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晚始新世古红河流域变化:来自思茅盆地早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作者:颜茂都;思茅盆地早新生代古红河

摘要: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新生代时期是否存在一个连接青藏高原与南海的大陆规模古水系系统一直广受争议。本文以红河南侧云南思茅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盆地内古新世-渐新世地层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分析,并与邻区已有相关结果对比分析,以揭示古水系的演化。结果表明:古新世一晚始新世等黑组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展示出190—240Ma、260—280Ma、450—540Ma、1700—1900Ma和2400—2600Ma等多年龄组的组合特征,而晚始新世-渐新世勐腊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表现出一个显著高峰年龄谱,集中在220—240Ma。等黑组碎屑锆石年龄谱与邻区的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北羌塘、义敦和扬子西部碎屑锆石年龄谱具有可比性,与区域地层、岩相古地理证据共同指示古新世-晚始新世存在连接青藏高原与南海的古红河水系。勐腊组不同年龄峰值区间数量的减少说明物源区明显缩小,其年龄组与思茅盆地西侧的临沧花岗岩的年龄较为接近,指示其可能物源为临沧花岗岩,表明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古红河失去了其北部上游大部分流域。综合古高度与区域构造等地质学证据,我们推测晚始新世期间,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发生红河断裂左行走滑和兰坪-思茅地块顺时针旋转等,导致连接青藏高原与南海的古红河水系失去了其上游的大部分流域,现代红河格局形成。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CN刊号为:11-2708/P,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第四纪研究》主要报道:有关第四纪研究方面的地层、沉积、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古动植物、海洋与湖泊、新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层、国土整治以及第四纪新理论与新技术等内容。读者对象:可供国内外第四纪科技工作者,从事第四纪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