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17 02:47:07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又是所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程地质专业中涉及面最广声望最高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专业,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还是专家系统、网络系统,都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工程地质制图(主要指三维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计算机制图技术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堪称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世界性难题,很需要我们的地质计算机人员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水电工程计算机应用思考

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起点基本上与其它专业同步,初期发展也是有声有色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度过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令人困惑的相持时期,最终还是拉开了档次,走向两极分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持阶段和拉开档次等四个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PC-1500袖珍计算机使得最基层的地勘队有幸成为计算机的拥有者。袖珍机用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一些小型计算,物理力学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一些小型的简单图件的绘制等等。许多袖珍计算机的使用者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无私奉献出来,在各类专业技术刊物上登出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源程序,自发地形成了自由软件库。单位和个人的应用程序的交流也比较随便和自由,这对提高系统内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八十年代中期水利水电系统的袖珍计算机热,为系统内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也进入了形势大好的发展阶段。系统内一些领导比较重视的单位相继组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微机室或电算组,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台式微机,部分地质师转而从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从此有了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的专业队伍。在此期间,工程地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有了很大发展,绘制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等值线图、节理统计图等地质图件亦可达到计算机出图的实用水平;数据库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和应用规划;在工程地质数值计算方面,将当年在袖珍机上应用较为成熟的一些工程地质计算程序搬到了微机上,并继续开发了一些新的计算程序。总之,这些成果反映出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逐渐进入了实用阶段。

Windows系统走向成熟,各类编程工具、制图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等,功能越来越强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自然也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绘制钻孔柱状图作了一些版本更新,或与数据库的结合方面有些新进展,剖面图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文件在AutoCAD环境下处理复杂地形、断层构造、非钻孔控制的地质剖面等问题,达到了推广应用的水平。在探讨三维地模型于计算机上的实现亦有些新进展,但离实用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就整体应用水平而言,基本上没有更为可以宣扬的重大突破,在此称之为“相持”或“稳定”阶段,当然并不一定很合适。社会不希望动荡,政治强调的是稳定,而科学技术处于稳定状态就等于停滞不前,那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水利水电系统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发展很不平衡,经过起步、发展、相持阶段之后,迅速拉开档次就成为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水平高的单位已经建立起了勘测系统的Intranet,可以与分散的地质队实现远程网络通讯,交换工程及管理信息,计算机出图率可达80以上,地质报告的编写、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等等均已达到计算机化。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基本建设的辅助配合性专业,在工民建、地矿、石油、交通、煤炭、电力等行业部门都有工程地质专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又是所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程地质专业中涉及面最广声望最高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专业,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还是专家系统、网络系统,都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工程地质制图(主要指三维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计算机制图技术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堪称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世界性难题,很需要我们的地质计算机人员去探索研究。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进程中的不适应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性、旧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运作机制的协调性…,似乎越理越复杂,越分析越使人困惑无奈。当我们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时候,问题就十分明显化了。为什么一些单位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只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人才。

一个单位的领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熟视无睹,不支持此项工作,缺领导人才!没有发展规划,缺智谋人才;发展规划搞得不好,不能组织有效的实施,缺组织管理人才;软件与硬件系统运转不灵,不能发挥效益,缺应用专业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总之,一句话:缺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些缺人才,或不用真正的人才,或用不好人才的企业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目前最时髦的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我们还在补工业时代的课。机遇与挑战同在,业界一再惊呼,我们没有赶上工业文明,决不能与信息文明失之交臂,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旦失去,知识经济当然也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撇开以上现状分析中的种种体制与现实方面的原因,单从行业管理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两大类问题,一是硬件,二是软件,其组合后的情况就更多了。各勘测单位对此两大类问题的态度差异较大,极端情况是对硬件软件都不以为然,一般情况是重硬件轻软件、重配置轻发挥效益、重开发轻应用、或重应用轻开发、普及与提高不能兼顾、生产与科研不能并举等等。

软件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多年来,专业应用软件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各自为政,很少沟通与交流。水利水电勘测系统的专业软件没有进行过规模性的投入和开发,更没有正规的开发商或软件组织来研究到底我们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软件,上什么档次,以什么为标准,当然也就不具备象样的商业意义上的软件产品。在行业管理方面,一些规划设计方案难以实施,投入不够,管理不力,或管理困难。

近年来,我们探讨的另一条路就是自由软件之路。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我们倡议广大地质计算机爱好者们将自己开发的不能形成商品的软件贡献出来广泛进行交流,得到了积极响应。我们将继续倡导这一沟通交流方式,尽可能创造条件使编程者的劳动得到本行业本专业的认可,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我们在RS和GPS新技术利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填补了该院测绘技术在这方面的空白。作业方式为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拍摄航空照片,采用Vexcel3000和U1traScan5000高精度扫描仪对构成立体像对的航片及中心片(主片)进行扫描数字化,生成TIFF格式影像数据文件。利用山东省水利设计院引进的武汉适普公司研制开发的VirtuoZO312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对影像数据和GPS外业像控资料进行空中三角测量、估算空三加密精度、全野外碎部点采集、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和编辑、数字正摄影像生成、正摄影像测图和数字线化图编辑并生成线划图,然后进行野外补调,最后编辑生成最终的线划图,并转换成Auto2CAD的DWG格式的图形文件。经实践证明,采用RS和GPS技术与传统的测图方式相比较,不仅大大提高了图形的精度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公务员之家

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功能对于GPS、RS获得水利工程数据和产品入库,进行测绘成果系统化管理。为进一步实现GIS的查询、分析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以美国ESRI公司研制的ARC/INFO软件做基本平台,以MicrosoftVisualBasic6或者MicrosoftVisualC++开发平台为辅助平台来实现其功能的。

将地形原始数据(GPS、全站仪等采集数据)输入到系统,经过数据过滤后转化为三维矢量数据,进一步生成三维地面模型DTM。利用内插手段,可以生成更高精度的DTM。DTM在经纹理、光照等图先渲染操作,即生成逼真的整个测区数字地形模型,为调水工程的线路规划设计和调整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协作网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则是:支持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开发,制定标准,研究探讨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软件。尽管硬件频繁换代,软件疯狂升级,但多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列软件、工具软件、数据库平台、制图平台等,这些平台对于基本符合流行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的各专业性应用软件,均具有单向兼容性,因此,专业应用的基础性和标准化软件具有相对长期稳定的实际意义,不会象那些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软件随时淘汰随时升级。显然,开发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意义是长远的,迟早要投入的。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其具有交互性、便捷性及灵活性等特征,将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已成为现阶段的热潮。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以及移动学习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选择建议和相应的应用策略,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智能手机;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策略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现阶段很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还局限于教材,教师讲述书本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一人进行计算机操作,而学生则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教育理念,严重挫伤的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求知欲,从而学生在课上没有学习动力,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说是考试,没有对这门功课提起重视。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就现阶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看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普遍都是教师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再由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机操作,但是在练习中只是涉及到课本的内容,教师没有通过新媒体,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甚至是在上机课上私自玩游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课外拓展不足。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放在课堂上,但是每一节课的时间较短,并且,学生在上课的前十分钟,是没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的,同时,在临近下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总的算来,学生每节课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并不能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或者电子设备进行自主学习。虽然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课余生活学习,但是与教师的交流不足,对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习质量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二、移动学习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大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现阶段,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均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授课,授课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固定的。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现象。若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将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到相应的应用平台,并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因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而跟不上教学进度等问题,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

三、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选择

移动教学平台及移动教学工具的选择是移动学习方式开展的第一步,这种平台的选择一方面要便于学习资源的呈现,另一方面要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现阶段,我国较为广泛运用的移动学习平台包括QQ、微信、易信等,以及自主开发的移动学习手机软件(APP)应用平台,如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中心平台等。云班课手机软件应用平台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这种平台以教师在云端创建的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服务。在线课程中心平台是教师利用软件平台建设的个性化课程网站,这种网站支持网页及手机APP浏览,并且支持包含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格式的传送,从而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在线学习。

四、移动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移动教学助手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教师可以运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创建的班群邀请码,邀请学生进入班群,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课堂考勤、投票问卷、作业分享、头脑风暴、计时答题、专家点评等互动教学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移动学习平台,丰富的n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运用移动学习平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开展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教学以及微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手机APP或笔记本登陆移动学习平台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内外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开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网络教学助手开展的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其生成的学生考勤记录、课堂表现经验值等指标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在线课程中心可以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可以帮助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充分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便于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过程性评价。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显而易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对大学生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操作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有特殊地位。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不断摸索和自我研究,才能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视频资源 计算机 实践

随着信息化浪潮不断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人类即将进入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与大量应用。能否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深刻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一个现代人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开设目的便是给大学生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使其有基本的技能。实践作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实例对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所具有的优越性,积极性,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如何高效利用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进行思考。

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特点与现状

1.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特点

实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深刻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总的来说实践应当具有操作性,互动性,自主性三方面的特点。所谓操作性,便是实践本质的体现,实际操作,自我经历,唤醒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渴望,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互动性是实践的基本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才能发挥教学最大的效用,学生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自主性反映了实践中的主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热情。

1.2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广泛开展于各大高等院校,可是实践并未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由以下三方面反映:

(1)实践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理念滞后,“言传身教”式的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自主性不强,实践变得枯燥乏味。

(3)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以后学习与工作的作用,加上学校引导不够充分,使实践效率降低,作用降低。

2 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

2.1 视频资源的特点

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视频资源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易得性,科技不断进步广泛普及,使得视频资源具有易得的特点,制作与使用十分容易。

2.2 视频资源应用与实践的方式

视频资源已经大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将实践内容录制成视频,从而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大节约老师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出现的高校精品课程便是此种应用方式的最好例证。此种方式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达到课程要求,不过对学生自主性有较高要求,如何监管,如何检查教学成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2)开发交互式实践视频系统,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观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系统将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视频发送,在良好互动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此种方式开发成本较高,视频数据库应当不断完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种方式应用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符合大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具有很好效果。

(3)课堂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部分内容由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讲解,部分晦涩难懂极为抽象的内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讲解。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应用视频资源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正是由于此种方式的保守性,使大部分老师学生都能适应,当然教学成果也较为保守,即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

3 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应用于实践

3.1 视频资源的高效率应用

上文中已经分析了视频资源在实践中的积极性,较传统教学方式优势明显。所以视频资源的高效应用变得重要,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当建立视频资源教学数据库,通过合理方式保证视频的质量,建立一定的教学制度不断更新视频资源,使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数据库的应用使视频资源的使用变得高效,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3.2 视频资源与实践的合理结合

视频资源与实践的结合,使实践变得高效。但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使用视频资源,传统实践方式弊端会越来越大,上文已探讨,不再赘述。如果大量繁杂地使用视频资源,这就会大大地冲击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其完全改变,这对于教学者与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大量应用视频资源显然是不合理的。视频资源使用方式与使用程度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的施教主体应采取不同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所处阶段,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心理水平,M行因材施教。

4 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当前现状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优势从而从多方面研究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用。视频资源如何使用,如何合理使用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内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各个行业都不能够缺少计算机作为辅助。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教学也得到了更多师生的重视。作为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备了重要的位置。学好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有助于学员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常识,在这种基础上熟练多种的操作技能。针对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教学,有必要引入任务驱动法的新型教学模式,探求具体的教学应用思路。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具体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包含了计算机的根本操作原理、常用的操作方法、软硬件的相关知识等。高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根本宗旨就在于培育学员针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为后期的熟练运用做好准备。在网络环境中,学员应当可以做到熟练操作,进而提高自身具备的综合操作能力[1]。相比于传统模式,任务驱动法更适合用来改进现有的计算机教学,全面强化了操作能力的培育。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日常教学有必要引入新式的任务驱动法,这样做也符合了新课改的整体趋势。

1 应用任务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任务教学法来源于建构主义,因此具备较强的建构性质。从基本内涵来讲,任务驱动法指的是教师首先布置特定的课堂任务,在探究任务中包含了大纲给出的知识点。学员经过自主探求,自主寻求特定问题的解答方式。通过全面的探究,就可以完成预先布置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因而很适合融入任务驱动法的新型模式。通过任务的驱动,让学员尝试着独立探究基础性的计算机知

识[2]。这样做,也有助于锻炼同学们具备的独立思索能力。

在传统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导,而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学科的知识。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通常十分被动,无法调动积极性。经过较长时间后,某些学生甚至厌倦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产生了较强的畏难心态。新课改的模式下,任务驱动法改进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原有的教学流程,与此同时也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热情,让计算机基础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性。

从模式的特征来看,任务驱动法更强调过程,而非单纯重视探究得到的结果。教师先要设置特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从而给出新颖的解答方式。在任务驱动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构建特定的课堂情境,这样做有助于构建形象和直观的课堂。学员需要调动现有的储备知识,通过协作的方式来探求新知。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育学员具备的综合性计算机思维,促使学员独立思索,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再给出适当的解决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员就拥有了更强的独立判断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2 具体的教学应用

2.1 设置探究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体包含了较复杂的大纲内容,任务驱动法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全面的探究,让学员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机应用内容。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要给出某一教学任务,让同学们独立探求相应的解答方案。在设置任务时,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同学们具备的认知特征,因地制宜设置最适合的课堂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文档的制作过程时,可以给出特定类型的电子文档模板,让学员独立制作完整的电子文档。具体而言,制作文档包括了设置格式、插入适量的表格、编辑对象和设置页面等[3]。

2.2 师生共同分析任务

教师给出最基本的任务目标后,师生就需要密切协作,共同探求针对特定任务的解答。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让同学们明确整体的探究方向。然而,教师不应当参与细节的分析,应当避免给予过于详细的指导。在这个阶段中,学员通常会发现各类的难题,然后调动现有的知识来解答。因此,自主分析有利于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学员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自主制作了特定格式的报表,并且在报表中插入了适当的数据或者公式。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把分析得到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

2.3 完成探究的过程

依照设置好的方案,学员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学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有必要加以适当的指引。针对共性的难题,教师可以给予示范解答;针对个别学员在探究中遇到的难题,就要鼓励学员大胆尝试新颖的解决思路。经过大胆的操作和独立的思考,学员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针对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也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2.4后期的评价和归纳

学员提交了探究得到的成果之后,教师应当予以详细的评析。针对学员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优势,应当给予充分鼓励;针对方案中的缺陷,师生需要共同探求适当的完善思路,而不是压抑学员的创新思维[4]。后期的任务评价应当具备针对性,这样做有助于学员明确现有的优势以及不足,从而迅速找出未来的改进方向。

3 结语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探究任务,让学员通过自主探析来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师生需要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设置的探究任务。与传统的课堂流程相比,任务驱动法具备了更显著的优势,能够在根本上调动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针对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教学,任务驱动法也具备了较强的适用性。然而截至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任务驱动法模式还没能达到完善,有待长期的改进和提高。未来的实践中,师生还需要不断摸索教学经验,从而服务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视阈下的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 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黑客、病毒以及其他破坏网络信息安全的违法行为严重威胁了网络信息的安全,笔者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安全隐患和破坏行为,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在加强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保障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计算机应用

比之其他现代化的高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涉及面最广,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最大。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许多违法行为对网络信息进行破坏,最终导致计算机网络无法使用,严重威胁了网络信息用户的信息资源甚至是相关隐私内容,所以,为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在使用的时候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工作。

一、目前网络信息技术运行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内因

首先是网络信息系统设计方面的缺陷带来的安全隐患,网络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其有着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频繁的特点,虽然经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严密设计但是网络信息系统不可能完美无缺、绝对安全,由于系统本身设计上的不完美在具体的运行中如果设备连接不当、网络协议有冲突、用户的不规范操作都会给网络信息系统带来威胁[1]。

其次是操作系统方面的漏洞,通常情况下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有存在缺陷和漏洞,漏洞也是操作系统的一种特殊属性,尽管不是技术人员的有意识行为,但是目前局限于科技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操作系统漏洞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网络协议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现过程中就凸显操作系统的一些缺陷和漏洞,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通过这些漏洞侵入计算机系统截获信息、破坏网络信息系统安全。

(二)外因

首先是网络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由于网络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薄弱、管理能力偏低和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通过有效手段切实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

其次是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带来的隐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只要进入网络信息系统就基本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源,但是这种全球化的信息资源共享行为也给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违法犯罪分子很容易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实现对用户信息系统的入侵和破坏[2]。

第三是黑客和病毒的巨大威胁,在所有的信息系统安全隐患中黑客入侵和病毒传播是最难控制、破坏性最大的一类。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相当普及,随之而来的黑客攻击行为和计算机病毒传播活动也愈演愈烈,其影响范围广泛、破坏性强大,严重威胁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和发展。

二、强化计算机在网络信息技术中的作用

(一)介入信息收集和环节

利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广告、产品供求等各种信息提高计算机在网络信息中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留言板、信息调查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优于其他设备和方式。

(二)参与信息资源的输送与管理环节

在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和证券行业、电子商务等领域通过计算机进行人员、财务和其他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各单位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利用下载、上传以及电子邮件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送,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在线交流的方式(比如BBS、在线聊天)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结合起来[3]。

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视阈下的计算机应用探索

(一)通过防火墙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一般情况下防火墙技术实现安全控制的方式有:过滤、检测和服务几种。防火墙只能控制通过其系统的攻击并且对于数据驱动的攻击行为也无法阻止,所以要全面进行防火墙技术的优化升级,利用防火墙截断所有信息流动,继而通过系统分析逐个放行安全无隐患的信息流。通过防火墙的过滤以及作用,可以实现数据链路层以及数据应用层的安全保障,安全协议和服务的配合,通过透明模式的行为,极大的提升信息系统的防欺诈性与运行安全。

(二)通过计算机全面实现信息系统的加密

现阶段,要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手段是运用有效的加密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加密,通过信息系统的加密实现安全认证、安全交易等各种操作,从而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完整、机密和安全。现阶段通用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秘钥加密两种,例如pkzip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对数据的压缩和加密操作[4]。

(三)通过计算机实现网络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

建立完善的信任和验证机制是实现身份认证操作的前提,身份认证也叫做身份鉴别或者身份确认,首先选取要认证的对象的一个或者几个参数,然后验证其参数是否真实有效,从而判断被认证的对象整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终保证了信息资料的安全性。通过身份认证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人为的信息假冒和篡改行为。通常情况下,通过人的生理参数设定的身份认证效果最好,安全级别最高,比如通过指纹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进行的身份认证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现阶段,这种身份认证技术成本较高、大范围的普及有一定的难度[5]。所以,现阶段广泛通行的身份认证体制是建立在证书基础上的公钥密码技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了将其更好的将其应用于生活和产生就必须做好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工作。然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工程,要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不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要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运行管理,另外还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高度对其进行监管和规范,最后还需要用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注意操作流程的安全等细节问题。

[作者简介]王珊珊(1980.11-),毕业于吉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王利宁(1979.11-),毕业于吉林大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自动控制及自动化。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关键点,然后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从而实现职高相应课程内容的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引导;自我实践

0 引 言

现在各个职高学校为了培养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应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相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生自我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后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也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都不能熟练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后自我感知和体验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职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的主要学习方法,这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各种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完成实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在一种自主主动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自己实践和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完成新的教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现,是教师在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化成相应的若干个教学任务,而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实践,来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进而在整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的教学内容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设计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当前教学内容的实际任务的分配与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研究与分析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问点,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此外,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问题,设计的任务要难易分清,从而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任务完成来学习新的知识,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减少教师干预性,教师要转变个人的传统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优秀和主体来开展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个人体验、个人感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创建教学场景,引入教学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引入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考虑情景教学法,在课程任务设计时,通过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从而将设计的任务融入到教学场景中。例如:在“PPT演示文档”课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动态效果绚丽的、声文并茂的、载入动画视频的PPT。通过新颖的文档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并分析制作出PPT的步骤,并以此为基础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任务。

2.2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教师引导

在实际任务提出之后,教师就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根本,开展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让学生将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与当前课堂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个人回顾和课前预习的方式,来积极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分析当前的任务的主要应用技术,通过查阅资料、查找相似的解决方法,通过个人实践、探索及创新来完成整个任务。当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的作用则是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通过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教师要注重个人的引导,切勿由于新的教学方式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情绪,要时刻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认真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的方式,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PPT演示文档”的具体任务,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从简单的文字插入与编辑、PPT文档页面排版等内容入手,然后到字体颜色设置、动态效果设计、音频视频插入等逐个完成相关任务。

2.3 任务总体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且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展示任务完成的方式,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总结、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升空间,最终实现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

3 结 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通过设计专门的任务、实施相应的任务教学以及最后的评价、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来完成整个教学,从而提升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必要性,重点阐述其设计原则以及针对该课程的微项目设计内容,从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微项目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自我创新;动手实践

0 前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不断扩大,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也是当前新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学校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复合型人才,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学生们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动手操作以及自我实践、创新的能力,进而为社会输送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太乐观,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差,而且对于计算机优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太理想。此外,在软技能方面,沟通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都与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很难在步入社会后直接满足企业的要求。基于微项目的学习,就是以实际项目为教学场景,通过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构建专门的、真实的主题情景来完成该课程教学,学生通过在实际微项目中的体验,消化吸收整个项目过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自我探索与创新完成整个项目的学习。这样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微项目学习的必要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微项目学习的方法,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1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特殊,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课程,其自身具有实践操作多、实用性强的特点,其教学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关于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的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同时具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这些需要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的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新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实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效结合,而且充分体现学生个人主体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个人操作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2 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低、理论知识不牢固、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加上课堂目标不明确,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经常玩游戏、聊天,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模式通过明确的项目需求和任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而师生之间主体地位互换,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者,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秀。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我实践,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理论知识,此外,还能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3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通过项目的形式,设定专门的需求和任务,从而构建成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对实际任务的认识与感知、操作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从操作中学习、从体验中获取、从经验中提出的自我实践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个人实践操作、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微项目学习方式与社会实际的需求更加契合,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完成相关工作任务,这为学生后期的发展以及各项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2.1 微项目学习设计基本原则

在设计微项目学习内容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学生可选择。因为微项目学习模式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微项目学习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设计多元化的、丰富的项目学习内容,而学生在学习时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②目标性强。微项目学习通过设定相应的项目来驱动教学,在设计相关内容时,目标不能太过笼统,必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整个大的教学目标下,划分为一个个明确的、连贯的、融合新旧知识点的小任务、小目标,从而让学生在微项目学习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对于学习能力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③趣味性。学生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设计微项目学习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趣味性强的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任务下主动地、高效率地完成学习过程。④可行性。微项目学习内容设计,可行性要高,在任务难度、复杂度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因素,尽量选择任务短、难度小的题目作为切入点,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再一步步提升难度与复杂度。⑤实用性。微项目学习内容设计要选择日常经常用到的计算机题目,让日常所见的内容作为项目内容,突出教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项目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涉及计算机的键盘、鼠标操作,Word、Excel、PPT等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使用,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来设计相应的微项目。

(1)针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可以作为老板的角色,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段落的输入,或者举行打字比赛,其优秀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文字输入和键盘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字输入速度以及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针对Word软件的训练,可以进行个人简历设计、书籍论文排版、海报制作,以及贺卡、考试试卷、班级宣传册设计等微型项目,重点是让学生掌握word软件图、表格、艺术字等基本操作以及文字编排、排版等基本操作,从而充分提升学生操作word软件的能力。

(3)针对Excel软件的微型项目设计,可以设计班级通讯录、班级成绩表、班级班费收支明细表以及相应数据的展示图和分析图等,其优秀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Excel表格的基本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操作,以及Excel表格简单函数应用和各种图形的生成,从而熟练掌握Excel表格。

(4)针对PPT软件的微型项目设计,可以选择个人介绍、电子相册、班级晚会简介等内容,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PPT软件的板式模板操作、素材添加与编辑、效果设计等,从而熟练掌握PPT软件。

(5)针对Internet的应用,可以设计专题查询、了解自己学校的历史、发送电子邮件以及申请百度网盘等微型项目,从而让学生掌握网络的访问、申请、上传、下载及刷新等基本操作。

3 结 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自身操作性非常强,理论知识非常综合、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完成一个操作。微项目学习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需要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点,通过设计专门的微项目学习内容,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较好的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效率。该文主要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概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和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管理人员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便可以更好的保证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思考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计划来协调各项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期可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较好的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但是在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在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时存在硬件、软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概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具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可以较好的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可以提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满足计算机用户的各项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使用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功效。

2)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指挥,以便可以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包括对开发商、投资商以及施工方的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还要对其进行信息管理,例如合同、图纸、文件和模型等,在信息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而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

3)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其主要步骤是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反馈信息、制定决策和反馈结果。其优秀意义在于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信息,继而可以根据信息来制定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致使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中存在较大的难度,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较好的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4)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发展意义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项目管理范围方面,其需要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财务、合同、工程进度和成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仅仅依靠人力来完成,将会大大的增加人员的工作量,并且不利于信息管理的准确性。而应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分析,从而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利的信息依据;在工程项目管理特征方面,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特点,如果依靠人力来完成,将会耗费较多的人力资源,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通过统计软件来分析工程中的不足之处,继而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方面,工程项目的建设必然会与国际接轨,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达到国际化的使用需求,因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必然会成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方面,现代化的信息数据收集频率较高,人力收集信息难以满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较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总而言之,在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符合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需求,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1]。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1) 计算机软件的缺陷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中,存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缺陷,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目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中,其技术发展形势日新月异,不但同类软件的数量相对较多,而且软件存在较大的相似度。在项目管理人员购买软件时,往往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缺乏,致使其购买的软件质量较差,或者对于项目工程存在不适用性。这种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问题不但会增加项目工程的成本,还会最大程度的影响整个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2]。

2) 计算机硬件的缺陷

计算机硬件设施是保证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在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硬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计算机硬件的购买方面,部分项目工程可能需要性能较好的计算机硬件,然而性能高的硬件会增加项目的成本,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节约成本,刻意购买质量较差的软件,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使用性能。其次,在项目的管理中,如果计算机的硬件达不到使用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但是会花费大量的成本,部分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不会过多的升级硬件设施,进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3]。

3) 项目管理人员的缺陷

在项目工程管理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才来使用或者维修计算机,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缺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方面,由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致使其操作较慢或者不会操作,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效率。其次,在计算机的维修方面,由于维修人员的技术缺乏,致使其难以有效的对计算机进行维修,管理人员需要聘请外来的人员来进行修理,其不但影响了项目工程的实施效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项目成本[4]。

3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 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员工对项目的实体和工序具有较好的了解,如果依靠口头的讲解,员工较好的对其进行理解,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实践,则可能会浪费较大的资源。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现状。首先,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员工较好的对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继而可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其次,在实体预览的方面,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设计结果来建设实体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员工对工程产生较好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员工的工作。最后,在部分技术性较强的工序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讲解,可以较好的使员工掌握关键技术,进而可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

2) 网络技术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作业,如政府、开发商、业主、设计师和监理等,在工程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来保证项目的质量。但是仅仅依靠人力的信息交流,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而利用网络技术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现状。在项目工程各个部门的协调沟通中,管理人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建立BBS或者其他交流平台,在网络交流平台中,各个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的更新和传递,较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其不但可以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还可以提升各个部门协调工作的效率。由此可见,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6]。

3) 统计软件的应用

在项目工程的管理中,包括数据的计算、统计和分析,同时在施工阶段,需要对成本和物料进行管理。但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工作,将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难以提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效率。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较好的提升数据的处理效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可以较好的收集数据信息,继而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终将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可以较好的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可以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在施工阶段的成本预算方面,计算机软件通过对市场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且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施工方案,进而可以控制生产成本,提升项目工程的收益。由此可见,在项目工程管理中,计算机统计软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办公软件的应用

在项目工程的设计阶段,传统的设计方式往往是设计人员进行手工设计,并且根据设计图纸对组织方案进行分析。但是手工作业往往会耗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严重影响项目工程的效率,同时不利于保证设计的质量。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可以较好的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继而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工程项目的收益。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CAD软件设计项目的平面图形,还可以利用UG等三维设计软件来对其实体建模,并且可以对模型进行力学分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手工计算,从而可以提升设计的效率,另外,通过EXCEL表格可以较好的对施工计划进行统计和分析,继而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施工计划,保证施工的质量。由此可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办公软件可以较好的提升项目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5) 建立数据资料库

在项目工程管理中,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可以保证各个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在传统的数据交流中,各个部门往往根据实际状况制定纸质文档,难以提升各个部门的沟通效率。同时,在纸质文档的传输中,某一部门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然而最新信息的传递却会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人员在、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库,数据库连接各个部门,只要各部门输入账户和密码,就可以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记录、修改和删除。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只有及时的在数据库中更新信息,就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由此可见,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可以较好的提升数据的出传递效率,进而可以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

4 结语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项目工程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但是在项目工程的管理中,存在硬件、软件和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采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项目工程的收益。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摘要】如今,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最有力的工具,但如何实现微课与课堂的结合呢?微课一定是辅助吗?微课如何辅助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辨析能力、观察发现能力?以上都是开展翻转课堂试验的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五excel任务三数据分析》一节为例,介绍如何在高职高专中应用微课。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从学生参与情况、认知情况、学习效果三方面组织问卷调查,结合抽样小组座谈、实验前后学生实验项目完成质量的对比分析,实证了翻转提高教学质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自学潜能等方面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翻转课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导向 翻转课堂 微课 项目导向

1引言

近几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产物。从翻转课堂首次搬到互联网到如今全球组织推出的多学科的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在线免费学习的机会,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教学顺序被打破,师生角色、教学组织方式、内容呈现形式、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它让我们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关注这些课题。

2 微课基本知识

2.1 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研究中,微课人们对它的研究取向各不相样。在国内研究中,与微课相近的名词有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目前业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的是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由于微课初期是针对某一问题的短小视频,微课首先是课,在时间和内容上体现为微。既然是课,也就包括了学习活动安排、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和。

3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职高专学院教学中的问题

1)学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全院的公共必修课,是吃过个专业在大一均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和90后的个性化特点,导致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很不理想。

2)学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很容易,所以兴趣性不强,迟到旷课学生大有人在。更不用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做作业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就会以“这门课平时多练,考试前几周再练吧,”为由进行逃避,久之造成了听不懂、动手操作不做,甚至不愿意做的恶性循环。

3)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听评课模式,教师讲授,讲授完,学生去练习,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再加上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视频等教学资源网上一抓一大把。

4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实施案例

4.1课前准备工作

4.1.1 教学前期分析

《项目五excel任务三数据分析》这节课的内容是大一学生对excel文件簿中一个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分类汇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等操作。让学生熟练操作对数据的各种操作。大部分学生通过对该项目一和项目二的学习,对excel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数据的操作就有些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实践操作,他们才能明白如何正确地对工作表数据进行操作。

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观察排序,理解升序排序和降序排序,熟练对排序进行操作。

2)熟练自动筛选,高级筛选的操作,观察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关系。

3)熟练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理解分类汇总与排序的关系。

4)在生活经验及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尝试、交流、辨析,正确对本班高考成绩表进行操作排序、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操作。

其中,教学重点是熟练操作数据筛选、分类汇总; 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高级筛选的操作方法;二是分类汇总的操作方法。

4.1.2 微课+课前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可以做成微课,我们选择的是操作经常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1)需在课堂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

2)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

3)学习微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没有课的时间学习微课,课下对知识点进行操作)。

课前自学报告单的设计原则与微课保持一致。结合微课对重难点或操作过程中经常出错的知识进行讲解,以练习的形式落实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

4.1.3 制作微课及课堂PPT

制作微课前,先制作课堂PPT。教师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传统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整体思考,即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有一致性的自学报告单,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整合。

4.1.4 学生观看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传至学生班级群,让学生自主下载观看;二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直接用手机观看。

课堂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2、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互相批改课前自学报告单,互相辨析有不同操作结果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3、小组汇报落实重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分类汇总的操作步骤。

在学生学会了本课堂上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后,教师出示难题(课后实践训练)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巩固数据分析的操作方法。

4、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做课后课堂上的样例。

提高练习:做课后实践训练配套题。

拓展练习(机动):demo中级第七单元试题(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

5、小测验证达成目标

让学生把课后实践训练习配套题,通过测试,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

4.2课后

大家和数据关系密切,本节课的内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在微课设计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课堂中的拓展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5总结

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学生对于微课中提到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分类汇总前要先进行排序。”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把教学难点――分类汇总、数据筛选放在微课中。在检查课前自学报告单时,针对分类汇总这个知识点,全班45人中有40人做错,在QQ群上与学生交流中也发现,这个知识点在操作前老是忘记先进行排序再分类汇总。所以,第二次上课,我们在学生分类汇总有了比较清晰的操作步骤后,才出现教学难点,并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被调动了起来。这也正是教师将在PPT中展现的内容,进一步落实了熟悉了分类汇总、数据筛选知识点,且在练习课后配套练习题,有预防再犯错的效果。

总之,微课+课堂的学习形式受到学生的喜欢和大力配合。在选点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应用微课,能够让课堂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快速进步,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其应用系统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对企业的作用上都不断扩大,对企业的资源管理有着巨大作用,而可靠性的测试是面向故障的测试,在确定系统在风险和限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可靠性测试来验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要水平,同时可以预测系统未来可能达到的可靠性,为将来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但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还需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好维护和管理,积极备份,发现问题时也能顺利的保证系统运行。?那么如何在大规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下完成有效地对计算机的可靠性测试,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

1、简述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

目前,根据我国的情况而言,由于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系统被广泛的应用。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这三个部分组成。并且,计算机的控制器、运算器、极易存储设备和信息输入输出设备都属于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系统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及其内部复杂多样的的编译程序、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多种高级语言支持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包括支持软件和种类多样的软件数据包。由这三种主要成分组成的计算机系统,才能体现出计算机的协调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另外,可靠性作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主要特性,还能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并对其做出准确的处理。所以,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是当下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相关领域

2.1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功能之一,应用领域也极为广泛,促进了我国多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建立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将多种形式的信息,例如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保证数据的传输、转化和储存。视频技术是多媒体技术中最为主要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编码技术,可以分为视频数字化技术和视频编码技术两种。数字编码技术指的是将视频信息转化为编码,通过视频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实现视频的远距离传输和播放。视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电视传媒领域,例如电视台、网络播放器等等。音频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发展较早的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频技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音频信息主要是通过数字信号的方式进行传输,例如语音识别技术等。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和音频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能够准确的识别出人们的声音信息,对音色等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实现对身份的识别。随着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远距离的音频交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从而实现心理治疗的目的。还被应用在医务实习人员的学习上,让实习者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熟悉医学处理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效降低了出现的风险,更好的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2.2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

计算机的通信技术是建立在文字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渠道,是目前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分为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两种,都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普及的重要原因是安装较为简便,只需要在设备中安装多媒体通信技术都可以实现即时通信功能。和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计算机通信方式更加多样化,交互性和同步性都有着一定的优势。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有着特殊的意义,促进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我国信息化的程度。

2.3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

计算机智能技术也称作人工智能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的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航空航天、军事、医疗、卫星定位等等,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热门的发展方向。计算机智能技术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基础上。计算机辅助系统是专门为计算机智能技术而开发的一种程序软件,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够进行一系列的智能操作。智能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收集信息的同时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和音频技术等相比,智能信息系统需要有着较高的操作水平,更强调专业性和实用性。智能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智能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声音和图像等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智能化监控系统决定了计算机智能技术的程度,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拓展了范围,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例如在交通监控等。

3、应用系统的具体可靠性测试

在实际的可靠性测试中,不需对系统的构造和原理进行了解,只需要对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用户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即可。计算机的应用系统分为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三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最为重要的第三方也就是应用软件的使用,其往往需要网络的支持,所以在上述三项之外还要进行网络模块的测试。

(一)双机热备的可靠性测试

双机热备主要由两台服务器和一个磁盘阵列组成,而且这个磁盘阵列是外界的,这项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其保密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这是因为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安装在两个服务器中,对数据的处理则是在磁盘阵列中。在进行最终数据的处理和调用时,直接从中央的存储设备调用就可以了,而且在主服务器断开连接的时候,备用服务器就开始工作,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当然,这需要备用服务器及时从主服务器那里接受信息,一旦主服务器断开备机立刻开机,两者之间是通过发送定时定频率的信号来维持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方式称作心跳,类似于人类的心跳,一旦主机的心跳停止,那么只能管理软件在无人情况下就会认为主机出现故障,将资源和管理工作交移到备机。

在测试双机热备的可靠性时,主要通过将主机停止运行挂起的方式来观察备机是否自主运行来判断,除此之外还要观察网络中断时是否也会自主进行换机工作。在测试前要先开机,用正常的日交易量对主机施压并使其运行一段时间在将其挂起来观察备机,网络测试时也是如此。在对其的观察中,我们主要对其切换的成功率和延时、业务是否中断、回切的成功率进行观察。

(二) Oracle RAC的可靠性测试

这项的中文名为真正应用集群,一般是由多台计算机构成的集群系统并且共享存储设备,在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时候有较为出色的能力。在现行的网络软件故障中,常出现SQL语句故障、用户进程故障、网络故障等,但是Oracle RAC采用了漂移和透明故障切换技术,对这类故障有有效地解决和防护措施。除此之外,Oracle RAC系统还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和高可用性,它在对于所有集群的管理中是动态进行的,即在所有集群中有哪些集群发生了故障,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其清除出去,若是删除掉集群对于工作有影响,其还会自动增加集群,显得智能化。在Oracle RAC系统中的每个节点上系统都会自动为其配置地质和VIP,节点若发生故障,VIP就会自动转移,保证业务的不中断,用户通过服务名进行连接和使用,不用担心隐私的泄露和具体的执行SQL应用。

在进行Oracle RAC的可靠性测试中,主要也是对其恢复能力进行检测,操作步骤同上述双机热备的大同小异,先开机按照日常交易量对系统进行施压,随后进行挂起和断掉网络连接操作,观察服务器的接管状态和IP地址漂移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节点的切换时间和成功率问题,并且要对IP地址漂移的成功率、服务器是否恢复正常和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观察。

(三)高可用性集群的可靠性测试

高可用性集群,简称HA Cluster,它也是一种集群技术,与双机热备转换服务器不同,它是着力于减少服务器出现故障的几率和时间。在集群中,计算机是最基本的单元。在这种集群中,主要分为主,主从,混合型三种集群方式。第一个是最为常见的,它能最大程度上帝利用资源,每台计算机的性能都被开发到最好,与上面相同的是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另一台计算机可以接管它的工作,由于业务集中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处理业务的能力就会下降;而顾名思义,主从型的集群是将计算机分为主机和备机的,就如同双机热备,在主机发生故障时备机顶上;混合型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其也能进行业务的转移但不是全部,只针对故障的计算机重要的应用和业务来说的。

在测试上与上面两种相同,即检测节点故障时能否保证业务的不间断,也是先平稳运行在进行挂起和断网操作,主要关注业务的中断情况,还需观察在故障被修复后节点是否需要重启,修复后业务是否中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双击热备、Oracle RAC、高可用性集群三个方面对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了可靠性测试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测试方法,根据测试我们可以得知在故障下企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否还具备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可靠性。这对于企业业务的保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对漏洞和缺陷的排查,将会使企业的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更高,容错率更高,处理业务更加方便,还会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防,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 以微课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和自身的专业知识,探讨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1 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倡导下,高效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微课借助现代科学媒体技术,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一对一有效教学,逐渐被广大师生认可和接受。它凭借视频资料等为学生展示抽象的理论知识,将原先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并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微课教学实践证明,将有助于学生基本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际操作,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成绩也取得明显进步。

2 微课的相关概述

微课的内涵 微课被认为当下比较高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微课主要指教师依据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以视频资料为载体,记录围绕课本某重点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1]。传统的教学课堂一般课时为45分钟,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大部分在10分钟左右,因此又称为“微片段”。但它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微课的授课具有较高的趣味性,授课内容重点较为突出,针对性较强。因此,微课真正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授课原则,教学效果显著。

微课的突出特征 首先,微课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时间较短,主要是通过碎片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其教学视频80%是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展开,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课下较为零散的时间进行针对性学习。其次,微课的主题小但是较为集中,具有十分清晰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主题相对突出,教学内容也是精心设计的,因此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学习中的难点。最后,微课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主要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精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针对性学习。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学生缺乏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中职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上较为盲目,缺乏目的性,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纸文凭。其次,从实际教学情况看,笔者发现我国当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依旧遵循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是一味进行照本宣科,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长此以往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无法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2]。最后,通过调查走访几所中职院校,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整体素质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整体而言,城市学生对基础的计算机知识较为熟悉,而农村学生由于条件受到限制,对计算机仍感到陌生,更不要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教学的具体应用

前文已经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微课的内涵和突出特点,并且对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适当分析。笔者以个人的教学经验为据,以Excel中的Rank排序函数为研究对象,深刻探讨微课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应用研究。

要准确领会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的具体教学方案设计 首先,中职教师应利用微课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Excel中函数的学习是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应该以Rank排序函数为教学对象,使其作为微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该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自身教学经验创造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课堂氛围的教学活动,比如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和竞赛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所有学生都要了解Rank排序函数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以及具体的操作应用过程。

要制作生动有趣、合理的微课课件 1)规范使用多媒体软件和教学工具,主要是根据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使用PPT和视频录像资料。2)根据具体的要求完善制作过程。首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收集并且整理与Rank函数有关的教学材料,制作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课件,然后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完成具体的脚本语言;在授课过程中一边播放PPT资料一边播放视频软件,并且应该将耳机、话筒等工具调整到合理位置。在进行实际录制操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对知识点的重难点进行分支讲解,保持语速平稳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生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趣味性教学。3)授课教师应该合理并且妥善处理好已经录制成功的教学视频资料。

要做到应用微课中因材施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微电影、微信等各种微作品,学生由于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会对微作品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将微作品适当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中。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每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不尽相同,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在具体教学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理解并且掌握Rank排列函数的具体使用方法。因此,要针对这些学生使用微课作为辅助教学,让他们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练习。另外,为了满足绝大部分学生课下学习的实际需求,授课教师可以将已经录制好的微课教学视频和课本相关的配套资料设置在共享目录之中,这样在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微课学习,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具体的知识点,经过反复的巩固练习和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和微课的指导下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职Excel考纲要求学习的重点函数,再依据上面的步骤将其函数内容制作成微课课件,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专题,并且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总结。

5 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微课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所需时间短,涵盖内容精。在当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合理应用微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微课教学还处于不断摸索发展阶段,但是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微课的积极作用。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授课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且在课下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微课的课堂效率。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CDIO理念在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CDIO教学理念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进行实践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理念。我们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与统计法等研究了将CDIO理念应用于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可能性与应用策略,试图为CDIO理念在艺术类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CDIO理念 艺术类高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必须开展的一门课程,其开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艺术类高校在艺术设计和艺术实现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更大,因此就更需要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但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我们试图通过CDIO理念的实施来使学生充分地融入到课堂当中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CDIO理念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可能性

CDIO理念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实践兴趣。

(一)CDIO理念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因而对于课堂的认可程度较差,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好。而在CDIO教学理念中,则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CDIO理念中的构思环节、设计环节、实现环节以及应用环节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师只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CDIO理念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级课程,在掌握其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利用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而CDIO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和实现过程都强调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这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因此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

(三)CDIO理念对学生实践兴趣的培育能够激发学生学做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能够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而CDIO理念也非常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和所想的东西付诸实践,因此,运用CDIO理念开展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自主开展计算机的应用。

二、CDIO理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际应用策略

(一)要以艺术生自身的素养为基点来实际应用CDIO理念。艺术生本身的文化课功底较差,因而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某方面问题难以充分理解的问题,因此,要求我们在运用CDIO理念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艺术生自身的素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保障学生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素质的前提下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学生能够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作课堂学习内容,保障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在应用CDIO理念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与艺术生的特长相结合。艺术生有着很高的创造力和创造热情,同时也能够积极地与同学开展交流,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应用CDIO理念时,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热情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能够在抓住计算机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创造,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鼓励。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学习等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分担责任、包容不同、主动合作的品质。

(三)在应用CDIO理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同时又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因此,在应用CDIO理念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抓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牢固掌握基础,同时又能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三、结语

CDIO理念的特点使其能够应用于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我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设置了实验组和对比组,事实证明,实验组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成果还是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大大高于对比组的同学。因此,我们认为在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运用CDIO理念教学是非常可行的,可以进行推广。

作者简介:

王云泽(198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李银英(197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微项目学习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艺术类院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主要课程。微项目学习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学习。

关键词:微项目学习;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艺术类院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主要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微项目学习的基本概念及实施意义

从内容上来说,微项目学习并无确定的概念,但能通过项目分析进行具体的理解。因为项目是需要竣工的任务,而任务的成功必须质量、技术条件、数量、性质等方面的配合,并在时间和成本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微项目单纯上来说是将项目转变为一种微小、简化的状态。因此,为了更方便的了解和熟悉项目学习,必须从微项目入手,才能更加实现教学活动的突破,保证优质、高效的学习质量。微项目学习是将学习内容项目化,通过情境化的主题任务,让学习者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这种教学法注重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锻炼其实践、协作和创新等能力。微项目学习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所以说,微项目学习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二、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及应用

为了检验微项目学习方式的教学效果,笔者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针对同两个班级采取横向对比法,并有组织、有计划地采用微项目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两个班级实施不同教学活动,同时学习完成后的学习结果进行后测,从而确定微项目学习对教学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信息含量很多,课时少,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教学的知识更新频率非常快,所以这就可以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指定项目,制作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项目,不仅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而且还要找到与项目相关的实践素材。基于本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熟悉,认为应该从上机操作和理论讲授课程上着手,引入微项目的概念,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通过优秀知识点、典型实践案例等来紧跟社会就业的需要。上机实训课以学生操作为主,这样才能熟记计算机知识,提升掌握技能的能力。笔者按照实验目标,将该实验过程主要运用在2个模块,分别是word和execl,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即便是一个模块也分别设计了很多个不同的微项目,并配备趣味性的问题,方便学生层层掌握课程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同时,项目虽小,但配合有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操作步骤等资料。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

三、基于微项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两个班级相同的模块教学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一)微项目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主动性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发现,实验前这个班学生都会对计算机课程没有兴趣,而且没有什么主动性。其中一个班级采取两个模块的微项目学习后,两个班级考试平均分结果显示,进行微项目学习的实验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均值提高到78.6,远远超过对照班的均值65.9。所以,这说明通过采取微项目学习教学法,学生们积极性的提高了,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从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反映出微项目的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二)微项目学习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验前,两个班级的动手实践能力基本差不多,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后,运用微项目学习法的班级的实践操作能力均值升到79.12,采用普通教学方法的班级的实践操作能力是66.73,明显看出通过微项目学习的实施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增强。根据课堂的微项目学习实践,学生更加有兴趣有信心地参与到项目实践中,并能够对一些复杂性的情景环节,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报刊、网络)来证实自己的项目方案。

(三)微项目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采用微项目学习实验班学生的创新意识平均值比未采用微项目学习的班级提高了10.51。采用微项目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想跳跃性,更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微项目学习后调查发现,认为自身创新意识得到显著提高的学生比率由55.65%提高到82.31%。其中90.79%的学生愿意尝试新方案、新创意、新点子。

四、结语

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能过有效地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摆脱以往枯燥乏味的教育方式,营造真正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下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智能手机的涌现,现在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主要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对学生基于手机开展短信息移动学习进行研究,为以后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开展起指导作用。

【关键词】手机;移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的移动通信等技术也得以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变,不断的得到提高。同时,随着各种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专家学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为人们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各种指导和支持。这为移动学习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学习者强烈的学习需求和美好愿望的促使下,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开展移动学习。它的产生预示着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的产生。当各种技术被人所拥有的时候,注定技术要为人所服务,所以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

就目前而言,移动学习并没有一个固定确切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者专家对它的认识都有所不同,一直处于变化演变之中,但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对比分析会发现,它们对移动学习的认识有着相同的内涵:

(1)移动学习是以移动通讯设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作为实现平台,凭借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提供的移动互联技术作为技术支持。

(2)移动学习是有别于一般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3)移动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的学习,并且实现了双向实时互动功能。

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结构图

当前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其中手机是携带最为方便,普及率最强的设备,所以开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结构图如下:

三、基于手机移动学习的实施

在移动学习中,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可以称之为其中最简单、快捷的一种,它可以实现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之间进行有限字符的交流传递,可以完成即时的学习活动。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利用短信息开展的移动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

1.课程信息

在上课的前1天,发送上课信息,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上课的时间、地点、以及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如果想要请假的学生及时向老师请假。

2.课堂知识巩固

教师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发送“课程概要”的短信息,该信息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图片类形式,课程概要主要是教师在课上讲的一些操作要点和技巧,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课堂的知识的巩固,主要是可能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请假未能上课,通过“课程概要”的内容对他们课下的自学起到引导作用。

3.课堂答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些章节操作性比较强,所以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在课上进行上机操作时,由于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可能在辅导方面照顾不到全部,而且很多学生有通病,存在尽管自己有疑问,但也不愿意当面问老师,所以老师可以在课上提醒同学们,可以以短信息的方式把自己的疑问发送给老师,老师将问题进行解答,再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4.个性化辅导

学生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得问题,可以通过短信息的形式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终端为学生解答,以便于及时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欠缺,老师将把比较集中并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汇总解答,再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给全班学生,这样可以对全班同学的知识掌握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四、实施效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应用研究,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为84份,回收有效问卷为77份。

在通过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是否对知识的掌握有帮助”的调查中,有66.23%的学生表示有帮助,有14.29%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有19.4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学生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参与这种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调查中,有37.66%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40.26%的学生表示愿意,仅有9.09%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可见,对于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已经在学生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也对其比较接受认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美术类院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效果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随着无线通信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学习资源的不断增加,相信移动学习会慢慢得到更大的普及,就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让工程项目管理得以更好的发展,而工程项目管理也为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计算机用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项目管理 应用 研究 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等,最终达到管理人员的信息输出要求。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可以更好的解决项目中琐碎问题的查找和归类,实现有序的项目管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

1 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1 多媒体技术

因为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硬件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得益于多媒体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不断深入,从前需要实打实的进行展现的一些工作步骤如今可以以软件的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技术性的工作,这样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但是,虽然软件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享受软件为工作带来的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更高的风险。因为软件系统不只是一个程序,程序与程序之间相互影响,一旦出现问题,相互影响导致出现问题的概率攀升。

而纵观如今的建筑行业中的施工管理,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对于管理并不重视,无论是最基础的管理还是后续的管理,都处于放任状态,这样的管理现状不仅对单个建筑施工单位的影响不好,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所要接触到的信息量时十分巨大的,这些信息量的处理及其消耗人力,并不是领导具有优秀的领导能力,员工具有行动力就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的。关于这种软件的开发,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现如今,虽然相关的技术程序已经不断的涌现,但真正做到优秀的、万无一失的软件,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

1.2 网络技术

在工程单位进行一个大型项目的建设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前期的沟通洽谈,中期的建设工作还是后期的合作处理,都需要来自工程各个方面的人员进行实施的沟通和谈判,而往往这些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所在地经常会进行变换,这个时候,为了得到及时的沟通和接洽,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可以随时进行沟通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在网络社交平台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将资料和其他文件进行保存的论坛,也就是BBS,在这里,工程项目中来自各个位置的人员都可以进行沟通,获得信息,进行技术上的技术交流,确保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也给整个工程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 现如今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缺陷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假如计算机技术的帮助无疑是给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十分巨大的便利,也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得以更好额进行创造了一种新的可能,但是,纵观目前的工程管理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工程项目管理更快的发展,也需要得到一个及时地解决。

2.1 关于硬件

作为科技设备,计算机在安装上需要进行许多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购买计算机本身的费用,还是安装时所需要的电缆、网络附加费用和安装计算机时所需要消耗的安装费用等,都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但是,关于硬件上的资金问题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十分的容易解决,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多数的项目管理领导在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技术上的投资是十分大方的,他们也很愿意在这方面进行金钱投资,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确实能够为工程项目管理带来方便,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可以为企业本身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加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投入,也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现代感和形象度,对于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很大的作用。

2.2 关于软件

现如今的软件市场上,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的软件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工程项目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往往是一个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难题。在市场上,这类软件种类很多,价格不等,而且由于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距,很多软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所需要的项目,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挑选软件的时候考虑到多种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软件,进行办公。

2.3 关于人员

在进行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置和软件的选择和安装之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原来进行相关的技术操作,是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能够发挥真正作用的关键环节。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技术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不是相关的专业人才,很难进行操作,而擅长这类技术操作的技术工作人员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应该加强对相关技术工作人员的培训,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面对IT时代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显然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俨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很难想象,当有一天人们的生活离开计算机会变成什么样。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一步。可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让工程项目管理得以更好的发展,而工程项目管理也为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现如今关于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问题有待解决的还很多,发展的也不是很完善,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信只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起努力,不断学习,认真工作,就一定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好地融入进工程项目管理之中,为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银才(1992-),男,重庆市铜梁县人。现为西安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工程学院2011级在读本科,主要从事计算机程序系统设计的学习与研究。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计算机应用研究论文:“学案导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省“五课.两课”的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各所职业学校提升内涵的重点所在,也是每位教师的心愿。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研究并实践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章从学案的研究目标、编写、应用和创新之处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学案;计算机

基于校图文信息中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改革试点,由两位老师共同承担计算机教学,并号召所有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本人开始研究并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案》并将之实践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为此总结如下。

一、研究目标

(一)学生方面。使学生学习有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既有学习目标,也有学习过程,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更应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使学生学习有劲,学习是漫长而又苦涩的活动,只有不断成功,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导学案设置能够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学习有方法,学会方法。导学案明确了指示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二)教师方面。一方面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活跃课堂气氛,探索并实践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打造一个不断探索、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

(三)教学资源方面。为了通过团体的努力,积极思考、探索并实践出一系列丰富的教学资源,供计算机教研室全体老师共享。

二、学案编写

(一)教材与等级考试相结合。学案的编写应立足于教材,并结合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等级考试的要求,精选教材中的项目汇编成一本学案。

(二)学案有统一的模板。每份学案有统一的模板格式,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任务、练一练、项目评估、知识拓展等。在学习任务中有知识回顾、小百科,且针对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了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三)学案提供电子版。由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都是在机房上课,所以无需发放纸质版,只需在上课之前将电子版学案放在教学资源库的平台上,学生上课时可自行下载使用。每个项目学案中有1个文件和2个文件夹:“学案”word版文档和“素材”、“样文”两个文件夹。“素材”文件夹中提供了学案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原材料或一些辅助阅读材料,“样文”文件夹中提供了“学习任务”、“练一练”和“知识拓展”中的样文供学生参考,便于对比参照及时发现问题,自主解决。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教学特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授知识到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变知识的传递方法,传统教学沿用知识、教材、教师、教案和学生之间的单一线性知识传递过程,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加工再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接收”状态,缺乏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学案导学”教学则建立起知识、教材、教师、学案和学生之间的新的关系型知识传递,教材主要传递陈述性知识,学案主要传递策略性知识,教师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式。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仿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资源库中的电子学案,分解教学任务和教学项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各种优秀的作品涌现,教学成效显著。

(四)严格教学,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大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知识点和练习题,进而提高了全国计算机一级MSOffice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发挥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大功效。

四、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读、听、写、练、思”的有机结合。在学案的不同项目前用红色字体分别标注了读、听、写、练、思,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

(二)基础题与拔高题有机集合,体现分层教学。练一练环节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而知识拓展环节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的,这样避免了课堂上任务完成快的同学无事可做的现象。

(三)分组教学。将班级同学按5-7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选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角色,解决组内小问题,避免了同样的问题老师重复讲解,提高了效率。

(四)紧扣等级考试。在练一练和知识拓展的题目选择中大部分精选了全国计算机一级B等级考试的模拟题,有利于同学们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

(五)让学生动起来,笑起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首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他们可以借助于教材、学案中的提示或同学,勤于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完成任务,看到自己做的作品,同学们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

总之,学案在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能够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不易解决的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通过参考教材、组内互助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途径完成任务。导学案采用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配套学案便于学生自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