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及H-O同位素证据

作者:杨志明; 侯增谦流体包裹体矿床成因驱龙斑岩铜矿冈底斯西藏

摘要:与多数产于岩浆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不同,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形成于碰撞造山环境,查明其形成过程有助于理解非岩浆弧环境中斑岩铜矿床的成因。为此,选择冈底斯带最大的斑岩铜矿——驱龙斑岩铜矿进行解剖,通过对矿床岩浆-热液过程形成的各类脉体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以及不同蚀变阶段蚀变矿物的H-O同位素研究发现:引起矿床早期蚀变(钾硅酸盐化)与矿化的流体并非通常认为的高盐度岩浆热液,而是直接从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约9%NaCl)、近临界密度的高温(550~650℃)气相;气相近临界密度的特征表明,早期蚀变与矿化形成于较高的压力(105±15~90±20MPa)条件下,用静岩压力估算,对应的古深度在4.2±0.6~3.6±0.8km之间,成矿后(约16Ma)矿区发生了至少3~3.5km的剥蚀;与高盐度流体相比,中等盐度气相与熔体密度差较大,很难在斑岩体顶部聚集并集中释放,而连续释放则直接导致矿床含矿斑岩体与Cu、Mo矿体时空关系的解耦,并造就了矿床早期蚀变范围大、但强度弱,矿化范围大、但品位低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沉淀并非温度降低的结果,而是因压力降低及气相中S大量减少所致。总之,驱龙斑岩铜矿是一类成矿与低密度气相有关的斑岩铜矿类型,其蚀变-矿化特征及成矿过程与高盐度流体引发的斑岩矿床类型有所不同,意识到斑岩矿床蚀变及矿化特征与矿床成因的密切关系,对矿床勘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地质学报

《地质学报》(CN:11-1951/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