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超越“遗产观”的中国民俗学发展

作者:陈映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政治遗产观学术本位民俗学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动力并非来自基层社会,其本质属于国家政治的范畴。当下出现了一个体制内部精英共谋、各类资本转化与互惠、遗产主体边缘化的中国“非遗”生态。由于国家视野与学术研究对于“遗产”的观点存在异质的价值悖论,令介入遗产事务的学人们多有困惑与妥协,而中国“非遗”保护浓郁的行政特色,决定了无法以此去实现学科内部的快速增长。学者们涉足其中的兼职心态,以及“非遗”主题下质与量不均衡的成果现状,也无法使之形成一个学科本位式的常态科研重心。学者们需具备超越“遗产观”的学术发展远景;坚持基础性的资料积累和田野作业,保持学术独立书写;向建设公众(应用)民俗学的分支学科方向努力;关注“非遗”保护场域下“传统再发明”的课题。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民俗研究

《民俗研究》(CN:37-1178/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民俗研究》刊发的各类文章,注重学术质量,提倡学术创新。杂志设有学术论坛、田野调查报告、民俗史、民俗学史、民俗书林、学术信息等栏目。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