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杏园土壤综合肥力对人工生草模式的响应及其环境解释

作者:王根旺; 宋曦杏园人工生草管理模式土壤综合肥力陇东黄土高原

摘要:为了揭示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杏园土壤综合肥力对3种不同人工生草管理模式(模式A:杏树+黄花菜;模式B:杏树+紫花苜蓿;模式C:杏树+黄花菜+紫花苜蓿)及对照组CK(杏树+清耕)的响应机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14项土壤环境指标。结果表明: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分别在模式A和C下活性最高,分别为18.18±0.51μg·g^-1·h^-1和213.15±3.69μg·g^-1·h^-1,而土壤脲酶则在模式B和C中活性最高,分别为25.52±0.79μg·g^-1·h^-1和26.44±0.57μg·g^-1·h^-1,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在3个模式间无显著差异,但模式B(36.46±1.84 mg·kg^-1)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4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生草模式下均呈模式C〉模式B〉模式A〉CK,其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在模式B和模式C之间无显著差异。NMDS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杏树林不同生草模式土壤肥力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Patrick丰富度指数(r^2=0.8489)和土壤脲酶(r^2=0.8111)。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酶活性及理化特性的总叠加效应共同解释杏树根际土壤综合肥力变异的79%,而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学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41%),土壤理化特性(3%)的独立效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要明显低于土壤酶活性(15%)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13%)。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CN:61-1088/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作者和读者遍及全国各地,在我国旱农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办刊质量得到了广大作者、读者的普遍认可和赞誉,是推动旱农学术研究、促进成果交流的高效平台。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