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从“生产性保护”向“生活性保护”的转变

作者:李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生活性转变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不仅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观的形成及发展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文化基因"的价值认识来看;在传统社会形态当中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心理以及行为层面存在"共生"关系,包括对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局限性的一种反思,这也让我们以此提出相关的保护战略,比如"生活性保护"等原则。而针对其原则,在本质上是要使传统文化生活样式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得以实现,以此能寻求到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中最基本的精神内涵,需在文化意义的生产层面之上来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将其不断向现代文化推动。将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价值进行分析,再了解一下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生活共生"关系。其后在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最后再重点探讨一下如何从生产性的保护逐渐转向生活性的保护。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赤子

《赤子》(CN:11-462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