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论“通识”的中国历史语境——以四史和《世说新语》为例

作者:杨方; 孙显军通识教育通识传统教育传统文化

摘要:《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史及《世说新语》中有关“通”“识”的记录较多。考察这些历史记录,可以发现:“通”之境界有三:一是某一个方面的“通”,即“专通”,范围可大可小;二是跨界之“通”,即“兼通”,就是能够游走在不同专业领域;三是知行会通,即“融通”“贯通”,其最高境界就是“无所不通”,达到这一层面的“通”必须立意要专,读书要博,精思取舍。“德”是“通”的前提和保证;将所通之理应用于实践,勇于任事,是“通”的延展和深化;要察微知几,善于决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与“识”相关的三个词“识数”“识相”和“识时”,通常用来表示人的基本认识能力、自我识知能力和审时度势能力。四史及《世说新语》所揭示的“识”的境界、内容等,与三识多能参差。“通”与“识”虽相区别,但更多联系,尤其在高阶位境界,“通”与“识”合体成“通识”,其标准有四:道德高尚,行为世范;刻苦治学,博通经籍;熟悉政治,精明能干;识时明势,果于去就。“通识”贯穿了德、学、行、思诸多方面。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CN:42-1731/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高教发展与评估》是以传播优秀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为主,探讨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为发展和繁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估体系服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