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视觉化牢笼与类型化边缘——对比探析当代国产心理电影发展困境

作者:黄哲敏电影发展商业电影视觉化电影研究国产电影文艺市场柏林电影节认知范围创作方式拍摄方式

摘要:<正>在商业市场竞争激烈、屡屡受挫,文艺市场又泛小众化,佳片难寻的今天,愈来愈多国内导演正在寻求走一条新的市场化出路,即以某种文化学说为背景,兼容商业电影重叙事性的创作方式,寻求在商业与艺术间的平衡,如近年上映的《李米的猜想》、《杀戒》、《圣诞玫瑰》、《催眠大师》等,都是导演探寻多元创作的范式。今年初,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国产电影《白日焰火》一举斩获金熊、银熊两项大奖,更是掀起了国内对心理电影研究的热潮。值得一提的是,大多国内观众对于这种兼容式的新生似乎并不买账,包括《白日焰火》在内。无法否认,受众对于某种学说的认知范围必然是有限的,这从侧面折射出导演在剧作、拍摄方式、表演塑造上仍存在着某种不足。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CN:52-1014/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