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认同:通向和谐的桥梁--主持人语

作者:黄柏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持人中华民族桥梁和谐人文社科研究

摘要:所谓“认同”是指自我在感情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其他对象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交往中的差异认知及其归属感。“认同”出现在交往比较中。自从人类有了交往,就必然遇到“认同”问题。先秦时期,思想家就开始思考“认同”这一哲学命题。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不同素养的人对“认同”的态度和理解的差异。而在西方,认同是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过来的,具有“认同感”和“认同行为”的含义。“认同”原本是传统哲学和逻辑学探讨的问题,后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运用到心理学领域,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命题的回答,即把“认同”置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审视,并认为“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者有区别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同”一词为我国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运用到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并形成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例如,费孝通先生在对“文化认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在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论述。这些论述,推进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研究的进程。在学术界关注的同时,“认同”一词也成为政界经常使用的术语。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求同存异”逐渐成为共识;在处理国内事务中,更是把“认同”作为施政的重要策略和目标。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铜仁学院学报

《铜仁学院学报》(CN:52-1146/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铜仁学院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是反映院内外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学术性刊物,是与各大学、各科研机构互动交流的平台。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