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优质晚籼稻产量因素分析及育种应用探讨

作者:黄洪河; 张海峰; 蔡秋华; 郑苹立; 郑九如产量因素结实率优质粒数穴穗数育种穗长晚籼稻贡献率相互促进

摘要:对62份优质晚籼稻新品系产量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穴穗数、结实率和穗长与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穴穗数(39.2%)、结实率(24.58%)、每穗总粒数(17.8%)、千粒重(15.37%),株高和穗长作用极微弱且为负值.各产量因素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根据研究结果和育种实践,认为优质晚籼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是提高穴穗数、结实率和总粒数;高产(产量在550kg/667m2以上)结构模式应该是有效穗21~23万穗/667m2,每穗总粒数160~175粒,结实率85%~90%,千粒重25~28g.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福建稻麦科技

《福建稻麦科技》(CN:35-1147/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福建稻麦科技》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技术类三等奖。主要报道稻麦作物科研论文、试验研究报告、有关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科技动向。供农业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及管理人员参考。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