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3 08:55:19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重视史料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大量材料,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而不能撇开研究对象空发议论。孔子曾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恩格斯曾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傅斯年更是直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些都强调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学习历史。综合专家的研究,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历史教学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史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辨能力的提高;

4.能够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很多,根据英美学者的归纳,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1).展现叙述与证据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

2).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重复或摘要史料内容。

3).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

4).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

5).对同一历史事件之不同历史论述加以比较。

6).选出一个主题(如拿破仑的性格),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

7).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处理。比如:根据“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于之爵,重于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归纳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二、丰富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所谓历史想象,是将自己放入历史之中,进入历史的情况,进入历史的时间,进入历史的空间,然后由此想象当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历史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二是要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历史事件就像一个个点,是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而要形成完整的历史全貌,需要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个个点连起来,而我们构思所用以连接这些点的曲线却不止一条。可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象,只要合乎逻辑,都可以接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学了北京人以后,可以根据北京人居住的环境、使用的工具和生活规律等对北京人完整的一天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在历史空白处展开想象。那么在历史发展的延伸处展开想象指的又是什么呢?历史本身的发展是连贯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以后。当下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现在发展又将会把我们带往何方呢?就个人而言,现在所做的努力能够实现梦想吗?就国家而言,当前实行的制度政策会有怎样的前景呢?就社会而言,当下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未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认知到诠释。如讲“‘一国两制’的构想”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港澳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能否想象其发展趋势?五十年后,中国将会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翱翔。提高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只是赋予历史教学以生命的基本前提,目的是让学生克服历史认识上的“拿来主义”,根据自己的见解,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获得自己的历史认识,并且在重复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长、理解的深入和情感的升华。而现在认知到诠释初中历史教学很多都是失去灵魂或者说没有生命力的,失去学生包括教师对认知到诠释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缺乏历史理性的重建,留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可悲的是,这些数据还是含有不少水分,目的是趋向既有的理解和阐释。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历史教学者更需要有冲破牢笼的勇气和任重道远的担当。

作者:赵海明 单位:昆山市石浦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情境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独特的导课方式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花费心思创设一些新颖、独特的导课方式,或者另辟蹊径展开课文教学,往往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每节课开课前,花费一点点时间来设计一些新颖、灵活的导入方式,如古诗词引用、影视剧音乐播放以及历史小趣闻的介绍等,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三国鼎立》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前先循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不自觉地静下心来沉浸在这种深沉、豪迈的歌声中,用心感受三国争霸、烽火连天不休的场景,感受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如此引题,课堂教学效率会提升许多。

(二)演绎真实的历史情境角色

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须围绕学生来开展,才具有更为实际的教学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最好是能够创设一些具有团体性强,且趣味性浓的课堂情境教学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师生关系良好互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其学习能动性。例如,在讲到“官渡之战”“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短剧创作和表演,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并通过自身演绎亲自体验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为了能够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不同学生各自所长,教师要进行详细调查,然后从剧本台词创作、导演、表演、配乐、服饰妆容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做好合理安排,尽量囊括每一位学生。

(三)合理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广大初中历史师生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能够通过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提升教学整体有效性。例如,在讲解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适时地向学生展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史实插图、历史实物等直观资料,再配合自身讲解,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向学生们播放相关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真实再现历史史实,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有效开展历史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教师积极创设一些相关的课外教学活动,也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外在体现。因此,为了能够更为有效地加强学生们对于课本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熟练掌握,弥补实施课内情境教学的不足之处,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安排和开展一些相关性的历史课外活动,真正实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当中,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实感情,以此提高学生对课本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历史遗址、博物馆;邀请有名的革命前辈做演讲报告;组织安排学生自行编演历史短剧或者撰写历史小论文;定期举办校园历史画作、手抄报评比等,让学生再次“重游”历史等等,对于间接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情境教学模式的合理创建,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其全方位发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韦新华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潘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历史故事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发生的,对于故事的结局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推测。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述,伴随故事的发展总结一些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再以个人的情感看待历史事件,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本质,归纳出历史教训然后从中受到启发。

二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1.故事选取原则

首先要有真实性。一旦讲述的故事与史料记载相违背,之后让学生了解到了就会对学生的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保障故事的真实性,在故事的选择上要符合史实,不能随意虚构,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其次就是趣味性。故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故事本身就必须足够有趣,情节上要生动,内容要有新鲜感。再次就是可以结合现实,在历史教学中不一定就是用历史故事来谈论历史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来指导现实生活,在故事选择上尽量和现实有所衔接。最后就是具有针对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的选择上要和课程内容有很大关联,故事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义和思维能力。

2.融入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不要直接进入主题,首先可以运用关于本节课程内容的历史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历史教学中如果导入环节非常的出彩,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说是整堂历史课程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导入环节,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历史故事,为教学内容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使之能够沿着故事的脉络对有关的史实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在接受老师讲的史实时也能够集中精神,将导学故事和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唐朝安史之乱这一课程时,由于安史之乱原因有很多种,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加强学生的印象。其中一点原因是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统治腐败,里面有一重要人物就是杨贵妃,教师可以利用杨贵妃的故事来导入安史之乱的教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写唐玄宗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千里迢迢把荔枝送到宫中。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导入课堂主要内容,学生在故事中进入到教学主体,让学生容易理解。

3.在课程中合理地插入有趣的故事

为保障学生的听课状态一直保持兴奋和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老师在教学中间要适当地插入和内容相关并且富含趣味的故事。比如在讲述东汉历史时可以讲述华佗的事迹。在学习楚汉之争时可以穿插鸿门宴的故事,在讲解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时可以给学生讲司马迁在忍受宫刑之后还能创作出《史记》的伟大精神。在课堂中插入历史故事,不仅能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教学的目的。

4.在课末插入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要结束的时候讲一个故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知识有自己的看法和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虽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最后商鞅还是遭受车裂之刑。很多学生不免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学生对商鞅变法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老师在课末给学生讲述商鞅被秦王追杀的故事:商鞅在逃跑的时候要入住客栈时,客栈老板用商鞅制定法令拒绝了它的要求。让学生理解商鞅就算被杀害了,但是变法没有停止,已经在发挥它的作用了。

三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故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现在的教学方式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将故事作为载体传递历史知识,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作者:鄂玉珍 单位:内蒙古莫旗达斡尔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资源利用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资源在使用时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让学生带着悬念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给学生看历史资源时,往往只注意到想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却没有注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教师可以试想自己看一本小说时,如果这本小说是平铺直叙地写到最后,教师也只会草草地浏览这个故事;然而如果这个故事的悬念性很强,内容环环相扣时,人们就会被故事吸引,愿意从故事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结局。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保持有同样的心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看历史资源时,也要留有悬念让学生思考。比如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如果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铜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没有留悬念,学生就会把它当故事看。然而,教师如果换一个策略,给学生播放一段春秋时代战场上使用的剑,又播放一段日本刀的锻造片断。在学生对这个知识产生好奇时,教师告诉学生,过去在战场上,人们发现青铜器很软,通过不断的尝试来提锻造技巧,中国人发现了铸剑的方法。日本人学习了中国的铸剑术加以改良,这种技术成为它们打造日本刀技术的基础。然而,在飞鸟时代后期这种炼刀术失传了,而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铸剑术精髓也失传了。这造成了时代越靠后,中国和日本的锻造刀剑的技术越来越差。它们为什么会失传呢?教师勾起了学生心中的悬念,学生很想知道是否通过了解历史的碎片可以恢复远古时期的炼剑技巧。这种悬念促使学生愿意自主接触青铜器知识,完成历史学习。

(二)让学生带着思维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会发现学生常常接触这些错误的历史资料,然而教师的时间有限,不能阻止学生去阅读一些错误的资源,如何让学生挑选正确的历史资源成为部分教师头痛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教师与其让学生分辨什么是好的历史资源,不如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如果学生能自主思辨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他们就会客观地得出历史结论。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除了会阅读课本以外,还喜欢看目前非常流行的历史资料《明朝那些事儿》,然而这本书中有许多历史资源是未经过严谨考证的。教师与其让学生不要阅读这本书,不如引导学生同时看黄仁宇的作品《万历十五年》,由于这两本书讲的是几乎同一时代的事,它们讲述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有重复性,学生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会很愿意看看《万历十五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两本书中的历史观点、历史事件讲述有出入时,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事件的。这时学生会发现学者会用严谨的历史文献举证自己的观点,而娱乐性的小说却是含糊带过自己说的历史事件。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就会自己自主辨析。

(三)让学生带着目的看历史资源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时,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参加实践时有可能会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习些什么,在参与实践时就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时,要强调实践的目的性。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写出博物馆中遗留的隋唐文化研究。学生由于抱着目的去参观博物馆,他们就会一边参观一边思考与研究相关的问题。

二、总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历史教学资源时,学生没有有效地利用历史资源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偏差,教师只有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资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管燕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多媒体辅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方便地讲解难点重点

如果没有以一定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规律的掌握是很困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而且由于没有具体历史内容的支撑,所记忆的历史知识也很快就将会被遗忘,这让重点难点的教与学都成为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历史知识进行动态演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苍白抽象为鲜活形象,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作用。比如关于《秦灭六国》这一节知识的学习时,就可以制作幻灯片,利用当时的疆域图,并辅以视频、文字等声光电效果,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的次序和过程以及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和思想(焚书坑儒)的统一过程,让学生对这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有更加深入、直观的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操,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苍白的文字及语言讲述,缺乏情境的渲染,学生很难理解历史背后的知识,难以对我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以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历史知识都难以全面掌握,更不要说通过历史学习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了。但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声光电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和复现历史情境,增强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的真实感,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举动以及重要的历史时刻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并受到伟大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在对历史的认同感中树立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有趣的视频、图片、声音、文字,既激活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学生,又通过对学生视听感官的多重刺激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调动更多不同功能脑细胞进行协同作战,在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问题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力促进了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势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并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全面展示一战前欧洲的经济社会现状,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之中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并进行关于战争、和平以及当前世界形势的开放式讨论,由于学生通过对两张图的深入对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对开放话题的讨论中也能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激烈的探讨,所阐述的意见和看法创新性、逻辑性都很强。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整合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为历史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对厘清历史脉络、简化教学难点、增加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应当重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融合和与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并注意提高课件制作的质量,避免本末倒置和主次不分,以此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刘桂英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情景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首先,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是以兴趣为主的,兴趣的激发才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因素。情景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现代视听工具,运用真实的情感、多变的场景以及精美的语言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情景教学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感同身受、独立总结的过程,一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放松性和积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内容的思维,在满足学生对历史好奇的基础上,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带来帮助。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素材塑造情景教学

1.诗词歌赋以现有的诗词作为情景教学的塑造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贞观之治》这一内容中,可以借鉴“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这一组诗句,用以描绘历史时期的繁荣盛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繁荣盛世的产生,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新课程中。

2.图像画册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画册与图片是非常多的,在生活总也有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彩图也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收集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画册,带到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更加直观。

3.现代多媒体第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可视性以及可触性,这种多元化形式构成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课件是能够呈献给学生立体形象的,所以这种课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从听觉以及视觉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够引发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第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结构是主讲、板书、教材、文字等;信息技术的主要结构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视频以及广播等,其中使用覆盖面最大的是计算机技术。但是每一种教学方式中都各自有长处和短处,因为历史事件教育课程的章节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学形式的表现也不尽相同,那么信息技术是不同被另外一个完全取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机融合,以此来弥补教学方法与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高校历史事件教学的效率。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是依托在教师主讲、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文字声音等基础上,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学生在这种单一的传输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现代媒体技术中融合了超文本、超媒体技术,所以给学生呈现的知识是以影音、图像、动态文字等形式的,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使信息量加大,同时学生接受方面不会有太大压力,能够创造仿真的情景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创设语言情感语境教师在历史课堂使用的语言语境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语言情感语境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以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语言组织,使课堂的语境更加丰富化,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建立表演情景教学模式初中学生的天气是活泼、机灵,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比较注重感性体验过程,并且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对历史事件中任务进行模仿,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表演当中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对于课程的教学进展也是一种推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使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强。

三、结论

当前,在新课程的推动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融合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较于传统形式的教育,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好的激发,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情景教学模式以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在教学模式当中,为了符合当下的教育制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景教学模式实施在课堂之中,虽然在初始阶段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但是经过教师的细心改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代的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颖而出,融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将当代的教育模式推进到实践中,使今后的历史教学更加灵活化。

作者:吕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进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凌辱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了解历史的真谛,就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夯实基础,是今后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作者:浦慧慧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初中历史与历史教学论文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思考知识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将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开展教学互动,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适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激发学生对古今中外时事政治的关注,并通过以古为鉴,指导个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2.创建特色教育环境

历史课是一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程,要求教学氛围具备多样的文化特质,在丰富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将历史教学灵活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中的空谈,更是与当今社会密切相连。此外,为了创建良好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师生以平等的关系来探讨历史,教师更需要科学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观点,创建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历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不需要数理化中的思维灵活度,没有语文、英语的口语操作性,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兴趣不高。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中单一而枯燥的“说—听—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维方式,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记录性的影像资料更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唤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等,直观地将那段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记忆放在学生眼前,这些资料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可能超过老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4.延伸和拓展教学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历史学科同样如此。人类长久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也将不断为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各种思考。因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育者将课堂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将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尝试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热点事件和话题,在学生中展开各种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剖析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探索能解决这些事件和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方式,将初中历史课堂延伸至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进一步走进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5.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改善教学手段,立足实践,全面扩展历史教学空间,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着力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周阳山单位:福建省惠安广海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历史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

重视不够,应付式的教学心态导致“高耗低效”。当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历史不是主科,没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努力程度。以笔者所任教的初级中学为例,在开展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和学生对上历史课都显得过于随意放松,或多或少地存在应付的心态。而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如《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步步惊心》《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以其直观形象的模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导致他们对历史文字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到历史教学,而目前很多历史剧虽然情节极具吸引力,但却随意改变史实、生编硬造,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有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竟然拿出电视剧中的情节反驳教学内容,而教师则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服学生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重视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高耗低效”。当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还沿袭传统模式,还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教师深怕讲得不够透彻深入,课堂教学基本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前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是什么?3.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样的?4.张骞出使西域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5.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哪些历史和现实意义?结果,教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开始分析讲解了。而教学内容有几个页面,看完一遍也要用些时间,又怎么能立即解决五个问题呢?于是,学生在没有通读文本的情况,只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根本没有自己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白劳累不说,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历史教学变得毫无生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流于形式,滥用讨论的课堂教学导致“高耗低效”。新时期倡导“探究与讨论”的教学理念,但有的教师却误解了这种理念,变成纯粹为了讨论而讨论,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搞得整节课热热闹闹的,根本谈不上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的质量也无从保证。如有的教师教学《和同为一家》一课,老师只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就提出了讨论题:如何认识“和同为一家”?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完全处于放任松散的状态,而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成为局外人。半节课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就布置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样一节历史课,如何谈得上有什么效果。缺乏指导,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高耗低效”。初中历史教学为何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主要反映在:一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学校每周只设置两节历史课,上课时间少,而在课外,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历史,所用的学习时间不多,加上兴趣不大,自然学习能力不强;二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因为历史教师普遍比较注重讲解传授,授给学生的是“鱼”,而不是“渔”,大多数学生只是用“记”和“背”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二、有效提高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对策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促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原有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是导入激趣。一节历史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要讲究导入艺术,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悬念导入,如学习《与同学们谈历史》这一课时,设疑导入:“同学们,在历史上,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引出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后,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视频导入,如在学习北宋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时,可播放一段清明上河图的视频,以生动形象的影像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古诗导入,如学习文天祥抗元的内容前,播放《过零丁洋》这首诗,用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是说图激趣。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借助插图讲解历史内容,能有效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述《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懂得改革的不容易,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驳倒了保守派,让秦孝公最终决定:“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绘声绘色地讲述配图,吸引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三是情境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触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教师可生动讲述“张骞带着100多人出发,被匈奴兵抓住拘押十几年,得以逃出并找到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从而由衷地生发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以突出学生为根本,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一要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二要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充分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学习个性,提高历史学习水平。

(三)以强化交流为纽带,促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教材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学习历史知识为目的、以历史教材为中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多维度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平等互动的学习交流。如请学生对“岳飞抗金”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金对南宋的骚扰,造成了南宋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岳飞抗金是正义的,阻挡了金军的进攻,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岳飞抗金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原因是维护了腐朽的南宋统治,阻碍了金灭南宋的步伐,使祖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如果南宋不战而降,金很快就会统一全国,这样就能避免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在学生激烈辩论之后,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快,学生形成了共识,归纳出“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师生在互动中充实了学习历史的体验,实现心灵的沟通和碰撞。

(四)以学法指导为基础,促使学生在注重方法中提高效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可见,“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教师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读物,并在学习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把握史实资料,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看法;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学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三是指导学生掌握必备的运用历史地图、收集史实途径等各种方法,把握历史学习重点,争取最大的学习实效。

作者:彭秀容单位:莲塘镇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学校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正是由于以上两种原因的合力导致部分学生慢慢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那么还怎样要求他学好呢?当然,不能否认历史教科书的枯燥与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的沧桑感,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难度,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下降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二、相应的对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学校要增强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从根本上重视历史教学,才能有一个推动历史教学发展的基石。首先学校要从课程安排上重视历史课的地位,给予历史足够的尊重与时间。其次就是要加强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比,加强对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以此来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多举行一些国学讲堂之类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2.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如今的教师应当广泛涉猎,加强对史料的研究,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会带给学生更丰富、更饱满的历史,才会使学生愿意学历史,喜欢学历史。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想、更独到的见解。教师理应这样,为学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与示范。

3.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应再固守原有的教育方法,那样只会让课堂成为学生睡觉的天堂。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适当放一些优秀纪录片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西方重大改革的时候,可以播放《大国崛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下多读一些稍微通俗的历史学作品,例如,比较流行的《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等。不为他们能够读多少,只为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这些来告诉学生历史可以很精彩,历史可以很有趣,历史可以很好学。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现在仍然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之中,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迎合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做出自己的改变,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能改变这种困境,使历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石烈山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二酉乡棋坪九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利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情感共鸣

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学生主要依靠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获取历史知识。因此,有必要运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染了学生,引发了共鸣。例如,在讲解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教师可以依据历史事实,将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恶行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描述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增强了爱国感情。

二、通过问题情境,有利于渲染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索。历史教学是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法进行科学地探索,进而总结历史教训。因而,历史中出现的问题也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

三、通过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设置一定的表演情境,能够挖掘学生的表演力,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对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特定心理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例如,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史时,可以先播放日军侵华的劣行,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抗战范围,让几名学生扮演国军,讲述他们在战场的所见所闻。通过历史性的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的积极性。情境教学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者:何小燕 田景权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加强互动教学,促进学生进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凌辱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了解历史的真谛,就要努力学习历史知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教学阶段。夯实基础,是今后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保障。教师应该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作者:浦慧慧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生活化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当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消减得非常快。这是因为初中历史课时有限,当学生在课堂外长期接触不到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时,对其的兴趣自然就会迅速下降。但当以生活化策略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内容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会在课堂外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获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现象,侧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换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拓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质,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三)对学生个人性格特征的发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轰轰烈烈,但依然无法洗刷掉我国大多数初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挥。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对历史人物或时期的个人爱好都是持鼓励态度的,这有助于让学生的思想从硬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时采用鼓励学生辩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现代特征让学生展开辩论,实践证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社会观察视角的强化初中生这个群体非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经验,而历史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学生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透视社会,也可以通过社会反向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让生活化历史教学的作用反复扩大化,令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过备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为了令初中历史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筛选教学目标,利用历史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订立会与现代生活产生实际联系的综合性目标;其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实际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以此为风向标决定教学内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风俗、名胜古迹等相关的内容要当作教学重点,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内容要适当删减。

(二)通过教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向传统教学一样以灌输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沟,教师所认知的生活化教学未必与学生的认知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采取互动性、了解性、引导性更强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本身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为学生的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然后才能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活用,不能将历史知识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述,因此可以利用场景对照法,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同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气息。

(三)通过学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历史教学本身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只要考虑自己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这种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法能不局限于课堂。以在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效果显著的辩论学习法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自行陈述自己如何以现代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学生的意见基本都会产生分歧,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辩论结束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从多种角度看到该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初中的历史教学对初中生多方面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能效为目的。生活化教学只是强化历史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而且该种教学模式与其他多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很高的适性,教师在实际应用时可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运用,相信会对生活化历史教学能效的进一步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杜洪章单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第八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解决对策

1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细腻的学习方法小学到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往往会面临一个较大的转折,从学科的增加到知识层面的过大,这时候如果在细节上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养成习惯,对初中4年的学习就会一直带着走。因此,这时候需要注重细节上的教学,应注意他们的书写错误,培养他们的记忆习惯,严格矫正他们书写上的错误,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还要培养他们仔细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细腻的学习方法。

2注重教学模式的养成

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课程并非是作为考试唯一的目的,如果广泛的让青少年掌握人文科学,提高人文素质那么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就不会实现。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历史课程的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如果现在的考试制度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还是要面对应试教育。从进小学的第一天到高中毕业的那一天,教育的优秀是语、数、英,其次是大考的必考科目。从小到大,学生心中已经形成主次科目的概念,却没有学科平衡,全面发展的概念。由此,他们认为不用考试的科目可以不认真学。

3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一些人看来,课本的变大、变厚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这是对教学目的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历史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记忆史实,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现在教材历史事实叙述不详细,人物描写不丰满,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新编教材应更多增加阅读材料,正文内容中增加历史图片数量,提供一些历史人物史料、历史数据,学生的知识和视野的开阔必定会推动思维能力的提高。历史教材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品质教育的重要素材,而现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介绍偏重其对社会的贡献,而忽视人物的成长过程和个人品质的描述,这样就减弱了对学生的感染力。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言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这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勇敢、坚定、乐观的品质。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准备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形成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利用和发现整合一些课堂教学的资源,这样就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合理可利用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准确分析,打造可利用的课堂服务,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只有问题的不断出现才能愈加加深课程改革的深入,暴露的越充分,改革的就越完全,因此,作为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不断追求和探索历史教学课程,并从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对策,为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多做贡献。

作者:胡天玉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措施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是有效的创设情境手段

因为其图文、声影优势,增强历史教学感染力。例如讲授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七三一”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影视资料、亚洲慰安妇电视采访等,让学生通过对视频或者网络信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加深对抗战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身临其境感受侵华战争的切肤之痛,燃起民族自强、自省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使历史觉悟和体会得到升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下搜集或者观看和教学相关的视频、电影、书籍,制作小的短片或者课件,自觉创造学习情境,养成热爱历史的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鼓励学生排练短剧初中历史教学中

师生可以共同模拟历史角色和时间,进行短剧排练,实现教学情境的自我演练。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研究教材,自己和同学表演,会吸引全体同学进行关注和参与,有利于课堂气氛和思维的活跃。例如讲解美国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设定双方论战的角色创设情境,学生根据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作为论据,在辩论中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得出最佳结论。角色模拟时,要提示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讲人物置身于历史事件中,脱离自我,用角色的环境和立场思考问题,从而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角色模拟要选材恰当,虽然花费较长时间,但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动、情感得到了表达。

二、综艺娱乐情境的创设历史知识记忆类的要求较多

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和复习,初中生缺乏用功意识,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学生喜爱的综艺娱乐节目形式,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竞争意识。教师创设一个开心字典、幸运52之类的教学情境,教师或者历史课代表担任主持人,学生通过综艺节目再现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由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或者互相提问,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会加深对问题的记忆和理解。

三、用语言情境增强感染力

初中历史课堂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感知能力。常规历史教学毕竟不能总安排太多活动,课堂线索和主要知识需要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描述力是一种软实力,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情感语调表达,效果也大相径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生硬介绍历史知识,学生自然不爱接受,只得到了知识上的积累,很难获得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重构历史画面,调动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对邓世昌等英雄要用慷慨激昂的话语生动描述英雄牺牲前的大无畏精神,渲染爱国主义气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学案设置问题

教师提问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效进行的前提,预设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预设问题,让学生课前都能够带着问题思考和自学,使预习更加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二战时,可以预设:二次大战的历史背景?导火索?二次大战的真正原因?二战划分为哪两个阵营?中国在二战中做了什么?二次大战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二次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通过问题的学案预设,为学生整理了整个二战的脉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带着思考与探究的心态进入了教师预设的战争情境中,会对二战整体有清晰的线索认识。教师也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预设,学生以优秀的重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辐射性预习研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现代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积极行动起来,增强了教学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五、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需要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必须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掌控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听从教师的引导,集中精力进行各种课堂活动。因此,历史教师要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努力打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模式,搭建自由、轻松的课堂交流互动平台,让初中生的智力与活力充分活跃,激发创新意识与能力,使创设的历史情境真正发挥作用。历史事件已经尘封多年,但今人的重新审视与归纳意义重大,要提高年轻一代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必须培养他们的研究历史的自觉性和责任心。我们初中一线历史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历史情境设定,利用影片、文字、语言、多媒体等将历史真相还原、演绎,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中,感悟道理、体会人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作者:张丽敏单位:洮南市第七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素质教育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1发挥历史学科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在要求教师对教材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首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如在学禹治水时,就可以通过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教导学生学禹高度的责任感;在学习司马迁的生平时,挖掘出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诸葛亮的相关事迹时,可以挖掘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教师对教材中历史人物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且由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其次,教师通过对教材中近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中国在近代相继遭受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多次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也进行了相应的抗争,在抗争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他们的斗争实际就是教育学生爱国最好的素材。另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还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带领中国走上新的道路。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真正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才最终走向新时代。教师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祖国。

2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只有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占有主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绝对主动的地位,只有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才能够有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和学的过程融为一体,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下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对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烧成一片废墟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及我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心中的愤怒和痛恨不言而喻。中国近代史中这一段段残酷的史实教育了学生,也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仅能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也能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比教师的一味说教要强得多。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中应当重视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尽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声音、光照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多方面地体会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直观地展现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讲解二战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投影或电脑,通过影片或历史图片,向学生们直观地演示希特勒是如何发动战争,日本如何突袭珍珠港,还有日本是如何节节溃败最终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的。这些场面真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起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感性认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对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独立性都能够进行有效培养。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相比于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历史博物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兴趣,就会向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对“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灭亡么?”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用网络和课外书等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仔细研究,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最后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迂腐,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前行也必然会被取代。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知识,还在搜集素材的同时锻炼了自学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将素质教育真正结合到教学过程中,是每一位教师所重视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守龙单位: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产生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教育一再强调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实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只是浮于表面,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学模式过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失去了自己的导航作用,最终导致课堂秩序十分混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心知识点。其次,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历史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历史教学,导致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其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不够充分,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好大喜功,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向学生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对历史的接受和掌握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偏离正轨。最后,学生缺乏对历史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初中的历史课都安排在下午,会给予学生一种“历史课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考中,历史课所处的地位确实如同“鸡肋”,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对策

1.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换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些探讨性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改变单纯的教学理念,不要只是依赖于历史教材,而是应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重大的社会事件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鼓励,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开始进入中学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生认为初中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不像理科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使得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相关的影音资料和图片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空间

历史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围绕历史教材开展教学,还应该善于联系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可以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比如在国庆期间,会有许多相关的活动,这时候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回顾祖国走过的所有的光荣历史,感悟和理解我国曾经取得的伟大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使命感。另外,还应该倡导学生利用图书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网络。在学校具备良好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可以让学生亲身置于历史环境中反思和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走访一些老军人和战士,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初中历史课程是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并以此树立科学和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想使初中历史教学得以良好稳定地开展,就应该深入分析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整改措施,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姜小兵单位:安徽省六安市轻工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微课与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微课时长把握不当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四)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作者:陈美婷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基于育人价值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一、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学

(一)历史教学中的法制

1、把握历史课堂——法制思想教育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而其中师生之间的活动也需要以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基本任务为根本目标。抓住时机,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法制教育。当然,教师在借助历史课本知识的时候,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得到体现,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能够将历史课程误上为法制课程,失去了原本历史教学应当拥有的趣味性,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在教育法制的程序上,也应该仅仅抓住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线索,既要围绕教学目标,节约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也要学会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2、结合历史内容——法制意识教育

历史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的优势在于历史教学的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古往今来人物的多姿多彩,在历史教材中体现得栩栩如生。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他的“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法治的重要性;又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尽管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但其法治的精神,不但规范了社会生活,同时也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历史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的优势在于历史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这一个“趣”字,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的情境,来诠释法制的理念。例如:唐太宗在位期间,体察民情、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居安思危、民族政策开明,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足以看出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析纳谏与进谏的原因,从而分析出唐太宗如何是一代明君,从宏观上来说,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作为老师,也能够抓住最好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的利用历史课本里面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探究法制的渊源。然后,了解古今中外的法律,进而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学生。

3、联系生活实际——法制观念教育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善于捕捉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成为考核教师基本功的又一方面。例如:在谈到了清朝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带从法理的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从三国的东吴与之交往,到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初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清末《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解放战争后撤往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新中国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以至于台湾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总之,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制、学习法制的教育机会很多,正如: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解放军铁的纪律最终打败敌人。

(二)历史教学中的法制素养与责任感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的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法制相关的基础教育,对其法制素养的培养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这里需要强调,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发育的关键时段,也是道德品质培育的关键时刻。国内外多数心理学者与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在整个中学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在内外交互的作用下,其品德逐渐的发展起来。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道德伦理的特征,也具有较强的接受法律知识的能力,但是不够稳定、成熟,其法律意识有较多的欠缺。所以,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包括了历史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士应共同承担的责任,愿所有人士一起携手,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出努力。

二、历史课程是承担民主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北师大石中英教授曾对民主做出如此分类:首先,“民主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民主的意义和怎样来实施民主的有关知识,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其次“关于民主的知识”,主要包含了与民主制度有深入了解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等相关知识,而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对民主制度的认同度;最后“为了民主的知识”,这可以看作为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看作为与决策对象相关的知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法西斯势力上台,《联合国宪章》的发表无不是民主法制与暴政的博弈。由此让学生了解独裁、暴政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珍惜生活、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从而树立民主、法制意识。

三、历史课程中民主教育得以实现的途径

(一)密切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民主与法制内容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作为历史教师,如何结合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意识,首要的就是储备足够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民主与法制内容密切关注和挖掘,例如:韩非子的法治;秦帝国的暴政;儒家的仁政;袁世凯的假共和、真帝制;蒋家王朝的民国假民主真内战;新中国的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进行详细了解和挖掘,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二)重视民主知识,转变教学方法

对于老师来说,在以往的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讲授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解历史教学中的概念、却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生人格教育,如何挖掘这些史实背后的育人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潜质,成为当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应发扬民主教学,做到师生、生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且给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在平等的讨论、探索、分析、争鸣中达到共识,历史课堂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构建一个民主的课堂,才可能让学生感知民主的含义。为此可以采取将知识情境交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当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当只是完成字面上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让学生体会历史知识背后隐藏的信息,应如何去理解民主与法制,并且充分考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境,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生动传神的还原历史,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例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董仲舒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染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新型组合,教师在学生融入情境时,如董仲舒对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又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足以体现当前仁君、贤丞,举国和平的现象。另外,在课堂教育时,将民主、法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扣住心弦、吸引注意。例如,在学习新中国民主法制的时候,引导学生领会一些先目前我国政府推出的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理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和巨大的贡献,眼前我们能感受到的,如免费的课本、义务教育中免学杂费、家电下乡等政策以及其中包含的民主政策、法制观念。学生自主的寻找,能够便于其思路的拓宽,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现历史的“民主化”教育

通过初中相关历史教学的知识学习,学生已经将民主意识真正的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里,理解到民主意识是需要自身的努力来争取的,不是施舍、不是赋予、更不是恩赐。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当中,需要的是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做出创新,善于思考,不只是单纯接受已有的观点,或者是对其进行的简单注释。

四、在历史课程中进行民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中,学生很容易能从中西的古文明的对比中学习,例如: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中,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主要的线索,而在西方公元前的古希腊罗马却已出现了民主、法律,而在中国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在西方吹起了号角。在这一点上,如果老师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一种偏见,误将优越、完美加于民主制度之上。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历史上的每一种制度的形成,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民主具备有充分的优越性,但是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有可能会导致形成很多人眼中的“暴政”。对于民主的理解,需要掌握好“度”,即不能过于盲目的信仰,也不可失去对其的信心,在分析、了解民主的优越性的同时,也需要理清它的局限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习当中,认识民主一定要从客观出发,才能够将民主意识了解透彻。

(二)对民主“质”的界定

民主一词始于西方,受到了一定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历史不断的变更,民主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征,如直接的、间接的、古典的等等。对于中国来说,民主不能看成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当中,应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意识认识我国发展中的民主,再考虑我国的政治传统、经济传统以及文化传统,找到真正适合本土的民主模式。我国从民主主义革命到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讲诉中国的民主进程的时候,需要区分民主革命前后的质变,在“质”上与西方有何不同,要让学生从我国的国情上树立出民主建设意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对西方民主形式的复制。

(三)以史为鉴,发挥民主教育的批判功能

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上就是讲故事,很少有学生能够思考其真正的的现实意义。当教师传达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中去,也就没有真正的历史意义了。民主性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在教学相关的内容讲授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重视其批判功能。由于我国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关系,尽管当今民主制度正趋于日益健全,不可否认存在不少腐化的现象。这种社会想象使得初中学生这一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间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民主这一问题,从而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在历史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民主的内在,了解民主的全面发展过程,从而抵制社会上的这一种不良的风气。

五、结语

总之,通过本文的简要阐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主要是强调对学生的民主与法制相关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历史不在是简简单单、枯枯燥燥,而是要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历史教学当中的韵味——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