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从“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

作者:陈莉音乐美学感应论嵇康声无哀乐论

摘要:感应是中国古代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感应论认为,天地间万物相通,音乐可以与天地神人相互感通。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充分利用了音乐和政治及自然之间的感应关系,构建了具有超验性的音乐观念。谶纬神学将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音乐观念推向了极端,但也遭到了王充等学者的质疑。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从音乐的自然属性出发,建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纯音乐美学思想。从"神秘感应论"到"声无哀乐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嬗变的核心所在。"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摆脱政治和宗教附庸地位的转折点,在艺术独立之途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嵇康运用科学和实证的思维方式来衡量音乐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有的神秘感应性。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求索

《求索》(CN:43-100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