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电气工程类论文

电气工程类论文

时间:2022-04-23 10:54:06

电气工程类论文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优化教材内容

1.优化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对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本书由电力系统的组成开始,详细地介绍了电能的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及相关计算;对一次设备及主接线进行细致地讲解,详细阐述了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重点针对开式电力网及闭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及电压调整;在对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分析中,针对网络的复杂性介绍了网络的等值变换和简化,就无限大容量系统及有限容量系统进行了三相短路分析,对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进行了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尤其注重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列举了多个实例进行计算;系统地介绍了电气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针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介绍了断路器控制回路、信号回路及继电保护,重点对线路电流保护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进行整定计算;最后对接地与防雷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2.注重特色本教材在对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能的产生及电力系统负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讲解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一次系统,其中着重讲解一次设备及主接线的基本形式,然后讲解系统的稳态分析、短路故障的短路电流分析及计算。由于有了前面的相关分析及计算,接着进行电气设备的选择及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地讲解,最后进行接地与防雷的讲解。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章节安排的内容不连贯性而感到杂而乱的问题,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对课程有不断加深及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以往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有难度。针对潮流计算,本教材在对重点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及等效电路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开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的经典算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力求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注重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电力工程计算的基本方法,附录中给出了工程设计常用的一些技术数据,方便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日渐重视。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电力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际能力,为此对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及研究。

1.精化授课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由于“电力工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对教学的组织要求较高,因此授课时应注意与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配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在基本概念的阐述中,采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说明,力求做到严格、简明、清晰。针对重要、有难度的章节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表现,适当增减内容,灵活调整,使学生获得充足、有效的课堂时间。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一些实例等方式。如在讲解“雷与防雷”中,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雷电事故,启发学生对雷电的进一步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防雷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到雷害的危险性,而且自觉地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

2.加强实例讲解,扩充新知识在课堂上讲解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工科类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课堂上多给学生讲解实际工程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看到繁琐的数学推导会产畏惧感这一问题,注重问题思路分析,重点强调结论与方法,公式推导详略得当,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将一些实例作为例题讲解,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学科前沿问题,则适当补充,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应用有立体化的认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把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学生清楚社会需求。注意在课后给学生提出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大幅度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作竞争力。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注重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尤其在生产实习中,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站在工程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所学内容。由于在课程安排上,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进入生产实习,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电力系统的全面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实习环节,采用布置相应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习效果。让学生与工人师傅们多交流,对常用的设备不仅仅有直观认识,而且清楚它的实际使用,掌握对部分故障事件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针对实习地的具体设备结构及使用情况,结合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从课程改革与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力工程”课程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总结,强调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卢芸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摘要:电气工程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设备种类多、规模庞大、接线复杂、电流大、电压高等诸多特点。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还能优化电气工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

0引言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详细了解电力工程的运行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保证师生的安全[1]。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此同时,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开放优秀的实验教学资源,给社区、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1.2实现不可逆以及不可及过程

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面临着强电的威胁,很多实验必须要在极端或者高危的环境下才能完成,操作过程也是不可及或者不可逆的,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需要高消耗和高成本,不仅危险而且能够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的知识和技能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在电气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就可以有效改观这一局面,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实验手段,既能消除强电威胁,又能促进学生把握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譬如,在高电压虚拟仿真实验当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高压放电的情景,还可以反复观看[2]。

1.3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实验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学习进度的变化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或者跨越教学层次进行提升。在这种虚拟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不仅得到更多创新实践和接触专业实验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环节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2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以及专业方向上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不同的学习和实验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之间必须要有较强的联系。尤其当教学资源出现学科交叉的时候,老师要按照系统构建、综合设计、理论应用三个层次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电气工程类专业老师可以从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生产练习这三个方面制定实验教学综合培养计划。基础课程实验主要包括专业的课程实验和工程设计基础训练;综合实验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主要有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训练。

2.2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可靠的保障。其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工程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课程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还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可以细分为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当中有效贯穿课程内容。同时,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层次,利用横向连接的方式将不同平台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注重因材施教、专业培养的同时要保证教学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层次之间呈现出一个相互补充的状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要敢于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

第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针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虚拟化的仿真系统,从而加强学生对有关学科先进成果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等集中的教学环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能有效实现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无缝对接。第三,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该平台主要是为了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通过仿真技术对一些技术原理以及基础科学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结论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让一些不可能的实验转化为可能实现的实验。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要重视虚拟仿真技术,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要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作者:周丽荣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电气工程类论文:探讨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教学中创新要求

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准备,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结果,这是一个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由于大学生还只是高等教育阶段,他们的基础知识不足,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电气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继承教育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是以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继承教育是首要的,创新教育是次要的,创新教育是较高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毕业设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环节。但是从教育学来说,对学生的培养要注意学生个体有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教育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相应减少创新要求。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学生才会自主和主动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并有意将这种思维体现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应变力和预见力。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设计环节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学生工作后还有待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注重以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

以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以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锻炼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工程意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电气工程类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并且也经过了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气设计的理论和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以帮助收集科研项目资料,解决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小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研实践,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形成科研创新的基本概念。对于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参与一些设计工作,使科研与学习相长。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参加教师的团队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无论获取的是经验还是教训,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都会得到程度不等的提高。毕业设计与公司、科研单位相结合,联合培养,合作指导也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方式。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工作协议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学校允许他们到用人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发生冲突的矛盾。同时这种形式下的毕业设计题目多数由用人单位给出,并且经过学校审核,这些课题多数是参与公司、科研单位的产品开发与研究,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就开始接触工程实践和社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2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技术协调和有效管理。由于当今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依赖于科学研究,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群体性,所以创新能力显然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人能力。毕业设计的课题不必硬性规定一人一题,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2~5人的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这样的课题应该难度和工作量较大,课题内容可以跨专业。课题小组成员的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并设立一位学生为课题负责人。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情况来看,比如参加全国或省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都是以组队的形式参加,多次获奖,取得良好成绩。参加科技比赛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毕业后的学生在工作中的技术协调或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参加科技大赛毕竟是少数同学,对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适当的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2.3重视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领域的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之前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接触的电气设计知识多数是基础的、初步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在一个电气工程的设计中,特别是创新设计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资料检索能力,通过资料检索,获知各种电气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资料一般都是英文原版,所以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也体现在英文翻译的能力上。毕业设计环节包括要求翻译一篇不少于40000字符的、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

2.4通过讨论促进毕业设计实现创新

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就希望指导老师能非常详细的指导,甚至希望老师把现成的资料拿来。指导教师的过分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中指导教师应当注重于引导和启发,不需要给出过于具体和细致的指导,更不能越庖代厨。指导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引导与启发式的讨论,才能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亮点并加以发掘,才能锻炼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实现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创新。

3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期间学生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毕业设计中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中继承了我国古典家具对人体工学的运用。由于家具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因此在制作中需要结合人的身体尺寸以及身体曲线等方面。仿古家具中的椅子、榻等家具,在制作中就特别结合了身体在坐、卧等不同姿态下的尺寸与曲线,最大程度满足人的舒适要求。此外,仿古家具也注重对色彩的选择与调配,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与协调。通过家具设计材料、造型、色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能够使居者充分感受家具的艺术之美,这也是仿古家具在现代生活中依然颇受欢迎的原因。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为仿古家具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如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传统竹材的性能,增加其防腐、防虫和抗压能力。同时也可以采用电脑雕花技术使仿古家具更圆润准确、细致生动。

作者:王斌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人才培育研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优秀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优秀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作者:黄文力何琳琳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实训创新研究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发展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一些具体生产单位,学生去了只能是看,并不能具体操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些设备因学校经费限制,全靠学校购买比较难。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含有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的环节。通过实践环节教学,可以加深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空间;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启发学生高昂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使学校与相关企业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众多高校都实行由单一人才观变为多元人才观,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实践课时达到整个课时比例的40%左右,实践学分达到整个学分比例的35%左右。还将实行实践学分与理论学分互换。素质学分、技能学分和创新学分都可作为实践学分的考察项目,以实践学分代替部分理论学分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存在问题探讨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

三、人才实训创新模式的现行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

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

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

四、结语

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力求功能多样化、现代化,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便于产学研结合,利于开展课题化训练。专业课教学全程实施案例教学,由学校提供设备需求、技术和师资支持。校校合作正好解决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实训条件的不足与互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马成廉 汪子翔 杨宏伟 史海涛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开发

摘要:实践性强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的特点,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卓越工程师,该专业更应该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不但需要单纯的课程实验、各类实习,还应该在校内外开发实训基地,以便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该专业实践基地开设的具体经验出发,介绍了专业新开实训实验室的情况及学生的实训情况。

关键词: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

作者简介:李梅(1978,11-),女,安徽省,淮南市(回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

安徽理工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0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并于2013年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卓越工程师,更应该重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而是否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内容就在于该专业是否能够设置并实现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常规的实践教学以课程实验和校内外的各类实习为主,然而单纯的实习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其效果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了,当然对于国家定义的卓越工程师要求就更无法满足了。

1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一般都会开设各类实习环节,以补充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习也确实起到了上述作用,但是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1实习时间和课程设置出现不匹配。有些实习安排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习到相关知识,对现场一无所知,结果到了实习现场也只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1.2学生单位实习时间太短。由于学生人数多,所以同一个地方只能分组轮流去。虽然实的时间看上去很长,但是对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时间就很短了。如去某个发电厂或变电所安排了三天,但一个具体的学生只有一天时间,所以就等于将三天的内容压缩到一天来完成,非常匆忙。

1.3实习单位不好联系。以往实习由于人数少,学生甚至可以住在实习单位跟着值班人员轮班。但是现在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无法接待这么多人。另外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实习单位都是非常强调安全的单位,如煤矿、发电厂、变电所等都是安全规范要求非常严格的单位,同时接待这么多学生,实习单位就要考虑安全的问题,负担非常大,因此就失去了积极性。

2实训实验室的提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很多学校先后建立了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按照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也建立了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全面推行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对实训实验室进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实训中心针对体系中的各个阶梯,合理科学地安排实训。可让学生在限定的实验主题情况下,提前自行设计、创新一些工艺流程,与老师讨论、确定后,在课堂中实施,并将实施效果相互比较,总结优缺点,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可适当地整合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了对专业的领悟。可在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学生通过对设备的实际操控,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其工程能力。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中心带教老师的课题中,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创新能力、拓展其创新素质。

3新开发实训实验室介绍

专业课题组积极发展学院已有的实验室,拓新了部分实验实训室,如嵌入式系统实验实训室、DSP实验实训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实训室等。但是这些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实训要求,课题组又新开发了一部分新的实训室,重点开发了强电方向的内容。这些实训室的开发,解决了学生在实习单位无法对电气设备和供配电系统进行运行、检修、保护的难点,能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将学生的培养成为为学生+企业工程师。

3.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继电保护实验室,但因购买时间较早,所以设备以继电器为主,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电力企业。因此,学院组织相关老师和学生以和企业联合开发的方式建立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室。部分常规继电器仍然保留,可成组配合完成常规继电保护实验。开发了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和微机继电保护测控装置,可实现10kV-35kV馈线微机保护、110kV线路微机保护、变压器微机差动和后备保护、电容器微机保护、电动机微机保护。实训室结合最新的继电保护、输配电技术,采用现场实际的试验方法。以电力系统常用的数字式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产生信号,灵活方便,可联网组态现场真实的变电站、配电网络,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电力系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形象化的概念,而且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模拟真实电力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实训室开发了:a.继电保护特性测试系统软件,用于控制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发出信号,测试各种继电器的动作特性。b.电力网信号源综合控制系统软件可灵活组态各种结构的电网系统,实现可视化电力系统潮流分析、短路计算。既可单独作为潮流分析、短路分析软件使用,还可通过接口程序,将网络中各节点电压、各线路电流信号下载到微机型继电保护试验测试仪中,实时输出电网的潮流或故障信号。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该实训内容可以反映最新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特点,也解决了学生在现场不能动手调试和修改保护的问题。另外,该微机保护测试仪软件,源代码带注释,通信协议开放,课题组可在此开放的平台继续改进程序或根据实际实训内容编写新的保护程序。

3.2110kV变电站监控实训室。专业课题组和企业联合开发了一套110kV变电站监控实训室,可以仿真一个小型电网的调度,其虚拟电网包括3个110kV变电站,10个35kV变电站及若干外网电源点及一些小火电,小水电。仿真系统采用动态拓扑分析,实时动态故障潮流计算,实时采样电流、电压。计算故障量并与保护定值比较启动,其保护原理和功能与现场装置一致。物理量定值、时间定值、控制字可以实时修改。建立三维虚拟变电站场景,仿真现场操作、设备巡视、安全措施等。仿真软件具有所有参与实训的学生机器一键开机、关机的功能,教案等文件统一更新等功能。按照调度下达的操作任务,填写操作票,完成各种操作。学生可以分析各种运行方式,制定出合理安全的系统运行方式,研究电网的特殊运行方式。

4结论

本文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目的出发,介绍了该专业本科教育目前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习实训室的建立。重点介绍了课题组针对实训的问题和学生毕业的去向从而改建和新建的实训实验室。并从学生实践的角度阐明了实训室建立的必要性。

作者:李梅 梁喆 杨岸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

当今,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已从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转入到注重创新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目前,随着电力系统自身的改革和用人政策的调整,迫使高校必须培养出适应现代电气工程发展需求和要求的新型合格电气人才。近几年,国家正在大力研究、发展和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智能配电网建设、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等,这些对各高等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一名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工程实践素质的合格电气工程师,使之更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为了使学生毕业能更好地适应专业特点,在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方面必须遵循学科特点。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借鉴意义。

1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培养是工科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综合素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快速发展,高校在电气工程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与提高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如下。

1.1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很好适应学科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支撑,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手段。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电力”政策的积极实施,同时伴随着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以及“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对电气工程类的毕业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定,基本会实施三到五年,在这期间电力系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同时这些方案制定时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不能真正跟随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脚步,尤其是在新能源发电技术、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与工程实际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均导致了我们的培养方案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使得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其工作岗位。

1.2实践教学资源和工程实践平台缺乏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绿色电力,节能减排”,以及积极推进“三集五大”的企业改制,电气工程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型的电气设备和设计方式在行业快速应用。作为高等学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是滞后于电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电气工程类实验室建设和电力系统实践开发平台上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实验室和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我校地处陕南,远离省会中心城市,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再加上当地政府财政有限,学校在电气工程类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上相对匮乏,真正具有工程现场作用的实训室及实践基地几乎没有,实验室现在使用的教学教仪还是十几年前的陈旧设备,维护、修理非常烦琐。目前,学校只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地方院校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

1.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教育模式。校企通过合作,学校利用雄厚的理论基础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不断提升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场地、设备为学校培养具备工程素质的学生提供条件。因此,落实长期稳定,能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合作对象是完成培养具备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的基础。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和特殊行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很狭窄的较低层次的科研方面。一方面企业顾忌其企业生产安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学校的支撑力度和政策倾向不明显,这些因素均导致了要利用企业平台建设适合工业现场的实践教学基地存在一定的困难。

1.4师资队伍及结构不太合理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英国工程教育专家斯霍姆说:“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同样,只有由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可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除了具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外,还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余人,实验员2人,平均年龄43岁,硕士学位5人,专业学生人数为900余人,无论是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还是学缘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这几年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招生规模处于递增状态,就显得现有的师资力量达不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能很好的保证教学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属于纯理论型,教师队伍普遍不重视工程实践锻炼、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管理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的措施和方法

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表明,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强化课外训练,拓展工程实践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培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实训平台对于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建立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化”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应紧随本行业的发展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动态的变化相关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行业的发展要求设置弹性的课程选修模块,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发展较快,结合这一事实我们修改2014版培养计划时,增设“智能电网”“电力系统新专题”等选修课程。同时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有建成了“户外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室”“户外风力发电实验室”及“户内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能适应新时期对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

2.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学生工程素质校内实验教学是实践环节最主要且最基本的手段,学生正是通过实验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近几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因此,应该加强校内电气工程实验室建设,同时开设并鼓励学生进行实用性、有启发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实现。通过这种类型的实验,才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完全掌握和重新思考。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从自身安全运行及生产过程考虑,一般不允许学生跟班运行,学生只是在认识实习时走马观花的看看,并没有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深入了解和掌握,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校企合作,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支撑点,不拘一格寻找合作伙伴,同时把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建成我校该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对电力系统现场运行能力的培养。

2.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坚持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优化人才资源的分配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同时,由于教师中大部分人缺乏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和工作一线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由这些专业教师组成的实训教学队伍必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可鼓励年轻教师到一线锻炼学习和外聘企业工程师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师资力量。为此,我校在2012年制定了相关人事政策,所有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必须有1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同时,也可让教师在企业通过担任首习工程师来提高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工程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哺给在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所提高有所收获。

3结束语

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工程素质是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分别采取建立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动态化”、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队伍层次,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今后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朱娟娟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一、研究目标、主要内容、观点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电力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员工素质要求高,岗位技能标准高,如何通过学校的培养,使学生上岗后,上手快、能力强,是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的研究将真正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做到目标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之间的完美统一。

2.研究内容。电力系统岗位需求及岗位要求分析;目前我国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面向电力系统实现岗位对接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建构;课程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践环节及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构建;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估的构建。

3.研究观点。“岗位对接”是实现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关键;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定位不应该是片面强调动手能力,而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对于技术密集型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理论基础必须扎实;要正确把握“知识够用原则”。

4.创新点。借鉴国家电网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教材,通过广泛调研,分析企业用人岗位和学生就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规格,岗位要求,确立实现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及实施思路

第一步分析调研。深入企业调研,研究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要求,研究国网新员工岗前培训教材,研究如何实现岗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鉴成功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利用调研结果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阶段。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确立具体改革方案并组织实践。

三、社会评价及相关研究

近期,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职业教育模式并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提出来各种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模式;项目引领,工作导向模式;岗位对接模式等。伴随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推广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视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现岗位对接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探索的课题。

四、结语

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面向电力系统一线实现岗位对接”的电气工程类功专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际,贴合学生就业及学习发展方向。为提高学习及教学效果,达到自主学习及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实现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作者:马成廉 汪子翔 杨宏伟 赵妍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电气工程类论文:电气工程类本科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要 通过了解电气工程类专业的特点,阐述培养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电气工程类学生的意义,最后通过结合目前培养现状,从学校、教师与学生方面探讨提高学习、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电气工程类 学习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通过系统的教学与培养,使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的基本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为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电气工程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1 加强对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教育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工程类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二十一世纪是学习型的社会,学习能力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并且学习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每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更加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2 提高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措施

目前在培养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学校方面,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教师方面,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现象大有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方面,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会学习的学生大有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也比较多。上述现象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普遍存在,要培养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要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改善各方面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2.1 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是学生在学习动机、动力、态度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精神、心理及行为表现的综合反映。学风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还包括学校的校风以及教师的教风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在报电气工程类的专业前,对此类专业并不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认识后,对本专业的兴趣不大,从而导致缺乏学习动力,最终结果是产生厌学情绪或沉迷与网络等。导致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上课过于枯燥,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明确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首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例如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提高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讲座,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开展一些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动态等等方面,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改善教学风气,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导作用。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上课毫无新意,不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同时也有一些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没有考虑学生的状况,不会对学生进行任何鼓励或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电气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讲述理论知识,而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物质保障。各高校应当加大投资力度,结合专业需要,完善实验软硬件设备,开放实验室,设立公共教学科研实验室,统一使用人力和设备,供学生在课堂、课后进行实验练习,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

其次,建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主要是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学生量身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①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本科生可以学习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研,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本科导师制是对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能力培养比较好的模式,各高校应当健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再次,采用多样的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以分数来评价人才,使得分数在学生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正是由于这样,很多学生注重死记硬背,忽略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才会存在,这也是工科类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从很大程度上说,考核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考核形式时,应当以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为选择依据,打破传统的闭卷形式,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例如布置大型作业、开卷、综合评述等形式。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不能限定于既定的权威,应当根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理有据、能否成立、是否可行为评判标准,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电气工程类论文: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讲述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创新项目应用中的有效性,期望能够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驱动法;创新创业教育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及实践性,让学生敢想、能做、能写、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寻求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2~5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项目课题,申报成功后再进行项目分解、分工合作直至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申报、处理项目中的难题等多个过程中给予指导。整个创新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主。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真正完成一个项目驱动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的项目驱动不同于一般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驱动,主要在于一般课程中的项目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项目是为课程所学内容服务的,整个项目综合性、创新性较弱,学科较为单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多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申报的,项目是学生自主提出来,并且创新项目包括项目提出与申请、项目的总体设计、单元模块制作、总体调试、项目的阶段汇报、项目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说明项目驱动法的在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扩展项目驱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

技术项目是实现项目驱动法的载体,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确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所学专业、密切联系实践来进行选题和申报。电动机广泛应用在工业机床,家用的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等多种电器产品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组几位学生对电动机控制也十分有兴趣,决定选定电动机控制作为创新项目,这样能够把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电机与拖动等所学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直流无刷直流电动机等多个种类。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几种电动机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法就很难;直流无刷电动机是一种控制电动机,结构比较复杂,控制实现难度相对大,得到锻炼机会也就大。最后决定选用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申报,并主动联系电机与拖动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请指导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凝练创新点,经过多次认真修改,提交到学校并最终得到立项。

3 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实施首要及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先由项目组学生查找资料,提出系统控制的初步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改进,然后把整个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模块项目,每个模块任务由学生进行完成,单元模块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调试。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专用芯片控制、单片机控制和DSP控制三种。其中专用芯片由专业的芯片公司开发,学生对具体实现过程不能深入理解;DSP控制功能强大,对线路设计要求高,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DSP相关知识。项目组几位学生对单片机知识掌握较好,在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因此,最后确定选择使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方案。

应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转速控制,分为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要与软件部分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完成好控制任务。

1)硬件电路部分可以分为4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三相逆变器电路: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通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换相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连续旋转的目的。

②逆变器驱动电路:把单片机输出的逆变控制弱信号进行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的场效应管的关断与接通,完成直流电的逆变作用。

③无刷直流电动机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④电机正反转及转速的设定电路及转速的显示电路。

2)软件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根据硬件电路给定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转速设定信号及转子位置信号,控制输出逆变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不同场效应管的导通,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转速控制的目的。

②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计算和转速显示控制。

整个项目中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硬件部分进行变化后,软件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为了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首先要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比如硬件任务的①、②、③及软件任务的①,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入硬件任务④和软件任务②,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把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安排好完成次序,就能够控制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每个任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任务明确,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应的资料并自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努力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在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协商,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验证和解决。如三相逆变器电路搭建任务过程中,开始时整个电路由有6个N沟道场效应管搭建而成,电路调试中发现上面3个场效应不能关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发现由于驱动电路输出电压为正值而产生的,决定把上面3个N沟道场效应管改为3个P沟道场效应管,最后整个电路能够正常运行关断。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检测等问题,也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进行解决的。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项目软硬系统的顺利完成,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训等其他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申请项目选题中应该发挥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握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点及可实现性;在进行项目过程中,要能够把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内容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创新题目本身具有一些创新点,项目进行过程会遇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学术范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总体设计、单元任务的完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会主动学习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项目单元,都会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为下一个项目单元的顺利进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用以更好地完善整个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驱动法进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进行科研、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

电气工程类论文:浅析中美电气工程类本科教学异同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电气工程类本科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和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分析,并就中美大学学生培养的异同做比较,旨在借鉴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培养模式

0 引言

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本科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一[1]。联合汤森路透了2015年全球大学的排名调查显示世界排名前500强大学中,美国高等学校占168所,前20强中,美国占16所;而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强中,美国大学占15所。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这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2]。从20世纪初以来,每年吸引千万以上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去美升造。

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大学教育承载的使命与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教育部连续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并联合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调“育人为本”和“质量为重”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3-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通过安徽工程大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上的异同,以便找出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所存在的不足和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成功经验,为提高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异同

大学课程设置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三个模块共同组成;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则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优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可见,中美大学都十分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强调在宽厚的人文和数理的基础上,注重强化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5]。

但是,在通识课程方面,底特律大学主要开设美国历史、道德与政治、哲学、演讲基础以及写作等相对侧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服务,设计理念上强调实用性和自由性;安徽工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则主要由军事理论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等模块组成,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政治意识的培养,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理念上强调基础性和宽泛性,往往弱化对学生个人责任意识的培育;可见,美国通识课程模块偏向人文社科领域,而中国则偏向于自然科学领域。在其他课程方面,就电气工程专业而言,中国大学专业课程开设科目更多,涵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输变电技术等相关领域,充分体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以及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特点,重视专业基础的培养;而美国大学在户外教学项目更为宽泛,包括篮球、橄榄球、高尔夫球、网球、攀岩、游泳等多种课程以供选择,致力于人文知识与实际能力,以及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6]。

2 教学方式异同

中美高校一般都在新学年初颁布教学计划,对每门课程的讲解内容、预备知识和要求、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进行阐述。且每一门课程都备有教学大纲,由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编写,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授课方式也主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模式上,也都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从经费、资源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另外,中美高校都建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巩固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执行方面,我国各高校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都有严格规范,这种方式便于统一管理,课堂教学纪律严明,但阻碍了教师适时地柔性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能动性发挥,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氛围,也造成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过于迷信,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考[7]。而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由授课老师独立制定,同一门课,不同授课老师可以自由制定各自的教学大纲,充分赋予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权力,弱化课堂教学规范。授课采用粗放式讲解方式,只是提纲携领地介绍,课堂上主要用于讲授学生疑惑或需要帮助的部分部分,以交流为主,组织学生理解知识,把更多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

另外,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中美两国高校有所差异。中国高校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线,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采用讲授的方式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将课程中每一章节,甚至是每一知识点详细地给予讲解,导致学生不用思考便对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全盘地被动接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相比中国高校,美国高校课堂教学比较非常宽松,主要采用研讨和课堂互动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8]。研讨已成为最重要和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开展特定问题的分析、研究,帮助学解决疑惑。

最后,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中国高校没有独立开设实验课程,也不单独记录成绩,实验过程主要以演示和重现为主,以加深和巩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美国高校将本科生实验活动列入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单独开设“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的基础实验”、“电子系统实验”、“微控制器实验”、“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的基础实验”等,单独考核打分,同时扩大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程度,学生可随时与实验教师联系并开展实验活动,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和经费支持,强化探索性实验课程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 结束语

综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提升教学质量改革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比较安徽工程大学和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指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不应停留在课程门数的增多、课程类型的丰富、课程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而应借鉴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焦点,强化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培养敢创新、会创造的高质量人才不断努力。

电气工程类论文:信息化时代电气工程类“创新型”育人理念的探讨

摘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信息化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促使高教工作者更加深入的探索创新型教育理念,本文对信息化与创新育人理念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有效对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创新理念;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坚实的理论基础,强动手能力的现代化人才,道德凝练于生活,理论源自于书籍,能力强化于实践。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步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追随受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确立以学生为本、符合现代化趋势、创新培养模式的育人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可见,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信息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一、信息化对大学生获知方式的影响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除衣食住行得到显著改善,电子通信产品的普及是现代化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处于接触这些产品的最前端人群,学生可以借助电子产品从网络上得到一切想要的信息,包括实事新闻、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纷杂的网络信息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为获取方式具有随意性、共享性、互动性、实时性和混淆性。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信息共享能够使大学生摆脱知识权威的从师心理,激发探索未知验证新知的信念,信息互动便于大学生增强协同学习的观念。信息实时能够保证大学生随时了解知识前沿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容量巨大,精华与糟粕共存,信息污染严重,由于获取方式自主无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上网成瘾,迷恋于网络游戏出现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这种矛盾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切中了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创新理念相结合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都为教育研究者所重视。信息化进程改变了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同时也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理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遵从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步伐,这需要教育管理系统制定出适当的改革方案和完善的实施手段,从创新的本质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罗杰斯认为创新理念包括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几个阶段,即从个体对创新的初次认识,到对创新形成一种态度,到决定采纳或拒绝,到实施这个新想法,再到认可这一决策。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创新理念相融合的执行主体。信息化教育中师生的创新理念互动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深度理解和熟练操作,还需要学生对信息化课程学习模式的认可,而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促使他们主动的适应学习模式的改变,而对教师而言,则需要强制自己去更新和创造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理念的革新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在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将不复存在,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教育目标也从重视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创新人才转变,这都迫使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这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素养和信息能力,在学生优良素质形成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监督员,当学生思维走向误区发生偏离时及时干预纠正,以诱导和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四、通过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才能激发产生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活动。就环境而言,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配有计算机室、网络图书馆,学生可以通过它们查阅最新、最前沿的资料,这些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力支持。许多课程正在由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网络课堂模式,其中设有很多模块,包括BBS、网上答疑、网上问卷调查都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便于学生及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另外,学校的各种开放共享性课程设置可以开阔学生的新思路,使学生产生新见解,如:网络精品课程,可以实现各高校间高水平教师经典讲座的共享;学科公开课程,可以使学生不受专业限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开放实验课程(包括网络虚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无约束的实践空间和免费仪器设备资源。学校积极鼓励建设各种竞赛平台,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编程大赛等,通过平台让学生实时的了解各种比赛的最新动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电气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宽口径技术人才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

1.信息化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等,这类课程中理论公式繁多,结构图复杂,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书写板书和画图,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烦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引入为电气类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视频动画给学生讲解复杂的电机结构,也可以在线搜索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适时地了解学习对象。另外,信息化平台设置有交流反馈模块,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讨论空间。

2.开放虚拟仪器实验平台

电气工程类的实践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但高电压的实验条件非常危险,实验过程中的接线错误和合闸疏忽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开放虚拟仪器实验平台可以模拟仪器设备的运行过程,在计算机中形象准确的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及自动化的应用,学生只需登录平台,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开设自主研发式电气课程设计

传统的课程设计局限于规定项目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由学校提供固定的实习经费。自主研发式课程设计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为主,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信息平台自行选题,自主完成设计过程,并要求能够将设计的成品进行销售,或者被企业所采纳,往往自主研发式课程设计周期较长,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与社会需求接轨,增强社会竞争意识。

4.建立创新与应用为主的毕业考核标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高校毕业考核标准的高低决定着其能否吸引企业的眼球,单一的毕业考试与毕业论文已经不能够体现学生素质的高低,新的考核标准应该具备多样化、实用性的特点。下面举例介绍一种考核标准:

(1)各科学习成绩合格;

(2)在所在系的所有教师和同学中有60%认同道德素质合格;

(3)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并得到5名以上专业教师的认可;

(4)攻读学位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两家以上企业进行过实习,并得到主管领导的认可;

(5)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获得过部级(如专利)或者企业认可的产品设计证明;

(6)在国家正规比赛中获得三等以上奖项。

在上述考核标准中,6项均达到的为优秀;满足前5项为良好;满足前4项为中等;满足前3项为合格。

考核标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因此标准的制定应该结合时展趋势和专业特点综合制定,学校可以通过毕业考核标准来约束学生从入学起到毕业的所有行为和方向,使学生自觉产生努力和创造的激情,也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获得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结束语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宗旨,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创新型育人理念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对育人理念的不断探索,才能优化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创新改革,进而实现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

电气工程类论文:提高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最后一次教学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选题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最后从优化选题、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层次,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人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环节;提高

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方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特色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毕业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严格保证质量,过程管理应当规范细致。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软硬件资源缺乏、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毕业设计现状和不足分析

通过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教学的亲身体会,笔者发现在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质量。选择合适的课题是顺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给出的部分选题过于陈旧、范围偏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甚至几年不变,不能明显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些选题虽然反映了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但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则显得偏难、工作量偏大。同时学生在选题时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程,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1.2 教学资源不足方面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共计10余名教师,但近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每届学生人数均在150人以上,导致每位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10人以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许多毕业设计只能是简单理论的重复。这些情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目前,本科生就业是每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成为大部分本科生的重心。这一时间段也是考研学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也比较宽松,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认真扎实地做设计。已经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认为已经找到工作,毕业设计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4 复制抄袭现象方面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的论文资源数据库,这对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非常有利。但有些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抄袭他人成果,有的章节或内容几乎是成段、成章节地复制,整篇论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1 选题的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

指导教师在出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每年更换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保证选题不过于陈旧。合理评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选题不宜过难、过大、过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自定题目,不局限于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总之,在选题上应该革陈推新,保持选题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2.2 强化过程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时代时间最长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内必须强化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做到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我校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毕业设计在时间上严格划分,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给系统,在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规范管理,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了约束,起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见面2次,并进行毕业设计答疑,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从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建立创新及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有创新点,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上应给以倾斜。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可分别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学生成句、成段地抄袭,我校教务处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比对,有效防止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大量抄袭的情况。在答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时,由于设计题目类型较多,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在专业教研室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氛围,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层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气工程类论文:浅谈居住类建筑中电气工程与土建的施工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

关键词: 电气安装工程;土建;施工;配合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安装专业等。在施工中,如果某一专业或工种只考虑本身的工作,势必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而且本专业或工种的工作也难以做好。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工种受其他工种的影响不大,而且完成了任务,但将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巨大损失,这种损失不仅限于工期上,有时会造成经济或质量上的损失。所以,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电气安装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项目必然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尤其和土建施工关系最为密切。如:电源的进户;明暗管道的敷设;防雷和接地装置的安装;配电箱(屏、柜)的固定等;都要在土建施工中预埋构件和预留孔洞。随着现化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施工中的协调配合就愈加显得重要。建筑工程按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钢结构、木结构、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按受力和构造特点又可分为承重墙结构、框架结构等形式。在土建施工阶段,针对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的基本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做好电气安装的配合施工。下面仅以一般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高层现浇钢筋砼结构形式谈谈土建施工各阶段的电气施工配合工作。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由电气设计人员对土建设计提出技术要求,例如开关柜的基础型钢预埋;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固定件预埋,这些要求应在土建结构施工图中得到反映。土建施工前,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电气工人应该学会看懂土建施工图纸,了解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并仔细地校核自己准备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和这一项目的土建施工相适应。施工前,还必须加工制作和备齐土建施工阶段中的预埋件、预埋管道和零配件。

2. 基础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予留予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电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另外一方面要求格外注意予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用材规格等方面是否符合图纸要求。进户电缆穿墙管和予留予埋是不允许返工修理的,返工后土建二次做防水处理很困难也不易所以电专业施工人员特别留意与土建的配合。按惯例尺寸大于300mm的孔洞一般在土建图纸上标明,由土建负责留,这时电气班组应主动与土建班主联系,并核对图纸,保证土建施工时不会遗漏。配合土建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尺寸小于300mm、土建施工图纸上未标明的予留孔洞及需在底板和基础垫层内暗配的管线及稳盒的施工。对需要予理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予理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不得遗漏。根据图纸要求,做好基础底板中的接地措施,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散开与底筋焊接,并做好色标记,引上留出测接地电阻的干线及测试点,比如还需砸接地极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利用土建开挖基础沟槽时,把接地极和接地干线做好。

3. 结构阶段

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逐层逐段地做好电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做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后,上层钢筋未绑扎前,根据施工图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注意不要踩坏钢筋。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工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得灯头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应及时修复。对于土建结构图上已标明的予埋件如电梯井道内的轨道支架予理铁等以及尺寸大于300的予留孔洞应由土建负责施工,但电气班组也随时检查以防遗漏。对于要求专业自己施工的予留孔洞及予埋的铁件、吊卡吊杆,木砖、木箱盒等,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施工,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一到位就及时埋没到位。配合土建结构施工进度,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继续在每层对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作焊接处理,一直到高层的项端,再用φ12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

4.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填充墙之前应与土建班组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因为它是电气人员按此线确定管路予埋的位置及确定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在土建抹灰之前,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50线)、墙面线(冲筋)将所有电气工程的予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查对核实一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注好。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然后扫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不允许留大敞口。做好防侧雷的均压线与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配合土建安装轻质隔板与外墙保温板,在隔墙板与保温板内接管与稳盒时,应使用开口锯,尽量不开横向长距离槽口,而且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合适。电气施工人员应积极主动和土建人员联系,等待喷浆或涂料刷完后进行照明器具安装;安装时,电气施工人员一定要保护好土建成品,防止墙面弄脏碰坏。当电气器具已安装完毕后,土建修补喷浆或墙面时,一定要保护好电气器具,防止器具污染。

一个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内装修和墙面工程有很大关系,内线安装的全面施工虽然应在墙面装饰完成后进行,但一切可能损害装饰层的工作都必须在墙面工程施工前完成。因此,必须事先仔细核对土建施工中的预埋配合、预留工作有无遗漏,暗配管路有无堵塞,以便进行必要的补救工作。如果墙面工程结束后再凿孔打洞,则会留下不易弥补的痕迹。工程施工实践表明,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施工配合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好配合工作,电气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整个工程的深入了解,并且在施工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5、施工时应加强控制的环节(施工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1)施工前,电气班组仔细阅读电气图纸,并与土建图纸结合对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如设计有遗漏之处尽快提出与设计院沟通解决。(检查中发现设计有遗漏之处,图纸会审并未提出,造成分部工程完工后二次预埋)

(2)沿现浇结构暗敷设电气管线的走向及电气管线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检查中发现抹灰成活后,有的电气管线外漏)

(3)沿填充墙体暗敷设的电气管线及预埋盒安装时破坏墙体,管槽及预埋盒周边封堵未按要求施工。(检查中发现沿填充墙体暗敷设的管线未按要求布线,随意破坏墙体施工,开槽后的封堵也不符合要求,给日后的墙体裂缝埋下了隐患)

(4)开关、插座盒预埋的位置不准确,面板安装后的整体观感。(检查中发现同一室内开关、插座安装的高度、位置不一致,面板安装后不牢固、不方正)

(5)楼梯间一些电气箱体预留位置不准确,同一楼层电梯面板安装的位置不统一。(电气箱体安装不牢固,位置不准确,安装后不方正,电梯面板安装也存在此问题)

(6)屋面避雷网安装不牢固。(检查中发现未与建筑物可靠连接,双面施焊,防腐处理)

作者简介:侯少滨(1971年生人)男辽宁省大连市人 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就职于大连民安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类论文:美国电气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体验与思考

摘要:美国精英教育的最大成功之处当属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从其教学实施和导师指导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美国电气工程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之处和可借鉴之精髓,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教学组织、导师指导等分别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教学实施;科学研究;论文撰写

一、教学

教学在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中举足轻重,一直被视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从师资配置、教学实施、课程成绩评定等方面,均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师资配置

在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主讲均由大学的全职教授承担,其中有一部分教授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可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讲授某一门课程,也可以同时在几所高校讲授同一门课程。

与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公共课程教学不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开拓,担任这类课程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从各大研究所临时聘请,教学内容也是根据专业特色逐年推陈出新。2009年秋季,哥伦比亚大学电气工程系聘请了NEC的量子通信专家M.Roetteler主讲“量子信息与通信”,聘请NEC的光通信专家N.Cvijetic和信道编译码专家T.Richardson讲授“数字通信”。

除了主讲教师,每门研究生课程均配备1~2名助教和2~3名作业批改员,从教学、作业、答疑等各环节上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实施

研究生课堂教学有以下特色:

1.实施3小时教学单元制,课间休息由教师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2.注重教与学的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足够多的主动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针对任何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争论。

3.有效的课后交流与讨论。除了教授和研究生之间正常的学术交流,助教在课程答疑、问题探讨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数字通信”的选课人数约为20名,但例行的每周一次课后答疑往往是时间不够。

4.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大。仅仅消化课堂上讲的东西肯定是完不成作业的,一名研究生在一学期能完成4~5门课程的学习并得到学分是相当不容易的。

5.特别重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且每年都需要更新和完善,真正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三)考试及成绩评定

在参与其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给人感受最深的是考试及格、获得学分是要付出相当努力的,一门课程至少是2次考试,再加上平常作业、课程设计等综合评定成绩。表1给出了MIT的“Principles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s-I”和哥伦比亚大学(CU)的“Wireless and Mobile Networking”的成绩评定标准。学生在作业、期中测验、期末课程设计或考试等各环节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有绝对权威。

二、科研研究

(一)培养理念和目标

“诚信、正直、责任、尊敬、同情、自律”这一教育理念贯穿着美国教育的各个阶段,美国高校也不例外。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做学问最讲究的是“诚信”,极少有人会为了而为之,更不用说去伪造数据、抄袭论文,当然相关机构对学术欺骗的惩罚是相当严厉的。

美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较为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更关注哲学方法、探索能力、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一般进入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智囊团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高层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科研训练

科研注重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鉴于一些大公司和科研机构雄厚的实力,美国高校基本上不承担工程类课题研究,而是注重本学科理论创新和学科交叉研究,鼓励申请专利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学生的选题紧跟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献资料的阅读基本上是最近2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博士生研究生一入学便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与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其他教师一起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逐步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学术交流

美国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是非常频繁的。在一个研究小组里,往往每周至少有一次Seminar,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介绍其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每次的主题都不同,大大开阔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有利于促进新的科学研究再选题及学术成果的推陈出新。在美国学术界,更多的学者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功,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和建议,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四)资格考查与淘汰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每名博士生一般是在学习两年左右后进行综合考试,考察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可以参加两次,不通过则直接被淘汰,合格则进入博士论文阶段,之后还要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博士学位。整个博士研究生阶段,总的淘汰率超过30%,除了上述综合考试不合格,还有一部分是导师直接劝退的和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的。

(五)论文撰写与答辩

导师真正跟踪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度,学生撰写论文前首先要得到导师准许,必须有足够的创新;论文在投稿前往往要经过约半年的反复修改,在此过程中导师会提出若干问题和建议。

学位论文的撰写导师全程负责,完稿后由导师请2~3个评阅人(往往也是答辩委员)进行评阅和修改。答辩委员会由导师指定相关领域的5名左右专家组成,学生答辩过程中主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专家委员们的中肯建议,答辩过程与课程教学、学术交流相似,答辩委员及其他与会者可以随时提出异议。

三、思考与建议

(一)教学

在教学方面,我国高校里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博士研究生集中学习一年左右的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10左右)后,直接进入实验室从事导师指定的科研工作,之后就不再踏足教室,课程学习与科研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2.课程学习太容易通过,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些课程没有作业、没有课程设计,学生最后提交个“读书报告”即得到学分,有的硕士研究生一学期可以修满20个学分。

3.授课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不够,人情关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1.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使学生做到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博士研究生在资格考查前修满规定的学分,资格考查通过后再规定相应的学分要求,每个学期所选课程不能超过5门。

2.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和教学监督,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研究生教学队伍,并从待遇上使得教师做到专心教学和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优质课程数量,特别是一些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真正使研究生“愿意”走进教室。

3.完善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机制,加大专业课程教学中作业、课程设计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约束研究生教学考试制度。

(二)导师指导

导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直接影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名好的导师不仅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工作的经验,同时能够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相比美国高校的博士生导师负责制,我们的导师队伍建设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

1.博士生导师的优选,选择真正有能力、有创造性、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我们博士生的指导老师,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和淘汰机制。

2.必须改变“放养”的培养方式,一个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总数需要一定的限制,导师对学生的科研应该跟踪研究,从论文创新点、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中期筛选、进度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中把关学位论文。

3.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严格自律,降低市场经济对学校环境的冲击,彻底改变学生对导师“老板”式的观念,目前高校教师待遇普遍得以提高,每位教师应该更多的认识到自己的神圣职责。

4.给导师在博士生学位论文评阅和学位答辩等环节一定的自由和决定权,目前有些高校对博士生数量和质量做了一定程度的硬性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律,不利于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宽容失败的学术制度,博士生的创造成果可以由导师或课题组来评价和认可,一个真正原创性的思想可以成就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