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建设管理论文

建设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7 10:41:53

建设管理论文

建设管理论文:输电线路建设项目管理论文

1投资决策阶段的项目管理

对于220kV输电线路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220kV变电站址与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变电站址不仅要考虑当期工程建设需要,还要考虑未来发展和线路走廊的需要。输电线路路径短可降低造价,但也要考虑施工条件、环境影响以及征地拆迁等问题,假如征地拆迁解决不好将使投资大幅增加。(2)线路规模与导线型号选择。根据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确定线路回数及导线型号。(3)杆塔与基础形式选择。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基础形式,并按照环境条件、跨越情况和负荷要求选择杆塔形式。(4)开展风险管理,识别影响输电线路建设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对风险大小进行度量,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

2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

2.1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项目组织形式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效率。项目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三种。电力企业多采用矩阵式结构,项目经理受公司总经理委托,对项目实施组织、管理和协调。项目经理部设各职能部门及相应的负责人,如物资部、基建部、安监部、生技部、财务部等。接下的层次是职能人员或各专业组。根据成员职权分配与相互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弱矩阵、强矩阵、平衡矩阵和混合矩阵几种形式。目前来看,更接近于职能管理模式的弱矩阵结构存在交叉管理和多命令源问题,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倾向于采用项目经理负责的强矩阵。不过采取哪种组织形式既需要考虑项目特点,也要结合电力企业管理状况,例如某220kV输电线路工程采用业主委员会+项目经理的复合型矩阵组织管理模式,业主委员会由公司基建部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对公司分管基建的副总经理负责,而项目部经理由基建部主任任命,其他职能人员由相关部门指派。

2.2施工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是根据工期目标要求,编制进度计划(也包括资源供应计划),并对进度进行控制,在与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充分协调的基础上达成工期目标。由于输电线路施工专业性强、施工技术难度与劳动强度都较大,而工期往往比较紧,如果进度管理不到位很容易拖延工期。项目进度管理应结合工程特点对进度控制内容进行分解,并对关键节点进行控制。例如施工工期可以分解为土方开挖、基础施工、组塔施工、架线施工、接地工程、线路保护、竣工消缺验收几个阶段;也可以按照项目工作结构(WBS)、杆塔或线路段(如耐张段)分解。当工程量不大时采用横道图一般可以满足进度控制要求;但存在复杂停送电节点时工序横道图只能作为信息统计用,不再适合进度控制,这种情况下应采用网络计划法进行控制。关键节点也称为里程碑控制点,只要控制好关键节点,工期目标就容易实现。在输电工程中,施工图设计、(材料、设备、监理、施工)招标、线路塔位复测、基础验收、杆塔组立验收、架线施工验收、消缺竣工验收和项目结算都是关键节点。进度控制可结合承包合同、组织协调和准确的信息收集进行。为保证工期,进度管理应实行动态控制,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尽量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如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南方电网协同办公系统等)进行进度管理。

2.3工程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编制质量计划、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也就是戴明的PDCA循环———P(计划)、D(实施)、C(检查)和A(行动)。作为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首先要确定质量目标,例如工程合格率、项目优良率、顾客满意度、创优工程等。然后将质量管理目标分解展开,例如将项目分解为工程管理、基础工程、铁塔工程、架线工程、接地工程、线路保护6个大项,每1个大项再细分;以基础工程为例,可细分为土石方工程、支模、基础浇制、拆模养护4个中项,中项还可继续细分为小项。质量保证体系需根据质量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公司总经理、主管经理或总工、安监部长、项目经理、专职质检员到施工队质检员的框架组织结构,并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按质量标准要求的程序性文件、质量记录等。质量控制应围绕影响输电线路工程的5个关键因素人、材、机、法、环进行控制,并据形成工程质量的过程分为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由于输电线路工程隐蔽部位多,出现质量问题不易觉察,返工难度较大,而且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应从整体上加以控制,采取事前预控与事中控制结合、动态跟踪与纠偏结合的方式。以铁塔组立为例,事前控制包括编制说明书、材料预检、技术交底、质量教育培训,事中控制包括组塔试点、组立,并通过三级检验,对塔材弯曲、铁塔倾斜与刷锌、螺栓紧固及穿向、部件数量与位置方向等进行控制,不合格不能进入架线施工。

2.4项目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实现项目投资目标的基础,输电线路工程成本管理也是逐步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应从项目筹备、实施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控制。控制过程中,还要不断协调与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如期、按质、保量完工,以实现预期利润目标。在项目筹备阶段,应做到线路路径合理、减少拆迁与赔偿、避开不适区域,以降低造价;招标时从严把关,确保选出资质、能力合格的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单位。在项目实施阶段,设计控制的重点是确保线路类型、杆塔形式、绝缘水平及材料设备选型的合理性;施工控制主要是施工组织设计、交叉跨越方案、合同管理以及标准化作业方面,对隐蔽部位实施旁站监理,尽量减少签证变更,并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等实行不同的控制策略,如人工费可依合同按总量、单价、定额、工资含量等进行控制,而材料费按“量价分离”原则进行控制,并控制好采购、发放、领用等环节。

3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建设必须讲求效率和效益。在输电线路建设中,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与效益的优劣。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电力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想,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飞跃。

作者:陈松展 单位:广州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国内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论文

1铁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铁路工程在服务期间所要承受的荷载压力更大,因此在施工上对路基的要求也更高,主要分为有砟与无砟两种,现在随着新型施工技术与理念的应用,基本上都是采用无砟轨道施工方式,虽然其使用效果更好,但是对施工过程要求也更为严格。铁路工程一般线路都比较长,并且受地质条件影响,还会存在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要求,具有工程量大、工期短的特点。同时,因为整个铁路工程施工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所需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等也各不相同,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很多铁路工程来说,要想在施工阶段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必须针对不同施工环节要求,对环境、地质以及水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管理,降低各因素对工程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2铁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正式施工前存在的问题

2.1.1准备工作不到位。

铁路工程施工需要与信号、通讯、接触网以及线路等方面做好协调联系,同时还需要掌握各项设计、施工以及设备等方面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需要以各类数据作为基础,并通过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展开工作。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正常施工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对于配线比较多的设备仪器,在准备阶段需要保证所有联锁设备与信号等落实到位,并通过专业人员的核查,保证不存在任何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但是就工程管理现状来看,在施工准备阶段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各部门以及人员不能做到物尽其用,相互之间搭配不当,反而成为一种新的制约因素,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1.2施工超量准备。

对于铁路工程超量准备工作,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务部门联锁设备以及运动信号过早;另一方面,公务部门松动扣件太提前。按照此种方式来进行施工的准备工作,不但会对铁路工程基础稳定性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大车辆运行与设备运行的安全威胁。另外,铁路施工超量准备一般都会导致连锁操纵台出现红光带问题,其中存在部分已经关掉开放信号。

2.2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2.2.1施工变更过多。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多的变更情况,会对施工工序以及施工技术等造成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因为铁路工程施工涉及到内容与专业比较多,整个工程的有效进行需要有各项数据的支持,其中如果一个部门上报数据不准确或者是滞后,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能有效掌握整个施工现状。

2.2.2组织管理不当。

现在铁路工程施工单位组织管理环节比较薄弱,虽然现在铁路工程建设效果不断提高,并且增加了投入,但相应的对施工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组织形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施工组织管理不当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管理方案可操作性差以及施工人员素质低等,并且各个专业与环节之间相互搭配不协调,对施工人员、设备组织以及施工技术等没有进行有效协调,这样如果发生紧急事故,难以在短时间内选择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会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2.3施工违章过多。

工程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专业技术规范,通过安全管理保证所有行为都可以满足建设要求,降低不安定因素的存在,避免因其产生安全事故。但是从实际施工效果来看,大部分施工行为与管理行为都是在长期工程建设中积累下来的,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与管理作用,但是却不能提前对各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这样就增加了工程施工违章事故发生的概率。

3铁路工程安全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加强施工准备工作管理

首先,明确工程建设目标。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施工企业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且要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所有人都可以掌握工程施工的要点。其次,制定施工方案。科学编制施工方案,以满足工程施工建设为依据,在掌握各项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掌握计划执行以及作业情况,对各分项计划进行跟踪,保证其可以落实到位,保证所有项目都可以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最后,制定完善预案。

3.2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工程建设主要以施工单位为主体,这样就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应从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安全施工规范、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标准施工行为等,减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安全隐患。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管理,确定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权责任命的有机体系。

3.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都决定着工程建设效益,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企业并不能对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存在一方偏重一方忽视的明显问题。为在整体上提高铁路工程建设综合效益,应抛却传统片面的观点态度,从综合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受铁路工程规模影响,安全管理的执行需要全员的参与配合,按照前期制定的施工方案,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对其他因素影响的抵抗力,保证整个施工过程正常进行。另外,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还应签订安全协议,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确定所有施工行为的合理性,避免因为过于重视安全管理而忽视对质量的管理。

3.4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工程参与方应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保证施工行为的合理性,尤其是监理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以行业规范作为依据,做好对施工单位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其所存在不符合质量标准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督促其及时改进,并且施工企业还应成立专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不定期对工程施工进行巡检,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有权要求其停止施工并进行整改。

4结语

铁路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特殊性,虽然有更多新型技术与工艺被应用其中,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管理,降低各因素对工程安全施工的影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动铁路工程行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张正文 单位:宁夏宁东铁路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体系建设检测实验室管理论文

1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内部审计不到位

检测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企业、大众的重要组织,应严格控制检测质量,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反复的确认,才可下定论。但是,由于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审计不到位,并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仅凭检测人员的一面之词就下结论,对检测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2质量控制意识低

质量检测数据是由检测人员得出的,由于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失误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疏忽,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简化操作流程,过早的下结论,最终由于质量超标而导致社会损失巨大。此类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低,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最为重点项目来抓。

1.3检测数据不真实

检测数据的不真实主要取决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上。部分质量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记录检测数据时发生书写上的错误,是个人态度和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获得卫生许可,对质量检测人员进行贿赂,质量检测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了不真实的检测报告,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大审计与监督力度,以加强对质量的全面控制

由于检测实验室检测的对象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像食品、化工、环境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可知,更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内部审计与现场监督力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现场进行监督,严格监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行为、操作流程、检测手段等内容,以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检测实验室中,应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跟踪性审核与监督,随时掌握检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检验工作的质量数据进行抽查,可有效调动质量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检测质量,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升级保障。

2.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

食品检测、化工检测、环境监测等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很高,可能一个小数点之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加强质量检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意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的职业态度,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中,检测数据出错、不真实的现象叠出,制约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人员应认真对待工作,严格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对产生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要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被利益所诱惑,刚正不阿,都有利于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能以更专业性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将真实的检测数据进行上报,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

2.3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难度系数大的工作,会随着被检测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检测质量会相对受到影响,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检测错误或风险的出现,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对存在异议、难度大的检测物质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有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进行反复的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或错误判断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目前,潜在的质量风险问题颇受关注,只是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资料予以支持,会存在潜在质量风险,要对潜在质量进行预防,实现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结语

通过对当前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受到制约。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应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对质量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实现对检测实验室的现场监督;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以及时应对风险的发生,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而不懈努力。

作者:徐涛 单位:澳实分析检测上海有限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通信建设海事信息化管理论文

1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1.1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迎接海洋21世纪,我国很早便提出构建“数字海洋”的战略设想,并将其列入2015年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中,在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下,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建设已经进入试点性节点部署阶段,各地区海事局也相应提出了“数字海事”的发展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海事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过去海事建设模式与当前海事业务发展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海事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设信息系统逐级推广虽然能够满足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需要,也便于执法工作的开展,但是数据的共享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受到这种“垂直体系”的限制,无法满足横向业务需求,并不利于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其次,海事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只有改变当前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海事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再次,海事信息化管理缺少统一的行动准则和规范,因系统功能重叠,各部门步调不一致,管理效率低下;最后,海事信息化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缺少专业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

1.2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海事通信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海事通信仍存在一些不足,除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海事通信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需要等海事管理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外,限制海事通信发展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技术设施建设仍很滞后,与世界上一些主要海洋国家相比,我国海事部门无论是在投入水平、发展程度还是设施覆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沿海各搜救站均配有独立的集成通信控制系统,海事通信技术设施覆盖率在90%以上,而且覆盖距离以及每年通信技术设施维护费用也远超过我国,这也使得我国水上安全信息的传播以及定位搜救反应时间远不及日本。二是应急和预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管理和技术的落后,海事通信的应急反应存在很大的缺口,预控信息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的海上交通发展需求。

1.3海事通信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性

海事通信是水上运输的生命线,其在雷达导航、船舶避让、遇险搜救、港口调度、气象信息等方面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大量海上突发事件的经验证明,海事部门搜救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收发信息的准确性,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很多时候都是分秒必争,信息存在微小误差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甚至会酿成很大的灾难,这也是将海事通信系统比作海事系统建设的神经枢纽系统的原因所在。海事通信不仅关系到水上运输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是实现海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海事信息化管理的信息来源于海事通信,海事通信系统实际上构成了海事信息化管理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以“数字海事”为目标的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事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鉴于海事信息化管理面对的对象具有流动性特征,而海事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及时、稳定、全面的信息,因此也成为了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海事通信也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被视为资源,其在利用过程中会发挥出很大的价值,但是前提是要保证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可传播性,因此,信息化建设除了要能够及时收集和监管信息外,还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处理获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即要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转换。对于海事部门而言,海事通信的畅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海事部门的服务水平。

2关于海事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

现行的与海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等,主要涉及的是人员登记、海难救助、船舶及设施管理、事故调查等内容,而对于海事通信管理的相关规定却不够完善,很多法规对这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海事通信的发展不相适应,使其在水上运输中难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完善海事通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补充相关内容,并明确通信管理执行部门的权责范围,对存在的扰乱海事通信的行为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推进海事通信建设。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事部门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更新,不断引入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的公众通信网络、3G通信技术以及今后可能广泛应用的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海事通信技术设施建设,包括水上交通安全电视监控系统、船舶管理交通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技术设施建设,提高这些系统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加强对重点水域的布控,不断缩小盲区;同时还要提高技术设备的质量,确保在发生设备故障以及遭受外界环境干扰时仍能够正常通信,注重对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系统软件的实用性。

2.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海事通信部门而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同步进行,其原因在于二者存在很大的内在关联性,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人才队伍,同时管理制度的执行也依靠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这二者的关系来看,管理制度与队伍建设是并重的。首先,应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促使日常工作逐步实现责任化和制度化,可吸收事业单位以及企业的一些日常工作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引入绩效制度,实现绩效指标化,同时也要结合海事通信部门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维护、岸台值守、设备使用保养等细节管理,从各环节的逐一优化来实现整个工作质量的提升。其次,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通信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也快,对相关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可通过考察、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技能,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海事通信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紧随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设备有所掌握,并通过实战演练及应急预演来增强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再次是要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和干部选拔机制,目前海事通信专业人才相对匮乏,所占引进人才的比重也比较少,还难以满足当前以及今后海事工作的发展需要,应拓宽通信人才的引入渠道,除了通过考试这一途径外,也可以根据部门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工作的具体需求来选用一些政治合格、业务素养较高、专业过硬的人员,可通过聘用、借调以及特殊人才引入等多种方式来引进富有通信相关工作经验且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并完善相关薪酬制度,应给予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待遇,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减少优秀人才的外流。对于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促使相关人员加强学习,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2.3转变预算管理方式,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为确保信息化建设预算的准确性,应改变当前基建工程式的项目建设预算管理方式,同时将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为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根据系统运行需求和维护情况来对系统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完善海事通信系统功能,牢牢掌握海事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海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功能,并不能一蹴而就,不应盲目追逐新兴的通信技术,应结合自身发展现状,考虑到自身实际情况,稳扎稳打推进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海事信息化建设虽然要依靠先进的海事通信技术来实现,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还涉及到规划、组织、实施等多项工作,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像,因此并不是单纯引入通信技术便能够实现的,应有步骤的实施。通信技术与信息化密不可分,但是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追求新技术,但是在规划中又不能被技术所束缚,应将通信建设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通信技术为支撑,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海事通信建设是“数字海事”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其在海事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海事通信建设,有助于提高海事信息化管理水平。然而,从当前我国海事通信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相关人才的缺乏、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对海事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是导致我国海事通信建设水平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主要原因,鉴于海事通信建设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加强通信技术设施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将其纳入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完成这些工作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唐相国 单位:江西省港航管理局抚州分局

建设管理论文:铁路建设工程管理论文

1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中国大市场逐步快放,交通运输中的货物运输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再加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必然较高。铁路运输作为运输中的重点,是人口转移、货物转移的最重要的方式,近年来铁路建设水平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下,很多高标准、快速度的铁路运输道路逐步落成。针对铁路建设的新形势,我国的运输管理工作也一定要坚持革新,找到符合实情的管理方式,做好管理保障。但是,目前在管理方面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其关键问题如下:

1.1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实际与铁路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建设更加现代化和大型化,以往的铁路运输建设管理方针已经不适应现行体制,大规模、高技术的现代铁路建设工程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新的铁路建设技术的提升对工程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市场化的铁路运输模式,与过去的老旧管理对策无法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大规模铁路工程的开发使得工程管理手段缺乏先进经验,很难突破传统的固有管理方法。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导,它对于管理的全面落实和现代化铁路的运输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使得铁路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体系不规范,内容不严明,无法保证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守,严重阻碍了铁路建设管理的积极性。

1.3铁路建设工程管理人员队伍不扎实。

很多铁路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较差,对现代化管理认识不到位,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方式不科学,经常出现管理不严格的情况,不利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2开展铁路建设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虽然,我国铁路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是它在工程管理开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何结合实际,采用科学的对策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2.1革新目前的铁路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过去的铁路建设管理方法较为单一,方式不科学,与现代化铁路建设的实际不符。对此,我们一定要革新铁路建设工程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铁路建设工程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建立指挥部门和管理部门,优化人员的具体配置,坚持做到人尽其才。在管理方法上,还应该保证具有全面性,严格遵循项目管理原则实施作业,进一步精简人员,选用具有高素质的管理者实施管理。另外,想要变革以往的大跨度管理现象,管理单位还可以采用大监理的模式进行作业,不断降低成本,走科学管理的方针。

2.2深化铁路建设管理步伐

在市场经济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铁路建设管理模式必须要更好的适应经济现状,坚持与市场接轨的原则。分离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不相适应的地方,按规定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与此同时,铁路建设工程管理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管理设备,与网络系统保持一致性,实施多元管理方针,打好基础管理项目。

2.3制定铁路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铁路建设工程管理亦是如此。相关制度一定要符合工程建设情况,根据实际铁路建设制定完善的体系,规定管理的具体内容、方针和对策,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并加强监督管理环境。在此基础上,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单位还要不断提高相关管理者的素质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关乎着铁路建设管理的有效性。做好岗位选拔关,选取具有一定职业资质的人进入管理队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另外,加强完善管理队伍建设,并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他们对外学习,扩展管理能力也是完善管理的重点方式。只有从制度和人员两方面进行提升,才能更好的完善铁路建设工程,促进管理水平的完善。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铁路建设工程是现阶段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重中之重,为了切实完善这一工程,加强管理,发挥管理功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铁路建设工程管理单位要从自身入手,首先找到过去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然后结合铁路建设实际,制定系统的管理方针,强化科学管控,逐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并完善细节管理,坚持监督效力的发挥,从根上做好铁路建设管理工作,促进管理能力的科学发挥。

作者:蒋继忠 单位:兰州铁路局工程管理所

建设管理论文:国有企业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失。

管理机制缺失主要体现在内部流动机制缺位、员工培训流程不规范等方面。其中,内部流动机制缺位主要是指人员内部流动管理不明确,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人员配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综合性管理存在一定空白。对企业而言,允许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不但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也能保持员工工作积极性,将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误区,导致人员流动的随意性较大,引发严重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在开展人员培训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的员工培训缺乏强制性,且培训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必要的实训锻炼,员工再教育的水平较低。员工再教育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但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开展员工再教育时,部分员工对再教育不重视,未认识到再教育对其的积极影响,进而出现一种抵触、不情愿的情绪。

2.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现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均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从应用效果来看,人力资源改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的思维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更新管理方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没有实质性提高。少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雷声大、雨点小”,单方面宣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却未推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的一种表现。

二、转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分析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管理思想都会对企业管理流程产生影响。对国有企业而言,在管理之前必须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本企业的基本需求,再结合企业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在综合分析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要素时,必须要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思路,进一步优化相关管理方法。

1.在战略定位上给予人力资源管理支撑。

对国有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不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企业管理工程,还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以战略性思想考虑管理的相关问题。战略思想体现了企业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是企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所要完成的目标,对企业发展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在战略定位上给予人力资源管理支持,能够从整体战略角度判断相关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为开展下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2.在思想上肯定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各部门之间员工发展的管理内容。一般情况下当员工进入某一部门时,其职业生涯规划就会与这个部门产生密切的联系。此时,若以全局的角度思考某一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容易出现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而言,可进一步完善“人才池”的概念,通过“人才池”,开展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而言,要建立企业内部人员为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完善内部岗位竞聘机制,激活企业岗位竞争活力,为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的内部信息系统,汇集全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将员工专业技能信息发放的系统平台上。此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根据企业相关需要,对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优化分配。

3.在内容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从国有企业管理方法来看,其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相关管理风险因素进行实时控制与预判控制,这就导致相关管理存在滞后性。因此,必须要在内容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要求,以员工结构(包括技能等级、年龄分布、业务处理等)为切入点,对其岗位分配、薪资管理等进行确定,最终建立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1.营造良好管理环境,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本企业的基本服务内容、发展战略、阶段性任务目标等,为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供支撑与保证,以此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能够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基本发展思想,避免相关管理措施出现盲目性,要树立新观念,以创新思想审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避免管理实际与既定方案不协调的现象。对相关管理人员而言,国有企业既定的方案基本体现了企业一段时间内基本工作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监管、投融资等,若人力资源管理与既定方案不协调,就容易导致在某些岗位上出现人员缺失或人员聚集的情况,导致某一项功能的缺失,最终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当管理人员发现两者不协调时,应由人员配置入手,判断不同岗位将的人员规划是否合理,是否出现其他风险因素,在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背景下,通过综合控制,合理分配不同服务岗位的人员配比,实现多角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控制。通过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能够保证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2.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多角度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管理中,首先要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为保证员工综合素质能满足企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本企业要求优化教学方法,其教育环节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特点:(1)教育必须具有强制性,所有员工都应在规定时间内积极参加再教育。企业再教育工作中可适当引入激励机制,通过员工素质大比拼等活动,检测学习成果,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2)教育内容必须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原则,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开展相应教育培训,并结合实际需要,明确各批次学习的重点,保证员工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实现同步提高。其次,要完善薪酬机制,为员工竞争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环境,鼓励员工积极工作,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发掘员工的潜能,薪酬机制必须透明,坚持结果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员工表现与工作能力发放薪资。我国部分国有企业推行了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在激励机制中加入其它薪资成分,将员工薪资变“活”,并将员工的生产责任、义务与其薪酬联系在一起,保证员工在产品生产数量、质量、消耗、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最后,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更新的责任。因此,必须要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平等和谐、团队协作的氛围,进一步推广“参与思想”,邀请员工参与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并对优化人力资源方法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同时,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的所有人的要素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在目的上具有相似性,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企业文化为依托,企业文化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

作者:陈雷 单位:温州港城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工程保险建设风险管理论文

1.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内容分析

1.1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分析

工程保险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行业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性,首先保险人占有保险方面的信息优势,体现在产品组合、条款设计和费率厘定上,同时保险并非“有损必赔”,在承保和理赔上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和专业性;其次投保方占有工程方面的信息优势,建筑业的产品具有单件性、作业室外性、地域性、周期长和人员流动性、不均衡性的特点,使得保险公司的监督检查较难,对隐蔽的工程质量更不懂得如何检验和界定风险。再者就是工程保险的金额较高,少则数百万,多则上亿。所承保的业务也较为复杂,有着较高专业要求,其中涉及到保险、数学、建筑施工、工程安装等专业。此外,保险条款以及期限和金额都能进行变更,关键保险条款在个性化层面体现的比较突出,工程保险能附加承保等,这些组成了工程保险的主要特征。

1.2工程保险的主要内容分析

对工程保险的内容进行认识要对其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工程保险主要是和建筑工程全过程有关的险种,在包含的责任范围上比较广,主要涉及人身险以及财产险和责任险等综合性的险种。从具体的内容涵盖上,有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都包含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

2.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制度推行方法

2.1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分析

从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建设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就是风险主体没有得到明确,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健全。我国在投资体制改革层面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所以诸多建设工程都是由政府进行的投资,这样就会造成利益主体及风险主体难以明确。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未完善,在基本的建设工程投保上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这样就使得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避免。另外就是在风险意识上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风险事件自身有着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很多人都抱有侥幸心理,在风险预防措施上没有得以完备准备,所以带来的损失就相对较大。还有就是有经验的中介机构比较缺少,被保险人购买保险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风险转移进行获得经济利益的保障。但在现实情况中,有的人投了保但在风险发生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一些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明显不能满足大型工程项目的需求,不得不通过共保来分散风险。从目前来看,从事工程保险的中介机构在科学规范性上还比较缺乏。

2.2工程保险制度推行方法分析

将工程保险制度得到有效推行,能保障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积极效用,主要可通过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吸引工程技术专业人。同时保险公司需要健全工程保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机制,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专业人员,这样能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人才不足的缺陷。还可通过强化工程保险的宣传工作来提高相关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的措施就是通过建筑业主管部门从上到下的宣传,采取讲座以及短期的培训等方式。使人员对工程保险制度发挥的作用得到充分认识,进而才能进一步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人员参与保险的自觉性及主动性。另外就是开发和工程保险相关的新险种,以及尽快发展综合性的工程保险经纪人机构,,强化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并要在保险产品制定及投保后的保险服务和过程风险管控层面进一步的加强,与此同时也要推行基本建设工程保险制度,从法律制度上进行保障。

3.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策略

3.1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思路

对风险进行分析之后,建设项目的整体风险主要有两种状况,对项目进行挽救的主要措施也分为两种,也就是通过改变项目目标及策略,和降低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进行重新评价。风险控制主要是为能够最大化的将风险事故降到最低,以此来减少损失幅度。减少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等,都能将风险得到有效降低。风险因素的存在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风险回避对策是在回避项目风险因素基础上,来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以及不确定性。为能够建立和完善工程保险使其管理模式能得以有效实施,还要能够构建与之配套的外部环境,在诚信体系上要得到有效构建,建筑业诚信体系机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有各个市场主体质量信用,以及经济信用等。还要在工程保险内部机构的诚信体系建设上得到加强,如此不仅能够消除工程保险买卖双方的保险信息不对称,保证保险人在工程保险人等作用下获取相关风险信息,还能使得投保人在工程保险下获取有效的保险产品,进而保障双方的利益。

3.2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

工程保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业主进行牵头,与施工以及设计等单位进行联合组成公投体,进而向保险公司投保工程保险。在这一过程中的业主和风险管理以及保险顾问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及保险顾问合同,再委托这一机构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风险管理负责。在现实建设项目风险规避当中,业主与承包商往往比较重视工程进度,对风险往往是忽略的,所以规避风险可以从对风险的后果性质改变上加以着手,结合风险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案,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的以及重复性相对比较高的风险适合于自留,反之则适用于回避或损失控制。工程保险中的风险监视是建设项目当中的重要工作,主要是对项目的施工进展及环境采取的监视,为了能对工程保险风险规避策略的运用效果进行核对,进而从中找寻改善风险规避计划的细化措施,最终获得反馈信息保障日后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建设项目实施当中,历时相对较长,故其影响很难进行准确的预计,对建设项目而言,可对其项目风险识别以及衡量和评价之后,对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将其列为监视的行列,之后再对这些风险加强检查,并结合实际制作相关的风险规避计划,主要是说明风险规避策略的施展情况成功与否。主要的管理流程就是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施工风险管理监控小组,然后针对工程施工组织进行安排和施工计划,将风险责任制度进行制定完备,并把制定的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将风险的发生率最大化的进行控制。另外就是将施工期间对于工程风险管理的日常监控性工作做好,对风险登记表的内容要严格的遵循。在承包商的保险策略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此时通过工程保险对风险进行转移能促使承包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这样就需要进行制定相关的保险策略,例如承包商的质量责任险以及信用保险、雇主责任险等。在业主保险策略上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就是根据承发包方式差异进行科学安排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然后就是结合风险的来源不同进行积极投保。风险来源的差异上进行安排的保险主要是按照国际管理进行的,也就是在不可预见的自然力造成的损失风险要由业主进行承担。而按照承包的方式不同要能合理的安排投保建筑工程的一切险,在项目采取全部承包方式时,业主将项目的全部发包给施工单位,每个承包商对业主而言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业主投保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资金的投入。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愈来愈重要,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在监督管理的职能上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这些方面的进步对工程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进而能解决好建设工程事故责任赔偿等实质性问题。

作者:王莹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建设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管理风险与合同管理论文

一、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识别和分析

1.投标评审不充分。

承包人对招标文件,项目情况认识分析不充分,或考虑因素不足造成投标报价失误。

2.清单报价中存在错误。

因业主提供清单存在错误,承包人未及时发现,往往会给承包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3.设计图纸质量不高。

设计图纸的不完善,变更频繁和不及时,专业间配合不协调等都会影响承包人工期延长和费用的增加。

4.合同签订缺陷。

业主主导地位加上承包人经验不足,合同洽谈技巧不够,致使签订的合同条款不完善,不细致,不严密,有漏洞。业主制定苛刻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承包方,造成风险承担不平衡。合同条款本身存在“文本陷阱”。合同中涉及许多标准和细节问题,在专用条款中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解释,约定或缺乏可操作性,造成返工损失。

5.固定总价风险。

有些业主为了工程中双方结算方式较为简单、省事,喜欢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这类合同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工程量上,承包人都将会承担很大的风险。

6.国家政策调整。

国家宏观经济政,市场利率变化,计价政策性文件调整及企业相关收费标准变化,均给承包人带来一定风险。

7.业主资金不到位。

因业主资金问题造成工程款拖欠或拖延支付,已成为困扰施工企业的严重问题。建设合同中若对此部分条款约定不明确,尤其是对工程款支付违约索赔条款约定不完整、不严密,难免要造成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

8.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化。

合同签订前对劳动力,材料,设备市场价格了解不充分,预判严重失误,直接影响到工程成本的支出。

9.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风险。

合同签订前对地质水文等不利因素欠考虑,业主提供的地质材料与现场实际不吻合,造成承包人地质处理和其他障碍物排除工作量和费用的增加,及工期的延长。

10.项目管理不到位。

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不得当,项目经理水平有限,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对合同条款没有充分了解,合同履行过程中相关证据未能及时收集,分包商选择不合适,都将直接或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常见风险应对

1.仔细认真投标评审。

对招标项目相关情况认真分析评审。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充分了解招标内容及范围,充分响应招标文件实质性条款。详细勘查现场情况,仔细审查复核图纸工程量清单,认真做好成本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投标策略。

2.充分考虑人材机因素带来的合同风险。

人材机要素价格市场动态变化,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大小,它是合同风险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在投标报价时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预测其变化趋势,使报价准确合理,并且在实施中更应密切关注,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

3.明确合同条款语义,避免歧义。

业主和承包方常常会对合同条款产生不同的理解。通常情况下,承包人对合同条款理解错误造成的损失是有承包人自行承担的,因此承包人应对合同中语义不清,标准不明确或前后矛盾之处向业主及时提出,在合同谈判时,用专用条款来明确风险范围。还要综合考虑现有建筑市场条件下,发包人借优势地位,在合同中设置免除自身责任,增加承包人责任,排除承包人权利等显失公平的条款。

4.运用合同担保,避免欠款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承包人又急于揽到工程任务,出于生存考虑,往往无可奈何的答应业主垫资建设或接受无预付款支付的合同,使得承包人资金风险大大增加。为了确保垫付资金能够顺利收回,承包人应积极要求业主提供担保,在合同中设立保证条款或抵押条款,约定担保期限、范围等,有效防止欠款现象的发生,充分维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预防和控制

任何风险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同管理风险也一样,只要有风险因素的存在,风险就有可能随时发生。一般来说,风险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累积阶段,发生和损失阶段。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找到各阶段的特点,把握风险发展方向,采取相应针对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1.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合同管理。

承包人除了要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还应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从合同的草拟、洽谈、评审、签订、下达、交底、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实施过程中各环的程序化、规范化质保体系,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工作流,使合同管理覆盖到生产经营各个层次。例如,通过审查发现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现歧义及时沟通等问题。确保从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履行,跟踪,对比分析,变更索赔每个环节都在体系内得到有效控制。

2.加强合同动态管理。

承包人首先要作合同交底,分解合同责任,按合同的有关条款做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目标工作流程图,抓好各目标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牢记各项合同条款,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避免发生与合同条款相违背的情况。找出合同履行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根据实际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前制定各种术,经济和管理上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其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整个合同履行的动态控制过程按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循环方法行,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3.加强合同变更管理。

合同变更就意味着承包人获得了索赔机会,索赔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正是影响工程造价好坏的重大因素。所以,深入研究搞好变更签证极其重要。承包人应当深入了解合同条款,对合同以外工作内容及时进行审查和分析,不但要收集好业主变更指令,还要及时记录整理所涉及到的各种文件,如图纸、计划、技术说明、规范、往来文件、信件资料等,作为工程变更费用调整、工程索赔的支持依据。

4.加强合同履行评价及总结工作。

工程结束后,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往往不为人们所重视。对合同履行过程的好坏、管理得失的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为下一工程项目造价控制提供很好的经验资料。承包人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合同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分类、归档备案工作,还应对合同履行情况与具体的工程实施计划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和干扰因素并分析其原因,总结合同履行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今后的合同管理工作,提高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目标。

四、结语

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优秀,加强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是提高合同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高度重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风险,深刻了解其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归纳,加强风险评估分析,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机制,主动防范控制合同管理风险,才能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赵飞 刘弘瑜 单位: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润滑油销售分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

(一)馆藏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

在城市建设档案工作中利用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和利用,协调处理传统纸质介质的档案资料,将其转化成数字信息,从而使所有馆藏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都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存储。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利用具备明显的实效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城市建设档案馆实现档案工作数字化最优秀的基本点。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

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一切传统档案馆的效能,还新增了档案编码目录、档案信息检索自动化、档案资料安全存储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业务工作、辅助档案信息立卷、档案馆实现办公自动化、档案自动化标引、安全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的建立、辅助档案馆库房管理等各方面的功能,这是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的另一个基本点。

(三)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

当下,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各种城市建设档案资料依然以纸质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空间当中。为改变这一传统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体地,城市建设档案馆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直接将资料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用户,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资源的利用共享化,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

二、实现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组织保障

(一)建立集中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分散制、集中制,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也一样。城市建设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具体是指档案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管理档案资料,而集中管理模式具体是指城市建设档案馆对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馆内的所有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另一方面,统一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较分散管理模式而言,城市建设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对档案管理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在对新型档案或跨类别档案的管理上出现交叉、空白,能促进统一档案发展规划的形成,同时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利用和安全也更有利。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不仅涵盖了馆内所有的档案类别,还需要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其他专业部门的配合——它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在集中管理模式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组织和实施,且能构建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平台,以顺利开展城市建设档案服务工作。

(二)档案馆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支持。

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不管是部门协调、人员组织,还是业务推广、资金保障等,我们要想做好档案工作及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前提。从实践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档案馆领导应积极将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上工作日程,如针对档案工作时间节点紧张、录入目录的工作量巨大等问题,为工作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短期外协工,专门协助档案馆工作人员完成数字化加工、录入目录、整理资料等工作,确保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按期顺利实现。

(三)建立健全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网络。

城市建设档案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发展服务。在城市建设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时代里,档案的形态及管理方式均发生了重大改变,致使档案服务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建设档案馆有必要成立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做到层层分工落实,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早日实现,为服务奠定基础。如城市建设档案馆积极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由各部门主管共同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城市建设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总体协调、安排及监督等工作;由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及每一个部门的档案兼职人员共同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将各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作者:郑育能 单位:汕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建设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学籍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学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院、系对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教学质量的作用。

2.学籍管理制度滞后。

制度本身不够严密,内容与时代脱节,规定老套,正在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学籍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作用往往被忽视,认为学籍管理是一项事务性的工作。针对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或细则)内容不多,学籍管理一般不能有效地促进因材施教、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3.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

学籍管理队伍中,大都未经过岗前专业培训,高教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凤毛麟角,而且学籍管理是一项具体细致、繁琐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待遇相对偏低,导致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籍管理的真正作用难以体现。

二、现阶段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

高职院校为了能招满学生,加大了对口单招和自主招生的比例,而这些学生的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不能适应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因而学习散漫、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应该学什么。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懒散,甚至出现“混文凭”的错误倾向。

3.缺乏意志力,组织纪律性差。

有些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意志力,在大学自学时间较多,无人督促,更没有意志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即使人在教室里,上课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抄袭他人作业,考试前突击复习。

4.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严重厌学。

有些学生是专业调剂进来的,有些学生所选专业是应父母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填志愿时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这些都导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5.学习压力小。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毕业率,课程合格率相应提高,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学习缺乏压力,学习氛围也会随之下降。

三、学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1.学籍管理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目标导向的作用。

学籍管理对学生考勤、考试、毕业资格、取得学位资格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内容以及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等也有明确的规定,只有那些达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学生才能予以升级和毕业,对于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学生建议退学、不准毕业,对缺勤和考试作弊的学生予以惩罚和处分等。学生根据学籍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努力达到其相关要求,从而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学籍管理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着检查监督的作用。

学籍管理中规定对于无故缺考者、考试作弊者予以一定的惩罚,对于缺勤次数超过一定额度、作业不完成的学生不能参加该科考试,成绩记零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优异者,学校给予奖励。学籍管理通过考核和考试来检查和监督学生,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保障作用。

科学的学籍管理,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教育质量。

四、加强学籍管理,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1.增强学籍管理意识,发挥“目标导向”的管理作用。

学校要加强学籍管理宣传教育,使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籍管理的重要性。新生入校后,学校及时对新生进行学籍管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警示性和指引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籍管理中。学生遵守学籍管理规定,严格按要求执行,那么学生存在的学习动机不纯、纪律松弛、态度不端、目的不明确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还有利于促进学籍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打好基础。

2.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①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每学期都在开学时要求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和自我意识;②规范学习纪律,将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学习违纪、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处理与学籍挂钩,从而使学生遵守学习纪律、自我约束,提高出勤率和听课效率;③提高毕业条件。学生毕业条件不再仅仅以学生修完在校期间的学分为标准,应该设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毕业标准,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④建立灵活的专业和课程选择机制。学生进校后,允许其在第二个学期重新选专业,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除了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他的课程不作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学;⑤分阶段完成学业模式。允许学生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先就业再就读,然后再就业、再就读的模式分阶段完成学业;⑥人性化处理学生的不良情况。在处理学生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学风违纪行为中,首先予以警示,教育引导学生,对于屡教不改、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与学籍和毕业标准挂钩。

3.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职院校中,学籍管理任务量大、处理繁杂,又涉及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政策原则问题,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只有工作真正落实,学生的学籍情况才能及时地反映出来,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敬业、稳定的高素质学籍管理人员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在招聘学籍管理人员时,要注意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其次,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具有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服务育人的道德品质;再次,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最后,还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学籍管理在促进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现实存在的学籍管理问题和学风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学籍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发挥学籍管理的目标导向和检查监督作用,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作者:陈颖燕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管理论文:医院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论文

一、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过程

第一个阶段就是要使得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要完全信息化;也就是说要把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当成管理的中心,让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拥有一定的自主独立性,在其他方面上的管理能够达到分部进行,其工作的重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把患者的信息电子化,也就是要使得临床信息系统全部电子化,在医院的临床信息上把病患的病历全部都录入电脑并要在全医院内普及。那么就可以使得医院的信息系统都能够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在对于医疗服务上的管理能更为完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于病患者的病历信息的管理,信息化的相通可以有秩序地联合其医院各部门的信息,进而以便于对各部门的信息综合管理。第三个阶段,就是把医院所有部门的信息都结合起来,便于所有信息的有效交换。通过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医院的其他部门都可以查询到相关部门的部分信息,也就是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化。这样就有助于医院各部门的数据交流,大大减少了沟通时间和处理数据问题的麻烦。有以上三个阶段可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医院的管理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由目前的情况上看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科技与技术不断纯熟,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医院的各方面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占据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估计的作用。信息系统的组成条件为首先要符合医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然后要符合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要求,最后要符合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要求。在对于医院的相关业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我们就要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业务活动,完成对其产生的数据的收集、传递和储存。在传统的数据收集模式里,对于这些庞大的数据分析是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使得医院在对于数据的分析工作上减少了大量的工作量,并且确保在录入数据时不出错就可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对于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上,我们只要保证信息的传输正确,就可以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上出现相应的反应,就能自动生成实时记账凭证。这样也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对医院内部的业务状况和财政状况相互连接,便于相应的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并分析。

三、信息化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上的相关应用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技术的更新,医院在其管理模式上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更新。经济的管理系统是决定着医院的运营,因此,在对于医院的经济管理上,更换好的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系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载体,为了使得医院在经济管理上更为高效快捷,就要合理适当地应用信息化系统。以下将简述信息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相关应用:

3.1、对于医院管理系统的模式

医院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其内部的功能相对完整且开放。医院的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模式。医院系统内部是有着各个不同的部门,而这些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也都是不同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它们在工作上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因此这就对于医院在管理系统的模式上的要求就高了。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来,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模式,对于一些必要的信息数据都会录入电脑。明显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在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因为信息化的科技与技术不仅可以收集数据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使得各部门的管理能有机结合。

3.2在医院中的经济决策

医院对于设备和药品等的购买必须是要非常谨慎的,因此对于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上就要更加小心谨慎,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在医院中有大量的经济决策,对于这些决策我们需要收集一定的信息数据,然后再给以反馈,这样才能决策出最优的实施应用。例如在对于医疗设备的购买、药品的购买费用、各种成本的建设所需费用等等,都是需要信息的录入,对比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信息数据。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在医院的经济管理方面上的应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3.3医院内部经济的管理过程

在医院,对于其经济上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医院每年都应该设定自身的期望目标,同时让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于医院目前的情况做出定论,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评估,然后再结合医院的期望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经济方案交由上级领导审阅,领导讨论后再决定一个医院内部未来发展的经济目标。第二、要尽可能地应用高科技技术,例如把医院的有关经济数据全部录入电脑,使得医院内部的经济管理上都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这样可以快捷有效地得到相关的经济数据,进而可以有效地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方案。第三、要针对相关部门所提出的经济决策为依据,然后再结合医院目前的财政状况和未来发展计划,对医院内部的相关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做一个详细的预算和计划。第四、对于医院内部的财政预算和计划要在实际中实施起来,并且要有一个监督机构,督促相关的财政人员和财务管理部门在对于医院的经济实施过程中,要一直处在预想的范围内。并且监督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对于经济上的管理工作和个人工作操守。第五、要在医院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归纳相关的数据,然后再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上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对比,从而找出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要定期地对于医院的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把信息系统上分析出来的内容和结论为相关依据,然后交由上层领导,让其作出相应的修正措施并给与一定的参考数据。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看来,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也开始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可以使得相关的数据管理的程序更为方便和快捷。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医院完成对于财务上的管理、财政的监督等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使得医院的经济管理更加高效和高质。

作者:吴蓉雪 单位:晋江市磁灶中心卫生院

建设管理论文:建设农村经济管理论文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①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学科技术的支撑,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就必须要依靠完善的现代技术创业服务体系。为此我盟为切实提高我盟玉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推广玉米示范建设,以项目技术路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科技示范户培育、农民培训等实施内容为主线,并通过专家咨询指导、科技培训、现场观摩活动等,有效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大大提高。目前农村的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的参合率不断提高,为农民提供了完善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二是农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规模越来越高,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不断提高,农村的医生薪酬待遇也纳入到国家的财政开支范畴;三是农村的幸福保障工程也在逐步的完善与发展。虽然农村经济管理在党中央、地方政府的密切关注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结合笔者多年的农村经济管理经验,结合我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①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当前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农村经济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但是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城乡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城乡居民的户籍转变制度也要实现创新突破,但是城乡居民的户籍转变制约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流动性不高,影响一些具有城镇户籍的优秀人员落户农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进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与农村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必须要依托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当前针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对相应的法律纠纷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再者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多数没有签订流转合同,而是通过私下口头协议方式进行,这种流转方式引发了很多土地纠纷,也埋下了一些隐患,造成个别地方还出现集体上访事件发生。②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一是农村的财务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农村干部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不够充足,导致农村的财务工作没有得以足够的重视,导致农村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而且由于农村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他们不能严格按照财务工作制度的要求从事具体的工作,导致会计核算不符合相关的规定。最显著的现象就是农村的财务信息记录不及时,很多农村的财务人员一年只做一次账。二是账目管理混乱。账目管理混乱是农村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当前农村出现的“村官巨贪”现象,主要就是因为农村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产生的。三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农村的财务人员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担任,而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甚至财务人员的任命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财务人员随着村支书、村长的变化而变化。③农村基础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农村经济管理。目前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人员不能依靠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而必须要具有法律意识、经济效益意识以及科技创新意识等,但是当前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农村基础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不高。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对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农业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基础的法律知识、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市场营销等综合知识。而当前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要求。

2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因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该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为优秀,加快管理方式转变,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制度,构建产权清晰的多元化市场主体制度,鼓励农村实施农村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模式。二是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各级政府部门、农村基础机构的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大力拓展现代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比如我盟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开展就是在各种政府部门管理者深化农产品附加值理念的推动下,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畜产品生产企业走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之路的结果。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大提高了我盟的农业产品市场价值,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增收范畴。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立法机构要及时地根据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比如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改变,我国立法机构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纠纷。

2.2加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归根结底要通过经济管理人员来实施,因此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打造一批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经济管理干部:一是要加强对现有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地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增强他们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二是领导干部也要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促使政府人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三是要继续加快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去,发挥他们的知识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的团队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要做到合理定编、定岗、定员,以此来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人承担其农经管理工作,并完善其问责制度。

2.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乡镇部门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体系建设,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仲裁机构,建立相应的仲裁制度,规范仲裁委员会交班的各项事务,及时处理各种土地纠纷矛盾。二是加强对仲裁员的培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仲裁机构要加强对仲裁法的宣传,增强群众懂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4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形成的资产做好确权管理工作,确保村集体收入有效增长,推动“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为切实维护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资产管理,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是要做好村集体资产的确权管理工作,明确“三资”管理工作的范围、程序等。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构建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农村财务公开制度以及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三是大力推进村集体资产项目运作的网络化,提高“三资”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作者:刘赛平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人民政府

建设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后勤管理论文

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特点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后勤工作既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又为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创造部分条件,是服务保障员工的平台,是企业工作全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传统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封闭式自我保障的后勤发展方式,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转变后勤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以集团化运作为优秀,由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已成为电力企业后勤工作的重大发展战略。

1.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特点

后勤管理工作应用到电力企业则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服务性。服务是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主旨所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为保障企业生产办公秩序的有序运转提供服务;为企业员工生活和健康提供全方位的后勤服务;为电力生产、应急抢修、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应急服务。②保障性。后勤是电力企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只有在日常运转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才能够体现出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通常这些运转问题的发生都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后勤保障覆盖的范围广,通常都是一些小事,也较容易被人所忽视,但实际上往往是这些小事影响和阻碍了电力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失误或纰漏,就很容易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就更加有必要。③后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多样性。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既包括了人际关系,又涵盖了人与物的关系。电力企业后勤管理:(a)应该为生产提供安全、能源、物资、环境等方面的保障;(b)要考虑到职工的生活情绪、物质需求等。另外,后勤管理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要做到处理好本单位与外单位的协作工作。总之,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2.1科学规划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结合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管理能力。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创新既是利用科学、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又可体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创新,体现在后勤管理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管理界面的规范等方面。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整体规划,应尽可能考虑到后勤管理的每个业务领域,覆盖到全流程的每个相关部门,以实现企业后勤管理上的统一,提高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等目标。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共享资源,避免信息过于冗余,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数据源的准确与唯一。

2.2细化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具体功能,必须结合新形势下后勤管理的工作内涵,针对后勤服务工作的特点,分析现有业务流程、工作界面、相关部门职责划分等因素,采取职责清晰、效率优先的针对性措施,对信息系统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其信息管理平台应当实现以下功能:①办公楼宇管理:包括土地信息管理、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大中修管理及工程建设项目督察大纲。土地信息管理涉及土地基本信息、房产基本信息及使用情况查询。办公楼宇信息管理实现对楼层、房间结构、房间相关的人、物、维修等信息查询和维护,尤其是通过可视化技术对楼层各房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直观描述。②办公运转保障:包含办公物资设备、办公用品管理和公务用车管理。对物资基础信息实现分类管理,对物资的入库、申领、归还、维修、报废相关信息进行维护。公务用车管理主要管理公务车辆的信息维护、用车申请等。③员工生活保障:包含员工信息、证件管理、入离职服务、用餐管理、健康体检、周转房管理等。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将与员工正常办公需求、住宿申请、健康信息管理有关的个人需求整合在一起。④物业服务管理:功能涵盖物业内务管理、物业考核和资源消耗管理。将物业公司内务事务管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考核评价、后勤资源消耗信息、日常安保消防数据等有机的整合在一个平台,提高的物业服务和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⑤后勤应急保障:包含应急预案的制定、审核,以及应急装备的信息维护、使用情况等功能。实现对应急装备物资的储备,加强对应急装备物资的管理,提高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的功能。

2.3完善制度,推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进程

任何一项新系统、新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监督。对电力企业而言,信息化管理在后勤体系深化运用就是一项创新工程,它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在电力企业初步实现后勤体系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之后,更应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全面落实和顺利实施。后勤信息化管理推进就是将原有相对独立、单一部门的业务流程在整个后勤体系范围内进行整合,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的落实步伐,还可大幅提升管理的效率,从而使员工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创新和使用当中。

2.4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广

电力企业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将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好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同时切实做好实施与推行的办法。电力企业可通过内部办公网络、企业宣传报刊、内部通报等形式,来加强对后勤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以提升职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度。另外,企业还应该对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后勤信息化管理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构建起符合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后勤工作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跟进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机关本部服务管理的“及时保障能力、机关本部服务资源配置能力”,最终,实现“保障及时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机关本部服务管理目标。

作者:孙春花 单位:国网宁夏电力公司银川供电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论文

一、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作用

电力通信工程是直接隶属国家管理的社会性基础项目,只有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工程质量,使工程资金的使用更具合理性。工程管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工程质量与工期进行监督控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因此可以说,做好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协调各方工作、监督工程计划的落实有效性,从而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投资方利益最大化。

二、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分析

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可知影响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①人为因素。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是整个电力通信工程进行的主要载体,也是决定电力通信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若施工人员脱离图纸施工,或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计划进行工程管理,则会对施工进度与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起施工安全问题。②机械因素。电力通信基建工程中所用到的施工设备大多为大型设备,其施工任务主要是进行土方挖掘和沙土运送。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机械设备问题,则可能造成工期的延误;并且,精密仪器的灵敏程度与操作安全性是否符合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施工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程与施工质量。③材料因素。施工材料是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主要投资方面,也是电力通信工程实施的基础。不合格材料也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④施工方法。施工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施工周期、工程投资量及施工质量。在某些工程施工进行的初始阶段,由于施工方案或施工设计缺乏合理性,造成施工进度的拖延,进而导致施工后期由于追赶进度而忽略了施工质量;或者是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导致了施工时间的延长,加大工程投资。因此,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规划、制定合理的施工进程、管理组织计划,对于加强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管理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管理的要点

1.进度管理。

电力通信基建工程往往是伴随着电路建设而进行。因此,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各个施工阶段,均需要输变电工程提供可供实施的操作节点,故工程管理人员需详细掌握输变电工程的施工计划,以便制定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例如,可根据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时间,向施工单位提交通信机房的施工要求,从而制定出可行性高的机房验收、通信设备运送、设备清点安装计划;同时还应与输变电线路的施工单位相协调,根据放线施工的具体时机,确定OPGW光缆的架设施工计划。由于电力通信基建工程所涉及的工作面广、管理内容多样化,且具有多个质量控制节点。因此,在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进行进度管理时,应落实过程动态管理,各管理人员应事先对各个施工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预判,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还可分析各施工项目的重要性,对于较为关键的施工项目,可在不影响整体施工进程的前提下,制定合适的施工时间倒排计划,从而有效时间施工效率的提高。

2.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主要内容,工程管理人员应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方面,做好电力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事前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做好施工前的设备审查、施工技术审查等工作,并充分明确设备安装与试运行、OPGW光缆架设施工等过程中所对应的技术要求及施工操作原则,同时还应向施工人员述说需特别注意的施工环节。另一方面,向光缆、有关设备等的质量合格证书,并在架设光缆前邀请专门性部门对光缆的拉力进行合格性测验,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光缆施工。同时,通过对施工单位的具体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进行审查,尽可能地排除施工质量隐患。在进行事中控制时,若出现施工问题,应及时与施工单位、工程设计人员等进行处理。例如在某电力通信基建工程中进行OPGW光缆施工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光缆从塔顶引放至塔间接头盒处时,发生光缆高空坠落而引发光缆损坏。此时,工程管理人员及时召开现场分析会议,与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等协同分析,确定光缆起始部位所能留出的熔接长度,并将多余长度向损坏部位挪移的施工应急方案,使事件得到了良好解决。因此,在进行事中质量控制时,应认识到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质量检查与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事后控制主要是对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验收,并对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对于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或隐患,应做好记录,并确定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和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某工程在进行光缆安装验收时,发现光缆在变电站构架安装中未安装绝缘子,导致光缆与构架接地点间不具有良好稳定性。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加强了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质量控制。

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工作是每一个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因此在进行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管理时,应始终将安全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首要原则,并制定完善的动态监控机制,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例如在通信设备的安装施工时应加强防火与防触电管理。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四、案例分析

某OPGW电力光缆线路工程的电压等级为110KV,全长127.65m,包括地下光缆38.95m和架空输电线路专用光缆88.70m,架空电缆的平均高度为73.45m。该工程在按照上述要点进行工程管理后,邀请专业工程质量验收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显示,(1)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火灾或交通事故,也未出现重大垮塌事件,且施工人员无重伤,轻伤率低于4‰,符合工程管理的安全目标。(2)该工程各项目的质量合格率为100.00%,单位工程优良率99.89%,未发现质量隐患,符合工程管理的质量目标。(3)这一工程的预期施工时长为8个月,在施工前期由于合理规划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施工进度,在计划工期内完成这一基础建设工程,符合工程管理的进度管理目标。由此可知,做好工程管理工作,对于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的管理工作是确保工程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影响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员因素、施工设备与材料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管理人员应始终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作为电力通信基建工程管理的要点,并从事前、事中与事后三方面加强质量控制,以便为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电力通信基础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显著提高。

作者:周倩 单位:云南瑞讯达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建设管理论文:当代学科建设公共管理论文

一、学科定位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政治学是其母学科。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不断地将官僚体制推上统治过程中的杰出位置……结果,业已成为现代国家主要政策场所的不是政党政治,而是官僚政治。公共行政的首要也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官僚模型。传统的官僚模型始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它强调以机械的控制手段来提高效率,利用严格的科学原理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却忽视了对人的关怀。逐渐发展的新官僚模型改进其原有的静态结构研究,形成理性的决策模式。同时,也更关注人的需要,以及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公共行政在某种意义上一直又都比政治学的内容要少,因为作为政治学这个母学科的一个子学科,公共行政不仅与其母学科的关系不太融洽,而且它还一直在热切并富有成效地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自己的“父学科”。在霍哲等人看来,公共行政=政治+管理。广泛吸收公共选择理论与管理经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新西兰。它强调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引入公共部门,并充分利用市场的理性选择作用,是一套取自于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价值观,倡导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并且强调政府应集中力量“掌舵”而非“划桨”。公共管理要求以政治敏锐和公共服务价值观来平衡责任感。作为一个术语,“公共管理”意味着公共政策与行政的会聚,并确认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与政治两者不可或缺。在公共管理模式中,政治家与经理的关系比以前更有弹性、更为融洽。不仅如此,公共管理的作用范围较之公共行政阶段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广泛。但是当我们急于掌舵时,也许我们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正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的基础上登哈特夫妇提出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服务是一套以公民为中心的理论,它所关注的不是“掌舵”或“划桨”的问题,而是如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已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社会资源的提供者或创造者,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提供各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作为统一学科的中国公共管理学又具有双重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学科的研究性,还体现在它是一个“职业的、实务领域的公共行动”。从理论层面来说,公共管理学将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主题,探究如何有效组织公共部门合理配置资源,综合研究各种理论或学派的理想方案并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公共管理路径;在实践意义上,公共管理学又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使其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中能够与所处的政治环境有效沟通并熟练的执行各项政策,运行所处机构。

二、价值基础

选定与夯实合理完备的价值基础是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津要所在。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色、专业内涵以及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均取决于价值基础的价值结构的合理规划、价值秩序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合理的价值基础不仅在理论上为公共管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正当性理据,也在实践中成为对公共管理实践做出好坏优劣等评判的基本准绳。考虑到“公共行政是政府的艺术与科学跟管理的艺术与科学的联姻。效率与经济主要属于管理理论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属于政府理论的范畴。”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民主参与、公民权也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支柱。因此,公平、民主与效率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价值基础。进而言之,正如学人江畅所言,“由于人的需要(欲望)所指向的无非是目的和手段,同时只有当一个事物作为目的或手段时它才能成为满足人的需要(欲望)的事物,因而目的和手段对于人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对于人而言的所有价值都无非是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这两类。”借鉴上述对价值的分类,公平应属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而效率则是手段性价值;至于民主,笔者认为兼而有之。首先,公平应当被确立为公共管理学的目的性价值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平等,强调公共管理者决策和项目执行的责任,强调公共管理的变革,强调对公民需求而非公共组织需求的回应……新公共行政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公平的对待公民。社会公平就包括旨在增强这些少数群体政治权力并改进他们经济福祉的一系列活动。”在《正义论》中,罗尔斯针对正义分配提出了著名的“差别原则”,即:“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诚然,社会公平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平等都会消失,但是每个人的基本利益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与保障。公平价值赋予了公共管理伦理的内容,强调了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公共管理学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如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次,民主既是一种手段性价值也是一种目的工具性价值。就前者而言,不论是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目的都在于追求一种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生活。近千年的人类政治实践历史已经揭示了如下政治学公理,即:相对于其他政治范式,民主是实现优良生活的最有效手段。就后者而言,民主本身已然成为一种可欲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民主生活中所充盈的平等的理念、自由的氛围、尊重的品格、人道的魅力甚至参与的乐趣等待,已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与民族矢志不渝地将民主作为上下求索的价值目标。在当代共和主义思潮、尤其是公民资格理论的深度影响下,民主即参与、“民主意味着参与”,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思想背景。民主价值、公民参与等依然成为作为公共管理理论重要补充的公共服务理论的观念圭臬。因为公共服务中公民参与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公民的参与来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不论是公民参与还是享受公共服务,都是公民权的重要体现。公共服务是政府运用公共资源,根据社会公共需求,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民的参与能迅速高效的反应社会需求,从而为政府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有力参数。最后,作为公共管理学的手段性价值,“效率”是一个颇具歧义的概念。通常而言,效率可分为经济与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学效率“强调的是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社会性效率“以社会价值观念为目标,规范的予以衡量的效率”。从行政学本身的应用属性来看,对于效率的一定追求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实际操作中对于“效率至上”原则的过分夸大,原本的“工具合理性”变为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公共管理学在合理吸收西方价值工具的同时也要警惕工具的目的化,尽量规避效率原则的弊端。不可以简单的将绩效作为评判组织优劣的标准,还要防止效率异化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以致出现公共权力的滥用现象。西方传统的科学管理所追求的效率原则是建立在工具理性的操作程序之上的,而当代社会的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其效率的同时更应关注“人”———效率的创造者;毕竟,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效率,它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中国公共管理学早期深受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影响,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并以此指导社会实践。单纯的追求效率让社会陷入两极分化动荡不安,中国饱尝效率至上之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行政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亦即,公共管理要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政府组织有先天的官僚特质,在参与社会利益分配时不仅会降低效率更会损害其公平性,因此公共管理学要做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秩序,满足公共需求。

三、研究对象

众所周知,确定研究对象不仅是划定学科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界定研究任务、创建学科体系的观念前提。就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而言,确立妥当的研究对象是其立身之本与发展之源。人类是在对利益的不断追求中发展进步的,然而人的社会性又决定人类对于利益的追求不能离开社会,也就是说面临着公共利益的分配。公共管理就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合理分配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公共管理学以公共部门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其优秀是政府部门管理。公共利益的现实表现形态是公共资源。政府组织要做的是有效地组织公共资源,使其能够有效增值;合理分配公共资源,使其能够依据社会需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政府保障对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前提。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对于中国来说,政府以官僚组织的形式运行,在官僚体制中人治现象突出缺乏法制规范。同时,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也容易使得信息在收集、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效率低下。这就容易导致政府对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反映迟缓,也就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权力过分的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有限。但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21世纪,长长的信息传递链条不仅容易使信息失真,而且往往会错失良机。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现代政府组织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掌舵”。因此,行政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这也要求政府组织在进行政策制定、执行时要鼓励公民参与。民主不仅有利于公民的主人公意识、公民精神的培育,也会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推进,公民社会自治网络的形成,公共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不仅包涵政府组织也包括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管理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条路径,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也是对于政府组织管理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对于维护公民权利有重要意义。俞可平先生认为:由民间组织独自行使或他们与政府一道行使的社会管理过程,便不再是统治,而是治理……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当前中国社会非政府组织发展极不健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公共公共管理学未来的发展中,应探究如何应健全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合理存在,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应有作用。

四、结语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虽不似西方的百家争鸣但也已然走在途中。然而理论的发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研究当前社会公共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将公共管理学结合国家社会实践,并逐渐探索适合中国基本情况的学科体系,是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作者:徐玉佩 施向峰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