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时间:2023-05-29 17:44:20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第1篇

源源不断的知识从一颗求知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步步的探索而来;创造出的“奇迹”来自勤奋的努力;心灵的震撼来源于人们高尚的行为;大家的和睦相处离不开团结,友爱,给予的鼓舞;美的幸福从分享,从奉献自己的一切并且传递出去而来。这就是我从《开学第一课》中所看到的美——“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和谐美”。而这四种美中,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和谐美”。

讲“和谐美”的老师们是陈一冰,邹凯,冯?矗?懦闪???把簟3乱槐?驳哪歉龉适拢?钗疑钗?卸?涸谠と?保?乱槐?耐哦恿???螅?踔林慌诺搅说诹??模】吹秸饫铮?业男氖咕⒉?读艘幌拢?诺诹??H绻?谙麓伪热?保?质鞘?螅?强圃貅岚欤?饪墒嵌プ盼颐侨?泄?南M??庋沽?hellip;…要是我,我的心情一定到达低谷。而他们没有,他们团结一心,再每个人比完赛的时候用拥抱与话语鼓励,不管完成的好与坏,信心与士气一丝也没有低下,把团结传递到每个人身边。最后以完美收场。他们成功了!靠的是团结,靠的是团结一心。中国人民为这份“和谐”骄傲,为这可贵的“团结”而自豪!

“没有完美的人,却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融入班级,融入集体学会团结合作,才能克服自我的不足,创造集体的和谐美。”这就是“和谐美”。

这句话我会深深记住。我知道了,在集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当于一个手指,只有组合成一双双手才能做事。一个人不可以做到的事,大家团结在一起,就一定可以成功。

六年级:程丽霏

第2篇

短暂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了,一转眼我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每年在开学前一天都会有“开学第一课”在中央频道播出。每年在这时候学校就会让我们写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当然今年也跟平常一样。

这次开学第一课的课题是美就在身边。在这节课里介绍了很多美的人,有最美的司机,最美的老师,最美的医生……这节课里请来了神舟九号唯一的女宇航员刘洋来做我们的老师。她讲述了宇宙美丽的景象,在短片中我看到刘洋姐姐在宇宙里可以做很高难的动作,可她说还是地球好。这让我知道了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然后又有姚明大哥哥在短片里告诉我们,说他去了非洲,发现我们的地球上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而因为人们的自私破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有很多的小动物在世界上消失了,这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多发现身边的事物,多探索我们世界的美。

第二节课是创造美。这次的老师是叶诗文和焦刘洋。她们都是奥运会游泳冠军,为国家争光的人。在这节课里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善良的老师,她的名字是邓丽。邓丽老师是一位刚毕业4年的大学生,她没有去找很好的工作,而是去一个海拔1800米的高原小学当一名支教。那里的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英语课,也没有跳过舞,但是这位老师让孩子们学会了跳舞,画画,唱歌,感受到了英语课的乐趣。在老师生日那天,可爱的孩子们送上了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也正是这些孩子的一片真心让邓老师留了下来。

第三节课时让我感受最深的一节课。这节课的主题是传递美。主要介绍了一个人伟大的吴斌叔叔。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一转眼就可以消失在人群里的人。他只是一个大客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有一个刹车片穿过了车窗砸中了他的腹部,他忍着痛把车停在了高速公路,还告诉车里的人不要乱走,他这一举动让他永远也见不到他的女儿和妻子了,但他救了24个人的命,他让一座城为之动容,他是何等的伟大!于丹老师举的例子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学会做沸水里的茶叶,不但滋润了自己,而且还让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让我们共同把这美传递下去。

这次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美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心灵。我喜欢这次的开学第一课,让我们一起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吧!

六年级:李美璇

第3篇

今天,在校老师统一让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节课专递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长城是中国伟大的象征,这次开学第一课就是在中国伟大的象征上,上课的。

梦想,每个人都拥有过,在灾难来临时,不管发生了什么,伤害了多少,我们的梦始终都在。这次,还邀请了许多明星来诉说他们(她们)梦想的过程,梦想的坚持。这节课分为四节课,用不同的方式来了解梦,比如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他的坚持,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实现了中国的梦想。试飞英雄李中华,不顾自己的利益,只为祖国做贡献,勇敢的精神是人佩服。一位父亲在泥石流发生,想去看自己女儿的情况,却发现女儿已远离人世,但父亲还是把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并也会一直持续女儿的梦想。每到那煽情的部分,心灵就会触动,眼泪就会情不自禁的流下,因为父亲对女儿的爱,因为对梦想的坚持,因为对梦想的尝试,一次次都实现了。

从小学到中学,从小孩到青年,我们心中一直都有梦,从未断过,梦想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因为心中有梦想,梦想就是希望。梦想就是想要实现。那么我们要学会坚持,因为坚持,才可能成功。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梦想,放飞在中国伟大的长城上!

五年级:chenxu

第4篇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曲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学生”们齐声朗诵了朗朗上口的关于遭遇地震、火灾、洪水、台风等十大灾难时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央视《开学第一课》通过“潜能”、“坚持”、“团队”、“生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让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掌握实用的避险逃生技巧。“人在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潜能支配肢体行为”,“坚持就可以创造生命奇迹”,“面对灾难,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快乐是健康生命的金钥匙”……

课堂上,钢琴家郎朗讲述一场火灾当中两个孩子利用知识成功逃生的故事;文学教授于丹则从雷和电的“说文解字”说开去,告诉孩子们雷电天气发生时,应该注意什么;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通过讲述航天员训练时的坚持,引出洪水来临时,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做法才能正确逃生……

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马文广率领陈燮霞、张湘祥、刘春红等8名奥运冠军,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加时带领姚明、易建联、王治郅等中国篮球队队员,以及女子帆板冠军殷剑,和来自灾区的孩子们一起,通过互动、讲述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奥运精神和抗灾精神紧密结合,让应急避险教育深入人心。

歌曲演绎、知识传授、互动游戏、现身说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生动活泼,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而且更有利于在这种生动活泼的互动中让孩子们懂得怎样去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守护生命。

“这样的教学方法我很爱看!通过这次学习,自己的安全意识更提高了,以后要更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补充。”这是一堂特殊的生命课。为我们讲述的是用知识守护生命的道理。

第一自然段生活在自然世界难免会遇到自然灾害,人的潜能就是能量,只有不断的超越自我、忍耐,对自己是一种力量的积储.有一所中学(好像叫崇什么的中学?忘记了`所以就写有一所中学算了)突然间摇摇晃晃,“砰——!”“砰——!”是地震,地震来了!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挥下整齐且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走出了教室,来到了操场,只用了1分36秒的时间!结果在XX多名的学生里面却有一个学生没有到!老师断定那个学生还在教室里面,于是冲进快要倒塌的学校救出那个女同学!因为她受惊过大,所以没有及时的逃跑……

还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忘记名字了)拿着妈妈给准备的饭盒去上学`结果她一天都没有上学了`老师打电话给她的父母`父母得知后`非常着急`和村民用了3天的时间去找她`结果没有找到`原来女孩脚滑`掉入长达40米的坑里面的`一场雨水把她淋醒`她得知自己已经昏睡了3天`错过亲人寻找的机会`女孩饥肠辘辘`找到了父母准备的饭盒`打算从40米的坑里爬诎去`但是爬上去的时候碰到了许多苔藓`结果无数次掉了下去`……最终女孩抱着一定要活着诎去的精神`爬了出去`晕倒在同学家`……(结尾)潜能需要激发,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恰恰就是潜能支配肢体的行为,生命的力量在于坚持!如果每个学生像那个受惊的同学一样!没能逃出教室的话!那么,等待的将是死亡……如果女孩没能爬出坑`等待的也将是死亡``一定要用知识守护生命!

第5篇

首先,要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并书写余下的生字。

其次,要明确第二课时中的目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第一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通过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要读出感情,是有层次的读,再通过有感情读表达出理解,读要贯穿整节课,两课时中“读”的作用很重要。

掌握了以上两方面之后,我来谈谈第二课时的具体做法:

一、复习巩固

开课前应对第一课时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复习导入中通过分自然段指名读的形式,让学生又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开火车读词,从所读词中引出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期”和“轮”,这样又把会写生字进行了分散教学。

而《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刚一开课,老师出示鹿哥哥和鹿弟弟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忆课文内容,顺势指导书写了“哥”和“弟”两个生字。这个样教学生字既节省时间,又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想象力的丰富及理解力的增强。怎样让学生的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1.在读中思考,但教师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找出真正的问题,并要对问题进行整合,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要去问,不要单纯为了课堂秩序的推进而设计问题,还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我就是通过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串联全文,提出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三位小动物轮流当万兽之王,结果猴子当选,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整节课学生都围绕三个小动物上任后命令的语言,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和语言学习,到了学习最后,问题得以解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又如《三个儿子》一课中,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来引导孩子读书,并启迪他们怎样做人。

2.在读中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句、理解的词句再结合书中的画面或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拓展,最后再进行美读训练。如《从现在开始》,在指导读猫头鹰大王发命令时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猫头鹰的神气,我让学生结合图,观察它的神情和动作,再由图上升到文字,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又如理解“议论纷纷”,不直接讲解词语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对于猫头鹰的命令与周围的伙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总结出“这种场面就是议论纷纷”。而“叫苦连天”用采访的形式将学生转化为森林中的小动物,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课文中“叫苦连天”的意思,更能带着这种痛苦、无奈的感受去读好这一自然段,进而学懂整篇课文,可谓事半功倍。又如《称赞》一课中“粗糙”一词,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如果单纯的讲解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也只能是听得模模糊糊,所以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块粗糙的木板,让学生通过看,摸,坐三种方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充分说完以后,老师再归纳总结“板凳不光,做得不好就是粗糙”。由实物上升到文字,学生一下子说明白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什么物体是粗糙的。

3.以评价促读,即通过多种形式的鼓励性评价来激发朗读兴趣。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真是一只神气的猫头鹰!”“谁能读得更神气些?”“谁想当激动的袋鼠大王?”“你的声音真好听!”等评价语。又如《三个儿子》一课中,“车轮转得可真好看呀!”“这歌声可真好听!”“好有力气的儿子!”等评价语。这样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让他们越读越起劲,越读越好。对于读得有问题的学生,要先指出优点,再用“如果……就更好了”来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4.通过朗读形式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采用自由读,创设情境读,转换角色读,师生合作读,想象读,小组分角色读,模仿表情读,表演读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读书,还乐在其中,又更深入的理解了课文。教师的范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三、阅读课也要保证充足的写字时间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写字教学,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写的时间。生字分散在各个环节,要让学生随时动笔。如《从现在开始》在开课复习巩固时学习了“轮”和“期”,而在课的结尾部分,我将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因为小猴子命令尊重了大家的生活习惯,所以他成了万兽之王”又引出最后两个字“之”和“令”,再一次巧妙地过渡到了写字。

又比如《小鹿的玫瑰花》在课的结尾处,“小鹿种出了这么美丽的玫瑰花,让我们一起写个’谢谢’送给小鹿吧!”通过对比书写“谢”和“躺”,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他左右结构的字,自主书写“渐”和“微”两个字。

四、巩固拓展,课内外结合

在课的最后可将生字融入到新的语言环境中,例如《从现在开始》一课在结课时,我出示了一首儿歌,“万兽(之)王(轮)流(当),一个任职一星(期),生活习惯被尊重,小动物们笑眯眯”。通过填空,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又巩固了生字。

第6篇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鸦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香港回归和虎门销烟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

第7篇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二)

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聊大的教室里听老师上课,而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已站在了刘官营小学的讲台上,台下是我的24名学生,更有教研员李道平老师、指导老师乔红霞老师和其他的前辈教师们。

站在讲台上,我平复心绪,回忆昨天和其他支教大学生一起在八甲刘联校聆听的由乔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思考其中的授课方法、技巧,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昨晚修改后的教案,希望能够顺利的讲完这节课。

还没有打上课铃,我准备等一下,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学生们,我没有过于紧张。然而新近上任的班长却似乎有些着急,他对着我张张口,又指指自己,询问我是不是该喊起立了,然而,我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在确认等下需要他来喊起立,我便冲他点了点头。看到我点头,他紧接着就喊了句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的“起立”,一堂课就此开始。

课正式开始,根据乔老师的课前指导和对于示范课的学习,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一起书写并朗读课题,然后就课题提出问题:“什么姿势?”,“为什么是最后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生词。读完课文后,我先找了几名学生朗读生词,紧接着板书了生字“凹”并拓展了生词“凹凸不平”,在强调生字的笔顺后,又找了两名学生上黑板上练写。最后由学生解读课题,使用课文原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完课题和生字词后,我们回到课文,从第一段开始细读整篇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希望通过带领学生逐段的分析课文,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并能自主总结全文的目的。课文分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看了下时间,猛然发觉我有些偏离了轨道,回想并对比乔老师的示范课,我这节课所剩的时间不足。那么,应该就是前面的教学里出现了多余、累赘的地方,但已经讲到这一步了,只能继续,压缩各步骤时间,然而最后我还是未能避免拖堂的发生。

下课后,乔老师告诉我先休息下,等下再对我的课进行点评。回到办公室,我惴惴不安,回想课堂教学步骤:一、交流解读课题;二、交流字词;三、交流阅读;四、交流阅读体会;五、交流练笔。我在第一课时里进行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析讲解过多,使得第一课时的阅读“缩水”,同时又因为时间太紧张,也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将阅读和分析两部分同时进行,却又都没有进行完。

短暂休息后,教研员李老师、指导老师乔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交流点评。首先,我简要介绍了我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将我下课后所想的说出来:讲解过多,朗读不够。

我说完后,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她先肯定了我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提出了她的看法意见。她认为在我的这节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本该属于第二课时的,是多余的。她具体指出,像“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两个问题,属于第二课时的内容,完全可以去掉。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非具体讲解,应以朗读为主,并指出因为讲解过多而使得时间紧张以致原本计划的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没有进行。紧接着其他听课老师依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他们从新型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朗读、整体把握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主任对比自己的数学教学,提出的关于明确教学目标的观点。他在每册数学教学前,会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析每节课的课题,明确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整本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而他在听我的课时感觉我没有明确教学目标。

其他老师们点评结束后,教研员李道平老师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李老师首先对我进行了鼓励,他赞同了其他听课老师的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刚刚转变身份的支教大学生,能“在讲台上站得住”已经不错了。这句鼓励让我原本忐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欣喜,但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李老师首先说在我的教学中看到了“乔老师的影子”,无论是从我带领学生一起书写(用手比划)并朗读课题中,或是从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并读出生字所在的词中,还是从我示范书写并让学生练写生词中都能看出乔老师的指导。但这又只是影子,因为我只学到了皮毛:在交流课题中,带领学生一起比划的同时还要注意放慢书写速度;引出学生对于课题的思考的同时又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交流生字中,示范书写生字的同时需要挑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字示范书写;找同学练写生字的同时还要注意修改学生练写的字,使其美观。在交流生词中,让学生找出生字所在词语的同时还要读出所在句子。只有深入理解了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细节,并能够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后,才能呈现出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回想乔老师的示范课,再对比我的课,我在课题和字词的交流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没有学到五步教学法中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精髓之处。

然后,李老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整体把握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多读课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在我进行的第一课时中,加入了过多的讲解分析,它们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阅读时间不足。而且过于细致的逐段讲解将课文拆散,使得课文内容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相悖。仔细思考课上学生的反映,我也感觉我的引导分析确实过于详细,对于我提出的关于分析课文的问题,学生们较难回答。这让我想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层次的理论:学生们理解能力较弱,“看山是山”,只能整体感知课文;我的分析能力较学生要强,“看山不是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而李老师他们则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第三个层次,他们能够分析课文,并且能够在细致分析后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再将完整的课文展现给学生。这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我还没有掌握而且也较为复杂的教学技巧,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发现并认识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将帮助我更快的融入角色,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最后,李老师说,应注意教学中的细节之美。在乔老师的示范课上,处处体现了新课堂的细节之美:书写课题时放慢速度,并讲解课题中字的笔顺、笔划;在交流生字词时,教学生如何修改,使得字体美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站在学生身边,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鼓励他们多读几遍,从读错到读对再到读通、读顺;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交流等等。又指出我教学中的不恰当之处:指名读课文时不宜点名读,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照,如按照一定的座次顺序让学生依次读,避免“挑肥拣瘦”;在交流阅读中,应与学生一起朗读,不只要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还要范读课文并由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情况,真正达到师生间交流阅读;在分析、总结课文时,不必做特定词语的引导,不应明确答案,应肯定学生的答案。还具体举例指出在对于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的分析时,因为我在课前的总结是“地震过程”,便没有明确肯定一名学生所总结的“地震开始到结束”,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说出“过程”一词。李老师说,想到“过程”一词的学生并不一定比想到“开始到结束”的学生思考了更多,而我仅仅肯定了说出“过程”一词的学生是不合适的。

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感受以及李老师的总结评价,我受益良多,心中十分感激各位老师能够无私的给予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也被各位前辈老师们完善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折服,他们对教学手法理解深刻、应用娴熟,对于教学中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突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这次评课交流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十分重要,让我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由衷地感谢李道平老师、乔红霞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们,他们在这次听课评课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我将尽最大努力去实践这种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相信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三)

第8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项目中,基本上都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列在第一条(第一学段列在第二条),凸显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指导不到位,导致训练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正确、流利”的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经常听到教师提的要求是“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学生读后,大多也是围绕这“三不”进行评议。似乎做到这“三不”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其实不然。请看下列两个例子。

例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第三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算不算正确呢?我认为不够。标点的逻辑停顿做到了吗?儿化、轻声的发音是否正确?这些都应作为评判朗读课文是否正确的依据。

例2,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借一条尾巴呢?(人教版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除了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外,还应处理好“一”的变调,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结合具体课文,读前提出要求,读后进行评议。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学段的不同,视学情做相应的指导。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刚入学,认识的汉字不多,对汉字较陌生,对朗读课文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音,把字、词读准,读熟练,然后再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时应多范读,甚至逐句领读,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运用工具书,读准字的读音;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轻声、变调、儿化的规律;对文章中的长句,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找准句中正确的停顿之处,多读几遍等。不论哪个学段,都应把朗读的姿势与习惯作为指导的内容和评价朗读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理解,加深体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可见,要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忽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怎么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心中本无情,又怎能读出感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师: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课文,标出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这些词都是写什么的?

(学生说出相关词句,教师用课件出示与学生回答的内容相应的画面,边出示画面边指导学生欣赏。最后,教师将逐一出现的画面整合在一个画面中)

师:看画面,谁能告诉老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1:“五彩缤纷”是颜色很多,什么颜色都有。

师:“五彩”就是颜色很多的意思,看看画面,想想“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2:“五彩缤纷”是指很多种颜色集中在一起,看上去很美。

师:你说得真好,这段话的第二句把“扇哪扇哪”改成“扇哪”可以吗?

生3:不行,改成“扇哪”读起来不通顺。

生4:不是不通顺,改成“扇哪”好像扇一下天气就变凉了,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还有,刚才老师播放的课件中,金黄色的银杏叶也是随风慢慢地飘下来的。

师:你能朗读这句话,让人感受“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吗?

生5:“你看……扇走夏天的炎热。”(他把“扇哪扇哪”读得又轻又缓)

师:读得真不错。谁还能说出下列句子带点词的意思?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生6:“金色的海洋”是说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大海一样宽。

师:请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把“金色的海洋”读成重音)

师:“金色的海洋”你读得很有力量,为什么?

生7:我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

师:谁还愿意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师:你读的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生8: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我被它迷住了,想多看一会儿,所以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这位教师紧紧抓住重点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从而读懂了句子,把握了朗读基调;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学生自然地读出了情感。可见,深入理解,加深体验,这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正道。

第9篇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第一遍让学生横着读,读正确读流利。第二遍让学生竖着读,发现每一竖行分别是写“月亮”、“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孙老师有意识地将文中的词语分组出示,变换形式朗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教师应打破常规,将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有效词语序列,引导学生读、品、悟,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构建词语序列对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构建词语序列,优化文本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更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而构建合理的词语序列能帮我们做到以上两点。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揭示课题后,呈现第一组词语:挣扎、气愤、残害、无辜、皇榜、发财、浩浩荡荡、斥责。这组词语是本课的生字词,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挣扎”“残害”“无辜”等词的意思。第二组词语:救命之恩、郑重起誓、千恩万谢。第三组词语: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灵魂肮脏、背信弃义。 

朗读两组词语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都和谁有关?(调达),再讨论为什么调达的变化这么大?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顺利导入课文的学习,使课堂学习更为有效。 

二、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内容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练习,我们发现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较弱,为此失分也较多。概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精选文本的关键词语,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笔者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为:祁黄羊、解狐、祁午;第二组为:准许、辞职、郑重、举荐、慎重、出以公心。先让学生知道文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第二组的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通过词语序列的构建,学生正确地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构建词语序列,点亮文本朗读 

高水平的朗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表达的完整、写作的提高。教师可以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理解交织点、与作者的情感交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师:1961年,作者袁鹰到兰州去,站在黄河边,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读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出示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黄河的波涛翻滚而来。生2:我感受到黄河壮阔的气势。生3:我感受到那气势都要将天推开了。师:把这种感受融入句子中,谁来读?(多名学生朗读)师:黄河令作者震撼不已,更让作者震撼的是这置身于滔天巨浪中的羊皮筏子?那究竟是怎样的筏子?学习课文2~5自然段。 

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对刻画艄公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为此,笔者抓住表现黄河风浪险恶的关键词语,构成词语序列。让学生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开始,渐次深入体会艄公的勇敢、机智,最终在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四、构建词语序列,加深文本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抓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课文《秦兵马俑》,笔者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的特征。指名朗读。凸显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序列:久经沙场、肩负重任、威武凝重、勇猛善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张弓搭箭、神情专注、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并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还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词语序列:微微颔首、若有所思、眼如铜铃、神态庄重、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凝视远方。在此基础上,还交流补充了其他神态的兵马俑,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部分教学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为核心选取了本语段的关键词,构建、组合了词语序列,以词解词,让学生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五、构建词语序列,纵深文本研读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文本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研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轮椅上的霍金》,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就“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霍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并将学生回答的内容有效整合、概括,出示如下:第一组:命运、成就、人格;第二组:残酷、辉煌、伟大。 

学习第一序列词语时,笔者让学生知道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霍金。而学习第二序列词语重在引导学生潜入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小组间相互交流感受,适时出示:第一组: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彻底剥夺、彻底变形;第二组:黑洞的蒸发性、黑洞的大爆炸、科学的宇宙模型、皇家协会会员;第三组:勇敢顽强、乐观向上、富有理想、常怀感恩。通过朗读来体会霍金命运的残酷、成就的辉煌、人格的伟大。 

六、构建词语序列,拓宽习作空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词语序列,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渔歌子》,为了让学生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美景,笔者适时构建了三组词语序列:第一组:青山、白鹭;第二组:桃花、流水、鳜鱼;第三组: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利用三个词语序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分别描绘出了三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将这三幅画面连成一幅江南水乡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关键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词语序列,达到优化文本导入、提炼文本内容、点亮文本朗读、加深文本理解、纵深文本研读、拓宽习作空间的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苏教版小学语文(7-12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贾燕敏. 妙用词串,让课堂生辉[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3:79-90. 

第10篇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为检验并提升两校语文学科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体现“校际团队合作”的理念,在张公山一小和张公山三小两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语文教研组“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主要是张公山一小的赵子君老师及张公山三小的杨艳老师授课。在这两堂课上,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

课题:三年级(上册)第13课 《花钟》

教材简析: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

上课: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节课的设计也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赵子君老师在这堂课上最为精彩之处就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及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花钟”,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赵老师还通过出示对比句子使学生对书中描写的句子有了独特的体验。赵老师一开始用“开花了”替代所有表示开花的语句,学生马上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既重复又死板。这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开花的句子。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找到文中用了“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睡梦中醒来”等生动的语句写出花儿开放,也体会到了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同时,赵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比如,赵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哪种花儿开放时的样子,也可以找到句子读一读。一名学生回答:“我喜欢月光花,我想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接着,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另一名学生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这句话美美地读出来。”还有学生说:“我喜欢睡莲开花时的样子,睡莲像个小女孩刚从梦中醒来,她一定不喜欢别人吵她,所以读的时候要小点声,温柔些,我读给大家听听。”……就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了句子的意思,教师帮助学生揣摩、品味课文中用词的准确,使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

张公山三小的杨艳老师在上课伊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当一名学生问道:“我们平常见到的钟与花钟有什么不同呢?”杨老师顺势对最后一段进行了教学,在学生有疑时及时教学,抓住了教育时机。

杨老师在本堂课上的精彩之处是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出了层次性:第一,识花名。杨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并“找找这一段写了哪些不同的花?”文中的许多花我们都没见过,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将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和对课文的学习,所以杨老师在课上为学生呈现了许多图片,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和有趣的花钟,都惊呆了。“哇!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欣赏着,有感情地朗读着。第二,赏花开。在欣赏完图片后,杨老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且想想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学生通过交流和朗读,体会作者在描写花开时表达方法的不同,学生对写法的感悟会更加深刻。第三,品花时。杨老师引导学生先找表示时间的词,接着寻找规律,然后体会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词表示时间。第四,拓展。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注重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了多张平时常见的花儿开放的图片,让学生试着用书中的句式描写这些花儿,学生仿写出的句子精彩纷呈。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整堂课也了“活”了起来。

两位老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演绎出了自己的精彩,之后的评课交流也是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共鸣。老师们的评课细致入微,或争论,或共识,在交流中真正达到了心灵相通、共同提升的目的。

这两堂课也让我有了很多感悟: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问题、倾听同学的发言;关注课堂,让课堂闹中有静,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朗读应顺势而为,培养语感等。此外,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恰当进行情境布置、适时应用多媒体课件等,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两校共同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带给我们太多的启迪与思考,也正是校际教研团队之间的无间合作让我们收获了这实实在在的精彩,也让我们感受到在今后的道路上不再孤寂前行。

第11篇

关键词:略读课文、准确定位、教学指导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只是寥寥几笔:“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看起来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明确,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种种误区,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够很好地发挥略读课文应有的功能与价值。主要的表现是: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老师还是完完全全上成精读课文。误区二:置之度外,过度放手。老师完全放弃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缺乏提升,在低层次上重复。误区三: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相应的个性化的指导。以上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是由于对略读课文缺乏准确的定位所造成的。所以对小学略读课文的准确定位并展开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对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准确定位,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1、明确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价值

现在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其中略读课文篇数呈现随年级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略读课文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略读课文紧扣各单元主题,与精读课文联系密切,其文章体裁、学习内容、写作特色等均有类似之处,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但功能与分工却有差异: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巩固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教学略读课文时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因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

2、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略读课文更需要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新增的目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目标。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发展略读能力。

看下表,以明确三类课文的主要区别:

读物类型目标定位阅读形态

精读课文初步习得阅读方法教师指导下的阅读

略读课文尝试运用阅读方法半独立阅读

课外自读运用阅读方法独立阅读

总之,略读课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

3、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包括三大环节。即,初读全文,了解大意———细读要点,研习局部———学法总结,学以致用。

(1)初读全文,了解大意。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注意速度是关键。

(2)细读要点,研习局部。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研读是关键。

(3)学法总结,学以致用。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反刍回归是关键。

二、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

当前略读课文教学指导有效实施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本就不够清晰;其二,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多为人文“提示”;其三,即使清楚阅读训练重点项目,但精读教学时落实不到位;其四,即使精读教学时已落实,但如何指导迁移运用,缺乏对策。

针对这些难点,根据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思路,拟从下面几方面展开略读课文教学的指导,以确保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形成基本阅读路径

略读,首要限制的就是时间,快速阅读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在学生扫读全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以下阅读路径。

第一条路径——课题点击,整体感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或直露或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小学语文课文以记叙文为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课题入手,对文章从整体上快速浏览,搜寻与题目相关的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等,从而形成对课文大意和文本主旨的初步了解。

在《金色的鱼钩》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第二路径——提示牵引,理清脉络。略读课文前面的提示简洁而实用,为学生地自主阅读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细心研读提示所蕴含的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循着提示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初知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师: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总体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师: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师: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第三路径——拈词索句,以点带面。所谓“拈词索句,以点带面”,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关键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

第八册《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

(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3)母亲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

(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心”的含义。

2、自主选择,合作共研,形成基本对话主题

略读,从学生角度看,并不排除学生的深入学习。在细读要点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几个对话主题,引领学生的后续学习。略读课文教学,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空,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活动。当然,这里的独立,指的是在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完全的自读、自练、自我思考。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和境界,比较可行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几个基本话题,然后开展合作共研。

如何引导对话主题的形成与展开?

第一,抓主要人物,谈人物形象。以人物形象的某一鲜明的个性特点为话题,展开深入学习交流,带动全文的学习,紧扣主要的内容描写,深入课文语言,全方位捕捉相关的信息,逐渐让人物的形象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鲜活丰满起来。

第二,抓主要情节,谈精彩叙述。以故事情节见长的课文,就可以抓住精彩叙述,形成话题展开。

第三,抓生动语言,谈景色描摹。写景文章,景美语言美。可以用美景是怎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作为话题展开学习。

形成话题的素材很多,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话题提炼,一要依托课文特色,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三要考虑话题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四要考虑话题能否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核心迁移模块。

3、殊途同归,同中存异,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略读课文的教学,这种个性化就更鲜明。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共性成果与个性化收获并举。既要让学生掌握形成略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依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自我的兴趣点,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收获。

第一,指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拓展。如,在《夸父追日》教学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这则神话出自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海外北经》,书中故事的原文已经印在阅读卡中了,请小朋友们结合课文,相互交流你对这篇古文的理解。课后还可以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进行古文、现代文比较阅读,既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思维想象能力,又为今后学习古文作好铺垫。

第二,引导学生反刍回归。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运用过程,以及知识获取过程,能够形成评价,以指导后续的学习。

第三,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各自的个性化的学习兴趣点上所获取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略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略读课文是孩子们施展拳脚之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略其所略,重其所重,准确定位,放弃过多的预设,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潜心悟文,自由感受,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就能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驰骋千里何足奇”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傅登顺:《小学略读课文的把握和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1期。

2、高玉,施茂枝:《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年第5期。

3、石秀琼:《伫立学生旁边看着他们走路——浅说略读课文的教学》,《新课程研究》,2008第8期。

第12篇

一、课前预习时朗读感知

在刚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模式的时候,课型有预习课、展示课,每次上展示课的时候我都感觉孩子们似乎不会展示,准确地说是没什么可展示,究其原因:预习课准备得不充分。为此,我对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读时把字,特别是生字读准确;第二遍读时把跟生字相连的词语及好词佳句画出来,并读一读;第三遍读要读出自己的体会来,并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孩子们通过读—划—思,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上课时朗读促悟

教学中我会在学案上设计朗读环节,以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是这样做的:

1.人人参与的朗读接龙。因为高效课堂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求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正确断句,出现一处错误即由下一个同学接着读,谁读得最多谁就是本次的朗读冠军,给予5分的奖励。这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动力,人人参与进来。

2.展示课上的赏析读。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提出相应的朗读目标和要求,一般来说说明文和科普类的文章适合用介绍性的语气读,不适合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文章,言辞优美,故事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描写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感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类文章就非常适合开展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要有所不同,例如朗读《荷花》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为了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体会意境;朗读《桂林山水》第二段,是为了让学生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

3.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大舞台,老师是课堂朗读的总导演,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在朗诵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句子选择不同的语气及感情。

(1)不同的句型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例如:

今天是我值日。(这是个陈述句,读的时候要用平铺直叙的陈述语气)

他今天怎么没来上学呀?(这是个疑问句,我们就要用要用发问的语气来读)

桂林山水真美啊!(是个感叹句,我们就要用有感而发的感叹语气来读。)

禁止抽烟!(是个祈使句,我们就要用声色俱厉、命令的语气来读)

(2)不同的句子应该用不同的感情来读。例如:

真好!我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喜悦)

这件事对他来说真的太不公平了。(愤恨)

那位疼爱孩子的母亲因为癌症早早地就离开了。(叹息)

雨来真是聪明啊!(赞叹)

哦!我终于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了。(醒悟)

具体每段话、每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体裁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而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训练得多了,就能读出不同的语气、感情,就能把课本上的内容通过读不知不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课后进行朗读评价,扬长避短

1.教师评价。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从正面引导,进而激励学生敢于朗读,勇于展示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优点。

2.学生自评、反思。在朗读后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自评,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对读得好的地方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得不好的地方,找到不足之处,以便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