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1912—1937年北京城墙的变迁:城市角色、市民认知与文化存废

作者:李少兵城市现代化建设文化遗存老北京城墙市民变迁存废政治权力生存与发展重大变化

摘要:老北京的城墙既是明清帝都的重要城防设施,也是皇权时代等级权力的象征。但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国家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步人民主与共和的新时代,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官方与民间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都非常迫切,城墙在市民眼中成了专制保守的象征、现代市政建设的障碍,四重城墙中的皇城甚至在20年代末就已遭到整体性毁坏。1928年首都南迁,北京丧失了由中央政治权力附带而来的大量城市发展资本,不得不靠自身的区域资源求得生存与发展,市民们认识到了城墙是文化遗存,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城墙的损毁势头得以扼制,内外城墙得以保存。它使北京至少在1937年时还是一座基本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规制、具有都市系统布局结构的文化艺术品 。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历史档案

《历史档案》(CN:11-1265/G2)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