北国风光。步入其中,凝神静品,远处隐约空蒙,近处清明沉静,令人立即进入一个“庐山冬韵”神话般的境界,奇妙非常。

(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朱德有诗赞美庐山云雾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第8篇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引领学生享受语言的美丽,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

一、赏图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生动画面,再加上音乐的渲染,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桥梁。笔者在教学《两只鸟蛋》时,先用现代教育媒体呈现一幅“百鸟图”,让学生欣赏,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切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鸟吗?在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现在,你们能说说自己喜欢的鸟的名字和样子吗?这样可爱繁盛的鸟类是怎么来的呢?”再呈现小鸟破壳而出的课件,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回答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入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领域,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好奇心,使整堂课积蓄了浓厚的兴趣。

二、看图学文,深思美读

“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于亲”,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便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以及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描述的情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如:笔者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从网络上调出庐山瀑布的真实图片,教学时将图片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从大瀑布磅礴的气势、雄伟的姿态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豪情和对瀑布的赞美之情。在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诗意,引读诗句时,让学生一次次地观望庐山瀑布,让他们看到瀑布的壮美,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到的景物及形状,还有产生的联想。与此同时,一次次地观察瀑布,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把瀑布的高大、宽阔、明亮的特点和诗句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句的意思,说得形象生动,画中的景物因得到情意的滋润而变得更加鲜活,情景交融,爱作者、爱诗句、爱自然的情感在胸中激荡。此时,再看图吟诵《望庐山瀑布》,学生个个显得热情洋溢,把诗读得意韵丰满,回味无穷,无须更多地指导。

现代教育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让“静”的文字变成“动”的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仿佛置身于其中,语言受到启发,思维变得活跃。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图画之间对话频繁,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改变了过去逐字逐句讲解古诗意思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快,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提纲挈领,凝练主题

阅读是个体精神对象化的过程。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触摸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用心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深邃美妙呢?一是在语言中生成情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二是在语言文字中生成体验,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初步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搭建一个平台,然后让学生研读揣摩,深化这种体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三是在语言文字中生成思想,这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学生通过领悟语言文字,把握了语言文字的内涵之后,表达文章的重点语句便被提取出来。教师用现代教育媒体适时而恰当地呈现出这些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既读得声情并茂,又能把无声的文字读成鲜活的形象,读出形象的精神品质。如教学《一次特殊的实验》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像往常一样”这一重点词语,反复研读,正反思辨,从中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第9篇

(一)题董真人

(咏三国庐山神医董奉)

宋・张景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①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②,栽成红杏上青天。

【注释】

①刘郎:“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见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莲花峰下客:指道医董奉。

【作者】生卒不详,里籍乏考,南宋文人。

(二)太乙观

宋・余崇龟

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①。

葛往今来共陈迹,空余松桧暮风号。

【注释】

①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意思是过去听说太乙宫的杏就像天宫中的仙桃一样灵验。意指道医董奉运用杏的根、茎、叶、花、果、实,妙手治诸病。

【作者】余崇龟,字景望,生卒不详,南宋官员、藏书家,浙江仙游人。

(三)太乙观

宋・王溉

遥想苍崖几万重,何如亲到宝莲峰。

垂垂平野云初合,濯濯阴崖雪已封。

梅弄疏花明老眼。杏高仙种阿芳容①。

蕊宫绛阙山深处,声咽霜林闻古钟。

【注释】

①杏高仙种阿芳容:指医仙董奉植杏,并用杏治皮肤病及美容。见《敷浴治疠》、《杏丽胡君》。

【作者】王溉,生卒不详,南宋官员,江南石埭(今安徽太平西北)人。

(四)杏林①

明・胡奎

匡庐西望大霞边,种杏仙翁不计年。

花坞日高闻虎啸,芝田云暖借龙眠。

活人何惜千金药,积谷全胜万顷田。

回首紫薇山下路,万株团雪照晴天。

【注释】

①杏林:在庐山山南般若峰下,一说在山东北莲花峰下。据说三国时董奉为人治不受谢,惟令病好后种杏,数年成林,后仙化。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作者】

胡奎,字虚白,号斗南先生,海宁人。生于元末至顺年间,著有《斗南老人诗集》。

(五)匡山杏林图

明・谢晋

闻说匡庐杏,春风别有涯。

仙林张锦绮,人世委泥沙。

卖实凭驯虎①,培根任病家。

愿为园药叟,来此度年华。

【注释】

①卖实句:明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董奉传记载:董奉于杏熟时,置仓树下,让人用谷换杏,若有人纳谷少而取杏多,虎随后逐之。

【作者】谢晋(生卒年不详),一作谢缙,字孔昭,号葵邱,又号深翠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擅长画山水。有《兰庭集》。

(六)杏林清隐

明・练子宁

传家三世总能医,不独长桑授上池①。

董奉林香丹杏熟,苏耽井在绿苔滋②。

城中卖药人同识,谷口行春鹤惯随。

我亦欲传丹鼎诀,洞天石扇拟同窥。

【注释】

①长桑授上池:长桑即长桑君,战国时的神医。传说授禁方于扁鹊。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②苏耽井:相传苏耽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

【作者】练子宁(?-1402),名安,以字行,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著有《练中丞集》。

(七)烧药图

明・唐寅

人来种杏不虚寻①,彷佛庐山小径深。

常向静中参大道,不因忙里庆清呤。

愿随化雨之春泽,未许云间一片心。

老我近来多肺疾,如另紫雪把烦襟。

【注释】

①种杏:“董奉与人治病不取钱,使重病愈者,使植杏五株,轻病愈者,使植杏一株”,事见葛洪《神仙传・卷十》

【作者】 唐寅(1470-1523年),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著《六如居士集》,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八)杏林春燕

明・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作者】同上

(九)杏林

明・李时勉

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

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

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

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作者】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安福(今属江西)人。著有《古廉集》。

(十)杏林

明・罗汝敬

董仙学仙种杏树,杏树成林董仙去。

锦霞地五更风,玉颗垂空半秋雨。

药炉丹灶封绿苔,虎卧林间呼不来。

空山何处寻行迹。东风惟见杏花开。

蹇予亦有寻真意,书癖年来苦憔悴。

明当借取麻姑鹏①,相从一问长生秘。

【注释】

①麻姑:神话中仙女名,传说曾见东海三为桑田,能掷米成珠。事见晋葛洪《神仙传》。

【作者】罗汝敬(1373-1439),名简,以字行,号寅庵,江西吉水人。著有《寅庵集》。

(十一)书扇赠戴春泉医士

明・严怡

旧家医业鸣州里,世泽绵延在海隅。

难疗莫如婴幼疾,禁方应与圣神符。

拟看玄圃芝三秀,好种匡山杏万株。

何自千金酬敝帚,市楼同醉洞天壶。

【作者】严怡(?~1575),字士和,江苏如皋人。

(十二)杏林诗

清・征士放

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

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

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

第10篇

书是一缕阳光,它能融化心间的冰凉,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你内心的浮燥,书是一支蜡烛,它能使黑暗的心变的明朗,书是一种营养,它能让你精神强壮,书是一壶铭茶,让我回味无穷……

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没有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中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读书,让我神游中华大地.

“日出江花经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祖国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赞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咏读这优伤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绵绵的思乡之情,”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轮台”,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谁不萌生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读书,让我感悟古人的思虑情思.

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迂,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古人们将情寄于笔下,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景色,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把它们复原或原景,呈现在眼前。

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实也是在扣问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报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阔达心胸,明正德的荒谬无稽,岳飞的铁胆忠心……

读书,让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让我感受到了西方爱情的伟大凄美.文学,向世人展现了憧憬与追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憧憬与追求.

享受读书的乐趣,驾驭着心灵,去穿越时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

第11篇

关键词:文学 漫游 山水

“功成身退”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7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问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八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妒鱼绘,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麇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胱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

峨眉山月丰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八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剂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崇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崭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刑部侍郎哗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娥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八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地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昧。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辚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日:“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畀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乌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蔷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闭。

桃花流啦甯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酋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昧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哨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拔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砖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诗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禁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熙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敷转秦地雪”,“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摇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慷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

第12篇

1、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2、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3、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4、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4.1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4.2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