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民族电影景观符号的表征作用及其建构轨迹——以“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作者:朱晓彧 冯美景观符号民族电影表征作用建构轨迹

摘要:少数民族电影镜像在电影叙事、主题表达的过程中,凸显唯少数民族地区所独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赋予银幕多元文化繁荣的魅力。“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异域景观符号在为实体景观增加新意象的同时,也为电影营造意味情境,助推情节叙事,并为民族形象提供身份确认场景。由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中的实体景观,在民族电影中,这些景观符号经电影光影技术刻画出由物态符号到艺术符号再到文化象征符号的建构轨迹。在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理应重视视觉消费中景观符号的民族文化表达,令其在给予观众视觉美感享受的同时,传递影片内涵,弘扬民族传统。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CN:53-1019/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民族艺术研究》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拓创新。致力于艺术学全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致力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及理论探索,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发掘及综合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学术交流;形成了突出民族特点、关注理论前沿、追踪学科热点、构建学术高地的办刊特色,成为...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