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13:26

描写学校的作文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1

素描不但是一门美术课程,而且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素描的出现正印证了“艺术无国界”这句话,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东西方的绘画艺术相连。素描不但是学生学习绘画的基础,而且会贯穿他一生的绘画历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画画,就是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工具描摹具象的物体。所有学习绘画的学生在其学习绘画的初期,都将素描作为练习绘画的重中之重。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运用素描培养学生,并且将其当作学生学习绘画的基础。素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表现物体的形体特点。素描是出现最早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在大多数初学者眼里是最简单的绘画形式,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绘画形式。虽然素描在绘画过程中只是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

二、高职院校美术素描教学的不足之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存在弊端。以往的素描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术,现代素描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要重视素描的艺术性、创造性。尤其对于从事素描教学的教师来说,要与时俱进,在素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扬人文精神。下面简要分析高职院校在素描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1.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美术专业

最近几年,一些院校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扩大生源,盲目地开设美术专业。有些院校只顾着招收学生,而没有重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一些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要求。另外,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被一些老牌专业美术院校招走,那些实力不强的学校只能招收一些专业水平较低的学生。

2.教师对素描的错误认识

教师对素描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些教师直接照搬西方的美术教育体系运用到中国学生身上,却忘记了西方的一些教育体系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学生的美术素描教学体系,而非盲目崇拜一些西方学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同时努力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模式,这就可以防止素描教学走下坡路。

3.学生没有意识到素描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高科技迅速发展,一些学生开始抵触传统的素描,而将注意力放在了电脑美术上。有的学生觉得传统素描不够时尚,逐渐对素描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描,培养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素描能够比较直观、科学地反映物体,所以便于学生接受,也容易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探究意识。素描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技术,还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可以说,一位优秀的艺术大师必定拥有优秀的素描修养。

三、对高职素描教学的几点有效建议

1.在绘画方法上写生与临摹相结合

(1)写生的重要意义

好的艺术作品均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家的雕琢加工之后,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品。写生练习能使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心灵感受到的美用画笔画下来,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进行写生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没有绘画素材而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绘画的不利局面。首先,教师要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更接近大自然,学会发现美,学会生活,热爱生命,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体会世界之美。其次,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经过写生训练的学生,空间想象力会比较丰富。相反,平常写生训练比较少的学生,空间直觉会比较差,只是擅长平面作画。写生是描述具体的物体,是立体的,所以能够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写生是学生看和想,进而用画笔描述自己心理的一个过程,与临摹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人的创造能力若从小就得到培养,其意义是深远的。最后,有利于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耐性。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家长之所以让孩子学习写生就是因为其可以使孩子静下心来观察优美的事物,同时,写生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性情,培养耐性。

(2)临摹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些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写生,忽略了临摹的重要性。其实学生在进行绘画练习时,写生与临摹相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对于一些刚接触素描的学生来说,描摹一些简单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描摹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绘画方法。绘画基础较好、对素描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临摹一些优秀作品,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可以使其发现自身在素描上的不足,通过临摹别人进而改进自己,也可以学到一些绘画技巧。

2.合理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

美术作品是抽象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首先,多媒体教学便于操作,可以节约时间。其次,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简单、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好处,但是也要合理利用,不能忽视了传统素描教学。对于一些初学素描的学生,首先要掌握的还是一些理论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践。

3.绘画兴趣的培养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积极投入,所以兴趣是一个人完成一件事的动力。就像学习素描,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练习的动力。首先,要寓教于乐。在一些学生的眼里,素描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想方设法增强素描的趣味性,要经常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设置素描作品鉴赏内容,然后让学生分组对作品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团结起来,更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在绘画中的价值,进而喜欢上美术课,喜欢上素描。

4.尽量让学生走进美术馆,接触一些艺术作品

除了教授学生有关素描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把让艺术走进学生生命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养成鉴赏素描作品的习惯。当一些专业的美术院校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把艺术鉴赏延伸到课堂。

四、结语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学生;作文;探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一、描绘生活

1.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

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写作基本功。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真切。

因此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教学中我们具体地抓了这几种素描:物件素描、植物素描、动物素描、景物素描、场面素描、外貌素描、动作素描、语言素描、心理素描。通过素描练习,学生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勇础。

2.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学生写作文,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写事呢,若写一件事则要注意:记叙要完整,“六要素”缺一不可;内容要具体而有条理,事情的经过要详写;用准人称,写出真情实感。若写几件事,则要注意:中心明确,先后有序,有详有略,注意几件事情之间的联系,让几件事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写游记要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和所看到的景物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下来。写参观记最重要的是按时间的顺序、地点的转移,将参观时所见所闻有选择、有详有略地具体地写出来;既要写人物的活动,又要进行景物的描写,把参观过程(动态)和看到的景物(静态)写清楚……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题目可自拟。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二、创造生活

1.听声想象。

实践证明,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供各种音响,激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在指导听声作文时做到如下几点。(1)收集声响。借助录音机,有目的地采撷各种声响,注意各种声音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如把“笑声”、“掌声”、“喝采声”这些生活中常现的声音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2)引导想象。先反复播放声响,让学生弄懂有哪些声响,各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声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想象时,教师不作出某些限制,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先求“大胆”,再逐步纳入“合理”。(3)据声写文。当学生初步想象出基本内容后,教师再提出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让学生独立命题,构思成文。

2.看物联想。

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们有意识地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例如出示“一张照片”、“一本荣誉证书”、“一封表扬信”,再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找出它们的横向联系,接着根据问题组织讨论,想象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独立成文。

3.动手创作。

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小制作如笔筒、装饰画、手工纺织物脱颖而出,一项项构思独特的小发明,如“橡筋动力航模飞机”、“摇控电动快艇”等比赛中频频获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并为此举办“创造杯”小作文竞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求新求异思维,而且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设计生活。

设计人物角色。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细节,都是未来社会的格局,他们的敢想敢做,令人惊叹!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3

现行语文课本中有关景物的描写是非常多的,但类型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珍珠泉》一课,“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深褐色的石头,能看见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段是属于自然风景的描写,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美景怎能不吸引游客呢?《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又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两段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前段写去世后,首都人民为他送行的情况,的逝世,全国人民是无比悲痛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短短两句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创造了悲痛的气氛。紧接着后边的语句是“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挤满了男女老少”。体现人们不怕任何困难为送行,也体现人们对的热爱。后段是对《小英雄雨来》美好家乡环境的描写。“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十几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体现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课本中《我的战友》“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呼呼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噼噼啪啪地响。我忽然间闻到一股浓重的棉焦味。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体包住了。”这段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但它是段有景物、环境、人物的综合描写。衬托了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据现行课程标准看,小学还是以记叙文为主,即记事、记人、叙景。那么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景呢?我觉得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首先要从身边的事物或周围的生活开始,抓住人、物的特性。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春天,杨柳依依,花草遍地;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师应结合课文中的范文,布置有关写景的作文。

例如:《春天》这篇作文,可引学生出外,以春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生长状况;去河滩观察鸟类的活动情况;人们的劳动、钓鱼等场面。又如:《我们的学校》这篇作文,可组织学生由学校大门前开始,逐渐向里观看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及教室是怎样布置的。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我们应怎样爱护学校?怎样刻苦学习?这样按观察顺序把观察对象勾勒出来,要求学生看到什么,怎样想的就怎样写。结合写作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景物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写好景物,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4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使用的工具是毛笔、墨、砚台、绢或纸。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每一种题材又分写意和工笔两种技法,其中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门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洛神赋图到明清的肖像画,工笔人物画逐步走向成熟与写实。到了近代,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写实画法融入到了工笔人物画中,使得素描进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环节当中。而近些年,对于传统绘画的传承的研究,使得在教育界引起了素描教学的讨论。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一)工笔人物造型发展

在中国绘画形成之初,没有工笔与写意的分别。绘画的用途用来记录或者训诫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描绘了曹植的洛神赋中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列女仁智图》记录了当时时代所推崇的贞洁烈女。这两幅图中的人物造型较画面来说比例比较小,人物清秀,五官描绘较为概括,人物的结构和比例相对比较不准确。但表现了一种优美空灵的感觉。

唐宋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高度集中权,使得绘画有统治阶级掌握,为统治阶级服务,出现了《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描绘帝王像与宫廷内部贵人生活的画卷。人物造型上也富有唐代的以胖为美形态,宋代出现了全身的皇后像,以人物本身的特点为主。元明清时的肖像画逐步成熟起来,以专门画帝王像为主,到明清肖像画更为写实,抓到了人物的特点,染发上也立体了一些。

总体来说,由于与西方的联系,从元明清开始西方绘画的写实也是对人物画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是保持住了传统工笔的画法与气质。

(二)现当代工笔人物的造型

经过了文化的冲击,中国画对于传统的传承有些疏离,这时西方绘画大量的涌入,影响了一辈的中国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化,他们推崇写实的绘画模式。将写实的基础教学融入到中国画教学当中去,出现了一批写实功底强的中国画艺术家,例如徐悲鸿,蒋兆和。现当代的工笔人物造型也趋于写实,而素描教学也成为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素描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中的目的

在艺术教育中,素描是基础课,因为素描写实特点,素描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对象的具象把握,对结构的理解。运用透视学的原理,利用点、线、面、光影等元素,强化对象的特点。

(二)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与时俱进,革新的素描方式

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因结合了中国画的特点,在素描上对光影的要求降低,提倡用大量的线条来塑造造型。

三、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中国画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是讲西式素描完全照搬的搬进中国画教学的课堂。在学习素描时就是光影明暗来塑造体积,对于线的理解很片面,甚至到纸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线条来表现体积感。

(二)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单一的素描教学观念如法适应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教师一直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机械师的联系方式使得教学处于僵化的状态。高校应当认识到如何利用素描的优势一面,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进行教学。室友扎根本土的传统文化,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高校的国画素描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四、如何完善素描在工笔人物画教学的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推行阶段式教学

首先,高校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早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上,通过素描技巧的训练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的理解力以及绘画能力。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明暗和光影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国画的素描教学中要摒弃明暗和光影,明确训练学生以结构,线条为主要方向的教学。

(二)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素描的发展并非停滞在某一时间段,素描教学不仅能体现艺术闻名的繁荣,在现今的中国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和吸收新的艺术思想。尝试将中国画与素描较好的融合,改变学生观察对象的方式和作画方法。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5

意笔白描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与工笔白描相类又有区别,强调写意性,节奏感和视觉效果,更适合时代审美理念的传达。白描课程在高校美术学科中国画专业中均有设置,是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必修课,一般安排人物和花鸟的临摹和写生训练,技法为工笔白描的方式,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美精神,认识“线”的美,掌握用线勾勒物象的方法,了解毛笔与纸的摩擦、行走产生的质感,体会用笔的提按、顿挫、断连、避让、虚实、浓淡、疏密等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情绪表达。工笔白描课程的教学方式经半个多世纪各大师、学者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在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已经比较完备,但是意笔白描技法仅在个别院校的个别教师的课程中有所涉及和尝试,没有单独的课程设置,意笔白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缺失也是当前的中国画教学没有与时俱进的反映。

一、高校中国画教育演变过程就是中国画的“线”得到重视的过程

中国美术院校在建立之初,即20世纪20年代直到50年代的教学模式都以移植西画为宗旨,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形成了光和影,色和面为主的教学模式,30年代杭州艺专的西画与国画教师比例为4:1,油画与国画课程的比例为24:9,一切设置均向西画倾斜。1958年前后在的关怀下,相继创立了北京画院、上海画院和江苏省国画院,中国画才重新得以重视。1962年,潘天寿发表了《关于中国画的基本训练》的讲话,明确反对“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指出明暗素描代替不了中国画的白描和双钩。他说:“中国画捉形,用线勾大轮廓而不用明暗。”至此,线的重要性才重新被重视。20世纪90年代,唐勇力提出“线性素描”的教学观念,将中国画中的线与西方的调子相融合,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素描教学发展。

二、官方展览和出版发行体现了白描的重要性

官方展览若细致分类,一般如按传统的门类分,有山水展、花鸟展、人物展;如按形制来分,有扇面展、小品展、卷轴展等;如按风格分,有新文人画展、实验水墨展、新锐作品展等;按技法命名分,则有写意展、工笔展。现在出现了线描展,可以说把线描艺术形式提到了同样的高度。中国美协从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至今已经举办4届,鼓励了许多中青年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白描作品。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中也有很多优秀的白描创作,其中不乏意笔白描,如第6届朱新建的《他的车子找不到了》,第11届张英才的《锦绣家园》,第12届刘文西的《潘天寿我敬爱的老师》,罗寒蕾的《大的小的》,谭昌龙的《和顺家园待春归》等。21世纪以来,不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些画家的白描作品选,如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默、周晋编著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材精选――中国现代人物线描技法》,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央美术学院韩国榛教授的人物写生作品集《名家白描――韩国榛》,朝华出版社出版了《当代名家线描人物精品》系列《刘金贵》《尚可》《何家英》等,这些作者也都是各大美术院校的名师,他们的关注点和研究成果无疑值得研究与学习。

三、意笔白描与工笔白描的异同及高校中国画教育中意笔白描的缺失

意笔白描是和工笔白描并提的。先说共性,就是“线”。谢赫“骨法用笔”是指以“笔线立骨”,强调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一种“线性”的表达方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同法说”,谈及顾、陆、展、郑时以“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论,可见“线”是体现作品风格高下的决定因素。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线条的重要性放在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第一位,引用了《论语》“绘事后素”和《韩非刊“客有为周君画荚者”的故事,说明线条是中国画的美学精神,并指出中国的雕刻、建筑、戏曲等艺术形式也是线的艺术,是流动的线,有组织的线。“线”是中国画的精神、符号、标志,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不可替代的形式构成,相较而言,工笔白描更严谨、保守,意笔白描则灵活多变,有动感。以白描花卉课程为例,多选用宋代院体花鸟为摹本,不可否认这些作品是经典杰作,然而,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这些作品都是工笔设色作品,有以人之嫌,在线的考量上不如单纯的白描作品,二是随着时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跳跃、热情、有冲击力的面貌特征,原有的工笔白描表达方式渐显固步自封,不如意笔白描符合时代。

高校美术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有白描课程,以传统工笔画的白描技法练习为教学内容,先用硬笔线描做草图,经过修改再以勾线笔在熟宣上拷贝勾勒,教学方式严谨合理,相应的参考资料如《中国古代壁画精华教学丛稿》系列,《古画・临摹・实技》系列,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丛书《八十七神仙卷》《送子天王图》系列等都很完备,早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具有写意性质的意笔白描课程在人物画方面也有不少探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出版了相应的书籍,但还处在小范围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专门课程的设置,更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广。意笔白描花卉技法则鲜有人探索,多数学校没有相关的训练和尝试。意笔白描课程作为工笔与写意之间的衔接,对学生熟练掌握毛笔的笔性,认识线与线之间的联系性,掌握线的多样性、画面切割的形式构成方式、黑白灰效果的处理,对物象的细节和表现方式的研究,对作画状态的自信力培养等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不应让意笔白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缺失,尤其应该增设意笔白描写生课程,一幅好的写生作品就是一件优秀的创作。

本文为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新时期高专中国画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GB286。

程平:桂林旅游学院视觉艺术系副教授

欧来荣(通信作者):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讲师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6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儿童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的文章,在作者的笔下,儿童是那么天真、活泼、可爱,是那么纯真、勤劳,是那么奋力进取,战胜困难,是那么无忧无虑、幸福快乐。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品味语句,读写结合,彰显“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呢?

一、抓住特点,突出校园环境美如画

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团结友爱和亲密无间的,各民族的学生更是幸福快乐的。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生动地描写了边疆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五突出”的特点来展现校园的环境美如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词语与语言进行欣赏、品味,让学生充分感悟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1.巧用排比,突出校外环境美。文章第1自然段巧用三个“从”、三个“有”、三个“向”的排比句描写边疆民族小学的环境美,突出了学生爱祖国、爱国旗,尊敬老师,懂礼貌,认真读书的好品德,弘扬了民族大团结的新风尚。2.欢乐、祥和,突出民族团结的新风尚。民族小学的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认真读书,尽情地玩耍,彰显了各民族之间充满欢乐与祥和氛围的新风尚。3.安静环境,突出勤奋好学的美德。课文巧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动物(鸟儿、猴子)、昆虫(蝴蝶)和植物(树枝)好像都被吸引来听课的生动有趣的情景。用“窗外十分安静”的环境描写衬托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好学的美德。4.热闹场面,突出学生的天真活泼。下课了,同学们的开心玩耍招引来了小动物(小鸟、松鼠、山狸)都来看热闹,突出了同学们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5.描写校舍简陋,衬托出校园环境美如画。结尾一段用“古老的铜钟”“挂”“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语说明边疆民族小学虽然校舍条件简陋,但是校园环境优美,起到了总结全文,突出校园环境美如画的作用,也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怀念之情。

二、尽情玩耍。彰显色彩带来的快乐

大自然的神奇与五彩缤纷,给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文,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他们在草地上无拘无束、尽情地玩耍;在玩耍中无意发现了草地上早、中、晚的颜色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草地和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三快乐”人手去阅读、欣赏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小练笔:写花园美或草地美的短文。在小练笔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对学生渗透爱护环境的思想品德教育。1.兄弟俩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在玩耍中体验快乐。兄弟俩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他们所做的游戏是趁对方不防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说明两兄弟在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过程中充满了快乐,充满了童真童趣。2.发现草地不同时间的颜色变化,在发现中体验快乐。第3自然段讲述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不同的时间草地上颜色的变化: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绿色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快乐。3.抒发感情,在赞美草地中体验快乐。最后一个自然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中用“可爱”“有趣”抒发了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用“最喜爱”的一种花――蒲公英,“一起睡觉”“一起起床”表达作者对蒲公英爱得深到痴迷的程度,也说明蒲公英给作者带来无限的快乐,也让读者与作者一起体验到草地和蒲公英带给人们的快乐。

三、吃苦耐劳,凸显童年勤劳的幸福

郑板桥曾经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说明,孩子要从小养成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好品质,让童年充满幸福快乐。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一文,生动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默读,在质疑问难中交流互动: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在什么地方?(①槐乡的孩子勤劳懂事。他们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②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③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及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描写孩子们的劳动场面,是欢快、轻松、活泼的,没有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从而说明了孩子们是以苦为乐的。)2.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们采摘槐米的?3.采摘槐米时的天气和环境怎样?描写环境对孩子们采摘槐米起到了什么作用?4.你从课文描写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中体会到了什么?当学生们通过交流互动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参加“一次有趣的劳动”的短文。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对学生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四、互相鼓励,渗透战胜困难勇攀高峰的教育

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果敢无战不胜,刚毅无征不服。”由此可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人们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就能克服山高路陡的艰险,勇攀高峰,谱写战胜困难的凯歌。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人与人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四描写”来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默读、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同桌、小组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渗透奋力进取,勇攀高峰的思想品德教育。1.描写环境,突出险峻。第2自然段中“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真叫人发颤!”这段话用“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突出山峰高如上青天;用“笔陡”“直上直下”“挂”准确、巧妙地突出了天都峰的险,不要说攀登了,就是看了“真叫人发颤”。这样描写险峻,为下文“我”爬上天都峰起到了衬托作用。2.描写对话,互相鼓励。第一次对话是互相问候,体现“我”有礼貌;第二次对话,体现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次对话,说明经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我们”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在互相鼓励下爬上了天都峰。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爬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3.描写艰难,体现精神。第6、7自然段,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现出“我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4.描写结尾,突出中心。文章的结尾用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少……汲取力量!”对全文进行总结,含义深刻,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仔细观察,撰写多彩生活美文

坡曾经说过:“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由此可见,要多读书才能增长知识,才能创作美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尽情地玩耍,玩得有趣,玩得有意义,玩得快乐,在玩中开发智力。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4的要求是:“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一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学习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从3个方面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1.回忆活动,选准内容。W生的课余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当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时,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游戏场面会映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记忆犹新。在校园里的活动有打乒乓球、踢毽子、拔河……在野外的活动有郊游、登山、野炊、钓鱼……在家里有弹琴、听音乐、画画……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活动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活动来写,做到心中有数,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令人难忘。2.按照顺序,记叙具体。无论是写活动还是写感兴趣的事,都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也就是把活动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要按照活动或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即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有什么乐趣,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己有什么收获和感想都要写清楚。特别是要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具体,让文章感动人,打动人的心扉。如一个学生写的《采樱桃》一文,按照“去的路上――樱桃果实多――采樱桃――凯旋而归”的顺序来写,写得生动具体,令人难忘。3.巧妙联想,抒发感情。在描写活动或感兴趣的事时,要巧妙地进行联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写秋游活动,看到田野稻子一片金黄,就联想到是经过农民的辛勤劳动,才能取得丰收的成果,从而表达对农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才能起到突出习作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7

[关键词]作文教学 情境创设 习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77

多年的高年段语文教学中,遇到问题最多的就是习作教学。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素材、缺少情感体验而言之无物,毫无真情实感。为解决习作中的这一难题,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尝试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帮助他们提炼素材,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以观察为基础,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为前提,通过情境活动的刺激,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它的优势在于能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教学手段灵活丰富,能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真实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一、音乐烘托氛围,激发习作热情

作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具备多种能力。如果学生一直存在畏难情绪,主观上害怕写作,会使习作教学更加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习作训练中,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训练,同时也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音乐总是能触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沉浸其中,充满遐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动笔表达,习作过程自然就变得生动有趣了。当然,要根据习作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音乐,那样才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一)背景音乐烘托习作氛围

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一些合适的音乐作为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情感世界里,表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我先播放《天之大》《当你老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作为铺垫,学生一边唱,一边回忆生活中妈妈悉心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此刻,他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妈妈的身影,心头情不自禁地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在伴随着音乐的回忆中,学生们对母爱的回味是那么真实感人――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带微笑,有的早已热泪盈眶……在音乐情境的烘托铺垫下,学生笔下妈妈的形象更丰满了,感情也更真挚了。

(二)欣赏音乐进行想象作文

音乐家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用音乐形象再现他们所想的内容。而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其实就是把音乐形象进行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探寻作曲家的创作之路,感受丰富的音乐形象,最后再把头脑中形成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过程。

如让学生欣赏《森林狂想曲》,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写想象作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引导思路:(1)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哪种声音使你印象深刻,带给你无限遐想?(3)你能发挥想象,根据自己听到的声音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吗?

如此引导后,学生就能发挥各自独特的想象力,写下属于自己的创意小故事。长期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活动展现情境,提供习作素材

为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强调:“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

校园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借助校园里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当然,也可以为了某个训练内容设计合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会体验和表达。

(一)课内组织的活动

一些方便易操作的小游戏,事先排练好的小活动,都是习作教学中进行片断练习的好内容。像“成语接龙”“击鼓传花”等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往往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专注性。

如上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为了进行连续动作的描写训练,我请一个学生来表演整理书包的过程,要求表演的学生动作要有变化,过程要清晰(可以课前先安排好)。而对于其他学生,则要求他们仔细观察,描写时尽量做到不重复使用同一个动词。因为有表演做铺垫,学生练习时并不觉得困难,而且都描写得很生动,有的不仅抓住了动作描写,还穿插了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使得片断练习更有实效。

(二)课外组织的活动

场面描写是经常开展的习作练习,这类练习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用心体验。

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春(秋)游等活动,可以事先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活动结束后进行描写。因为是亲身经历,学生总能描写具体,感受真切。

每次学校春游或秋游后,教师总会布置写作任务。但因为没有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流水账”,教师的指导效果几乎为零。如果活动前,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要求学生只写一个场景或片段,可以是看到的最美的一处风景,可以是观察到的一种动物或植物,也可以描写同学们吃零食时的万千姿态。

只有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才能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只有学会感悟,善于表达,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借助活动展现情境,既能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又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有所感悟,可谓一举两得。

三、画面再现情境,强化观察体验

习作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既可以再现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又可以全方位地展现事物的特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全面、详细地了解事物。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深受学生的喜欢。

(一)培养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观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他们获取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学校》一文时,可以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校的基础上,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在习作前进行指导。指导步骤和要求如下:

(1) 课件中要有学校的整体概貌,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方位。

(2) 运用超链接的方法,把学校各部分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向学生展示。

(3) 选择重点内容,利用放大、重播、强调等播放功能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要求学生能指出它们的特点。

(4) 借助课件自动播放功能指导学生连起来进行有序介绍,运用说明方法讲清楚事物的特点。

(5) 在口述的基础上,完成书面表达。

(二)拓展写作视野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是有限的。为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平常学生少接触的事物、现象等,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教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的习作时,可以精心准备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及视频,如赛龙舟、观花灯、剪纸等,让学生通过看、听、说,真正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去写作。

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过程中,虽然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活动,但他们能通过图片和视频间接地获取知识和体验,克服一无所知,习作无从下手的困难。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8

【设计过程】

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2.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写景;3.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能在写景时融入情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文字接力

看图片分别完成下列问题,将答案分条写出来。选一名志愿者板前完成。

A. 从图片上,我看见了 (填景物);

B. 它像 (写一个比喻句) 或 它 (写一个拟人句);

C. 我仿佛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 (填一种感觉);

D. 我的心情也 (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内容为例,导入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二、认识描写

1.说说你了解的描写;2. 品评投影描写的概念,让学生全面认识描写。

三、添枝加叶

1.继续以学生板演内容为例按要求修改。

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看谁能让描写更生动!

2.边修改边总结出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并板书。

四、名家引路

欣赏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总结让描写生动起来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当运用修辞;(4)调动多种感官;(5)注意描写的高低、远近的顺序;(6)适当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

2.重点强调: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

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写法,参照例文任选校园的一处写一写校园冬雪,200~300字即可。

问题: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他(她)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讲台前板演游戏过程,一会儿我们要拿志愿者同学的板演内容作为讲课的例子,哪位同学愿意配合?(一名学生举手)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乡图片)。

师:我们的游戏分四步,首先让我们观察图片,记录下你从图片上看到的景物。

生:写几个?

师:把你观察到,你认为有用的都记录下来备用。(生观察图片,记录图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继续观察你记录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着怎样的情态?写一个比喻句或者一个拟人句。(生观察图片,按要求写句子。)

师:继续看图片,发挥想象,透过静止的图像我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有着怎样的触感?让我们一起完成第三步。

师:下一步,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请写出来。(生迅速写出自己的心情。)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配合,请回到座位。请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戏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再读读黑板上的内容。

(生读完自己的语段后齐读:从图片上,我看见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我的心情开朗起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起来是一段景物描写。

师:对了!可是这段景物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生:不生动。

生:不精彩。

师:不通顺、不连贯这些问题我们稍做修改就可以解决,不精彩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板书课题:让景物描写生动起来。)

师: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什么是描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你印象中的描写是什么?

生:描写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来,让没有看到的人通过这个描述感受到。

生:描写就是画画,用文字画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师:同学们说得真形象。让我们看一看文学上对于描写的定义(大屏幕出示描写的定义及分类),请一名同学来大声地读出来。(生读。)

师:好,认识了描写之后我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学的语段为例,参考你本子上的内容,通过“添枝接叶”让这段描写生动起来。(投影出示:添枝接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几个参考的方向。(投影出示:A.画面中还能看到哪些景物;B.给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C.让修辞更贴切;D.让感觉更细腻;E.你还可以怎样改?马上动手修改。)让我们一起修改,看如何让这段景物描写更丰满更生动。

师:首先,我们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蓝天、松树、白云、小屋、山峰……

师:加上这些景物我们的语段就丰满起来了,接下来我们给每种景物加一个恰当的形容词,看谁的形容词用得好?

生:茂盛的森林。

师:大家觉得这个形容词用得怎么样?

生:不太合适,茂盛形容一棵树还行,森林用茂密更合适吧!

师:对,茂盛突出了森林树木多而繁茂的特点。看来形容词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当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板书:描写 抓住特征)这一点非常重要,抓住了特征景物就形象鲜明,抓不住就似是而非。接着加形容词。

生:广阔的蓝天。

师:好!抓住了天空广大的特点。

生:温馨的小屋。

师:好,温暖!

生:高耸入云的山峰。

师:行吗?

生:好,突出了山高大的特点。

生:连绵的山峰。

师:重岩叠嶂的感觉。

生:挺拔翠绿的松树。

师:加了两个形容词很好,合适吗?

生:翠绿好像不太合适。

师:为什么呢?

生:松树是墨绿色的。

师:挺拔墨绿的松树,行吗?(生笑。)

师:大家笑了,就说明不大合适。到我们大脑里的词库找一找哪个词语更合适。

生:深绿。

生:老绿(笑)。

师:显得太沧桑了,那这样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你看合不合适――苍翠。

生:好,这个恰当。有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感觉,能突出冬天松树的特点。

师:我们看抓住景物的特征多重要。我们继续修改,看怎样让修辞更贴切。看例句――森林像山峰的衣服,这个比喻句贴切吗?

生:贴切。

师:为什么?

生:树木像衣服一样覆盖在山峰上,还会变颜色,夏天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就变成了红色、黄色的,冬天又变成褐色的,多漂亮啊!

师:说得真好。我们志愿者同学的句子很完美,那接下来说一说你们写的比喻句或拟人句吧。

生:雪给小屋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师:大家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给小屋戴上帽子更好一些,盖被子用在大地上更合适。

师:说得太好了,无论是拟人还是比喻关键要贴切。

生:小屋是群山倾诉的对象。

师: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松树更好一些,因为小屋是人盖的。(生笑。)

师:哦,不能做好保密工作,把秘密都告诉人了。那单纯的从句子上看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用了拟人的修辞,挺好的,贴切。

师:是啊,松树也好,小屋也好,都是画面中的一景,都可以这样写。这个句子还是很有灵性的,这位同学赋予了小屋和群山人的生命特征,一个倾诉一个倾听,多么默契啊!我们看贴切的修辞让景物有了生命,瞬间生动起来。(板书:运用修辞。)

师:除了比喻和拟人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

师:是啊,可用得很多,关键在于要用得恰当得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让感觉更细腻,看黑板上的例句:我仿佛感觉到它的温度。这是一种触感,衣服给人温暖的感觉,志愿者同学写得很好。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的倾诉。

师:好,接着前面的拟人句写的。

生:我仿佛听到大山在哭泣。

师:大山怎么哭了?

生:因为植被被破坏了,衣服破了。

师:看我们林区的孩子环保意识多强烈啊,时刻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很好。

生:我仿佛听见狂风呼啸的声音。

生:仿佛听见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

师:好,“簌簌”这个词语很有诗意。

生:小鸟的啼叫,野兽的嚎叫。

师:对比好明显,别只顾着听,还可以闻一闻。

生:我仿佛闻到松树的清香。

师:好,大山的味道。

生:小屋里饭菜的香味。

生:雪后清新的味道。

师:不错。

生:我仿佛感觉到了刺骨的严寒。

师:嗯,这才是我们北方的冬天。看我们大家一起丰富了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受,让感受多元化,描写内容也就充实了。(板书:调动感官。)

师:下面说说你独特的想法吧,为了让描写生动起来我们还可以怎样修改?你们给老师几个建议好不好?(生沉默。)

师:我要一起写这么多的景物,我得从哪里开始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的顺序。

师:是啊,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才能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通常我们怎样安排描写的顺序呢?

生: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师板书:描写顺序。)

生:我还写了树林里的动物活动情况。

师:这个图片里看不到,你怎么写呢?

生:那就得发挥想象了。

师:好,描写时联想和想象也是经常用到的,比如朱自清的《春》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生:(齐答)闭上眼,眼前仿佛都是桃、杏、梨。

师:对啊,其实刚才咱们听到的声音和闻到的味道就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由此可见想象和联想也要以现实为依据,否则就是空想。(板书:联想、想象。)

生:像《三峡》里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是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师:你的知识积累很扎实啊,对,这也是写景时常用的。(板书:动静结合。)

师:我们看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一张图片上要写的东西好多,可用的方法也好多,是不是都写上,都用上就好呢?

生:不是。

师:那我们如何取舍?

生:围绕中心选择。

师:对,任何形式的写作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景物描写还要和情感的抒发结合起来才有生命。课进行到这里关于景物描写的方法我们总结了很多,可是这都是我们的观点,下面我们来读一段名家作品,看大作家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投影出示名篇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最喜欢的一处,说说理由。)

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因为春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鸟儿的喜悦之情?

生:“卖弄”“呼朋引伴”,都能看出鸟的喜悦。

师:真不错,画面感很强的一个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喜欢这句,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风比喻成母亲的手,体现了春风轻柔的特点。

师:好,抓住了春风的特征。

生:这里还引用了诗句。

师:对,引用诗句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内涵,是个好方法!

生:“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话从嗅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清新的特点。

师:文字里还有其他感官的描写吗?

生:“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角度,“呼朋引伴”“牧童的短笛”都是听觉角度,还有视觉描写。

师:调动了多种感官,多角度感受春风。整个语段读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师:是的!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也是快乐的。

师:作者有写自己很快乐吗?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

师:不错,“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板书:烘托情感)能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景物描写就更加生动了。

师:同学们,本节课进行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妙笔生花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作文片段练习,让我们学以致用,施展才华吧!(投影:妙笔生花 题目:校园冬雪(片段)。要求:运用今天所学,对冬天的校园进行描写,200~300字即可,看谁的笔下最先飞出美丽的花朵。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指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当面评改。)

师: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习作?展示的时候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评委,欣赏的同时,别忘了评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方法评价这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看谁的评价最全面!(生送上习作,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

生:(读习作)白雪皑皑,校园里的雪像一件洁白的大衣,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给了校园温暖。教学楼上、塑胶跑道上甚至大门上都可以看见雪的影子,像是一个忠实的伙伴,日日夜夜陪伴着这美丽、诗情画意的校园。看着这样的美景,我的心也变得明亮起来。

师:下面请评委发言,结合本节课所学评价一下这篇习作。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生:他抓住了雪的特点进行描写,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抒发自己的心情,写得还是不错的。

师:很好,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这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方法运用也很恰当得体,可见平时作文能力也很强。继续努力,争取成为我们黑土地上的小作家。同时我们的小评委评价有理有据,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能学以致用,总结评价能力强,也非常优秀。课下请大家把习作工整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

【课后反思】

参加“送教下乡”这样的大型活动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型呢?犹豫了很久我还是选了平时教学的两个难点:文言文和作文。此课就是其中之一。

1. 快乐游戏作文法的尝试

为了排除学生写作文时的畏难情绪,我一直在尝试一种“游戏作文法”。就是在作文课前,根据自己指导写作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放下了负担,打开了思路,或说或写。为了将自己的游戏内容进一步完善,接下来教师指导的方法他们也乐于接受,作文效果就自然好起来。

本节课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我在课堂伊始设计了“文字接力”游戏,让学生观察图片在游戏中一步步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个游戏趣味性虽然不强,但好在全员参与,大家在老师的投影引导下一步步带着好奇的心理完成对图片的描述。其实就是完成了一次简单的描写,为后面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2.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开始备课时指导的内容选择的是现成的语段,让学生修改后指导写作方法。在讲课的前一天我做了一次大胆的修改,就是删掉现成的语段,全部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语段做指导内容。课堂伊始做游戏时我选了一名志愿者在讲台前边完成游戏边将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在征求了志愿者同学的意见后,以这位同学写出的语段为例边修改边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这个大胆的尝试在课堂上得到了肯定,学生对同学的语段更感兴趣,没有任何顾虑,纷纷提出修改意见,志愿者本人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让自己的语段更精彩。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的修改意见也特别多,课堂内容也丰富了起来。这节课在亚林一中上课时效果尚可,听取了张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后,等到海林林业局一中时再上课时就很成功。原因是对教学资源的大胆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讨的空间,让教学资源从教材转向教师和学生。

3. 作文课上的有效评价和指导

备课时和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的语文教研员戚甫筠老师、省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张春晖老师探讨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对作文课上的评价问题。我当时很不解,评价和修改是在作文课第二课时评改课上进行的,放在一起多紧张啊。可是在上课和研讨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评改是必要的,这不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准绳,也是学生对当堂作文指导内容的一个反馈和巩固的过程。最后“我来当评委”环节进行得也很顺畅,甚至是热烈,学生这一节课学习的方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对同学的作文或赞赏或指出不足之处,有理有据,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边写边改,在指导的过程中修改,既有个性化的生成,也有共性化的指导和分析,学生展示环节欣赏着学生笔端流淌的语言文字,欣赏着他们笔下的校园美景,我的心也跟着沉醉了。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过我喜欢这种遗憾,正是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完善了我的思路,充实了我的课堂,让我自己也在学习修改和实践中实现了进步和飞跃。因为这些遗憾让我领悟到做一名教师任务的艰巨与责任的重大,鞭策我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9

关键词:注册入学;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的连年减少,许多高校将部分专业放进注册入学专业计划。注册入学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自,更多的生源基础,但院校的生源质量变得参差不齐,层次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加剧。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办于2000年,素描教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20年的时间里,素描教学已初步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学改革也迈入稳步发展的阶段。自2016年起,该专业开始录取注册入学学生,以往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注册专业学生特点,这给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注册入学背景下,建筑装饰专业如何开展素描教学值得我们思考。

1建筑装饰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泰职院装饰专业主要培养室内设计方向的设计、绘图、施工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绘图能力,如室内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物体基本结构比例、三维空间透视原理以及空间造型能力。素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训练方式。其次,随着各类绘图软件的开发应用,许多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绘图而忽视了手绘能力的训练。计算机绘图软件可在短时间内集中培训,而手绘能力则需要长期练习积累。设计人员有无素描基础,绘制出来的图纸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将设计方案手绘快速表达,形成设计方案草稿,便于和同行、业主沟通并及时修改。同时,设计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头脑中闪现出的好的创意或周围环境中好的设计都可以用素描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设计元素的积累,当设计遇到瓶颈之时翻阅绘图本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素描教学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注册入学学生的特点

注册入学学生在文化基础、心理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他们选择求学,渴望掌握一技之长适应社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付出得到了回报。有些学生有好学精神,但学习缺乏毅力,一旦遇到困难便停滞不前。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进校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单纯地为了在3年后能拿到一张毕业文凭。多样复杂的学生特点对素描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注册入学背景下素描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3.1转变学习状态,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入校后首先要从高中语、数、外学习的状态中转变过来,进入专业学习状态。通过到装饰企业、装饰材料市场、装修工地观摩,使学生了解成为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各大名家名作、教师优秀绘画作品、往届学生素描作品,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并主动学习。针对注册入学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用的教学方法,因人制宜。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增强学习信心。对于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尝试练习一些建筑速写。鼓励部分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同学修改示范,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对于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个别进行示范,鼓励他们大胆去画,找准规律,完成后与前一张作业进行对比,总结进步与不足。

3.2穿插写生训练,体验素描乐趣

注册入学的学生进校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素描的学习也可能使其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设置部分写生训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写生内容与“建筑”这一主题相结合,由石膏体中的立方体到石膏穿插体,再到室内空间中各种方形物体,逐步向室外过渡,由校园内简单的方形建筑到带有造型细节的楼宇校舍。有了一定基础后,走出校园,用素描的形式表现各地建筑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江西婺源、安徽宏村的徽派建筑,苏州周庄、浙江西塘的水乡古镇,福建客家土楼等。这种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素描训练形式,使学生理解只要掌握结构和透视,建筑素描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写生中体验素描的乐趣。

3.3调整素描表现形式,掌握专业必备素描技能

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都是素描中常见的表现技法,明暗素描通过描绘光影在物体上的变化,表现物体丰富的明暗、质感、空间关系。结构素描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较少明暗光影变化,强调突出物象的结构特征。除了画出可见的外部轮廓,还画出看不见的内在连贯结构。[1]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的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专业所必备的素描技能。以结构素描的方法构图,用适当的调子塑造物体,用线条的虚实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降低素描的难度,避免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排线打明暗关系的调子上,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塑造物体形态。

3.4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素描教学

就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学生仅依靠课上时间来掌握绘画技巧有一定的难度。若教师在课前将一个个知识点和具体作画步骤用视频录制下来并适当编辑,形成5~8分钟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观看。课前预习、课后强化,练习时反复观摩参考,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效果显著,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草图大师(Sketch…up)绘图软件可以快速方便地创建三维空间、观察和修改,学生一般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用来绘制室内效果图,现将该软件运用到素描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对该软件有一个认识,让其知晓,素描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专业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在讲授空间一点透视基本原理时,教师用该软件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型,用鼠标进行切换移动,让学生感受同一空间不用视角的一点透视空间关系,并绘制出相关辅助线,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中的“消失点”“视平线”等名词的由来,归纳出一点透视的特点。

3.5建立素描学习QQ、微信群,搭建线上互动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QQ、微信等软件绝不仅仅是聊天工具,教师建立QQ、微信学习讨论群,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将课上教学课件、视频共享至群内,供学生下载学习。另外,还可以不定期上传一些优秀作品,以此激励学生。同时,也可进行作业提醒、作业点评、问题答疑等。总之,在建筑装饰专业注册入学这一背景下,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只有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创新教学模式,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勇于探索和改革,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静.建筑装饰专业素描与色彩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30):17-20.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10

关键词:素描基础;创新;研究;表现;想象力

一、学习素描的真正意义

当今世界上的艺术发展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不可否认,20多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素描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也毋庸置疑,因为它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最简洁、最单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我们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正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美术教育,传统意义上的素描基础训练已经不能代表基础能力的全部内容,具象素描也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审美范畴,人类对生存的世界和生命意义有了更广泛、丰富、深刻的认识。我们对作为基础内容之一的素描本身的理解也不再以图解和再现为素描的最终目的,人们更关注的是人的创造性与发掘人的潜质、想象力,来创造新的审美形态,拓展新的审美空间。

那么素描究竟是什么?通过权威的《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中对“素描”一词的解释,可以归纳出两点:1.素描是表现客观对象和表达作者意图的。2.运用特定的材料。这两点正是素描概念的根本所在。关于第一点,素描就是意图,素描就是一种看的方式。由此点看素描的概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素描与其他国、版、油、雕等专业的共同点,就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找方法“说出来”。第二点即素描的工具和材料问题。铅笔、炭笔和白纸是素描的主要使用工具,这点不会有人质疑。但这种最初的习惯渐渐演变成了某种误解,更有甚者,有些书上还俨然写着“素描就是铅笔画”或“素描就是黑白画”的可笑论调。这种将工具与专业概念简单混淆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危害无穷,这种观念将使素描概念的外延简单化、狭隘化,严重阻碍了素描对多种工具进行深入探索和实验的可能。如果忽略前人发现的铅笔、炭笔等工具,则它可有可无,不伤要旨,因为水粉、水彩、丙稀、色粉等材料一样能解决素描问题。死抓着铅笔、炭笔不放,坚守着品种的单纯性,无异于放弃探索和实验,放弃发展。

二、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误区

我们经过多年的素描教学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应当看到,从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院校成立至今天,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我们的美术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素描教学体系,其影响和作用不可否认。这种“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之所以在中国长盛不衰,当然有其历史的、政治的原因,写实绘画的直观性和图解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是它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仔细审视我们的素描教学却不难发现,当今的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弊端。从目前学院基础教学情况看,我们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素描教学体系,和当代以及面向未来的社会与艺术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直接表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化,一些所谓“有经验”的教师死捧着传统不放,不去接受先进的艺术理念,其直接后果是致使学生成为绘画的奴隶,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今天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需求相背离。

1.大量的长时间的写实训练充斥课堂,而实验性的、表现性的素描训练未得到合理重视

写实,作为一种描绘客观世界的方法对培养艺术人才,加强美术基础教育,在一定时期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观念的改变,写实的技法和内涵已经被大大丰富了。在当今美术院校中传统写实训练仍是一统天下,多数院校根本没有表现性素描、实验性素描的系统实践与教学,而作为造型艺术的两种表现手段,写实与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艺术发展到以观念为先导的今天,无论是写实还是表现,抽象还是意象在观念面前都是同等的。

2.素描课堂写生训练所占比重太大,构想能力的训练太少,致使学生大都缺乏创造和想象思维能力

构想能力的训练就是使学生在脱离参照物象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与创造机能,运用拆散、重组、拼接等方法对形象进行主观剖析。当前我们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面对实物的写生训练太多,没有给学生太多发挥想象的空间氛围。静物、石膏、头像、半身、全身像、人体按部就班,短则一周,长则一月,反反复复,周而复始。诚然,通过大量的写生,学生获得了一些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基本的表达方式,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表达方式更丰富,构想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少要求学生在毫无参照现有物象的情况下进行训练,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学生平时写生能力很强,可一到毕业创作时画出的作品内容空洞、形式单调,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究其根源就是长期大量的写生训练形成的思维定式阻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弱化了他们的创造功能。如果我们的素描教学能增设一些想象构成能力的训练,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摆脱对客观物象的依赖性,更自由大胆地运用想象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习更接近创作(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

三、结语

在文化信息高度碰撞的今天,艺术思想、教学观念要统一起来,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在探索自己的素描教学方法时,要注意避免像工业生产流水线一样的规格性来培养学生,王玉平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比较具体的限制,其实它也是一种限制。但当限制和规则让学生丧失了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素描教学的改进也要具有时代特点,汲取先进经验,要有教学的持续规范化和灵活性,扩展素描艺术本身应有的表现性和欣赏性,而不能单纯拘泥于技巧的表现与图形的简单再现,鼓励学生发现新的观察方式和造型法则。空谈艺术创造谁都能说出一套让人信服的理论,艺术创造不仅仅是在形式、风格上的创新,而是艺术家面对自然、社会及本体等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被形式、风格所束缚,实现自我语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11

刊物的一个新变化

打开2013年第5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读者朋友会发现:封二印有一个二维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创刊20周年题词,题词刊于《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为配合莫言先生题词刊出,《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引入数字技术,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立体、动态地呈现相关内容。

根据莫言先生的题词内容和他的成长经历,结合刊物和读者特点,依托河南教育报刊社网络部的技术力量。本刊编辑部策划制作了以“阅读和励志”为主题的短视频《莫言:童话一样的人生》。视频上传到树人网,并生成了,二维码,二维码刊登于载有莫言题词的《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2013年第5期封二。读者可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该视频文件大小为12M,时长两分多钟,配有音乐和解说。刊物初步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信息的融合,具备了读、听、看等功能。

用手机移动网络在线看视频比较耗费流量,建议在Wi-Fi环境下扫描观看。

知识

二维码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内含数字信息。人们通过二维码扫描工具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信息。微信,某些浏览器、手机管理软件等,有二维码扫描功能。也有专门的二维码扫描软件。常见的二维码。一般内含网址,人们通过扫描二维码读取并打开网址。获得预置在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有一定风险,手机、平板电脑等容易感染病毒。

新闻

本部两刊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日前,本刊编辑部接到通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入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向全国各地邮局重点推荐发行。这是对本部两刊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的有力肯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已正式启动“阅读伴您成长”主题宣传推广活动,要求全国各地邮局在学校广泛宣传、推荐“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

据悉,“全国邮政校园核心报刊”全国有41种,其中教辅类报刊18种。此前,本部两刊曾连年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

提醒

描写学校的作文范文12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 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

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