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论文大全 五四以来论文 列表
期刊分类
期刊收录
出版地区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双向激活第168-178页
关键词: 韩少功  文化底蕴  文化热  知识分子  作家学者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典籍  五四以来  中国作家  十八世纪  
2004年第01期 《小说界》
白薇:身体地狱中的呼告第75-77页
关键词: 白薇  身体写作  歇斯底里  五四以来  革命文学  女性写作  个性解放  无产阶级文学  现代性  身体经验  
2004年第04期 《书城》
书讯第69-69页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冰心  中国现代文学  五四以来  五四新文学  文学理论  教育出版社  文选  福建  开拓者  
2008年第02期 《书摘》
散文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第126-128页
关键词: 散文文体  阎连科  日常生活  意识形态化  口述历史  文化自觉  超越  五四以来  主要体现  陌生化  
2011年第02期 《黄河文学》
心中岐黄第112-115页
关键词: 医生  中医学院  陈先生  五四以来  小医院  川崎病  辜鸿铭  中药  松滋  大医院  
2011年第02期 《黄河文学》
冬天的风,送走了三位朋友(外一篇)第175-177页
关键词: 高长虹  鲁迅研究  八十年代  中国新诗  学术讨论会  民间文学研究  作家  五四以来  朋友  大学教授  
2005年第02期 《黄河》
诗歌断论第91-94页
关键词: 五四以来  第三代诗歌  台湾现代诗  经典  汉语  接受趣味  社会形态  知识分子写作  再别康桥  人文氛围  
2005年第03期 《诗选刊》
植根东土 旁采西域——关于散文创作的对话第8-13页
关键词: 散文创作  历史散文  余光中  古典散文  西方散文  东土  美文  中国古典文学  西域  五四以来  
2004年第01期 《海燕》
郁达夫先生在福州第8-8页
关键词: 郁达夫  胡愈之  福州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人民  五四以来  新文化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  无条件投降  周年纪念日  
2005年第03期 《福建乡土》
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对一个文学史问题的回答第1-7页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  作家作品  五四以来  文学创作  通俗文学  年代  新时期  沈从文  
2008年第04期 《扬子江评论》
启蒙话语的退场与新世纪农村小说的走向第33-35页
关键词: 农村题材小说  启蒙话语  新世纪  农民问题  五四以来  传统文化  新农村  农村小说  走向  鲁迅  
2006年第07期 《延河》
为“沉默的大多数”立言第186-189页
关键词: 赵树理  农民身份  五四以来  知识分子  中国文学  农民作家  关注农村  农民形象  文学大众化  文学作品  
2006年第05期 《黄河》
新文学“终结”了么第202-208页
关键词: 现代性话语  消费主义  五四新文学  张颐武  新中国  五四以来  日常生活  新世纪文学  中国知识分子  和平崛起  
2006年第02期 《花城》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54-57页
关键词: 新文学大系  编辑工作  编选者  出版社  主编  五四以来  郭沫若  建设理论  良友  新文学运动  
2006年第04期 《世纪》
传统乡土社会的一曲挽歌——评小说《黑土》第35-37页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小说  发展脉络  农村题材  四个阶段  四十年代  五四以来  挽歌  现当代文学  文学创作  
2009年第08期 《延河》
郑渊洁童话创作对传统童话的突破与创新第21-22页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  郑渊洁  突破与创新  童话创作  少年儿童  儿童健康  五四以来  教育功能  文学作品  中国传统  
2011年第24期 《飞天》
以来的中国北村透谷研究综述第79-80页
关键词: 北村透谷  五四以来  研究综述  
在时间的岸边唠嗑第131-131页
关键词: 创造历史  季羡林  时间  历史学家  文字  回忆性  问题  学者  每个人  五四以来  
2008年第20期 《新世纪周刊》
红色经典歌曲的思想教育独特优势第113-113页
关键词: 革命歌曲  红色经典  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  三种类型  五四以来  艺术特征  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2年第12期 《大家》
让班级在诗意中成长第44-44页
关键词: 诗教传统  蔡元培  班级文化建设  五四以来  教育功能  陶行知  诗歌  徐特立  孔子  学生成长  
2012年第01期 《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