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幸福观变革

作者:马妮; 刘静涵马克思幸福观实践性18世纪社会发展社会人

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是社会、经济领域与哲学理论嬗变两个方面的契合。社会、经济学领域在18世纪的重要进步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和迅速发展,以及以《人口论》为代表的激进派的科学精神复苏;而马克思幸福观形成的哲学背景主要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嬗变特别是黑格尔理论的影响。二者使得马克思的幸福观以扬弃异化劳动为基础,以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为旨向,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实践主体是社会人,其幸福观呈现出实践性、整体性等特点,并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日常语言和形而上学的生活世界转向有所影响。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22-1062/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办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