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仁”与主体际性——社会公共道德重建的心性基础

作者:傅永吉主体际性后现代性公共道德

摘要:“仁”代表着中国古人从人际关系视角研究、探讨德性和社会规范的思路,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概念,这一范畴的突出特点强烈的实践性。主体际性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中,是对主客二分的近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其意义在于申明了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共生性、平等性、交互性。“仁”与主体际性之间存在内存契合,可以说是以经验形态表达了后现代主体际性的实践理性。在主体际性视域中重新发掘和理解“仁”,重新解读其文化心理本质并为生活服务,或许可为中华文明吸纳、消化现代文明提供一条路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北京青年研究

《北京青年研究》(季刊)创刊于1999年,以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理论、青少年热点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年工作为主。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主办,CN刊号为:10-1212/C,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