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思乡的诗

描写思乡的诗

时间:2023-05-29 18:24:05

描写思乡的诗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1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2

一、以哀景抒哀情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对旅夜所见星垂、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问题设计:杜甫的《旅夜书怀》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规范模式: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描述景物),描绘了一幅岸边江上凄冷、孤寂的场景(意境特点),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四处漂泊、无依无靠的凄苦心情(抒感)。

步骤:描述景物——特点——情感。

二、以乐景写哀情

中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陆丞《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归思,但中间两联却着意描绘江南春天的明媚美好。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的角度,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问题设计:诵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试从“情”与“景”的角度鉴赏诗歌的二、三联。

答题规范模式:江南的早春随着曙光一起,像云霞一样蔓延在水乡江南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翩翩而至。黄莺啾啾,欢呼跳跃。水中绿萍,再也按耐不住,悄悄地披上了绿衣(描述景物)。诗歌的二、三联,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意境特点)。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抒感)。

三、知识小结

分析诗歌“情”与“景”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内容:情景交融(哀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规范:描述景物+意境特点+使用手法+抒感。

四、当堂训练

1.诵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说一说诗人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楼外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地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惆怅百结的回肠(描述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荒凉、草木受风雨摧残、岭树重遮、江流曲折的愁苦的场景(意境特点)。整首诗歌情景交融,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抒感)。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3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4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理想现实

陶渊明可谓是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历代也有不少人写田园诗,可后世田园诗人的作品中,可以说几乎未有逮及陶诗的。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是陶诗中体现出肃穆、和谐、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折射着陶渊明理想的光辉,因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其二是陶诗中对田园生活真实、深入的描写,体现出人与自然契合的情境,是对现实田园生活的真切写照。

一、陶渊明诗中理想的田园生活

正如歌德所说,“艺术家拿一种第二自然奉还给自然,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人的方式使其达到完美的必然。”陶渊明的诗便是描写经他感觉过的自然外物,他笔下那和谐、优美的田园,正是他理想的写照,平凡的乡村景色在诗人欢欣目光的沐浴下散发着无限的诗意。

(一)在陶诗的理想国里,田园景色宁静优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陶渊明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在官场中战战兢兢、格格不入,只有回到大自然中他才感到自由舒畅。刚欲归田时,乡村田园便是他的理想国,在他的想象之中,乡村没有官场与政治的黑暗和浑浊,清净淡远,那里是他最亲切的身心所安之居。他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这描写了他归田前悲伤怅惘的情景。接下来,他想象归田时的情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自酌自饮,无比自在,亲戚看望,叙旧道新,弹琴看书,忧愁烦恼不翼而飞;春天即将到来,农事也接踵而至,生活将忙碌而实在,归田后的日子安宁而美好。

归田前后陶渊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些诗里,田园景色优美,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由自在,心灵得到了解放。例如,在名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诗中,诗人把他归田喻为羁鸟恋林、池鱼乐水,可见他对田园怀着多么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里,诗人还描绘了一个宁静、朴素而优美的世界: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绿树成荫,绕屋而列;远可见炊烟袅袅的村子,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诗人身处田园,自由而快乐。在《饮酒》其五里也表现了同样的佳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庐在人境,能无车马喧吗?当然不可能。诗人却并不觉得,他以一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话道破了心中奥秘――“心远地自偏”,诗人的心中一片安宁欢欣,因而他看到的田园是那么悠然自在。这句诗可以说是陶渊明许多田园诗的解释:虽然事实上的田园也许并没有那么美,但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心境决定情境。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景色和谐静美,而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鸟与林、鱼与水。

(二)在陶诗的理想国里,呈现了真淳和谐的人际关系

陶渊明厌恶虚伪的社会风气,痛感“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二十),认为移居田园、坚守自然可对抗庸俗世风。他在诗中表现了田园中人诚朴快乐的形象,描绘了人们和谐共处的乡居图。如《移居二首》中的描述: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一)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其二)

在第一首诗里,诗人说他想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那里多有淡泊之人,邻里往来,纵谈往昔,奇文共赏。在第二首诗里诗人说到春秋天好,登高作诗,邻人过门相呼,喝酒闲话,总不厌倦。这里远离危险的、黑暗虚伪的浑浊官场,人们相互之间毫不设防,和谐而真淳。作者在为官时盼望归田,认为淳朴友好的人际关系更适宜于人类生存,这可以说是他对人际关系的一个理想。诗人多次描写了这样的邻里关系,如“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酌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十四)等。在诗人的笔下,披草来往,松下共饮,人与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有的只是亲切真淳之情。

由以上论述可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是美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上述诗歌大多是他五十岁之前所作,那时归田不过十年,生活也尚宽裕,田园曾是多年的梦想,因此他眼中的田园一切都很美好。诗中描写的读书耕地、弹琴赋诗、采菊饮酒、邻里相契这种田园生活正是诗人中年时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具有自然、和谐、完美的人格,任真自得,固穷守节[1]。晚年他生活逐渐困苦,天灾虫害,屡有不幸,“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愈老愈困,甚至有时要靠乞讨生活(《乞食》)。但他并没有因此麻木,在对现实失望后,重建了自己的田园理想。这集中表现在《桃花源诗(并记)》里面,他描绘了一个桃花源世界,那里景色优美,没有剥削和压迫,“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男女耕种、怡然自乐,人与自然、人与人都是那么和谐自得,生气勃勃。它集中反映了陶渊明晚年的理想,也是陶渊明田园与社会理想的终极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诗中,除田园诗外,咏史诗、抒怀诗、刺世诗和杂诗,常常也有描写田园的诗句,如“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停云诗》),“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归鸟》),“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其三)等等,这些诗句可以说是田园诗描写的补充,它们和田园诗体现了一致的感情。

二、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和实践

陶渊明是个士人,读过很多书,曾经也是“猛志固常在”,在短暂的出仕生涯中,他对官场的黑暗险恶感到失望。在归田后的二十余年左右的时间里,他虽然也不时想起大济苍生之志,自感壮志未酬,因而伤感以致难以入眠,不过,他还是在农村待下来了,无论生活优裕还是困苦,他都固守田园。他的诗歌和行事显示,他不仅是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人,还是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正是因为他深入农耕生活,真正懂得田园的苦乐,所以其田园诗尤其是后来的作品写得愈加朴实真切。这一点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的。

(一)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具有抱朴含真的自然天性。《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集中体现了这点: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草木繁茂,环绕房屋,我爱我屋,或耕或读,没有达官贵人登门,也少了老朋友的拜访,清静悠闲,酌酒摘菜,雨微风好。只有对自然具有深切的热爱之情,才能把自然描绘得如此细致真切、富有情意。

由于这种质性自然的气质,陶渊明萌生并发展了崇尚自然的田园思想,在诗文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哲理意味。如《自祭文》中写道:“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从天地宇宙的广阔视野中看到人只是自然万物的一种,人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委运任化随顺自然、居于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可以说,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返回自然的思想,包含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2]。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与厌恶,主要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堕落以及因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他努力探求一个抱朴含真、自给自足的社会。因而,陶渊明不仅爱田园之景,而且尊重农人及其劳作,劝人耕种。如《劝农》诗中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此诗写道人们自古以来就通过种田,达到朴与真的境界;民生就该勤劳,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不仅劝勉农人,也有勉励自己的意思。诗曰: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藐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早年朴素的田园思想和劳动观。虽然儒家先师孔子早有遗训,要忧道不忧贫,但是陶渊明没有被先人的教训束缚住,他有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强迫自己去接受先师的思想,不如背着农具欢欢喜喜地去干农活。

中晚年的陶渊明躬耕愈久,愈加深刻地体会到朴素的人间真理。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在收获稻谷的过程中感悟到人生之道衣食为首,这看似简单的常理,却往往被追逐功名和坐而论道的人们遗忘。

现代工业社会造就了诸多自然生态灾难和人类精神危机,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于观照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二)农耕劳动,身体力行

陶渊明与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身体力行,参加农耕劳动,很多诗歌都记叙了他的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全诗叙述描写,十分真实:辛勤种豆,豆苗反而没草长得好,这真有点可笑而又无可奈何;早出晚归,道狭草长,衣裳被露水沾湿,惟愿收成不错。一个没有真实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这种情景的。

陶渊明四十四岁时家曾遭火,此后家境便逐渐穷困,但在困境中他仍然踏实地生活生产。在《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里他提到自己已归田,从事农耕多年,人渐渐老去,但仍然没有放弃农耕。在自然和劳动之中,人往往会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和世界。正是这样,陶渊明的诗真实而深刻,无矫揉造作之病。

陶渊明身后有不少诗人,如王维、白居易、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等,都写过一定数量的田园诗,描写田园风光和农人生活。他们的诗,对乡村生活大致有两种感情:羡慕和同情。他们或因政治上不得志而羡慕看似恬静的农村生活;或因见到农民劳作辛苦而且生活艰难,生出恻隐之情,这种感情是带有优越感的。或者说,他们是田家的局外人,并不真正懂得田家苦乐,因而感情相对而言是较为浅薄的。如王维的《渭川田家》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在第一首诗里,描写了乡村傍晚的景色,诗人觉得乡居生活很悠闲,因而想隐居;第二首描写了乡村秋日晚景,写到山水、落日、孤烟和听蝉人等景,并自喻为陶渊明,但他看到的只是乡村表面的风光。再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他在此诗里叙写观看农夫割麦时的所见所想。这首诗描写农家割麦繁忙辛苦,由一妇女抱子拾麦穗以充饥联想到自己不劳而获,无功无德,生出惭愧之情。这些诗歌对田园乡居生活是一种远距离的观察和同情,因而无法和陶诗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陶渊明田园诗兼具理想之美和现实之真。在陶诗里,田园自然优美,人们抱朴含真,物我相得,充满诗意和美感;诗人任真自得,自然,躬耕多年,对田园生活体会深刻,其描写真实鲜活,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真在陶渊明田园诗中完全统一。这正是后来的田园诗人难以企及之处。

注释:

[1]李可风:《陶渊明的诗化人格》,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5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有如下作用

①概括重要内容 如:《题李凝幽居》、《新晴野望》《咏素蝶诗》、《雨雪曲》

②点明时间、地点、背景、主旨等,如:《邯郸冬至夜思家》

③奠定感情基调,如:《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思想倾向。

如大家熟知的杜甫在不同时期诗风、情感各部相同。再如南宋诗人,因朝代的特殊性,许多慷慨悲歌之士激愤难平,以激昂的方式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或抒发客居异地、故乡难归的孤寂之情;或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悲愤;或表达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3.看题材 不同的题材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如:《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渴望和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④写景咏物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自己远大的志向。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杜甫《登岳阳楼》、苏轼《定风波》、于谦《石灰吟》等。

⑤羁旅行役诗: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或兼而有之。

如:李白《静夜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甫《旅夜抒怀》、高适《除夕作》。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的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⑧爱情诗 如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⑨文化艺术诗 描写表现音乐、绘画等艺术、抒发读书治学的感受体会、表达对文学艺术的见解评论等。

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对音乐的描写;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我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江水常用来表达时光易逝、愁绪连绵;落花则和惜春伤时、思亲怀乡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景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

解析:这首诗二三联写景,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8.看注解或诗前小序

介绍不熟知诗人的生平、志趣,或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设问方式:

①“表达(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⑤“主旨是什么?”,⑥或结合意境提问⑦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2.答题格式: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诗中所写的内容)与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的基本框架为“通过……,抒发……表现……。”即:通过……(描写……景物,或叙述……的社会现实),抒发寄寓揭露……思想感情,表现……的情趣(或寄托……的情怀愁绪苦闷,或表达……的追求,或流露……的倾向,或发出……的感慨,或袒露……的心迹)。

示例1: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③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借用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2:下面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参考答案:①通过描绘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②寄托了作者哀自由、爱自然的情怀,③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6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

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7

第一首,“泊船瓜州”是宋代诗人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描写了诗人停船在瓜州是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首,“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念家乡,写信给家人无耐信短情长,无法尽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三首,“长相思”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三一程,水一程,声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睡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描写戊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三位诗人都见到或者听到某种事物而思念起家乡·怀念亲人的主题,但是表达的方法个异,《泊船瓜洲》是写景予情,《秋思》是叙事予情,《长相思》则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乡感情。

广西百色田东县林逢小学六年级:cljlzh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8

【关键词】古诗词 鉴赏途径 时令 景物 感情

鉴赏古诗词的前提是读懂,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物),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某种感情、道理、情趣)。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1.从体现诗词反映的时令的词入手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时令,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2.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入手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所表现的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所表现的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3.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入手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人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清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社,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酐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三类词语即可,没有必要非严格按照三类词的表意情形,肢解开鉴赏,而应该遵循“先分后合”的原则,就是先进行分项理解,而后合拢在一起进行整体理解。上文对白居易的《村夜》的鉴赏,就是依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当然,在诗歌鉴赏时还会遇到许多不属于上面三个方面的词语,而在鉴赏诗歌时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词,上文的“安禅”“毒龙”若不理解,就无法准确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诸如伯牙摔琴与知音难觅、孙仲谋与年青有为、贾谊与怀才不遇等直接表现诗人感情的典故,梅花的高洁、杜鹃的悲哀与纯洁、东篱的脱俗、白鹭的脱俗不羁、大雁的忧思之情羁旅之情等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在诗歌鉴赏时都必须引起注意。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9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①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⑤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⑥似吾乡。

注释:

①信马:听凭马随意而行。②野兴:对山野的游兴。③晚籁:指秋声。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⑥原树:原野上的树。

译文:

骑马穿行小山道,沿路幽香显金黄,由着马缰悠悠荡,诗兴随着野景暗滋长。

万壑忽忽有声响,声里包含晚霞大自然,无数山峰寂无语,悄然耸立默默向斜阳。

棠梨叶被风吹落,落叶殷红片片胭脂色,荞麦花儿一时开,花开白雪阵阵悠然香。

什么事儿歌吟起,歌吟起后忽然添惆怅,村村桥桥原树木,蒙却似进了我家乡。

作者简介:

王禹(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年被贬至黄州,世称王黄州。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长州知县、翰林学士等职,是宋初著名文学家,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他的诗风格清丽平易,在北宋诗坛颇有影响。著有《小畜集》。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傍晚的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代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诗人自己,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得出的;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颔联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在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颈联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

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怎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这首诗,对仗工整,意境清新。尤其“万壑有声含晚籁”一联,用字用意,堪称绝妙。“万壑有声”,声自何来?原来是晚籁,是大自然的秋声,所以虽然好像一片喧嚣,而实际上却是静到无以复加的。“数峰无语”,兀立斜阳下,把山峰写活了。好像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由于历尽沧桑,变得沉默了似的,沉默也就是他这时感情的最丰富也是最含蓄的表现。当然,物体无情,“无语立斜阳”,原是作者感情的移入,和他的怀乡之情是分不开的。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两句,一写叶,一写花;叶是落的,花是开的;叶的颜色红如胭脂,花的颜色白似霜雪;叶子有色,花儿带香。就这样,有叶有花,有开有落,有红有白,有色有香,短短两句,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意蕴!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层次,作者一开头就把我们引到山村野外,让我们和他一同游览,仿佛我们也是“信马悠悠”似的欣赏那野外的风光;然后是展开了晚籁、山峰、斜阳、棠梨叶、荞麦花的具体画面;最后从“村桥原树”引出怀乡的轻微的叹息。这样,景与情就交织在一起了。

思考题:

1.这首诗描写诗人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游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中间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10

望秦川①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

⑴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⑵炯:遥远。

⑶净:明洁。

⑷重:重叠。

⑸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 等特点。(3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明净;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答出一点给1分)

2. 诗人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都可,要结合诗句稍作分析,2分;感情答官场失意,悲凉无奈等都可,要抓住注释及诗句本身进行分析2分)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3分)、E(2分)。B项,“萧瑟、苍凉”错误,应为“辽阔明净的画面”。E项,全诗没有表达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2.①本诗前两联通过描写“秦川”、“日出”、“山河”、“城阙”之景渲染了一种明净、壮丽的氛围,反衬出诗人的官场失意之感;(3分)②后两联通过描写“竹之声”、“松之色”、“霜露之浓”,营造了一种萧条、清冷之境,再加上尾联中“归欤叹”和“凄”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和辞官归乡之前的怅惘、凄凉之情。(3分)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11

关键词:象外有象;诗歌鉴赏;体味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049-01

“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是诗歌美学家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一文中提出的创作作品意境的原则之一。第一个“象”是作品已经描写到的切实的形象体(即意象),第二个“象”是借第一个象的比喻、暗示、象征作用,由读者发挥想象力来获得的,他是没有直接描写的虚幻的形象体,是在意境描写出来的切实的形象体的指引下产生的。诗歌作品,它能使读者感到作品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外,还可在自己的想象中萌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新的境界。

诗歌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备受师生的重视。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其艺术手法也是多样的。下面,我主要从象外有象,谈谈对诗歌的鉴赏。

一、反复吟诵,知人论世,走近诗境

这里的吟诵,不是简单的读准字音,节奏,而是要在读中不断的思索。清人黄子云说:“学古人诗,不在乎字句,而在乎臭味”。字句魄也,可记诵而得。臭味魂也,不可以言宜。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深入作者当时处境,化物化的文字为活泼泼的意象,通过把握古诗之味,唤醒自己心灵的情绪,陶冶着深层的人性结构。这才是欣赏诗艺,也就是说欣赏诗艺要置身于诗的意境。因此,要达到欣赏诗艺,对诗歌的诵读至关重要,只有置身于诗的意境,才能使人更好地深入到诗情的深层,体会诗的底蕴。在诵读中,走进诗词,走进作者,与作者发生共鸣。

二、体味意境,捕捉情感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会意境就要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去感悟“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意象鲜明,是首游子怀乡思家的伤感之作。作者将悲秋与怀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被称为书写秋思的绝唱。我们可以想象;古老的驿道上,一匹瘦马徐徐走来,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马上的“断肠人”正望着不远处黯然神伤;一株苍老的大树上紧紧的缠绕着枯藤;归巢的鸟儿在暮色中鸣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情协调一致,这种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契合交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三、置身诗境,抓住意象特征

所谓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它不但是诗歌艺术经常依托的客观物象,且在诗歌作品中总熔铸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主观感情。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若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么就必须先把握意象。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整首诗的气氛,表达诗人的情感。例如:白居易的《 村夜 》:

这首诗意象鲜明,意境浑成,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勾出村夜的特征。小小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第三句,既是诗中的过度,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写,展开了另一幅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如此美景,使诗人暂忘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喜的赞叹。

四、体味诗的意境,分析诗的主旨

诗歌最忌脱离形象做无谓的断章取义的解释,或不去深挖诗中的隐含旨趣而是就形象论形象。例如李商隐《锦瑟》。

描写思乡的诗范文1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催生精神感知,最终实现入情入境、韵味十足的真情诵读。因而,在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这首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一水间”“只”“又”“何时还”这些字、词的运用,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渴望归家之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几组唤醒真情实感,突出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描述:

1 知诗人,解诗题

师:提起王安石,我们总能想起他写的那些经典之作,如《元日》《梅花》,但对于王安石的其它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生:王安石是唐宋家之一,北宋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北宋的变法革新就是他发起的。

生:他1070年升任宰相,推行新法,但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万般无奈的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回到南京。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1075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师:你能根据《泊船瓜洲》这首诗来搜集、筛选资料做得非常好。你是从哪里查找的呢?

生:上网搜索的,网上有很多。

师:从丰富的资料中筛选有助我们学习的资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生读题目)

师:《泊船瓜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将船停泊在瓜洲。

【点评:学生通过先独立搜集,然后小组内相互介绍,最后课堂上全班交流,这样一个资料搜集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给诗歌的理解、感悟、品味带来很大的帮助。当了解了作者这样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后,学生自然对于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了初步定位,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明诗意、悟诗情

2.1 读古诗。

2.2 明诗意,悟诗情。

2.2.1 出示一、二行

(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展开想象,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

生:看到诗人把船停靠在江边。

生: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瓜州,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想念家乡。

师:“一水”指的是什么?

生:长江。

师:你怎么知道“一水”指的是长江?

生:课文下有注释。

师:结合课下注释学诗歌是种好方法。

师:这句诗中提到了哪几个地名?

生:京口、瓜州、钟山。

师:你们能通过简笔画将诗句中描绘的各个地点及诗人所处的位置画出来吗?

(生用简笔画描绘。一位学生在黑板上作画,然后介绍。)

生:京口是今天江苏的镇江,和瓜洲正好是隔江相对,京口几座山之外的地方就是钟山,也就是南京的紫金山。

师:请你结合这幅简笔画,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

生:从京口到瓜州只隔了一条长江,从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师:作者出生在江西,但他是在南京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在南京做过地方官。现在诗人正站在瓜洲眺望隔江相对的京口之外的家乡――钟山。

(出示作者视南京为第二故乡的资料)

师:你认为诗人离家乡是远还是近呢?从哪里看出来?

生:近,从“一水”“只”,都看出路途并不远。

生:远,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还是比较远。

师:有的同学认为诗人离家乡近,有的认为离家乡远,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离得那么近呢?

生:他看到了京口,很想念家乡,虽然路途比较远,但因为思念家乡也就显得不那么远。

师: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才觉得离家乡非常近。请你用思念家乡的词语来形容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迫不及待。

生:归心似箭。

师:作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呀!

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作者这思乡之情吧!

(诵读诗的一、二行)

【点评:在画简笔画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各个地点间的地理位置;在了解诗人生平的过程中再一次走进诗人,由此知道,诗人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理解、想象、体味作者思乡情感的过程中,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已深深的烙在了学生心中。】

2.2.2 出示三、四行

(生齐读三、四行)

师:你读了这两行诗后,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读这两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

生:好一幅美丽的春景,让人陶醉。

生:读了这两句诗,我仿佛感受到一阵春风拂过,小河中的水哗哗的流动,小草冒出新芽,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师:同学们想象出了美丽画面,简直就是一幅春意盎然图。

(课件出示诗句描写的春景图,再读三、四行诗)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句的理解?

生:春风又一次吹来,长江的南岸都变成了绿色,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故乡。

生:春风再一次吹绿了长江的南岸,明月呀,你什么时候照我返回故乡。

师:从“又”字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又”字说明,春天再一次来到,而我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生:又是再一次的意思,说明作者非常想回家。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正准备上京任职的王安石,此时站在岸边,迎风伫立,隔着茫茫江水遥望故乡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念曾经养育过他的父母。

生:想到他的父老乡亲。

生:想念他的妻儿。

师:想到这一去还不知是凶还是吉,总之,此时作者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作者是通过什么景物来寄托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呢?

生:明月。

师:很多诗人都是通过“明月”来寄托这思乡之情,每逢月夜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让我们和着音乐想诗人之所想,悟诗人之所悟:五十五岁的王安石上京赴任,思乡心切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指名读);

师:重任宰相的他自知前途未卜,满怀惆怅的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女生读);

师:远大的报复不能实现,辞官还乡又不允,他无可奈何的发出这样的感叹――(男生读);

师:诗人站在船头眺望家乡,那份思念与归家的渴望油然而生。有家还不得,只能无可奈何的挥笔写下――(齐读)

(体会“绿”字的用字精妙)

2.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点评:本诗主要采取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人情感,采用了以下方法:1、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抓住诗人情感依托的景物,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想象诗人此刻的内心,促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体会作者思乡之情。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一遍又一遍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便是一次一次真情的流淌。这一过程,注重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体验,培养个性化朗读,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3 总结延伸

3.1 背诵古诗。

3.2 诵读表达思乡情怀的诗。

教学总评: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只要想作者之所想,悟作者之所悟,那浓浓的情感自然如涓涓细流般静静流淌。学生的情感,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会有深切的感受,独立的体验,实现人与诗的交融,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诵读出自己的真情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 在了解背景中感悟诗情。

要想读懂前人的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就应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因为诗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同。对于乡愁诗情感的感悟,首先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这一过程对于诗歌的理解及情感感悟有着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愁诗中的景、物其实都在抒发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表达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上网查阅,只用在百度中输入所查内容,轻点鼠标,所要信息就尽收眼底。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等方法来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为了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补、共享,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学生在小组中根据自身条件分工,分别寻找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老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从众多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可。

2 在绘图想象中感悟诗情。

在绘图、想象的过程中感悟诗情。学生很容易发现《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涉及“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想象三者的地理位置,然后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用简笔画按地理位置标注古诗所涉及的地点。然后借助简笔画描述,“京口”与“瓜州”之间隔着“一水”,“一水”指长江。借助注释就会知道,“瓜洲”是地名,今江苏扬州南,长江北岸;“京口”与“瓜州”之间一江之隔自然在长江的南岸,这一地理位置的标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钟山只隔数重山”,借助注释也能很容易的知道“钟山”的地理位置,它与“京口”也只隔几座山。这个绘图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

在弄清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再探寻蕴含的情感也就不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江、数重山的阻隔,从距离上看诗人伫立瓜州眺望家乡钟山还是比较远。但是诗人青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去世曾两次在南京守孝,两度辞官都居住在南京。诗人在这里睿智读书,树立远大志向,在这里收徒讲学,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著作,诗人也曾在这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因此,他视南京为他的第二故乡。因为钟山有着太多令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有着太多的记忆,加上他此时已无心政治,唯有思乡,所以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很近。

3 在诵读品味中感悟诗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情感韵律,读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再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

老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最直接的典范,伴着悠扬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在读的过程中首先是读准字音,然后是熟读内容,整体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边读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表达的情感,再将情感送入到朗读中。在一遍又一遍诵读的过程中,那浓浓的乡愁自然娓娓道来,学生在一次次心灵撞击中也加深了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品味中,朗读的情感抒发更是一次一次真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