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保健

中医保健

时间:2023-05-30 10:18:44

中医保健

中医保健范文1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0038-02

追求身体健康长寿,从古至今,是每个人的向往。两千多年前诞生的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的就是防病治病保健康;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是运动求健康;传说唐明皇向药王求练丹药,也是想靠药物来长寿。结果呢?秦始皇活了49岁,唐明皇也只活了52岁,都没有长寿。而现代的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你所拥有的一切,什么事业、地位、财富、幸福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疾病、无奈的挣扎、懊悔和遗憾。所以权利是暂时的,钱财是子孙的,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健康对人类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身体才算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定的健康十条标准是: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善于休息;④应变力强;⑤免疫力强;⑥体重适当;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健洁;⑨头发光泽;⑩肌肉丰满。

为了呵护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就中医与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随时发生变化,人如何顺应自然变化,必须应该知道四时养生保健。

1 春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春季到来,气候渐暖,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然而春天风气当令,善行数变,如不注意防范,易导致旧病复发或花粉过敏、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肾炎、春季皮炎等。春季养生应注意四个字:衣、食、住、行。衣:注意保暖,不厚不薄,不让寒从脚起。食:宜遵照《千金要方》“损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方法,以助阳气升发。住:春天易“春困”,宜早睡早起,忌抱头昏睡,室内宜开窗透气。行:春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宜多到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郊游、踏青等。

2 夏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夏季天气炎热,暑气当令,易耗气伤阴,因此夏季须防中暑。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夏季养生有六法:①慎起居:晚睡早起,中午适当休息。不可贪凉露宿,免受阴署;②重养神:不可过于紧张,避免剧烈运动;③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④勤换衣:前人谓“夏日汗多须换着”。所以应勤洗澡、勤换衣。以免发生皮肤病;⑤宜防暑:避免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奔走,适当准备防暑药和清凉饮料;⑥养津液:夏季汗多容易伤津耗气,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多饮绿豆汤、饮,还要适当补充盐。

3 秋季易发疾病

秋季气候由热变冷,气温变化较大,往往认为是“多事之秋”。燥为秋季主令,所以要注意秋季保健三部曲:①初秋:气候炎热,称“秋老虎”,应预防中暑,此时也是菌痢、伤寒、病毒性肠炎、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到上一级医院检查确诊,及时进行治疗;②仲秋:气候干燥,容易出现上感、口干咽燥、鼻出血、大便干结等;③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气候转寒,易发慢支炎、肺炎、肺气肿等病。此时应注意添加衣服,加强锻炼,提高肺系抗病能力。

4 冬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中医保健范文2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中医保健范文3

房中术既是采阴合气的修行术、交欢销魂的秘戏术,也是调协身心的医疗术、优生布胎的种子术。房中术并不停留在合的层面,还包括很多性医学知识,在古代性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性保健和性治疗方法。

一、房中术的性保健

房中的性保健可以概括为“滋阴补阳,养颜驻容”。《玉房秘诀》记载,男女交合有七损八益:七损者,一损绝气,二损溢精,三损杂脉,四损气泄,五损机关厥伤,六损百闭,七损血竭:八益者,一益固精,二益安气,三益利藏,四益强骨,五益调脉,六益蓄血,七益益液,八益导体。主要强调之时,努力避免损伤,发挥益处,才能百病不生,延年益寿。科学研究表明,经常有性生活的夫妻通常比很少有性生活的夫妻身体健康,精神更为焕发,显得更为年轻;而从来没有性生活的人们,通常生病和衰老的几率比有性生活的人们要大,性生活能够调节内分泌和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心态。性生活也是一种全身的运动,研究表明,一次性生活的运动量比很多次的健身舞蹈更有效。男子的可以调节女子的内分泌,对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有很好的疗效,反之亦然。经常过性生活的夫妻会更为自信、更为乐观,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压力,舒缓工作的劳累,延缓衰老。

二、房中术的性医疗

房中术的性医疗包括房中药物、药具和手术等。古代房中术记载的各类药方上千种,主要针对治疗男子的障碍、性病和女子调经补血之类的妇科疾病。治疗男子障碍的药物多为壮阳补药,有促进的效果,比如“九子丸方”、“十精丸”等。外丹派道书还记载了炼制”秋石”之类性激素要素的方法,这些药物多取动植物的精华提炼出来,不同于现代的化学壮阳药。现代壮阳药,只是暂时起到刺激生殖器的目的,《彭祖经》云“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或以粉内阴中,或以象牙为男茎,而用之皆贼年命,早老速死。”勉强的交合,外强而内虚,实质上对身体很有损伤。反之,古代房中术保存的这些壮阳药方,不仅能够刺激,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治疗障碍,从根本上强健身体,而不是图一时之快。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记载的各种性医疗药方最为完备,包含有专治妇科疾病的“妇人方”、育子类的“少小婴孺方”和性病药方。《华佗神医秘传》记载了治疗花柳病等性病所用的药方达15个。针对女子的经方多为调经补血方,比如“七损丸”、“交接出血方”等具有很好的医学价值。也有相当多的,用以刺激女子的望,如“一度十年想”、“长相思方”等。女子阴道宽松,会使男女交合失去许多乐趣,《洞玄子》记述了一种可使宽松的阴道变得窄的“窄阴方”:”石硫黄二分,青木香二分,山菜黄二分,蛇床子二分。四味捣筛为末,临交接,内阴门中少许,不得过多,恐撮孔合。”《玉房秘诀》记载了一种治疗男子小,的“大阴方”:“蜀椒、细辛、肉苁蓉,凡三味,分等,治下筛,以内狗胆中,悬所居屋上三十日,以磨阴,长一寸。”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这些医方都是宝贵的医学资料,具有临床治疗的价值。

此外,房中术还有诸多性方面的外科手术,在一本《觉后惮》的书中,说到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未央生的书生,因自己太小而苦恼不已。一个道士,给他动了一个手术,把狗肾植入,使未央生大有劫后重生之感。看似荒唐,深思又有道理。现在科学技术正在研究内脏移植手术,并且取得了成功。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还记载了一种“转女为男法”针灸技术,是迄今最早的变性手术。种子术也是房中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容包括了治疗不孕不育、保胎、固胎、胎教等优生学的内容,《千金要方》记载“求子方”11种、“养胎方”24种和治疗难产、无乳及其他妇科药方上百种,很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和尝试。

房中术是一种古老的闺中秘术和道教阴阳丹法,吸取和挖掘房中术的有益的科学部分,古为今用,正是现代科学应有的态度。目前房中术的医学研究似乎还是一个,或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能够大胆地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在有些方面越来越显示了它的不足,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和抗生类药物的滥用,威胁到人类免疫系统的功效,等等不一而足。在性保健类药物上,多为亢奋类刺激药物,在治疗障碍和刺激上有害而无益,一时的却是对身体的一种透支,治标不治本,损命而伐寿,不是长久之计。与其一味地把西方医学包括性医学全盘地照搬过来,不如学习研究我们传统的医学――道教房中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中医与西医不同,标本兼治,益多而害少,药物多取自动植物精华,少毒副作用,对性医学来说不啻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保健范文4

日本《帝国文库》中有一段记载,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及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

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种,指灸“足三里”穴位。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和尚东渡后,传给日本的。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记有“大风汗出,灸穗诘(穴)”的预防保健灸法。至唐代,艾灸防病之法更加盛行。唐代的高寿之人也比较多。孙思邈是唐代享有盛名的医生,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有“宦游吴蜀,体上常带三、两处灸疮,则瘴疠瘟疟,不能着人。”的经验。他本人百岁高寿时,还能翻山越岭,身体保持健康。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疗外治方法中的一种,它可能比针法的前奏――砭石要早得多。灸法种类繁多,但用于防病保健的主要是艾炷灸和艾条灸两种。

艾是菊科植物,为多年生灌木状草本。中医认为,艾苦、辛、温,具有温经散寒功能,用艾行灸能温经通路,行气活血,祛寒祛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现代医学对艾的药理药化研究也证明,艾所含的水芹烯、豆甾醇,杜松油萜、毕澄茄烯,侧柏醇、侧柏酮等化学成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艾中所含的菊糖,鞣酸,维生素A、B1、B2C及氯化钾等,对人体有补偏救弊的功能。近年来,我国许多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艾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血糖和补体;提高免疫功能,升高红、白细胞;并可兴奋神经,消炎镇痛。

保健艾灸的穴位,主要是双侧下肢的“足三里”和腹部的“关元”穴。足三里穴是在外膝眼下3寸处。关元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

足三里、关元穴的灸法,用艾炷或艾条灸均可。艾炷灸的操作是:将艾绒一小团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捏成半个枣核大小、上尖下平的圆椎体,谓之艾炷。将艾炷置于足三里和关元穴上,以火点燃上端,当艾炷燃剩2/5左右,感到烫热时,去掉燃烧的艾炷,更换艾炷再灸。每燃一个艾炷,叫做“一壮”,每日灸10壮左右,分早晚进行。艾条灸的操作是:用中药铺售艾条,点燃一端对准穴位,问隔一定的距离灸之,保持局部有热感而无灼痛,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钟。

日本《帝国文库》记载,满平常年的灸法是:“右侧足三里,朔日8壮、二日9壮、三日11壮、四日11壮、五日9壮、六日9壮、七日8壮,八日8壮,左侧足三里,朔日9壮、二日10壮、三日11壮、四日11壮、五日10壮、六日9壮、七日9壮、八日8壮。年终月别勿间断”。这亦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和研究。

注:“朔”日是每旬的开始,每句18日均灸,9、10两日停息。

中医保健范文5

1 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恢复健康。《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摄精神、保持精气,可以增强正气、抵抗外邪,益于身心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未诊病者,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说明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遭遇的不同,亦会影响人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损害,继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2 加强锻炼,合理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里,就有描绘各种导引动作的帛画《导引图》;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2]。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适量、持久、合理的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以及精神和智能,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 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劳逸过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必会“半百而衰也”。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如吸烟可引发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消化道溃疡;酗酒可致酒精性肝硬化、恶性肿瘤,并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食用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糖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肥胖症等。

4 预防疾病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3]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 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罗世瑶在《行军方便便方》中写道:“将初病疫气人贴肉布衫,于蒸笼内蒸一柱香久,则全军不染。”唐代对麻风病人已设有“疠人坊”,“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4]。近年来,人们运用中草药预防某些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用板蓝根及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5 人工免疫

我国古代人民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朴素的免疫概念。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民间利用狂犬脑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张琰著《种痘新书》介绍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初即已推广种人痘,以预防天花;1695年,张路所著《医通》中记载了运用痘浆、旱苗及痘衣等预防天花的情况。17世纪时,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英国、俄国[5]。人痘接种术是人类发明牛痘接种术之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开了人工免疫法 的先河。

6 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吕氏春秋》说:“轻水所,多秃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魏嵇康《养生学》载:“赤居晋而黄”。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住房附近有排泄废水的水沟;在周代已知通过除害来改善环境卫生;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特别是唐代以来,用开水泡茶之风逐渐盛行,对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如《礼记·内则》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6~8]。

综上所述,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上海医科大学,河北职工医学院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钱宇平.流行病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6]陈海峰.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中医保健范文6

喝水:水中毒VS每天8杯水

每天早起一杯水是必要的吗?到底每天喝多少水才是最合适的?

中医观点:

早上起床后,不分青红皂白先灌几杯水的做法,其实非常荒谬。

大家都知道,喝水能补充体液。但若水的温度太低,喝得又过多,胃来不及将这些低于体温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小肠也无暇化解水的分子链――在一系列复杂的肠胃活动之后,水仍无法变成人的“津液”。这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蓄积中毒。结果,水喝得多,尿得也多,越喝越干燥。

不同体质的人,在盲目喝水之后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人喝完会腹泻,被称为通便:有人喝完会导致尿频尿急;有的人不拉也不溺,但是水会在胃肠里晃荡,一摸全是水鸣音,结果,就开始全身浮肿。所谓喝凉水也长肉。其实就是喝水导致的水肿,中医称之为“水毒”。

治疗水毒,首先要停止盲目灌水,其次是本着不渴不喝,渴了之后必喝温水,且每次只喝三口的原则。

西医观点:

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所以补充水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口渴便是体细胞发出“已经存在脱水”的信号,所以。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那已经来不及了。虽然大量饮水会带给。肾脏过多的负担,但不及时补水的危害更大,会导致便秘、肤色黯淡、外油内干等情况。因此,健康专家提出了“每天8杯水”的建议――按照每杯水200毫升进行计算,那么每天饮水量则是1.5~2升左右。

当然,饮水不当会导致“水中毒”,这主要出现在盐分过度丢失以后,过量补水导致电解质失衡状态下的细胞水肿。如果在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存在大量出汗、丢失过量盐分的情况,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现在市场上的运动饮料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此外,饭后不要过多饮水,以防止增加胃肠道负担,而每天喝的汤水、蔬果汁之类的饮料也应该计入饮水量。

瘦身丰胸:弊大于利VS利大于弊

拥有一个完美的身材是爱美女性的梦想,很多人因此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大动干戈”,其中有两大典型表现:抽脂瘦身和丰胸隆乳。此类做法妥当吗?

中医观点:

人之所以要长脂肪,一是为了贮存能量,二是为了更好地保温取暖。饮食中的营养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脂肪:而当人的脏器寒冷的时候,不由得就会吸收、合成脂肪,形成中医里常说的“膏肓”来包裹、覆盖脏器。倘若单纯为了美而一意孤行,拒绝摄入或强行吸出脂肪,就等于是将重要的内脏器官暴露在了外面,是一种引“邪气”入膏肓的行为,势必会给健康带来危害。

至于丰胸隆乳,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仅是在折腾身体,而且还是多此一举。其实,女性在21岁之前。智齿还没有长出,身体并未发育到极限,这之前。倘若适当增加营养、针灸穴位、通调冲脉。完全可以促进发育。值得一提的是。少女常穿高跟鞋无益于发育,相比于穿了高跟鞋之后的“挺胸”,“含胸”的姿势更有利于胸部的发育。

西医观点:

在现代医学下,抽脂丰胸等整形手术的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且应用范围已越来越广。除了病态性肥胖和皮肤严重松弛的患者之外,其他有脂肪沉积的人都可以通过抽脂术来改善自己的体形。不过,做吸脂手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需要考虑其存在的风险。比如,全身情况不良或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不宜进行抽脂手术;而且,很多人做过抽脂术后,会出现反弹,容易就此陷入抑郁之中。

另外,胸部的大小跟营养、遗传等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丰胸术主要采用假体植入,最常用的材料就是填充了硅胶凝胶的硅胶弹性外壳:而对于某些女性,可以使用脂肪抽吸术先取出自身的脂肪组织,然后将其作为植入物进行“自体脂肪植入隆胸”,可谓一举两得。

一日三餐不饿不食VS定时定餐

每天我们都在跟食物打交道,但到底该什么时候吃,每次吃多少?且看中医和西医的不同回答。

中医观点:

吃饭不能看外界的时钟,而是要看自己的生物钟,即什么时候感觉到“饿”了,就是该吃饭的时间。我们总规劝家人要吃早饭,但却不关注早晨起来家人是不是觉得饥饿,倘若这时候前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有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这就相当于硬塞了毒药。

即便是感觉到饿了,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不是说要饿着孩子,而是说让孩子每次只吃七八分饱,保持胃肠的排空能力,以利于长期的消化吸收。

当然。过度饥饿对身心是双重折磨。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瓜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久而久之,身体开始透支储存的能量,人便因此而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西医观点:

如今很多人选择不吃早饭,或者因为工作繁忙将午餐或晚餐的时间推迟,这些都无益于身体的健康。在我们看来,定时定餐是一种科学且有益的进食习惯。比如早晨起床,肝脏经过一夜的分泌。已经在胆囊中充满了黏稠的胆汁,此时如果不进早餐,或早餐中不包含脂肪,就无法消耗这些胆汁,日久天长,人就容易罹患胆结石这样的疾病。

人体感觉饥饿。主要是通过血糖的高低来控制,但这种“饥饿感”又会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可能不那么准确,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往往无法体会到正常的“饥饿感”。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的注射往往要根据一日三餐的规律,而不是以本人是否觉得“饿”来进行。

正如降血压药物不能血压高了才吃一样,我们的一日三餐也不该等到肚子直叫的时候才吃。也正是因为定时定餐,才确保了人体的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因而给身体稳定地提供能量,使身体正常机能得以维持。

药的毒性:“毒”才有效VS不合格成“毒”

只要是生病,就避免不了打针吃药,但倘若得知有的药物本身就是“大毒”,你还能泰然服用吗?

中医观点:

很多人认为有毒就是有害,其实不然。在中医看来,如果药物没有毒性,也就无法纠正人体的偏性。《神农本草经》把中药分成三类:“上品无毒,用于养生保健;中品小毒,用于调理康复;下品中毒或大毒,用于攻邪排毒。”对于身体已经阴阳失衡、出现偏差的患者,可运用药物的偏性也就是毒性去纠正身体的偏差,这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

河豚有毒,但人们掌握了制作、烹饪的技巧方法,就能把它做成天下第一的美味;同样道理,在精确认识、把握药物的毒性之后,就能避其害,用

其利。

当然,必须看到的是,中医在用药时也会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副作用明显的药物。迫不得已使用时,也要求中病即止。中药方剂配伍向来讲究君臣佐使,其实就是互相制约,用其他的药物来牵制有毒之药,以此达到消除毒性、避免副作用发生的目的。如果不明白这番道理,只将目光盯在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上,摈弃了其他的“辅佐药物”,结果就很可能让“毒”伤害了身体,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西医观点:

药物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药品说明书上,常常注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但是,“副作用”和“有毒”是两回事。药物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给病人带来伤害,不是药物的问题,而是医生或使用者的问题:药物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给人体带来伤害,那就是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往往缘于药物的药性猛烈,这类似于中医里所说的“大毒”,会让患者产生惧怕心理,但是,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只是生产厂家和国家监管部门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对患者进行的事前告知,其实际发生概率并不高。患者了解了不良反应之后,反而可以做到更安全地使用药物。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药害事件,但这往往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不符合要求,或患者使用不当造成的。

牛奶:阳虚不胜阴寒VS乳糖不耐受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但牛奶要怎样喝才更营养、更健康呢?

中医观点:

中医饮食,非常讲究食物的“性”,即食物的寒热性质。寒性的食物本身具有寒毒,正常人过量食用,难免损伤正气。寒性最重的食物首先就是冰镇食品,如冰激凌、冰可乐、冰啤酒等,其次就是牛奶了。

很多人只看到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却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胀气,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其实,出现腹泻还算是幸运的,倘若有人不能消化还一味储存,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则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虽然牛奶性寒,对一些寒性体质的人不适合,但它发酵变成酸奶后,性质会变温,适合更多的人。如果在煮牛奶的时候加一些热性药物,比如干姜之类的,再喝牛奶就不会腹胀或腹泻了。其实,不仅仅是牛奶,同样性寒的鸡蛋也如此。有人吃煮鸡蛋过敏。可是吃煎鸡蛋就没事,用葱花、韭菜炒的鸡蛋更没事。

西医观点:

牛奶的营养价值毋庸质疑,研究也证实,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每天喝适量的牛奶,可以成长得更快、更好。

牛奶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完全归于它所含的独特的营养成分: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生物价值高;乳糖消化时生成的葡萄糖可供应人体能量,牛乳糖则是构成脑及脑神经组织的糖脂质的重要成分,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乳脂热量高、易消化,并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而牛奶富含的钙、磷等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元素。

中医保健范文7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中医保健范文8

一、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

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其逆变。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所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新愈防复:疾病初愈,人体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并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他“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没有病,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

二、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

清心养性,节育保精:一节制,勿令竭乏,房劳伤肾。二心理平衡避免情志过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房牢过度是内伤的致病因素,房牢过度易伤肾中精气。古人云:“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3]。也就是说,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所以无论遇到何事都要注意调摄精神避免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病无从发生。合理膳食,避免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故《素问》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更应注意饮食宜忌。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饮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则会加重。“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谨和五味,勿使脯肉羊盈常令约俭为佳”。每天饮食应定时量,每天食盐量不超过10g,一日三餐的主食应以五谷杂粮为主,大约500~300g。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400~500g。鱼类水产品和禽,肉125~200g其中鱼虾100g,禽肉50~100g,蛋类25~50g,豆类50g;每天喝一杯牛奶(大约250ml)或吃奶制品大约100g,油脂类<25g。经常喝含钙丰富的骨头汤等,使人体营养来源丰富,但必须定时定量,切忌膏梁厚味,醉酒贪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消化道疾病和寄生虫病。少喝碳酸饮料及其它各种甜饮料和纯净水。多喝茶,尤其是绿茶。但是有胃病的人和贫血的人不宜喝茶。作息有规,适量运动:应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生长规律而养生,人们应于春夏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成病;秋冬季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每天应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如慢跑、打太极拳、做瑜迦等。注意牢逸结合也不要做过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谓“牢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

久坐俯首办公、看电脑和开车人,头部经常处于前曲位,劲部血管受压,劲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将使大脑的血液和供氧量减少。因为劲椎间的平衡失调,劲部的韧带,肌腱肌鞘得不到应有的松弛,就容易形成劲椎骨质增生,劲韧带钙化,骨化,劲椎随之僵硬变直,由此发生类型不同的劲椎病。安居定处,注重环保:好的住宅环境相当重要,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也是养生中的一项内容,“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这里的“宅”就是指居住环境,“吉处”是指阳光明媚、风和通畅之处,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居住地的环境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拥挤的住宅会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病率增高,潮湿的住宅使人易患风湿性关节炎,阴暗的住宅会增加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质优良的地方,远离空气污染、水污染的地区,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健康。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应该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方可使心神安静,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给人以愉悦之美。另外,装修房屋的材料要符合环保要求,如所用的大理石,瓷砖要无放射线,涂料要用不含甲醛及其它有毒化工原料的种类。新装修的房子要采取通风3个月后再搬进去住,同时室内要养几盆能吸收有毒气体的花卉如吊兰等。每天房屋还应保持通风,家庭早晨开窗换气不少于15分钟等。避免邪风,加强预防:每逢天气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邪风,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育龄夫妇要身心健康,避免近亲结婚,选择的最佳年龄优生:女20~30岁,男26~33岁。在各种不同的发病季节使用不同的药物预防。如:用加热的醋消毒空气;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的煎剂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儿童应在新生儿时即开始分年龄段注射各种不同的疫苗等。

既病防变,及早诊治:任何疾病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入里,步步深入,或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早期诊治。如高血压病早期不采取措施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脏并发症、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注意调治易受传变的脏腑,如治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传脾。病后修复,注重调理:即在疾病初愈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饮食调理,注意锻炼身体。不同的体质的人需要根据自身体质选用不同的药食进行调治。如:阴虚型体质的人应食用清淡食物,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芝麻鱼类等清淡食物,葱、姜、蒜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应食用具有温阳作用的食品,而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和药物尽量少吃。气郁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行气食物,具有寒凉或滋腻性质的食物应少食用。

血虚体质的人可多食用桑椹等,而具有温热和辛温发散性质的药物应少吃。偏阳体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水果、蔬菜,而肉类中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忌辛辣燥烈食物,阳盛之人切戒酗酒。偏阴体质的人应多食用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忌生食冷食,应尽量不用食性寒凉之食物。血瘀体质的人应常食用桃仁、油菜、黑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宜食山楂粥、花生粥。痰湿体质的人应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肥甘厚味,酒类不宜多饮,勿过饱。病后初愈的人还要注意适量运动,如每天可以打太极拳或慢跑步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使其成为养生保健方法的主流,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代表着人类新健康观的主流意识和方向,正确合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者:苏煜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浦区医院中医科

中医保健范文9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中医保健范文10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88-03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

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44~1245.

中医保健范文11

随着我国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等妇幼保健服务项目已成为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能力,作为区域内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淇滨区妇幼保健站在新医改中积极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进和完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遵循“以保健为中心,以基层为重心,以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核心,面向基层,面向群体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系统服务,系列服务,追踪服务和人性化服务模式。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服务的监测和监督,确保区域内妇幼群体能够获得基本服务,全面提升淇滨区的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提高了全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一 建立妇幼保健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建立以人为本、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技术支撑,指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迫切需要和必经之路[1]。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是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淇滨区按照鹤壁市卫生局关于妇幼保健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要求,从2010年1月开始筹备,2010年4月在全区建立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网络。根据母婴保健服务机构不同职能,安装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等板块,形成系统的服务管理程序,录入妇幼卫生信息,实行凭鹤壁市妇幼保健卡(CPU卡)服务管理模式,从而有效保证妇女儿童及时得到规范的服务,也为妇幼保建各项数据统计分析,信息共享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同时根据系统自动产生服务单位实际工作量,为区财政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予以补助提供依据。使我区的妇幼保健工作由静态经验管理转为动态科学管理,由结果管理变为过程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提高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

二 积极开发领导层,落实目标考核和经费挂钩机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向广大居民提供,妇幼保健工作指标完成是以各级政府重视和投入为保证,只有经费到位,才能保证妇幼卫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我们积极开发领导层,把妇幼保健工作指标列入了区政府对各乡镇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考核目标,尤其是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列入到各级政府目标进行考核,年初和区卫生局一道组织召开区妇幼卫生工作会议,由区政府和各乡镇、各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卫生局和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半年和区卫生局一起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和拨付公共卫生经费挂钩,调动了各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 加强三级网络建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主要通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免费为居民提供,其中妇幼保健服务是对服务对象提供有计划的、长期的、连续的专项系统服务和追踪管理,一项系统完整的妇幼保健服务虽然表面看是多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活动,但是在执行业务活动过程中却需要跨越妇幼保健机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多个机关机构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联动协作完成。这就要求各级机构有专人负责妇幼保健工作,保证上传下达及时畅通。为此我们加强了妇幼保健城乡三级网络建设,形成了村(社区服务站)、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有专人负责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定岗定责,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考核监督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四 规范化管理,确保工作质量。

1 规范化管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制定了各级妇幼保健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完善了各级学习培训制度,例会制度,宣传咨询制度,统一了各级各类妇幼人员工作职责和规范,针对工作要求对各级各类妇幼人员强化业务培训,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业务熟悉,保证质量,全面提高了我区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2 规范高危妊娠筛查及管理。 规范高危孕妇的产前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也是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及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对每位孕妇,村级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妇幼人员在孕妇怀孕12周以前即动员孕妇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CPU卡,凭CPU卡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孕期每次产前检查都进行高危筛查,对筛查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转上级医院的高危妊娠门诊进行孕期检查治疗。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对高危孕妇实行首诊负责制,转诊、转运都要有专人负责,确保高危妊娠孕妇得到规范、动态管理和有效治疗,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

3 规范出生缺陷预防措施管理。出生缺陷严重影响着出生人口素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我们以孕前三个月补服叶酸为切入点,进行预防出生缺陷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孕妇孕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预防感染性疾病,合理营养、合理用药、避免畸形发生。开展孕前保健,积极做好产前遗传咨询筛查高危孕妇,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B超检查,尽早发现畸形,及早终止妊娠,减少畸形儿出生[3],提高淇滨区出生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

中医保健范文12

关键词:天麻;中医药;养生保健

天麻又名赤箭,为珍贵药材。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以赤箭为名记载: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本草经集注》中注云: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故名赤箭。天麻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据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降血压、调整脑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学习记忆、镇静抗惊厥等作用[1]。由于其药用历史的悠久及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天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天麻的四个方面探讨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阐述天麻在养生保健中的独特性。

1 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1.1天麻的性味功效

天麻性甘味平,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又能祛风通络、止痹痛等功效,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主诸风湿痛、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祛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人于受病之中乎”。 由于天麻甘缓不峻,性平不偏,质润不燥,润补肝阴而泻肝阳,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达调整阴阳之平衡。

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与升发,五行属于木 ,五化属生,五季属春,乃阴中之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万物生发只可舒展而不可抑制,肝之生理特性只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肝气藏于内而升发于外,五脏之气得肝气升发,则气血调畅,情志舒畅,五脏谐和,生化不息。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天麻专入肝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平衡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养生高度强调的阴阳平衡健康观,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以达强身益寿,健康一生。

2 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2.1天麻的生长环境

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天麻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在850-1400m ,以950-1350m为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区,天麻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高山区冷凉潮湿环境的适应特性;天麻自然分布区属自然土,黄棕壤至暗棕壤,酸性土,表层富含有机质,颜色为浅黄,剖面下端为灰黄色,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疏松,质地松,PH5.5-6.5。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20-25℃生长较快,30℃受到抑制[2]。天麻是非绿色植物,其地下茎生长从播种到收获,都在土壤中进行。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在室外、室内,有光、无光的条件下均可栽培。

2.2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适时养生观的结合

天麻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天麻自身都能做出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特性昭示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又称为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必须适应自然界。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阴阳变化规律。根据寒热温凉,适当调整,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与外界环境一致,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环境包括地理 、气候 、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 、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居住在空气污浊 、气候炎热 、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水土、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3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3.1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

天麻属为腐寄生草本,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因为无根和绿叶,自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泌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以吸收营养。蜜环菌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侵入,但表皮层和中柱层之间有一个隔离抑菌区,阻止了菌丝的继续侵入,而且天麻含有天麻抗真菌蛋白,这种蛋白在蜜环菌等真菌侵染时能积累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对侵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样根状茎就不会腐烂,并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3]。

3.2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但能长出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肥大块茎。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是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生长,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天麻在极其复杂的生长过程中,展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容应对自身条件的不足,取长补短和谐与蜜环菌相依为靠,发展壮大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大压力,身心消耗过大,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情绪波动甚大,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与疾病发生关系紧密,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4 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4.1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

天麻中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苷[1-10]、有机酸类[1,7]、甾醇类[1,5-7]、含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天麻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凝与抗血栓、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眩晕症、抑菌、抗老年期痴呆等作用。

4.2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学“治未病”法则的结合

天麻如此颇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之珍品,高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增强免疫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天麻扶正补益、养生固本、防病于未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传统中医“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以及“治未病”法则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正气”代表人体抗病能力,用“邪气”代表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人就不致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