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父亲送我去上学

作者:欧阳明父亲初中毕业人均粮食多文化劳动力工分母亲部队

摘要:父亲一生,送过我两次去学校。一次是1982年10月,另一次是1984年,也是10月。1982年,我初中毕业。但由于我少不省事,从小学到初中,从没认真听过一堂课,做过一次作业,还经常逃学,直到初中毕业,连分子分母都弄不大清楚。自然,考不上高中。母亲不以为然,说考不上就回家干活,要是读了高中考不上大学,还白白浪费钱。母亲说这话依据很充分。当时还是大集体,粮食由队里统一分配。分粮按两部分计算,一是基本口粮,按人头分。人头多就分得多。但基本口粮量不大,只占三成。二是按工分计算,工分占七成,工分高的,分的粮就多。所以人头多劳动力少的人家,人均粮食就很少。我们家八口人,只有父母和大姐挣工分,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母亲希望家里能多个挣工分的人,好多分一点粮食,多吃几顿饱饭。可父亲却愁眉苦脸。他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忍饥挨饿,都要供子女上学。大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让他失望,现在我又没考上,要是今后弟弟妹妹也考不上,一家人和祖祖辈辈一样,就只有种地,背太阳过山,他所有的希望就破灭了。父亲对读书的看重,源于他在部队的生活。父亲是1953年参军的,到部队就去了朝鲜。参军前,父亲大字不识,到了部队,参加了识字班。转业后,父亲被分到成都一家工厂。一年后,竟主动回到了原籍。为什么不要铁饭碗?母亲说是因为工厂也吃不饱,当时传说农村要分土地。可父亲说不是那样,是因为他文化太少,做工不像种地,需要很多文化,没文化,就算给他个官,也当不下来。可我才14岁,还干不了重活。父亲叹息之余,也只好叫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和妇女一起干,工分却只有妇女的一半,三分七厘,算成钱,就一角。当时正值暑假,天天骄阳似火,人在地里,如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福建文学

《福建文学》(CN:35-1006/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福建文学》始终坚持纯文学的办刊方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作者,对加强福建省文艺人才培养,扩大福建省文学影响力,推动文艺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