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MRI处理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MRI处理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时间:2023-03-02 18:13:48

MRI处理技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在诊断中应用MRI、CT后处理技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杨陵惠仁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将关节镜检查作为诊断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金标准”,比较MRI、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及显示满意度(骨折错位程度、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位置)。结果MRI检测的敏感度高于CT后处理技术敏感度(P<0.05);MRI检测特异度、准确率与CT后处理技术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后处理技术检查隐蔽性踝关节骨折对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显示满意度低于MRI检测(P<0.05)。结论MRI与CT后处理技术相比,MRI检测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骨折处的组织肌肉损伤,有利于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资料。

【关键词】MRI;CT后处理技术;隐匿性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是由胫骨、腓骨及距骨共同构成的,属于滑车关节,又称为距骨小腿关节,由于外踝与内踝高度不一,踝关节内外厚度不同,日常运动中踝关节松动会引发侧方运动,极易导致踝扭伤。而隐匿性骨折是指用常规X线检测不出骨折阳性,但实际存在骨折的一种假阴性现象,其无明显骨折体征,骨裂痕迹不明显[1]。该类骨折按发病原因可分为4种类型,包括隐性创伤骨折、疲劳骨折、隐性骨内骨折、衰竭骨折[2-3]。由于隐匿性骨折的复杂性,除了X线检测外,常规的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DR)也不能直接检测出细小的骨折,导致许多隐匿性骨折患者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最佳治疗机会。据刘洋[4]的研究分析,螺旋CT可大范围扫描机体并且配备图层重建及后期成像处理系统,MRI则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可实现立体脏器成像,都可用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基于此,本文选取80例患者,就MRI、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踝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作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杨陵惠仁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后处理技术和MRI诊断,将关节镜检查作为隐匿性踝关节骨折诊断的“金标准”。80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损伤处组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承重减弱等。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45.68±4.37);文化程度:初中14例,高中25例,大专以上41例;受伤时间:4h~5d,平均受伤时间(2.54±1.69)d;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1例、高处摔落18例、暴力击伤15例、意外扭伤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杨陵惠仁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①经X线检查未查出踝关节骨折;②患者踝关节创伤。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②病理性骨折患者;③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④依从性差者。

1.2检测方法

①MRI检测:选用核磁共振超导扫描仪(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92060016,型号:1.5T型)分别采用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依照顺序对疑似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扫描,设置仪器参数,反转恢复序列(STIR)设为TR200ms和TE90ms;T1WI设为TR600ms和TE20ms;T2WI设为TR4000ms和TE100ms;层间距设为0.45mm,层厚度设为0.55mm,矩阵设为245×245,分析记录检测数据及结果。②CT后处理技术检测:选用螺旋成像CT[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53300422,型号:Brilliancei]对疑似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进行扫描,设置仪器参数,管电流设为120mA,层厚度设为4mm,层间距设为4mm,管电压设为135kV,螺旋距离设置为1.375∶1;将扫描成像结果发送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再将原始成像图片以新参数(层厚度设为1mm,层间距设为0.5mm)进行重建,包括以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为原型建立的二维重组,以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显术(VR)和表面遮盖法(SSD)等成像后处理,多重分析后选择最清晰图像作为扫描结果,分析记录检测数据及结果。③关节镜检测:选用数字化关节镜(杭州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QB1900091)进行关节镜检查,嘱患者仰卧位,将患侧脚踝置于台架上,术前20~30min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建立踝关节内外侧关节镜手术通道,并进行关节腔内血块、损伤软组织及积液清理,运行关节镜辅助关节镜下外旋应力试验,查看踝关节距骨、腓骨、胫骨、胫腓骨间隙等,检测并记录有无骨折病理现象。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MRI、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诊断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②对比MRI、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效能:包括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又称为真阳性率,临床常用来表示实际患病例数与被确诊例数的百分比,指真正患病例数被判定为真阳性的概率,其计算方法为: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又名真阴性率,临床常用来表示实际并未患病却被确诊例数的百分比,指无疾病患者被判定为真阳性的概率,其计算方法: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5]。③对比MRI、CT后处理技术检查隐蔽性踝关节骨折的显示满意度:包括骨折错位程度、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骨折位置,评分标准为:0分为未显示,1分为不能清晰显示,2分为清晰显示,每项都设置为0~2分,清晰度越高分值越高从而显示满意度越高[6]。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MRI、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

关节镜检查诊断出隐匿性踝关节骨折患者阳性64例,阴性15例;MRI检测出真阳性59例,真阴性12例;CT后处理技术检测出真阳性51例,真阴性10例(P<0.05)。

2.2比较MRI、CT后处理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MRI检测的敏感度(92.19%)高于CT后处理技术敏感度(79.69%)(P<0.05),MRI检测特异度(80.00%)、准确性(89.87%)与CT后处理技术特异度(66.67%)、准确性(77.22%)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MRI、CT后处理技术检查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显示满意度

MRI检测与CT后处理技术检查骨折错位程度和骨折位置显示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后处理技术检查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显示满意度低于MRI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隐匿性踝关节骨折常因骨小梁、骨板等出现轻微细小骨折裂痕,导致骨松质局部出血肿胀引发疼痛,其骨折位置一般深于常规骨折,以致于受损组织治疗环境结构复杂[7-8]。常规用X线及DR检测来检查骨组织受损情况,X线属于电离辐射的一种,是利用共同属性将电磁波在机体介质中传播均匀,再利用穿透作用、荧光作用及热作用等将成像呈现出来,其效果呈现取决于人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但其检测方位局限于人体前后位或左右位,难以用立体的方式表现出脏器及组织的三维空间图,还容易忽视被覆盖的组织病理变化[9]。故X线无法明确诊断隐匿性踝关节骨折。螺旋CT后处理技术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进行扫描,再由探测器转换信号传送入计算机系统,重组后成像,其特点是断层成像,可以清晰地将人体组织的细小变化呈现出来,对机体微小病变敏感度较高[10-11]。该影像学检测方法的成像清晰度及敏感度均优于X线检测,可明确显示检查部位的解剖关系,但其具有一定辐射且在定性诊断上仍有局限性[12]。而MRI利用原子自转原理进行断层成像,其具有多种成像特点,可为诊断病变组织构成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根据本研究结果,MRI检测的敏感度高于CT后处理技术敏感度(P<0.05),MRI检测特异度、准确性与CT后处理技术特异度、准确性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CT后处理的诊断效能略低于MRI,而陈康平等[13]的研究中提出,对隐匿骨折患者来说,MRI检查更具高敏感性,可以更加清晰地检测出被组织覆盖的创伤。MRI成像是利用核磁呈现出机体内空间密度分布,根据核磁共振得到患者身体的断层成像图及多维度立体空间图,其特点是由白灰黑三色表示不同密度组织,同时采用流动空白效应区分血液及血管[14-15]。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出MRI检测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显示满意度高于CT后处理技术检查(P<0.05)。据马许宁等[16]的研究报道,在MRI信号差的对照下,可以明确检测出踝关节组织的微弱异常变化。MRI成像技术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且MRI可以直接进行液体成像,清晰呈现出血及脓肿位置,相对CT后处理断层成像技术而言,MRI技术有任一层面成像的特点,可以全方位地探测出患者被隐藏的创伤。由此可得出,MRI在隐匿性踝关节骨折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综上所述,CT后处理技术与MRI在诊断隐匿性踝关节骨折中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MRI技术更具有诊断优势,但其检查费用高于CT检测,因此,当患者无法进行MRI检测时可首选CT后处理技术作为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绪成,宁春芳,周广金,等.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踝关节处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4):680-683.

[2]朱亚敏,殷向辉,朱昕怡,等.CT与MRI扫描三维重建在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22):4344-4347,4278.

[3]陈勇,韩金花,刘青云,等.MRI、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2):162-164.

[4]刘洋.研究分析CT后处理技术、磁共振检查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作用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77-78.

[5]江洁,董道波,王晶,等.MSCT后处理技术结合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7):1288-1291.

[6]刘军,刘欢,王发祥.MSCT与MRI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2):210-211.

[7]王晓光,王璇.CT后处理技术和磁共振检查对隐匿性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意义研究[J].母婴世界,2021(30):43.

[8]李立,钱伟军,于敏,等.伤后不同多层螺旋CT检查时间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7):1284-1287.

[9]吴发财,杨东辉,陈琦,等.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2):140-142.

[10]黄瑜玫,陈位,陈本宝.MRI与CT后处理技术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1):149-150.

[11]谢凤鸣,李晓庆,陈中银,等.X线、CT、MRI检查在胸腰段骨折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中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J].临床骨科杂志,2020,23(5):626-628.

[12]邵现红,郭瑞峰.MRI检查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4):4570-4572.

[13]陈康平,陈园华,蔡浩轩.MRI与CT诊断隐匿性腰椎骨折的效能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36-38.

[14]陈亮.对比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检出率影响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11):179-181,185.

[15]张静雅,刘宁,刘爽,等.隐匿性胫骨平台骨折MRI、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对比的回顾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6):1085-1088.

[16]马许宁,王玲娟,李源,等.MSCT及MRI检查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7):149-151.

作者:刘军 单位:杨陵惠仁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