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3 09:09:04

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论文: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多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以王朝更替为主线,政治史的比重相当大。新课标下,教材除了必修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外,还有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都进入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这一方面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宝库。众所周知,历史知识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民主观、法制观、主体观、竞争观、合作观、科技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材。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教材中,闪光的人物恰如璀灿星河,通过介绍禅让天下的尧舜、揭竿而起的陈胜、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勇不屈的颜真卿、抵御外侮的戚继光、胸怀世界的魏源、舍生取义的谭嗣同等光辉事迹,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洗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既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又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要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墨子的兼爱非攻,还有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代伟大思想家屹立于时代前列,致力于改革社会时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情怀。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可以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自豪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增强为实现新世纪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新教材增加中国古代文学、绘画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史,这些并非无关紧要。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也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国近现代史中,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情怀,、献身共产主义和、等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革命精神,都会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感染作用。在世界历史中,领导美国人民打败英国殖民者,取得民族独立的华盛顿;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伏尔泰;提出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取得了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的爱因斯坦;创立科学社会主义,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马克思、恩格斯也能对我们的学生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在历史教材中,只要教师用心发掘,随时都可以挖掘出其中有利于人文教育的素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增添色彩。历史学科的这种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远不及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而忽视那些表现平平的学生,甚至会放弃那些所谓“后进生”。现代社会强调教育要面向大众,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受到同样的重视。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不能片面追求学生考高分,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解题技巧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将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历史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兼备。在平等和谐的相处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随着学生独立价值取向的增强,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兴趣、爱好、知识体系等,都应成为教师教学的落脚点,关注他们的差异性,实现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地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2]近些年来,历史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教师可结合现实社会热点,选取一些易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同时通过编演历史剧、制作微视频等方式展示成果。如讲授殖民侵略的时候,可以提问,有人认为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侵略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认为这种侵略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问题的提出,既扩大了学生观察历史问题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首先,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教科书内容教学的做法。就笔者所在的历史名城福州而言,这里有大量的历史遗迹:林则徐纪念馆、严复故居、马江海战纪念馆、闽台交往的重要枢纽———闽安重镇,具有光荣而悠久历史的马尾船政局等,一切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福建师大附中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3]其光辉的校史正可以看做近现代福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获取直接的经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同学们可以学到在历史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探索未知,学习历史。在实践中探求,在感悟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例如在讲述《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时(设置为活动课,合作探究,学生展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走访、询问、查找、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发生的系列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在考察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还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可以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师可经常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和现象,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比如,讲到近代人物李鸿章时,可以先让同学们收集中学教材中对李鸿章这个人物的评价结果,大家几乎可以得出一样的得出结论———卖国贼。如果这时候给同学们布置一篇小论文———李鸿章是个爱国者,请同学们从相反的角度来挑战对李鸿章传统的评价,这必然会使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历史文献书籍和网站名称,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亲身体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学习历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还有许多,“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在人文教育素材日益丰富、教育手段日益多样的时代,历史智慧同现代科学知识、认识能力的联系日益紧密。历史教学在体验历史智慧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过程中,也要注重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铸造新的人文精神。

作者:周启瑞 单位:福建师大附中

历史教育论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

例如:在讲授“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时,课文对秦的建立、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疆域等都一一作了介绍,涉及的子目有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焚书坑儒、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秦朝的疆域等。从教材内容看,涉及面较广,似乎庞杂而松散。其实这众多的教学内容都在体现一个主题: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已确立的主题编成下列讲课提纲:一、秦的建立。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3.焚书坑儒;4.北筑长城、南凿灵渠。三、秦的疆域。主题的确立,使这节课的繁杂内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叙述开来。教师要从更高的角度对这一中心进行深化和拓展,有的放矢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机械记忆向意义识记发展而进行的,且越来越偏重于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有效的意义识记再配以积极的思维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为此,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历史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物的特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意义识记,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其内在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在确立主题时,一般以一节课一个主题为宜,这样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讲授一课主题,在学生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兴奋点。如果一节课出现了两个或多个平行主题,则学生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兴奋点之间会互相抑制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确定主题时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由现存教材归纳出主题;二是根据确定的主题重新组编教材。第一种情形即通过对一堂课中教材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即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教学。

如《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武装起义》这一课,讲授了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各地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三个独立的事件,怎么来确定这一主题呢?首先要了解这一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由教材可知这一课的前一课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讲述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和领导革命活动,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推向高潮。而这一课的后一课是《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讲述了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因此从整课来看,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个历史事件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反映革命形势的成熟。这样我们便找到了这些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合点,因而也就确定了这一节课的主题:革命形势日趋成熟,进而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第二种情形则是要求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作适当调整乃至重新组编,以形成新的课堂教学主题,这种调整有时只是个别教学内容的移位。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树立历史教育素质观,努力探索将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的教学方法,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必须把握好教学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多规格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舒佰敏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普安县第二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梳理一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辉煌的5000年文明史结合,漫步华夏文明的长廊,领略祖国文明的灿烂历史,在历史的光照下,燃起爱国激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二是,将爱国主义与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历史事实的比较中,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圆梦中华”的历史事实,从而奠定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不变信念;三是将爱国主义与当前进行的改革开放教育结合起来,在几千年发展与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对比中,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至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加投身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力量;四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在纵览世界风云的视野里,在中西文明和中西现状的比较里,清楚认识我国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教育、科技等国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而是脚踏实地投入改造我们这个民族,强大我们祖国的历史洪流。五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自身成才教育结合,激发青少年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肩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六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乡土教育结合起来,培养青少年的“家园情”“故土情”。我教书的丹凤县隶属商洛市,有几千年悠久文明史,是秦朝商鞅的封地和四皓隐居之处,蕴含着丰厚的乡土教育素材,课堂上讲到秦朝历史时,结合乡土教育,确实给孩子们注入热爱家乡的激情,点燃了内心的自豪感。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拓宽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挖掘史料,以事实说话,渗透教育内容。日本极左派肆意涂抹侵华历史,掩盖南京大屠杀事实,课堂上我们利用图片,视频,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历史钉在耻辱柱上;二是以爱国主义典型人物业绩,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座座丰碑,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吟诵中,追逐屈原爱国魂,在“精忠报国”的墨迹里,感受岳飞母亲的教诲,在虎门硝烟的壮举里,领略林则徐抗击帝国主义的琳琳傲骨。三是在思想文化巨人身上,找到民族振兴的智慧和方向,学孔子,献身教育,改造社会,诲人不倦;学司马迁,身残志坚,发愤图强;学毕升,在社会实践中勇于创新,贡献人类;学张衡,在勤奋钻研和思索中,创造属于世界的文明;在孙子、孔明的智慧里学习文韬武略。四是在中国文明史科技史的学习中,既找到民族自豪感,又形成历史的紧迫感;既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又要形成发奋成才的动力。五是历史教师自身要做一个爱国主义的传承者,既授业解惑,还得传道,身正为范,影响和感染学生。六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生动鲜活的视频素材,发挥网络信息优势,给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鲜活教材,也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减少空洞的说教。七是开展多样化的历史教育课外活动,板报,网站,兴趣小组,故事会,演讲会,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学习等,都要渗入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八是利用国家节假日,提倡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革命圣地,在祖国大好河山和革命基地里培养爱国热情;九是,请老革命前辈做主题报告;十是调动家长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历史教学始终,让学生长成一颗“中国心”不管走到何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在心中;让他铸成一个“中国魂”,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永远不会忘记祖国不会背叛国家出卖国家利益;让他走一条“中国路”,在乱花迷眼的尘世,选择中国方向,从而不会迷失道路,不会远离轨道;让他成为一个“中国人”,把青春和热血献身祖国,献身人民,创造社会,创造未来。

作者:李安文 单位:陕西省丹凤县茶坊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历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一、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方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历史课堂开始时为学生带来一个精彩的开场白,自然会起到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西学东渐”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各个社会阶层是如何寻求强国之路的,进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心与民族使命感;又如在讲授屈原时我们可以从端午节这一民族习俗引入,让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心情。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能够为教师所用,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近代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为何中国屡遭列强欺凌?就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贫穷落后。如此学生不仅可以明理,又能激情,让学生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国富民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帮助他们在潜意识中树立为祖国前途而奋斗的决心。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当今世界,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一些热点或焦点事件,而在现实社会中的这些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我们基本上都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追本溯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这些热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如可以在升旗仪式或主题班会的时间来结合这些热点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以历史的眼光来理解这些事件,来更清楚地认识现实并进行反思。又如遇到历史上的一些纪念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学校附近的纪念馆进行参观,在参观的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些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组队来组织一些主题性的爱国主义活动,如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或让学生自己编剧重演重要历史事件等。学生们在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历史并思考历史,在有效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爱国主义教育都应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进步的精神力量。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要避免存在片面性,不仅要向学生宣扬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还必须让他们了解民族振兴的紧迫任务;不仅要反对崇洋媚外,同时还应反对故步自封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博大胸怀,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持之以恒地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作者:张树艳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高中历史现代教育论文

一、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容易出现重机器轻教师和忽略

传统教学手段的问题。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普遍运用,是借助于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手段的,一些新型的设备必然会被运用,而由于这种现代教育手段非常受学生欢迎,因此教师还有学校的领导必然会更加重视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基本价值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在现代教育手段的影响下,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弱,这对于教师正常价值的实现是不利的。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转变思维,提升教师素养。在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中,要着重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历史教师要善于解读课标和考纲,给学生的常规认识带来一种与众不同之感,而且要更深化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维,以便更好的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历史教师要做到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提供更多的可能。比如在讲解《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武林外传》吕秀才与姬无命关于‘我是谁’的对话,导入世界与人,本我与自我的关系。然而如果对课标内容没有深入解读的话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看的只是一个自杀式的笑话而不能真正与本课中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与苏格拉底的思想“认识自己”相吻合。因此只有深入解读课标与教师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适度运用于还原历史,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是有迹可循,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很好的还原历史的真实情景,给学生展现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事件。而历史的还原,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要进行无目的的还原历史,要注重在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前期下,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结合,然后再进行还原。比如说在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要突出这节教材的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而对于过程中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教师可以适度截取有用的视频资源适度的还原这些战争,以更好的给学生展现人们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和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学校须更新教学评价,特别是听评课上应全面看待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学校的教学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与时代的发展相贴合,让学校的发展更能够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学校的综合实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要做好教学评价的更新,让评价机制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的需要。而不能唯一至上原则,这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有效化。综上所述,现阶段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因此,要不断的采取措施,更好的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效果。

作者:陈文彬 单位: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历史教学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一、寓教于情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中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邓小平同志曾对我国现阶段的爱国主义特征作了精辟概括:“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就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建设祖国,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用历史教学发展的眼光,重视发挥情感在学生思维、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用真实、纯朴的情感感染、陶冶学生,要以满腔的爱国主义之情,爱憎分明地讲述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如:在讲义和团运动时,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1900年,北京城内贴满“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反帝传单。爱国群众高呼:“拼将十万头颅血,誓将乾坤力挽回。”“头可断,血可流,不驱虎豹战乱不休”等豪言壮语;在落垡、廊坊大败侵略者,使之狼狈逃窜。在讲述义和团占领天津,使外国公使龟缩在使馆和教堂里不敢出来的情节时,教师以特有的感情,特有的眼神,激昂的语调,深深地感染学生,使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又如教师讲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我国领土里,边指挂图,边讲区域范围及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霸占我国东北、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相当于十一个浙江省的大小。学生听后对沙俄强盗行径的气愤之情必然会油然而生。义和团的壮举为的是祖国不受侵略,学生的气愤之情是爱国情怀的自主流露,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二、寓教于课外活动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应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历史教材(尤其是乡土教材),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兴趣,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历史教师可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秋游、扫墓活动,以及英烈事迹座谈会,参观展览、瞻仰遗像、凭吊忠魂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亦可配合形势推荐并组织观看教育性、艺术性强的影视片,如《甲午风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开国大典》、《大决战》、《》、《焦裕禄》等等,然后展开影评活动,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不断深化。另外,还可组织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读历史小说,讲革命故事,开主题班会,还可举办历史人物画像展览、知识竞赛和抢答评比等学生喜爱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了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贯穿了具体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三、让学生触摸与感悟历史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顺应形势、结合现实、联系实际,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使爱国主义教育富有时代感,使学生富有使命感。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历史不仅仅只代表过去,历史是凝固的现实,而现实是流动着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融入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凭借历史来追求现实或未来的答案。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香港回归”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澳门的问题、展望台湾的问题。再如,我们还可结合教材,让学生搜集信息,证实“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决定的。历史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使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课教学的始终。

作者:陈连军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新河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历史之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一、爱国是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

那么对中学生而言,爱国更主要的体现在道德规范上,我们把规范的道德情感表现出来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爱国并不完全对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于中学生而言更主要的是从自身的现状出发,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充分的去探讨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从中去了解和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感,融入其中,把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在校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融入到祖国的未来发展中,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是我们中学生的未来。也要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弄清爱国主义的政治原则,知道怎么去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爱国主义的政治原则就是规范的道德行为,为祖国贡献力量、对民族、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学生不但要明白爱国的准则,更应在我们的言行中恪守且是坚定不移。

二、爱国主义是情感和行为的统一

情感实质上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而爱国情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的心理反应。作为一名中学生的爱国情感主要产生在对祖国的了解上,所以作为历史老师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不是只是挂在口头上,而是要让学去了解我们祖国的发展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辛酸经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历史的发展为背景,更多的去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人物,这样才可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历史,培养其爱国情感,这种情感一但形成,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必将高涨并且稳定的发展,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发发展而努力的学习。爱国的行为对我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更主要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因此爱国行为有很大道德意义。于是我们要引领学生爱国并不是表现在我们的豪言壮语上,而更应该在表现在我们的每天的行动中,我们中学生就要用高标准道德行为来规范自己,去帮助身边的人,用最大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自觉的把自己融入到我国的发展中,以便将来更好的报答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主义既是一项道德规范,也是一项政治原则,它体现着个人对国家的道德关系,即个人对生养自己、保护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思想感情,以及对祖国应尽义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爱国的集中表现就是把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奉献给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把我们祖国的更加富裕、文明、强大,做出我们的不懈努力。所以说,爱国主义即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行为,是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总之,通过历史教学,我们要正确引领学生去了解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我们祖国的的经济发展等。正确看待我们的祖国,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我们的聪明才智,提升我们的创造力,以便为我们将来去更好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作者:母铁梅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镇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外国教育传播与历史回顾简述

作者:金泽 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战后成长时期(1946—1957)[3]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数百万在国外战斗的男女战士返回国内。电影和其它视听媒介在快速大规模的职业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团体对利用新技术的狂热则更加高涨。除了提高学习质量的旧提法之外,他们提出了高效完成任务的新提法。他们在职业与学会中的出现,为加速变革步伐提供了巨大能量。DVI有了固定工作人员,学会的名称改为视听教学部(DepartmentofAudio-VisualInstruction缩写为DAVI),建立了学会的工作制度及组织架构,重申了学会的宗旨:更好,更高效地学习。1946年,EdgarDale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他的“锥形物体验”(ConeofExperience)不仅提供了对各种方法与媒介分类的框架,而且也提供了对媒介如何适合教育事业的一个理论解释。1952年,DAVI会议中加入了商业展览项目,参展商数字逐年增加,成为学会主要收入流。这期间学会注重领导团队的建设,专门组织会议商定未来的领袖,并为他们提供开发领导力技能的场所(TheOkobojiConference)。1953年,DAVI出版刊物的梦想变成现实,出版了创刊号《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CommunicationReview缩写为AVCR),主编及顾问都是这一领域很有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中的每个人的文章都是原创且对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内容在90年代被大量引用。随着新的现代学校带来的现代技术,新的硬件与材料的使用,现代教室前后安装了电出口、固定的投影屏幕及百叶窗,对技术与教学法支持的问题出现了,正是这种职业的增长为DAVI新会员提供了新鲜血液。至50年后期,变革的步伐加快,电视快速成长代替了无线电,成为主要的室内娱乐媒体。至1956年,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三个全国网络(CBS、NBC和ABC)以彩色图像播出。然而,DAVI在电视方面的作用变成了“消费者”。联邦帮助繁荣时期(1958—1970)[4]这一时期美国加强了教育技术推广使用的立法工作。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案(NDEA)规定,提供设备、材料、研究及大学奖学金等资金,以改善国家在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方面的竞争力。法案中许多部分具体提到了无线电、电视、电影和视听媒体。1965年约翰逊总统(LyndonJohnson)的初级与中级教育法案,规定联邦资金大量输入公立教育,迎来了视听领域及DAVI快速发展的岁月。随着学校与大学购买了更多的AV设备与材料,他们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员管理并推广其使用。为此,诞生了成千上万个工作,许多工作人员加入了DAVI协会。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技术研究工作。1954年,B.F.Skinner展示了他的第一个基于操作条件原理的教学机。1968年,B.F.Skinner描述了他的项目教学的观点———学习技术的应用,这样“教学技术”才广为人知。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技术开发项目(TDP),该项目由美国教育办公室以NDEA第七款的名义提供经费。JamesD.Finn是主要研究者,在南加州大学进行,其它工作人员在NEA华盛顿总部工作,这一宏大项目主要是探索新技术的影响。开展了教学媒体学习工作(JIMS),由C.JamesWallington领导的办公室实施。研究人员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人员,他们都能客观地在不同责任层面定义与工作有关的任务与职责。这些数据于1971年出版(FinalReport,JobsinInstructionalMediaStudy),对于后来努力建立专业标准与定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学会的名称确定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即AnnaL.Hyer。1958年AnnaL.Hyer被任命为新的执行秘书,她拥有印弟安大学(IndianUniversity)视听教育博士学位。她是第一个指出教育媒体真正价值的人之一,她认为:教育媒介具有在系统层面改革组织结构的能力,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建立在学校管理者领域基础上的,而不是教师。独立与分散时期(1971—1982)[5]这一时期,AECT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一个“雨伞”型组织,包含一些半自治的部门及自治的全国附属机构。

新的盒式磁带技术的出现,对AV中心制作室构成了挑战,电影资料馆的衰落,教育电影的销售也下降,威胁了一些制作与销售教育电影资料的公司的生存。学校AV管理工作岗位数下降,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设备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便于携带,越来越可靠。运送与支起设备不需要多少体力与技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60年代联邦对教育媒体的大力支持之后,70年代初期全国大萧条导致联邦与州教育资金的强制削减。这些预算的减少迫使学校管理者做出艰难抉择,许多学校与学区AV岗位减掉了,削弱了协会的基础。1988年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对专业标准的修订,接触信息成为关键概念,但学校图书管理员的作用再次扩展为包括三方面:信息专家,教师,教学顾问。这些作用的变化,尽管也许不可减免,但是合为一个岗位类别,即学校AV主任,它构成了AECT的优秀组成。这一时期也对学会的期刊进行了改造,1980年,令人尊敬的《视听教学》(AudiovisualInstruction)被重新改为《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alInnovator),它尽力反映教学技术运动的较大事件,这对潜在预订者的广大市场具有吸引力。为了吸引会员、不动产的保值增值与合理避税,筹集资金,1972年董事会建立了ECT基金。这一时期学会的最重要工作是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用1972年定义代替1963年的定义,1977年又提出了新的教育技术定义,使得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不断加深。计算机影响及缩小时期(1983—1999)[6]这一时期,在IMB及苹果个人计算机大量引入市场所掀起的个人计算机革命浪潮冲击下,教育技术界出现了一种趋势,即数字化所有的视听设备。1983年,新奥尔良大会决定与NAVA(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Indus-triesAssociation,Inc.缩写为ICIA)合作,参加NAVA的行业展INFOCOMM。LynGubser作为常务董事与TechNet公司合作,改革刊物《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Innovator),打算刊登对政策决定者有兴趣的文章,让人们知道这是官方对技术问题的声音;改革出版项目,放弃过时的术语,试验新的工作内容;开展录像带生产与分销项目;恢复早些年扔掉的政府相关项目;改进与会员的交流,包括时事通讯ACCESS。在新主席KylePeck的领导下,重新定位与思考了总部办公室工作,决定搬出高租金的、从成立以来就是AECT的家———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继续出版《技术趋势》(TechTrend)。至20世纪末,AECT发生重大变化,唯一保持不变的是其宗旨,即通过使用当时最好的技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学习。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及当时意识形态状况。经济环境好,政府可以拿出更好的资金投入公共教育,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教育。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当时的可以用于教育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意识形态决定了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就履行“更好、更高效地学习”的使命,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社会需求增大,政府投入增加,它就发展加快。反之,则迫使它改革组织结构、削减工作人员、控制财政支出。另外,它的领导机构董事会的管理理念也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每当协会遇到危机时,董事会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协会渡过难关。国家立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美国在前苏联发射卫星的刺激下,提出了国防教育法案(NDEA),法案规定国家要提供设备、材料、研究及大学奖学金等资金,以改善国家在数学、科学和现代外语方面的竞争力。法案中许多部分具体提到了无线电、电视、电影和视听媒体。政府以法案的形式向公立教育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地推动了DAVI工作的发展。另一个法案是1965年约翰逊(LyndonJohnson)总统的初级与中级教育法案。这个法案尽管没有以教育媒体为重点,但却要求联邦在州教育部与地方学校层面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公立教育。随着这些联邦法律的实施,视听领域及DAVI得以快速发展。定义与标准的确定对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定义与标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非常重视这一工作。1946年EdgarDale撰写并出版了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有重要影响的书《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MethodsinTeaching)。1963年,协会确认“视听传播”(AudiovisualCommunication)的定义为这一领域的优秀概念,定义为“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设计与使用”。编辑出版了教学技术术语标准辞典。1972年,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DonaldP.Ely主持下,公布了一个新定义,取代了1963年定义。1975年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出了一本169页的书,《教育技术定义(1977)》,对教育技术又重新作了定义。ACTE的功能发挥充分一是为会员服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成立时起就着眼于会员服务,通过会议、创办刊物等学术交流活动,凝聚会员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会员进入这一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与其它协会合作或单独与展商合作,宣传先进技术并实现协会收入平衡。重视会员领导力培养,为协会领导机构培养后辈力量。二是开展学术研究。刊物是会员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53年出版创刊号《视听传播评论》(Audio-VisualCommunicationReview)。1956年,出版了另一本刊物《视听教学》(Audio-VisualInstruction),这个名字用到了1980。从1980年开始,协会出版了至少两个刊物,一本是学术性季刊,另一本是基于实践的月刊。1971年出版了《最后的报告,教学媒体研究工作》(FinalReport,JobsinInstructionalMediaStudy)。1978年,协会开始创办一本新刊物《教学开发学报》(JournalofInstructionDevelopment缩写为JID)。1980年《视听教学》被重新改为《教学创新者》(InstructionInnovator),以尽可能反映教学技术活动中的重大事件。

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在发生不断的变化1923年,大发明家ThomasEdison重申一个早期的预言,电影(motionpicture)会代替书籍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介,这一转变需要20年。可是他的预言没有实现。人们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人们发现教学必须借助于生动的经验及丰富的图像展示,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学校历来是新技术的追随者,对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始终给予极大的热情。30年代DVI的工作重点是使用媒体进行教师培训,帮助他们整合课程中的资料。这项工作的发展演变成这一领域专业人员的出现,这些专业人员反过来成为DVI的主要支持者。新技术的出现有力地推动教学技术的改进,同时也淘汰了落后企业。1954年,开始关注如何利用电视进行教学,此前,关注较多的是无线电。尽管电视发展很快,而DAVI对电视的影响却停留在“消费者”的层面。1958年AnnaL.Hyer首次指出:“教育媒体具有在系统层面改革组织结构的能力,教育技术的未来是建立在学校管理者层面之上,而不是教师”。另外,技术进步也导致协会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1923年成立至1973年,协会的组成中初等教育人员占有一定的比例。至1999年晚些时候,教授与研究生的组成为60%,而学校媒体专家(建筑、学区及区域)组成约为30%。以上事实再一次诠释了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入。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实践证明,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及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次大战后,大批将士从国外战场返回美国,他们需要接受培训,以谋求新的职业。教育技术在大规模培训方面大显身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DVI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

历史教育论文:初中历史课堂感恩教育论文

一、把历史和情境教育相结合

历史课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科目中不能比拟的,所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要懂得创新。最显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记住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老师讲完一堂课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谈一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哪些人或者哪些事对自己触动较大,如果你是这个事件的重要人物你会怎么做,可以让多个学生谈一谈,不但可以让学生学到前人的经验,精神,更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想,把自己的情感和历史相融合,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懂得什么是良好的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教会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加入情感教育,就让历史失去了色彩。对于知识,教师可以传授,但是对于感情,却是学生自己慢慢培养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光靠学生的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算把情景教育引用到历史课堂来也不是一定会起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来活跃课堂气氛,能让人心有所触动的必定是情感,所以历史不应该只是知识教育,而更多的是精神教育。一个只有知识而没有精神的人是不健全的。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应该为以前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树立爱国情感,把历史发扬光大。

二、通过历史确定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要从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传递正能量的意义。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传承一些优良传统,如何继承我国的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历史都具备真实性,所以更具有教育意义。像有些惨痛的历史教训,例如日本侵华战争,对于这样的灾难我们很痛心,我们要正视历史,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现在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不让类似的惨痛教育再发生。通过历史课我们也可以结合当今现状让学生讨论一下,比如说钓鱼岛事件,学生可以结合教科书来分析一下我国与日本目前的现状,如何让祖国更加强大,树立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知道一个团结的民族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一些真实的实例教会我们要拥有正义的、顽强的精神,教师要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能触动学生的自豪感。也为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做好了铺垫。

三、总结

教师应该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如何更好的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性的意义。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以外的历史书籍,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历史知识,不要再把只是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更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把古人留下来的遗产发扬光大,同时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作者:张芳梅王宏波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高中历史课程人文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向个性化、人文化进行转变,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生活素质。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容易产生心智上的困扰,而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以和谐的价值观念看待问题,因此在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丰富,也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具有引导作用,能够启发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思考,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并建立符合社会建设目标的价值观。

一、建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要实现有效的人文教育,首先要根据教育的形式和特点确立课程教育的目标,将教育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完善课程教育的内容,并向着既定目标的方向进行课程的深化和扩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高中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安排和讲解,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情感体验课程,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在构建整体教学指引目标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定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并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课程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为目标,完善日常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环节。历史是具有人文特色的课程,在历史事件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加入提问等形式的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完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历史事件可以作为当代人行事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引导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讲述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己的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以此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的提升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

二、提升教学素养,建立完善教学体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完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高效沟通的主要承担者。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历史教学,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教师还要在课堂内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仅提升专业知识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文教育深化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教学的素质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工作内外积累历史知识,并丰富历史文化体系,构建历史事件的时间体系,并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思路,减轻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负担。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在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持久的爱国情感,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历史事件可以提供许多真理性的结论和实践依据,历史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的新闻,为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深化学生的印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情感体验。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人文教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出现的新型教学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意识。为提高学生对课程改善和创新的兴趣,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渡,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高中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各种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的建设人才。完善人文教育,就要适应这一目标,从具体的体验环节中使学生感受到素养的提升和意识大改善,实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人文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因此,人文教育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的具体实践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交流或情景模拟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行感受课程中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并将道德素质的提升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交流媒介与学生展开广泛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学生的心理波动进行引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高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所授课程的人文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人文情感体验,感受人文教育的魅力。人文教育的深化开展需要教师为课程建立适当的目标,并以目标为主要依据进行课前准备,制定课程规划,为每一节课中的深化讲解和知识拓展准备充足的材料。

作者:宋金丽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以新教程改革后“价值观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备受重视为背景,分析当前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存在的不受重视、内容空洞和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找准价值观教育切入点、教学形式多样化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对策,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情色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初中历史学科人文教育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育是高中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笔者结合历史教学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人文教育实施策略,为广大同仁提高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历史教学指明方向,力求找回历史教育失落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人文教育;课堂教学;人文情怀;策略研究

历史教育天生具备过往性传承性和人文性,它紧密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个公民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历史教学则是培养人文情怀的主要渠道。而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却忽略了人文性教育,片面追求知识传输和应试教育,让历史课堂成为考试的“演兵场”,严重制约着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进程。过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网络时代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尽管实施了好多年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建构”的教学目标没有到很好落实。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将历史课程向情感性、自主性、人文性转变,以切实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挖掘学科优势,落实人文教育

历史是过往的事实,是人类进步的脚印,更是文化的遗产。历史学科自身丰富的人文元素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天然素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天然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人格品质。比如,利用历史事件我们可以领略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物魅力,不仅理解屈原的“以身报国”的忠孝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也能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进取精神等等,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关注专业成长,促进人文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非常巨大。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地进行历史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要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为己所用,用自己的“一桶水”滋润学生的“一碗水”,用自己的独特人文个性和良好师德素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比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熟练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剪辑影片《林则徐》的精彩片段,配合相关图片等,形成多媒体课件,再配上音乐插曲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并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解读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平等外交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的史实,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弱国无外交”的无奈,进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

三、激发参与意识,创新人文教育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历史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好学习主体的生本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成长需求,使之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并真正构建好新型师生关系。如在教授《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教材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初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知识。新授过程中,我们利用课件将有关资本积累和社会变化的重大政策、发展状态和改革措施列成表格加以展示,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模拟演讲和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觉地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种深厚而高尚的情感。

四、整合教学内容,强化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最忌讳的做法就是照本宣科,那样的教学没有毫无吸引力,更不谈人文教育效果了。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整合知识元素就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强化人文教育的首选做法。由于历史知识点散乱地编排在不同单元中,学生难以形成整体感受,把握不住重难点,人文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差,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取舍整合,按照不同的主题和中心进行归类、切割、链接,体现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层级感,便于学生轻松习得。例如,教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教师应该围绕“革命道路探索”教学主线,将“秋收起义、文家市起义、三湾改编、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和要点群进行展示,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轻松形成理性认识,并正确评价工农武装割据的作用,进而感知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其内涵和形成原因,提升自己对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从四个方面开展历史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升华。真正把《课标》的三维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光添彩。

作者:佘虹德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教育论文: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的千变万化,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脆弱多变,一些学生中出现了对自己的理想、前途、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困惑,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在道德上的失衡等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挫折;自尊;自信;民主和谐;氛围;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一、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1.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教导学生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不要颓废。如巴尔扎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拿破仑“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先秦诗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耐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勇敢地去战胜挫折。2.鼓励、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课堂提问要尽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回答正确的,固然要表扬;回答错误的,先热情表扬他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再善意地指出错误之处;回答不出来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顺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语温暖,多用鼓励性语言,如“每天清晨醒来,对自己说我很棒!”“人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逆境中求生存”等,给学生以信息和希望。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侮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无助,让学生缺乏更多的动力去学习,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上和课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正面表扬,老师的鼓励往往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最主要的来源。

二、历史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老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当学生课上开小差,注意力不专心时,老师宽容、慈祥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灌输式教育,多设置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日臻完备,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应当广泛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让历史“重演”,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性认识,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在讲美苏争锋和当代国际局势变化时,为使历史知识更贴近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可以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让学生讨论中国在当今世界局势中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历史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疏导,即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心理,防止学生产生偏激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面对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压抑。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倾听、心理测试等方式,先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所在,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

作者:孙洁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

历史教育论文:初中历史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方向。为此,在初中历史课教学做了一些尝试,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繁荣。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等方面看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他们身体和心理等素质的高低,影响他们将来的升学、就业,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在初中阶段抓好他们身体、心理为主的素质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创造条件。初中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要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并且有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有一定文化知识青少年。这是初中阶段学校的任务和学生接受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就必须围绕这个重点进行,把它作为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抓好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初中历史课教学要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作出应有的努力,要培养学生逐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爱国志士、仁人志士、科学家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把历史上先进人物的精神应用到现实。通过教学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树立自己将是社会的一员,自己与社会和国家、民族的荣辱相关,要为社会、国家、民族负责和作出应有贡献的思想;树立个人的价值与社会、国家、民族密切相关,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国家、民族,实现个人价值不得违背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其他人的利益;树立热爱学校、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社会的思想。初中阶段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颖,他们乐于接受新知识。初中历史课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和引导学生懂得一些道理,明白自己怎样处理好与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明白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人。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爱国志士、科学家等史实,利用课堂内外的各种条件和设施把简单的、纯粹的思想道德教育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教学、参观、访问等形式。初中阶段是中学的第一阶段,初中历史课教学要特别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影响极大,并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莎士比亚说过“美好的习惯愈多,则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诱的力量愈强。”初中阶段的行为习惯教育应着重抓好这几方面: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处理好课堂内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处理好认真、努力学习与取得较好成绩的关系,处理好学习与认真、积极思考的关系,处理好与学校荣辱的关系,处理好与学校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他们懂得并争取做到:上课时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不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在课堂上认真、积极、主动配合老师抓好学习,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的言行决不能在课堂上发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维护学校的尊严、荣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热爱、尊重学校的每位教职工,搞好与其他年级同学的关系。在学习上要有拼搏精神,要有非把学习搞好不停止的精神,要积极向上,时刻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独立完成自己学习任务,不依赖于他人;学习上经过努力而不能解答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但不能抄写、偷窃他人成果。

二、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要通过初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历史常识,对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优秀的优秀历史传统。初中历史课要参加毕业考试、升学考试,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和该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抓好初中历史课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初中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历史课有自身的特点:课时少、理论性强。还由于一些习惯的影响和旧观念,认为该学科是副科,甚至认为不开设该学科;认为像这种副科到考前突击、背一背就可以了。还因为有些教师的观念陈旧、教法陈旧,甚至单纯的说教,为初中历史课增加不少障碍,甚至造成一些师生一提到该学科就会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感兴趣的现象。初中历史课的教师观念要更新,要加强学习,要吸收、学习新的知识、方法,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的做法。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场所,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技巧,让学生逐渐学会自己主动、积极去学习,会学习。学会怎样听课,怎样看书,怎样预习,怎样复习。学会看书后要思考书中的知识,书中向我们传递什么精神。学会做完练习后要思考练习题检查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在考试中可能会以什么题型出现。学会复习后自己要检查复习效果,头脑中对所复习的知识是不是清晰,所复习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思考所复习的知识在各种考试中有哪些题型出现。初中历史课的教师要在教改上下工夫,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像学生单纯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主宰自己言行的特点,可以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标、目的、要求,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严格把关。初中历史课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趣味,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课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反对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替频繁的时代,不能采用“愚民政策”,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例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服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请一些专家、劳模和有突出贡献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等介绍他们的人生经历、感觉,为广大的学生起言传身教和抛砖引玉的作用。利用一切机会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矿企业去实地参观访问,让学生体会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体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会劳动者的伟大和劳动的无上光荣。让学生为烈士陵园、英雄人物扫墓,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在必要时应该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让学生去旁听一些法院审判案件,增加法律知识的直观效果和理解。让学生看一些科教、科普、爱国主义等题材的电影、电视,既可以学习一些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课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如,开展爱国历史人物知识竞;让学生讲历史故事,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思考、理解知识,学习运用相关知识解答各种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相关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以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活跃起来、行动起来,一定要让学生的手、眼、脑、耳等器官同时配合、一起行动。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读书法,让学生自己去读读书,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运用相关教法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单一、沉闷、枯燥,力争事半功倍。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

初中学生将来是社会的主人、国家的栋梁,初中历史课教师要把他们引导到对国家、民族、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们要进行相应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利用课堂和其他场所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宣传,让学生懂得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了解相关的民主法制知识。引导学生向先进历史人物一样从小就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学会“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初中历史课教师通过相关的教育教学,让学生对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明白我国的大政方针。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懂得什么样的话可以说,什么行为可以做。懂得用法律知识武装自己,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维护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培养学生养成嫉恶如仇、从善如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制?懂得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其他个人的合法权利为前提。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时面临很多困难。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也要求我们初中历史课要向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等知识,我们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情绪发展特点等实际出发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新型中学生。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正常的心理对待学习、生活、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要让他们学会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生活,敢于面对社会。要帮助学生学会克服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升学焦虑等不良心理,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逐渐学会敢于面对挫折,要敢于面对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作者:孙兴才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三十二中小

历史教育论文:高中历史德育教育论文

一、情境体验法渗透德育教育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心去感知一些历史,逐渐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一些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古代的印刷术”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让学生都能够在动手制作中了解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认识。此外,也可以在历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体验。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整理一些历史素材,也是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例如,在探究“我可爱的家乡”这一章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下家乡的人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在“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渗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历史新课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新课改在关注政治史之外,也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经济史与文化史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能够显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说,在中国近代史当中,教师除了要讲到屈辱中的自强以及奋进中的爱国之情外,也要讲述一些文化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也能够在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这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关爱生态的讨论赛。_的就是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爱国的途径有很多种,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这样,学生既会主动学会生活,时刻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而且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学生要从细节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时刻提醒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其实一直都是在扮演着“保姆”的角色,大多数教师并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发展。教师要苞意识地为学生们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磨炼他们的意志、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熏陶,进而为实现优化德育渗透冃标奠定基础。

四、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学

开展德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想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就要在活动教学当中予以体现。比如,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精祌,这也是迸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问题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当中,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些历史人物体现出来的是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等等。”让学生们都能够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一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学着分析一些历史事件,这样一来,既能够团结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课堂讨论,既能够丰富教材的内容,促使其“活化”、“升华”,也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串联起来,把了解过去和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有机地融合起来,促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时代,以此来显现出历史课程的实用性与应用性。当前,新课改也在不断地推进,时代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节内容时,学生了解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的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触及到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残忍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与艰巨性。改革同时也是向旧时代、旧制度发出的祧战,因此,也一定会遇到各种阻力;汄识到改革的进步性,其中,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改革过程。随后,在组织学生加以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改革幵放的认识与理解。古人有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品格之于人,犹如芳香之于花。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周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做人”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所占据着很重要的份量,因此,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郭雯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乌兰察布集宁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