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

作者:韩清玉意存笔先由象到景境生于象外意境诗画同律

摘要:“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动因。这一点在诗学与画论中基本是一致的。皎然提出“因意成语”与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命题相呼应;“意”与“笔”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呈现出的“形”与“神”的关系。绘画理论中重“意”的观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文学化趋势。王昌龄把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只是没有止步于“象”,而是通过“象”抵达“境”。其审美对象出现了由“象”到“境”的游移,理论批评的视角也多有“象”与“境”关系的探讨,如“境生于象外”等。绘画观念中的“景”的范畴,突破了“应物象形”的摹写传统。艺术即在于以有限之象、可观之景表现和传达无限之象、可思可想之景,这种藉以实有表现虚无,乃是意境之根本意义。通过对隋唐五代艺术批评观念的语-图视角的观照,一方面可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与绘画在美学层面上的密切关联,革新对诸如“意境”等重要命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建构文学图像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CN:53-1019/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民族艺术研究》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拓创新。致力于艺术学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致力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探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学术交流;形成了突出民族特点、关注理论前沿、追踪学科热点、构建学术高地的办刊特色,成为...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