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家庭教育类论文

家庭教育类论文

时间:2022-04-10 04:07:44

家庭教育类论文

家庭教育类论文:浅析家庭教育类图书的畅销热点

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口有两亿多,他们基本上都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这一代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不但希望了解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希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普遍关注,为家教类图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家教类图书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越来越丰富,选题越来越细化,热点频出,畅销品种应接不暇。据开卷数据统计,家教图书一直是图书零售市场上销售活力较高的门类,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一、地面店与网店的家庭教育类图书销售状况

随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家庭教育类图书一直是图书零售市场上销售活力较高的门类,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网络购物的日益兴盛,网络销售也成为图书销售的一大市场,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的图书,在地面店和网店的销售数据,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开卷数据与网店榜单来分析,前100名的图书之中,只有30%左右是相同的,但是畅销品种的差别不大,主要集中在家教理念类图书,比如,畅销多年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开卷2014年1月至5月的家教类数据中,一直稳居第二名,在当当网2014年1月至5月亲子家教类图书榜中,一直稳居前三名。比如,《特别狠心特别爱: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在2014年上半年一直稳居地面店和网店的亲子家教类图书销售榜前10名。

地面店的畅销品种主要侧重在家教理念类和分性别养育类,家教理念类的图书,原创图书的销量要高于引进版图书,比如,2014年2月至6月一直位于开卷数据前10名的《孩子自觉我省心》《哈佛家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分性别养育类图书,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等。

网店的畅销品种,比较侧重学习国外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新的家教方法,侧重点更加细化,比如,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爱和自由》,针对亲子沟通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针对讲故事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针对画画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等等。

二、畅销热点由成功论向素质论的转化

早期的家教类图书,较注重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以自身成功的案例总结经验,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走出四博士》等,尤其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甚至带动整个家教类图书板块刮起了一股“哈佛风”。这类图书通常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人公刘亦婷是考入哈佛的中国学生,这本书自2000年出版以来,持续畅销近300万册。《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坚持早教、立志、自学的家教原则和特才特教的人才培养理念,精心培养6个儿女走上读书成才之路,他的6个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硕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特别狠心特别爱: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作者沙拉女士,借鉴了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精华,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女,不到30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3个儿女中,有两位是亿万富翁。她提出的“延迟满足法”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更早走向自立之路。

随着国内家庭教育理念的发展,国外先进家教理念的引进和本土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倡导,家长的功利心渐渐恢复平和,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由最初的琴棋书画的学习,转为更加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一些关于蒙特梭利、华德福等国外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父母的普遍关注,比如,《爱与自由》《接纳孩子》等,成为近年来家教类图书的畅销热点。而《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这类素质培养指导类图书,也是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在6岁以前不主张教孩子画具象的东西,而是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功利性更加弱化,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帮助。

三、不断爆发新的畅销热点

通过对开卷数据和当当网的榜单分析发现,畅销3年以上的图书,通常是非常经典的,名气比较大的,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等。 销售1―2年的畅销书,有着“细分类、新理念”的特点,比如从英语、讲故事、旅游等角度阐述新的教育理念。 而且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占了绝大比例。

1.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近年来,一些关于蒙特梭利、华德福等国外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父母的普遍关注,一些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普及国内的作者,做着不懈的努力。比如,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蒙氏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她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出版了《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蒙氏教育。

另外,注重人的自我发展的华德福理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华德福较注重孩子内在的力量,注重心灵与物质世界的沟通,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华德福教育经典译丛”系列,包括了《和孩子一起画画》《和孩子一起做娃娃》《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一起做玩具》4本,这套书的意义不只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德福教育,而是要激励成人真正行动起来,全身心地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画画,一起唱唱跳跳,一起工作。成人参与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也是在实践华德福教育,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些国内作者创作的华德福理念的作品,比如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等作品,是华德福理念本土化的优秀代表。

这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和本土化,丰富了我国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2.选题更加细化

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年轻父母的育儿观有了很大改善,家教类图书的品种更加细化,根据榜单前100名的家教类图书进行分析,除了教育理念的图书,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亲子沟通技巧、分性别养育、分年龄段养育等四大方面,是近年来家教类图书的销售热点。

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图书,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英语启蒙和用故事培养孩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英语启蒙方面的书,有汪培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推荐书单广受欢迎,《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详细介绍了Phonics自然拼读教学法,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提供了较为实用的方法。《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好父母的必修课》则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的全能教养方式,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性格、能力、习惯,用故事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另外还有介绍从旅游(如《小巫旅游蜜语――带孩子丈量世界》)、画画(如《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游戏(如《游戏力》)、生存能力(《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等角度培养孩子的图书,角度更加细化,因为其尊重孩子自我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领衔亲子沟通类图书,长期占据地面店和网店的畅销书榜,说明家长意识到冲突和对抗解决不了问题,意识到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这类书提出了互相尊重又切实可行的沟通办法和沟通技巧,缓解了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使得父母与各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相处得既轻松又有质量。

男孩女孩有着不同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因此,分性别养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根据孩子在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来养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捕捉儿童敏感期》提出了“儿童敏感期”这个概念,揭开了父母们的许多困惑,尊重孩子心智水平的成长规律。“你的N岁孩子”系列,详细介绍了孩子从1岁到12岁的成长过程,为父母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阶梯教养方法,帮父母们更加了解孩子、减少压力,使孩子身心健全、茁壮成长。再如,《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妈妈说给青春期女儿的悄悄话》等,则是根据孩子的特殊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

3.其他领域专家的家庭教育作品

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出了角度独特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对父母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著名作家、文化人龙应台,她的文章豪气万千,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用母亲独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了她和两个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她也用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近年来一直高居网店亲子家教类图书榜的前10名。还有《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通信3年的收获,收录了可以两代人共读的36封信,经过母子的共同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些书在带给读者感动的同时,也会引起父母的深刻思考。

著名管理学家吴甘霖2014年的新作,是他和夫人邓小波共同创作的《孩子自觉我省心》,这是吴甘霖夫妇19年的教子手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将管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家庭教育,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让广大父母有效地培养“自觉型孩子”。这本书上市不久,就得到普遍关注,在2014年4月至6月一直位于开卷数据第3名。他们的儿子吴牧天,不但顺利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还将自己的自我管理日志集结成书――《管好自己就能飞》,由父亲吴甘霖点评,成为青少年学生追捧的畅销图书。

这些跨领域的专家,用独特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子经验,开拓了家庭教育类图书的新领域,为广大的父母提供了崭新的家教方法。四、父母的自我成长 在家教类图书市场表现良好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原因,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多数对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因此,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迫切需要先进的、适合的教育理念来指导。0―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需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寻找到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父母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有一些是针对父母的问题、针对父母成长的家教书出现,比如《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等。其实所有的家教类图书,都可以归到这一类,只有父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处理好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得到得更多,“育儿育己”才是真正的教养之路。

作者单位:接力出版社

家庭教育类论文: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桃源县共有农业人口80多万,农村家庭近30万户,其中,有未成年人的家庭9.36万户,家庭教育较好的有占22%,家庭教育一般的占34%,家庭教育缺位的占44%。我从教16年,每个学年带的班额都在50人以上,父母能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不到10%,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的家庭高达50%。家庭教育的缺少,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有的孩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现状令人揪心。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

1、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缺位。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而此时,正是留守儿童身心发育成长期,由于无父母沟通,缺少家庭关爱,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

2、农村家庭教育能力偏低,家庭教育效果有限。我所在的学校曾对全校一千多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做过抽样统计,发现父母双方或一方初中学历及以上的占32.6%;父母双方或一方只有小学学历的有占44.3%;父母双方小学没毕业的或没有读过书的有占24.7%。农村家庭的家长学历普遍不高,没有深刻的文化底蕴。

3、家庭教育目标单一,孩子精神压力大。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发奋图强,考上好大学,走出农村。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仅仅只关心孩子的学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毫不重视,导致部分农村孩子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甚至存在性格缺陷,难以适应社会。我所在的一千多学生的学校,就有数名患抑郁症的学生。我教过的一名男生就因父母寄予的期望太高,不堪重负,曾经有了轻生的念头。还有一名女生经常拿刀片在手腕上划,说活着没意思,读书太累人。

4、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过度依赖学习。部分父母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就应该负上管教孩子的全责,孩子有任何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也不能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老师进行配合。当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任何问题后,家长只会一味的指责学校,认为学校没有负起教育好孩子的重任。

三、解决家庭教育缺位现象的建议

1、把寄宿学校办成留守儿童的家。对留守学生,学校努力营造家庭式温馨。专职生活老师承担三重身份,一个身份是老师,一个身份是保姆,第三个身份则是家长。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指导作业,辅导功课;作为保姆,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体验到亲情和爱,让孩子们对生活老师有话要说,让孩子们愿意和生活老师谈心。

2、要加强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欠发达。家长的文化水平与学历有限,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是凭着父辈的经验进行,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农村地区有必要建设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这样能够帮助家长获取正确的育人知识,要重视怎样进行家庭教育”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建议家长从言传身教、严爱并行、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等方面做起。

3、要加强家校沟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校起到教育的效用有一部分是依靠学校与家庭的联络的。可见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的重要性。学校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主动与学校沟通,时刻与老师保持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以及不定期家访的形式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学校学校的表现,从而强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更加透彻的掌握他们的心理,加深与学生的沟通,尽量在教育方面做到同步。

4、创造家庭文化教育气氛。给农村家长提供有针对性、实用的家庭读本。建议家长订阅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从而提高孩子对阅读课文读本的兴趣,强化家庭的学习教育气氛。家长要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空间,提供书桌、书架等学习用具,给孩子学习创造良好、独立的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家庭中的一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长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科学的综合指导,在孩子面前尽量避免、酗酒等不良行为,从而避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作者:揭志勇孙云娇单位:桃源县车湖垸中学桃源县第三中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乡村家庭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李晓伟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由于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农民工忙于生计,或无暇顾及子女,或疏于沟通和交流,家庭关爱明显不足。生活在城市中的随迁子女面临家庭教育缺失、更加鲜明的城乡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和社会边缘化等诸多问题,其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职业技能的发展等各方面均深受影响。由全国妇联、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于2010年联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多万人。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家长合计占了6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在5年以上。[5]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不断延长,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团聚次数偏少,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偏离或异常。“家庭是生命的摇篮,也是青少年儿童价值观念最早形成的场所”[6]309,“儿童的人格和社会发展受父母教养孩子方式的强烈影响”[7]。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影响及于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发展。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因显著的城乡差距而引起的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社会流动,伴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这种以“牺牲整个一代乡村儿童幸福童年的代价”[8]34,来赢得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的现象普遍存在,亟待解决。

问题的根源

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直接原因均为农民进城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则在于现代化的规律性客观因素以及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与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就目前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看,呈现出某些客观的规律性特征。首先,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城乡之间迥然相异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气质,使得富有效能、活力和发展机会的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居住在闭塞、落后的乡村的人们。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部门,由此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社会从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9]其次,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社会变迁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农村与城市相接触,不用太久,农村就会朝着商品化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化”[10],无论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以家族和亲缘关系为轴心的人际关系日趋淡薄,改变了农村家庭社会互动网络与方式,使之本就匮乏的社会资本愈显弱化。日益加剧的社会流动与农村城市化,使得社会资本匮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农村家庭,在由传统乡村“熟悉的社会”[11]逐渐向城市社会陌生人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家庭背景,主要是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者说父母亲教育资本的多少,在任何时代和制度约束下,都显著而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受教育资本”[12]194,进而影响其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因此,农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对子女教育和成长产生阻碍作用,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的弱势[13]。

第二,在我国所特有的全面而快速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因长期实行的“城市偏好”的政策导向,加剧了农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势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入和科学理念的培育及实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同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支持赶超式的重工业发展战略而采纳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附着其上的各项社会福利制度及就业制度,因为“路径依赖”的刚性作用,至今仍横亘在农民进城之路上,衍生出我国所特有的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在市场经济竞争和信息时代“数字区分”现象[14]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民家庭社会经济的弱势地位尤为突出。尽管以城市为优秀的市场经济的深入拓展、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现代传媒、外出打工和都市生活的经验及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农民现代性的高涨,但这只不过是都市现代化在农村的折射,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我国农村现代化远未完成,且处于一种严重的不均衡状态中。[15]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亦是如此。由于优质教育指导的极度匮乏,以及城市良好就业机会的排斥,而产生的新“读书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在转型期逐渐丢弃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加之农村社会变迁中,“学校教育的日益制度化与神圣化、家长文化水平及教育能力自我认同的低级化,也导致如今的许多家长开始将教化子女的责任推向学校和社会”[16],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所需综合素质的培养全无概念。在功利的片面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农村家庭教育既失去了传统家庭教化的作用,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需求,与同时态的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与丰厚投入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我国教育改革中难以撼动的“唯升学教育”[17]的应试体制,因农村孩子除了高考以外缺乏更好的向上流动的渠道,而在农村地区更加强化。同时,受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缺乏了好的教师,感受不到有意义的教育”[8]以及课程内容远离农村生活实际等因素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孩子中普遍存在厌学现象①。除少数具有较强求知动机、学习兴趣和应试能力的孩子,能够凭借个人禀赋及勤奋而通过高考实现“离农”愿望外,大多数人都要另谋出路,且其实际文化程度常低于文凭证明。农村家庭教育资本在代际传递中积累缓慢,明显不利于农民子女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成为仅次于户籍制度影响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在教育资本的获得,抑或是职业地位的获得上,中国社会在2000年之后,都强化了家庭背景的作用,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提升了社会预期功能。这种情况增加了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性,导致阶层继承的代际继替性。”[12]195此类社会现象对农村的直接影响则是,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作为“自己的孩子的教育者”[18],将延续着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既难以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无力改变农村社会发展的困境。“外部世界逼迫农民走出传统社会,但却不愿痛快地接纳他们。农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陷入了某种困境”[19],于是就有了“粮食是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20]、“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21]等看似悖论的真知灼见。而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也不只是农村家庭本身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的“三农”问题与教育问题的综合反映。

困境突破的基本思路

如果我们承认“家庭福利是社会福利的基础”、“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的话,[22]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循环:当转型期的农村家庭教育因农村社会发展的困境而面临一系列困境和问题时,农村孩子的个人发展也陷入困境之中,反过来又加剧了农村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困境。其影响所及,不仅关乎一个数目庞大的儿童群体的现在与未来,更关系到农村社会及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突围。就基本思路而言,一方面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成功转型、农村社会的顺利发展、“唯升学教育”思维的根本改变以及农民群体文化水平和教育素养的提高等有利因素的增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农民个体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从外部因素看,首先要改变目前资源配置极不均衡的以农村凋敝为代价的城市化趋势,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彻底破除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障碍,纠正行政管理体制弊端,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3]的现代化理念指导下,“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4],从源头上消除亿万个农村家庭的奔波与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农村家庭和农村教育困境突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其次,要改变全社会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和“筛选”功能[25],适应时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整个的人”[26],“努力去影响孩子和青少年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生活能力的人,而且在每一方面都具有能力: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道德能力和精神能力”[27],使农村孩子不论将来是进城还是留乡,都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28]109,并终身保持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社会生活以至世界生活的能力,为农村家庭教育困境突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要努力促成农村大教育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政府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外部力量与家庭教育的联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扭转不良社会风气,为农村家庭教育困境突破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而从农民个体因素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无论发展的条件是否具备,家庭教育每天都在发生着。

实现农村家庭教育困境突破的主体力量在农民自身。农村父母首先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人口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29],而“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28]96,特别是“幼稚期(出生至7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30]因此,父母必须具有早期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关注儿童与生俱来的“吸收”能力[31],“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语、思维方式和价值逻辑”[6]309,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并重视“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32],为其适应学校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其次,要充分认识自身和农村所具有的独特教育优势,相信自己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不高,这是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农村父母对此要有正确认识,树立起“无有农夫,谁能活天地间”[33]的自豪感,尽管自己只是平凡的小人物,“终其一生也许都不能积累很多的财富,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34]12,但如果“能把坚韧、细心、勇敢和对生活的热情都传递给孩子……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好的人生经验和品质积累下来,留给孩子”[34]12,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自然、质朴、展现着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及其生命美感的农村生活,与这种吃苦耐劳、踏实奋斗的农民品质,正是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所在。

最后,要正确认识时展的趋向,不断学习,提高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文化系统中日渐积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35]85,现在却不再如此。急剧的社会转型、迅猛的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激发了年青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走出家门的斗志,父母在家庭中凭着传统因素而确立起来的权威被逐步消解。农村家庭教育的有效出路将取决于父母能否适应“后喻文化”的要求,“反过来向晚辈学习”[35]27,以自身热爱学习的态度和自我教育的成效影响子女,并利用年轻一代“广博而新颖的知识”共同“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35]98。

适用于现阶段的具体对策

在上述各方面因素需长期奋斗和争取并要经过代际积累的过程才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现阶段农村家庭教育中最为急迫的问题,可从社区这一“社会政策重要的和基本的操作单元”[36]入手,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动员机制和社会服务递送机制,以使政府相关政策有效落实,并运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提供优良的教育援助和家庭支持,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水平,切实取得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困境的重大突破。“天下间无一人不位处并生活在社区之内”[37]。作为一定地域范围的社会共同体,社区与城乡居民息息相关,以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凝聚居民共识,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公共服务不同,社会服务是针对社会成员所发生的特定困难而开展的帮助、扶助或支持等活动,具有“人格化、行动指向的特定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困难而异。[38]具体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问题,社区可提供的功能机制主要如下。

第一,社会政策资源的动员机制。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所需社会服务涉及多元主体和多类资源。除政府资源外,还有各类志愿者和社会物力、财力等。城乡社区主要“在社会政策资源的筹集、吸纳、整合和分配中担当中介作用”[36],一般由社区内的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来承担,并通过三种途径动员各类资源:(1)组织社会各界募捐;(2)运作公益性项目,争取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经费支持;(3)招募志愿者并组织协调其行动,比如为到社区从事社会服务的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导、技能辅导和统筹协调,使之能够有效有序地开展活动。

第二,社会服务组织的催化机制。从国际经验看,具体生产和传递社会服务的是运作于社区的各类功能性的服务组织,特别是那些非政府和非营利的民间组织,通过志愿者行动,已成为社会服务的主体。此类组织的培育和成长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降低门槛,加以鼓励和催化。国内社区在这方面的相关探索业已展开,如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区所成立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站”,就是在中国发展基金会“关注流动儿童、促进社会融合”的项目扶持下,与负责该社区治安的昆明市西山区西华派出所和微软中国公司合作推动的。微软中国公司还和社区里的一所民办学校合作,设立社区学习中心,成年人也可在此学习计算机技能。[39]社区中心多元化的活动和教育方式,适合不同年龄与兴趣的孩子需求,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成长支持和技能培训。

第三,社会服务的递送机制。上述各类被激活并动员来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化过程和转换作用,生产出一定类型的社会服务并将之输送到需要帮助的人员那里,即为社会服务递送机制。在这方面,北京市主要通过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委托给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具体运营和管理,政府出资购买其提供的具体服务,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如大兴区清源街道金华里社区的“新居民之家”运作“小小乐园”,主要开办少年儿童服务项目,并为新居民们提供生活服务与城市生活能力指导,[40]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今后,城乡社区需着重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机制的建立健全,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援助和家庭支持。特别是农村社区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家庭总体向上的发展;并注意结合农村生活实际,避免“教育中的浪费”[41],通过教育质量的增进在农村家庭代际积累后,对家庭教育产生良好效应;同时,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促进教育培训和交流,提高教育者能力;还要大力挖掘、保护和推介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密切联系走出家乡和退休回乡的知识人,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2],增强农村生活吸引力和农民自信心,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让人留得住、回得去的新农村,以真正实现我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突破。

家庭教育类论文:家庭教育特征探索

作者:杨国杰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什么是“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和家庭教育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要说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无微不至的素质教育。那样细致入微的素质教育,再好的大学也教不了,比不了,代替不了。它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基础。再从教育内容来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绝对负责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处处体现了爱的教育,孩子就是从这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爱,培养了仁慈之心。它的反馈就是感恩之心和孝道。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百善的源头,可以叫做“元道德”,它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源头。爱的扩展和孝道的扩展,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和爱自然。《礼记》中说:“立爱自孝始”就是这个意思,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去爱他人、爱祖国的。从这里不难看出:家庭教育是下一代道德人格成长、发展的源头。再从0岁-8岁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研究者证明:在生命前四年中,你会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英国心理学家托尼说过:“婴儿出生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布鲁姆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最初几年里惊人地发展迅猛,然后逐渐减轻。一般来说,5岁前会达到其发展身高的一半。男孩子在3岁前达到其发展身高的54%,3岁-12岁间又发展32%,最后的14%,在18岁前完成。男女孩在4岁前都可达到相当于17岁时所测定智力的50%,4岁-8岁间发展另外30%,最后20%,在8岁-17岁完成。从这些资料看,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特别是生命最初的6年是处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是培育他茁壮的成长,还是去磨灭了天才?不能不让我们家长深思。从以上的考察,不难得出家庭教育既有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又有人的品德和能力形成的根源性特点。为此,作为下一代第一任教师的母亲、父亲,要重视这一关键时期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人生奠基。

要认识家教对素质教育的不可代替性,走出那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误区,真正认识家教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把它抓起来。要重视爱的教育、孝道的教育、感恩的教育等源头教育。从源头上使下一代奠定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将持续孩子的一生。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他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钱学森在很小的时候,就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从小种下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的种子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美国方面为他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多年后,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家族家教的功能仍可以从钱学森家族的事迹得到证明。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仲韩、钱临照、钱临希、钱逸泰以及江南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近代人才井喷,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基础性的伟大功勋。

身教性特征

身教性特征是指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多的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为主的教育,即在言传身教中以身教为主,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不仅如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身教性,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是父母本身的行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等成为一本大书,父母生命之书,供孩子模仿、解读。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而家庭教育则是身教育人。为什么家庭教育具有身教性?因为孩子一生下,便在父母呵护培养之下。孩子模仿力很强,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模仿父母双亲的行为在不断成长,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主要是打铃上课,打开教材开讲,而更多的是身教,用身体力行带出来的。教学内容则是家长的行为、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即双亲生命这本“生命大书”。家庭教育说到根本上,便是孩子不断受益父母、体验父母和认识父母的过程。孩子是长时间读着父母这本“生命大书”而长大的。他们透过这本书理解与感悟世界。对孩子最大、最丰富的帮助莫过于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都写好我们自身的这本生命大书,这样父母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个“源”。学校的教师,可以调换班任教,而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后,就不可以选择了。不论孩子是好是坏,家长都得当他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水平不论是高是低,孩子都得是他们的“学生”。在这当中孩子成长的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是父母的身教熏陶渐染,这无论你意识到与否,他都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是列宁夫人克鲁帕卡娅一句名言。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匡正与完善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家长自身。与孩子相伴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理解生命、感悟生命,不断走向人性的丰富与完美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生命理想。生命理想构建的优秀指标主要应为:价值、灵魂、意识、尊严、丰富、诗意、宽广、美……父母有无生命的理想对孩子影响至深,因为这将决定着孩子在什么时候才可以探触到人类精神的天空,这将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日常会见到一些孩子做事漫不经心和萎靡不振,要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常常与他是否有生命理想相关。找不到活着的目标,你又要求孩子如何努力,那是徒劳的。一个孩子在一条道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与生命理想密切相关的。有了理想,并且肯于锲而不舍地去努力,这对一个人的成功何其重要。而家长于此方的“呈现”,会伴随孩子的成长,时时写入孩子的心魂中。默默“写就的”,家庭教育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其深刻与持久,远远胜过后来通过语言告诉的。前边曾提到钱学森的无锡钱家人才“井喷”的事迹。其中常见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更足以证明这一事实。在钱家父子档中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其中不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大家(钱穆),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钱玄同)和科学巨匠(钱三强)。为此众多俊才兼出一门,它的优秀力量、生命理想正是如钱氏家训中的这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老舍在谈到他母亲的时候,曾经满怀深情的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它充分说明了身教的生命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一位旧中国典型的劳动妇女,勤劳持家,自立自强。老舍热情、好客、待人诚挚、诚恳,这些性格是母亲的影响给予的。可见,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愿天下的父母都做好孩子一生的教师!

实践性特征

家庭教育特别是婴幼儿、童年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不像学校教育多半是间接经验的知识的学习那样,而是以直接经验亲自实践为主的学习。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具有实践性?因为孩子一落地,身体、感官都处于原始状态,在母亲哺乳抚育下从呀呀学语到学坐、学爬、学立和学走等生命成长学习都必须是孩子亲历,在爬行中学爬行,在语言中学语言,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童年无论是吃、喝、拉、撒、睡等生活学习,及对人生提高生命质量的学习,即生命成长的教育,也都需孩子亲历求知、实践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的实践。家庭教育学的多半是孩子学会生长、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生命的提升直接经验,都必须亲历和实践。所以说,家庭教育塑造人,学校教育提高人。《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涨浮华,成何人。”这句话说的是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即使你有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多长些浮华而已。《弟子规》就是强调要做、要实践。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寓教育与实践中”。应该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不是模拟、旁观,而是亲临其境,自我学会生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提升生命。保证孩子的实践,保证使孩子尽可能早地获得他所需要的活动,尽可能使孩子身体自由,手自由,脚自由,能够四处爬动、攀行。让他犯自己的错,然后从错误与尝试中学习。幼儿就是借助于实践活动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爬行,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走路,借助说话而学习说话。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养成良好习惯,受益一生。进入大脑的途径有五条,即五个感觉通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各种器官和身心。

儿童成长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是以“文化”化人;一个是以“社会化”化人。在家庭教育里,以“文化”化人,目标不是强调知识而是认知,在“学习求知”中,强调的是“求”,而不是“知”。它在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学习的“思考”,而不是过早的教知识。在以“社会化”化人上,关键在于学会做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只有在什么场合才能做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和规则,社会的文明与价值观,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渐渗透在孩子内心,让他蜕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也无法凭借想象加以实践,社会化过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学到。孩子的发展切不可只关注认知,而偏废或忽视了对孩子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什么习惯、礼貌,什么爱心、孝心,什么合作、交往,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这是一种可怕的认识和误解。”事实上,凡是表现出行为问题的孩子,都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如不会表达情感、需求,直接“起而动之”;不知如何融入群体的活动中,甚至以破坏的方式试图引起注意;遇到困难、欺侮时不知正常的求助手段和程序,直接“出手”和“大发脾气”等等。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尽可能多的参加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这是最好的社会化实践。这是一个绝好的学习机会,要认识家庭是我们做人处事的第一个社会化学校,通过劳动、家庭成员交往,真正体会到同父母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对家庭有责任感,经常能给父母什么,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单方面得到父母的帮助,需尊重热爱父母,少为自己操心。

要主动与父母交流,争取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今天在家庭有责任感、有感恩的心,将来走向社会便会有责任感,与人交往就会有宽容、博爱的为人处世人格。孩子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家教误区,就是“智力中心主义”,把机会多、内容具体的实践性教育机会都给剥夺了。北京市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时间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一个低年级教师调查他的班上有32名小学生,其中20名不会穿衣,10名让父母洗脸洗脚。浙江一所中学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好好学习就行,这实在是家教中的一个重大误区。我们在教育中能把握好这两点:教孩子学会学习思考、教孩子学会交往,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应该指出,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疤———疤就是成长的记号。有的家长让孩子接受美好的部分,对于负面的部分溺爱的父母高筑“象牙塔”。为孩子挡住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也就是挡住了孩子生命的多彩体验,挡住了孩子的未来成就。

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真实的实践教育———围绕孩子真实的生活引出教育问题。让孩子亲历求知、交往的过程,不是模拟、旁观,而是身临其境;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分享,在碰撞和交流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只要是自己用心浇灌出来的成果,不在于幼稚和成熟,零乱或严格,也不在于多长多短,我坚信孩子写下的字字句句都刻在他的心上,这样才是有力、有效的教育结果。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的研发、技术战略和业务。他的成长事迹和他母亲让他实践锻炼是较好的案例。他说: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都是在她培育下逐步磨炼和慢慢形成的。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的爱”,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让我自己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

在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都尽量交给我去办。交代任务后,又问我这件事该怎么办。当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不足的地方她就补充一下。所以,我通常都能比较顺利的完成任务。那年上大学我才十二岁,转迁粮食和户口关系、买火车票和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从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丢了。有趣的是,在办理行李托运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才上来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奈,只好让我办。当我填完各种表格交给工作人员时,他们赞赏的说:“还真行!”又看我是去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上学,都惊奇地问长问短,办事窗口前一下子涌来了一堆人。在一片赞扬声中,我和母亲颇费了一番力气才离开现场。四十年后他说:母亲放飞我的梦想,让我从实践中学会独立和成长。在四十多年的人生路上是您教会我学习、自立、自信、自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飞。

主持人杨澜就说过:“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杨澜说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妈妈”形象,首先要懂科学地养育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一个做妈妈的,用不用心会很不一样,智慧妈妈是通过不断学习成长的。她觉得当个出色的妈妈要比当个出色的主持人难多了。梁启超的孩子们在他精心雕塑下,9个子女人人成才,成为本行业的专家,还有三个儿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恩成、梁思永兄弟俩同于194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组),梁思礼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氏一门可谓满门俊秀。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实践着快乐、趣味的人生。孩子们性格都很坚强、乐观,有的还很风趣,富有人情味。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我生平对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们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又说:“我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把‘趣味’元素抽出来,只怕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认为凡人必生活于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他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他的真传。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从不悲观,个个都是胜利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根基性、身教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最关键的特征,它还具有崇高性、隐形性等,有待我们探讨开发并找出其规律性,以振兴和提升我们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类论文:青少年家庭教育思索

作者:石军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四)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

青少年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和规范。首先,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要明确家庭教育主体——儿童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能够使责权明晰,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实效。其次,要确认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法律地位和原则,以提升青少年家庭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给予特殊关照。对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市场混乱,家庭教育队伍人员混杂存在的问题,在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过程中要强化管理,依法规范行为,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

家庭教育类论文: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的传统领域和优势所在。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妇联组织在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这为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切实担当起中央赋予各级妇联组织的使命,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前妇联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我区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区妇联紧紧围绕《新浦区儿童发展规划》和《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针对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推进家庭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形成条块结合的家教组织网络。我区妇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先后牵头成立了新浦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新浦区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活动领导小组等家教领导和研究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家教工作。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有的学校、社区还建立了家教领导小组、社区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区、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形成的三级组织网络,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级家庭教育领导机构113个,其覆盖率为100%。全区有51所学校、幼儿园建起了家长学校,办学率为100%,家长参学率为98%,各个社区都建立了“母亲课堂”。

二是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推进我区家教工作,我区各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特别是海宁中学、建宁小学家长学校通过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设立心理教育咨询台、家庭教育咨询台、学习方法咨询台,宁中家长报专门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变家长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成效显著。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了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育儿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2005年海宁中学被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与此同时,我区抓好示范家长学校,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全区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了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全区有4所家长学校被评为省优秀家长学校,2所家长学校被评为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有7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有20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市合格家长学校。

三是积极探索社区家教工作。社区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家教工作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做好社区家教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04年5月26日区妇联、区关工委、区教育局联合在海宁社区举行全市首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母亲课堂”揭牌仪式以及首期母亲课堂开学典礼活动。通过创办“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母亲课堂”,不断拓展家庭教育阵地,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教育网格。2005年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制定下发了“家庭教育进社区工作意见”。2005年“母亲课堂”开课48场,听课家长2043人次,组织家教咨询活动19场次。形成家教调研论文8篇。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市妇联、市文明委的高度重视,2005年10月份,市妇联、市文明委在我区召开了社区家庭教育现场会。我区海宁等四个社区被评为“家教示范社区”。

(二)存在问题。

我区家庭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6月,我区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通过这次调研,我区家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家长)来看,尽管目前大多数家长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造成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认识不当。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使众多的家庭更多地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二是方法不当。部分家庭教育的方法失当,弱化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有的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有的父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上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过分溺爱,纵容子女,更有甚者在充当“反面教员”。

三是管教不当。调查中发现,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或忙于生意场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特别是部分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相对突出。

第二、从家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引导来看,我区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学校的数量不少,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我区现有各类家长学校51所,大部分家长学校都能发挥应有作用,但也有少数家长学校以家长会代替家长学校,很少开展活动,并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担负起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的重任。

二是缺少专项经费,使现有的各种家教组织和网络发挥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约。我区现有家庭教育研究会等领导和研究机构,没于没有专项经费,无法经常地、有效地开展活动,探索家庭教育的新趋势、新规律,使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是目前我区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专刊、专栏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参与实践的栏目。

四是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实践基地,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去之处太少。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

全国妇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意见中明确了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家庭道德教育,主要对象是家长,特别是母亲;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主要领域是面向家庭、面向社区。最近新委办(2006)25号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区直各部门,其中由区妇联牵头落实的目标任务重点就是发展家庭教育。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改进家庭教育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家长教育理念和技巧的稳步提升,进而推动我区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一,加强领导,健全家教组织网络。我区要强化家庭教育的组织机构、骨干队伍。近期将根据区和有关部门领导分工的变动,尽快调整新浦区家庭教育研究会、新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家教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检查落实《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此外,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创建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如: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双休日家长学校、暑期学校、亲子学苑、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形成以各类家庭教育协调机构为主干,各类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和服务中心为触角,各类家长学校为阵地的条块结合的家庭教育组织网络。要积极培训和培养家庭教育骨干,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家教工作队伍。

其二,依托阵地,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的素质关系并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水平。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亲子学苑、家教指导站是广大家长获取家教知识的重要渠道。当前要花工夫加强对现有各类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家长学校的教学水平。要继续开展示范家长学校挂牌活动,积极探索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办好社区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和亲子学苑。要依托各类家教阵地,组建家教讲师团进行巡回报告,积极推广成功家长特别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典型和经验。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的主题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向广大家长传授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传授如何营造温馨和睦、民主宽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的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三,加大投入,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尤其要根据《新浦区儿童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等。要从提高儿童思想道德水准入手,以儿童道德实践活动为主导,按照"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精心设计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要注重发挥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家庭德育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其四,突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理论研究。加强家庭教育研究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要重点围绕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原则,家庭法制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以及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贫困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理论成果推广应用到实践中,推进家庭教育社会化、科学化、法制化。此外,还要针对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这一长期任务,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建设,组织和依靠专家学者开展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资源保障、督促检查、信息反馈和激励等工作机制。

其五,扩大宣传,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推进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开办家教园地、父母之友、家长课堂等家庭教育专题、专栏节目,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以及"以德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使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家教方法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吧、电子游艺等游乐场所及音像制品、出版物的管理,创作生产、推荐一批健康科学的、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图书、音像制品,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优化未成年人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认真实施全国妇联提出的",六个一"行动:推出一批家庭道德教育从书、培训一批家庭教育工作骨干、组建一批家庭教育讲师团、树立一批"以德育人"的好家长典型、表彰一批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创建一批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并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教子有方好家长报告会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其六,齐抓共管,进一步形成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推进和发展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造福亿万家庭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更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将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群团等部门,都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强源头参与,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女童、流动人口子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单亲特困家庭子女的权益保护。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家庭美德建设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构筑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开放式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积极开创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我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出应有贡献。

家庭教育类论文:家庭教育融合学校教育论文

一、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还要承担弥补特殊家庭教育缺失任务,当今进城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诸多事实上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隔代教育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注重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父母与“留守学生”的亲子关系维系较为松散,“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受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为做好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意识,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要把“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融合进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承担父母的部分教育职责,例如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亲情式的帮助,处理突发情况等。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的教育双主体,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家校应该齐心协力,共架教育桥梁,实现有效合作。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侧重于基础教育与养成教育,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相互配合,有效融合,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完成艰巨的育人任务,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志贤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港小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学校教育融合家庭教育论文

一增强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学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助力、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共同体或合作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分享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前提是二者必须观念统一,行动一致,在各方面紧密配合,施以教育行动和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帮助。使学校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必要引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校合作涉及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长要做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有义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为其提供方法指导。信息时代交流沟通渠道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与家长有效沟通。

1.家长会一般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学期会安排两次家长会。学校和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反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表现等。家长也可与老师个别交流沟通,找准适合的教育方法。

2.家长学校针对家长的教育需要,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是提高家教水平和素质的良好途径。

3.家访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深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4.网络或电话交流在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沟通交流,省时省力,经济高效。

5.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传统方式,教师可以详细反馈学生近期的表现和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家长配合的建议等。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联系卡便于保存,是家校真诚交流的较好方式,能提高互动的成效。

二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家教方法

家庭教育内涵丰富,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教育动机良好,因为缺少教育经验和教育技巧而效果平平,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与家长联系时,注重对其教育方法的指导,与家长探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方法,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建议,以帮助家长在施教过程中对症下药。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时间,针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孩子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引导与教育。也可以邀请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效果较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起到启发及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家教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使学校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时要采取尊重原则

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文化素质多元化,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和具体经历也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持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一切为孩子健康成长着眼。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使家长乐于接受意见,有效配合。

四学校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为教育主体,学校还要承担弥补特殊家庭教育缺失任务,当今进城务工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出现了诸多事实上由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或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的隔代教育现象。因此,就产生了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的老人多对孩子溺爱放纵,注重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父母与“留守学生”的亲子关系维系较为松散,“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受观念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方式和方法上的错误,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半缺失状态。为做好这些孩子的教育工作,应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替代父母”的责任意识,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机的整体,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要把“替代父母”的职责很好地融合进来,要求教育工作者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承担父母的部分教育职责,例如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亲情式的帮助,处理突发情况等。对部分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缺陷,注重“心育”,坚持正面引导激励,辅以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等。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的教育双主体,既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家校应该齐心协力,共架教育桥梁,实现有效合作。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侧重于基础教育与养成教育,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相互配合,有效融合,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完成艰巨的育人任务,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田志贤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港小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挫折教育法应用下家庭教育论文

一“、理解”训练,教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用任性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欲求,一旦不能得到满足,蛮横的行为甚至从家中上演到超市、商场、玩具店等等。有的孩子则显得很懂事,令其他父母羡慕。其实,这种善解人意是父母可以教出来的。平时,父母拒绝孩子合理的要求,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拒绝的理由,并且理由要充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如在超市购物,孩子吵着要买奥特曼机器人。父母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首先,家里有同样的玩具。现在只是图新鲜,玩一阵子便会搁一边不理了。其次,玩具太贵,这个钱可以用来给宝宝买其他玩具等,不能浪费钱。”这样分析之后,孩子便会立即明白父母的意思,不会再纠缠不清地闹腾了。相信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还会学会自己分析需求呢。

二“、尝试”训练,培养胆大心细的好孩子

一些孩子在家人面前说起来眉飞色舞,一旦家里来客人了,父母邀请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个节目(比如唱首歌曲),平日一向活灵活现的孩子突然变得退退缩缩,不愿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长强迫,孩子不愿,闹得很不开心。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宝宝平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表演”,一下子让他转换到一个“正式”的场合,或多或少会害怕或者害羞。父母可以试着先这样做:在晚上休闲的时候,一家人当观众,尝试让宝宝表演节目给家人看。对于孩子的表演,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接着,可以邀请邻居小朋友来欣赏表演,或者到邻居家互相表演,逐渐培育孩子展示自我的欲望,丰富表演的经验,让孩子在展示中变得自信大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尝试”,需要父母给孩子机会。如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去邻居家送东西等等。但父母的“暗中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析”训练,塑造不骄不馁的好孩子

经常有孩子回家“报喜不报忧”,在幼儿园得了小红花,回家便邀功请赏,要这要那。如果挨了批评,会默不支声。这跟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期望和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孩子得到表扬,父母觉得荣耀,孩子挨了批评,父母会责怪。长此下去,孩子便会“报喜不报忧”。家庭中,父母长辈有时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如下棋。有的孩子赢了很开心,输了则会赌气、甚至哭闹。因此,有的父母长辈为了孩子开心,会故意输棋,孩子成了“输不起”的人。父母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无论孩子是优是劣,家长都应与孩子坦然面对,分析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明晰努力的方向,塑造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孩子。

四“、目标”训练,练出坚持不懈的好孩子

房间里,孩子一个人自由玩积木,津津乐道,还能对自己建造的东西讲得绘声绘色。而当父母提出“新要求”———搭一座城堡花园时,孩子不乐意了,一句“我不会”搪塞逃避任务。面对孩子知难就退的情形,父母可以尝试将“城堡花园”目标进行分解。比如,第一天先试着造一座尖顶的高楼,第二天试着造两栋连在一起的高楼,第三天尝试造围墙,第四天尝试建构花园,到了第五天,孩子就可以轻松地造出“城堡花园”。其实,当孩子遇到一件事情过于困难时,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实现大目标,培养孩子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好品质。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终身的教育方式。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的事例,都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时机。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些小事情,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心理素质等,孩子遇到挫折,就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处理,缓解消极情绪,战胜挫折。

作者:卢军华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幼儿园

家庭教育类论文:我国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一、尊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一个生命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应给予认可和尊重。但实际上,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置身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他们不会也不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表现出专制或忽视的行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性格在成年后表现为怯懦、冷漠和叛逆。幼儿的心灵世界很单纯,学会尊重他们并不难。比如耐心倾听他们并不清晰、连贯的表达,交流时俯下身去与幼儿平视,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等等。

二、示范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有效方式

幼儿的学习开始于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与成人示范相比,年纪相仿者的示范效果会更好。例如:俏巧是个一岁半的小女孩,聪明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和行走能力发展正常。但是她对上下楼梯十分抵触,无论家长怎样鼓励、劝说和示范,俏巧都拒绝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她看到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姐姐上下楼梯,高兴得乐此不疲时,俏巧一下子有了勇气,要求自己走楼梯。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年龄相仿者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效的。

三、给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

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无数的选择。有些选择是简单容易的,而有些选择则是艰难痛苦的。选择是一种能力,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结果是很困难的。在生活中,家长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生活空间,并有意识创设选择情境,学会尊重幼儿的合理选择。同时,让幼儿在自然氛围中尝试选择,平静接受选择的结果。例如:周末带幼儿出去玩,可以给他提供几个备选地点,让幼儿自己决定去哪里。如果他有了自己的答案,家长就要帮助实现,并让他体验因自己的选择而带来的心理感受。优柔寡断和盲目武断都会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培养幼儿果敢和担当的品质。

四、父母之爱是不能缺失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一些父母为了家庭、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终日辛苦奔忙,于是照顾幼儿的重任落在老人的肩上,自己与幼儿的相处时间减少,自然就缺少了对幼儿的关爱。另外一些能自己照顾幼儿的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幼儿相处,但由于缺少耐心和责任心,或者想有更多属于自己的休闲时间,而忽视幼儿的情感需求,致使幼儿在性格和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影响了成长。父母之爱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是物质和他人无法取代的。许多单亲家庭的幼儿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多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即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幼儿期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第一次,这些美妙的瞬间稍纵即逝,错过就是父母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利用各种方式增加与幼儿相处和心灵沟通的时间,给幼儿更多的爱。

五、尊重个体发展不盲目比较

目前,我国的家庭一般养育1个或2个子女,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使幼儿成为家庭的优秀和聚焦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更优秀,起跑线上的较量就此开始:谁的孩子说话早,谁的孩子走路好,谁的孩子吃饭多,谁的孩子个子高,事无大小都成为比较的内容。好的自然高兴,差的就会绞尽脑汁赶超。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命律动,盲目比较会打破幼儿应有的成长节奏,有可能会使幼儿输在起跑线上。

六、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人一生要遇到许多挫折,它是人生的必然。如何对抗挫折———靠强大的心灵,而强大的心灵又来自哪里?肯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锻炼。如果家长能在幼儿时期就对幼儿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挫折教育,对幼儿的一生将是有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注意规避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使幼儿享受快乐成长的时光。

作者:费梦 单位: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家庭教育类论文: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论文

一、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其他民族家庭教育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就这一点与内地相比有更大的困难。

(一)新疆的地理因素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法制教育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顺利开展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尤其在偏远的牧区,经济发展更为缓慢,部分群众未能脱贫,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给少数民族家庭的法制教育带来了巨大阻力。

(二)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汇聚之地,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给家庭法制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全疆各地分散居住着多个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汉族聚居的地区普法教育用一种语言文字即可,而在新疆至少要用两种语言文字,多则要用五、六种文字的普法教材,才能满足家庭法制教育的需求。若把法律教材译制成多民族语言文字,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本不发达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举步维艰。农牧民常年处于流动状态,使得法制教育难于组织领导。

(三)新疆的居民大部分生活在农牧区,在家庭教育中渗透

法制教育工作是重点中的难点,却始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家长法盲常常伴随着无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成长的“摇篮”,如果这个“摇篮”有破缺,便容易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使其滑入违法犯罪之列。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新疆没有广大农牧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就不可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新疆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

(四)近年来习惯上,在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家长都没有重视法制教育

多数少数民族家长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去理解,认为那是学校的事情,或者把法制教育认为不是必备的知识,没有把它当作一门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去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那是法制部门的事情,跟我有什么相干。可事实真的如此?因为不重视对法制学习的学习,但家长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严格地按照法律去解决,反而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办法”去解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目前新疆已投资5000万元建设流浪未成年人教育培训安置中心,帮助获救助未成年人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利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新疆各地还从源头预防入手,对救助返回家乡的未成年人,层层签订帮扶责任书。政府建立起符合国情区情的早期村委会(社区)干预机制、行政干预机制、司法干预机制,对于父母不履行未成年人监护抚养责任的,出台法规建立可操作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和变更、撤销监护资格制度。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少数民族家长学习法制知识,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学法、知法、懂法,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前提和基础。

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实施法制教育的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家长应努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要知道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在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法制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观看法制教育节目,引导孩子学法。CCTV12频道、CCTV1频道等就是目前比较好的法制宣传频道,他们用拍案说法、案件侦查、法庭讲堂等多种方式,将繁杂的法律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你一看就知道,一听就明白,十分不错。目前有些中央电视节目还无法转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这是一大瓶颈和制约。二是选择发生在农村和牧区典型案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知法。孩子还小,正在性格成长期,青春期的冲动让他们很难以把握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通过从网络、报刊、杂志等收集与孩子年龄相近的犯罪案件,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犯法的行为,什么是正当防卫,对法律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三是创造条件,让孩子用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能够应用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用孩子学着解决诸如在学习被同学欺负了怎么办?在街上见到别人在犯罪时怎么办?家庭成员被别人欺负怎么办?等等问题,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四是加强引导,把民族传统和宗教习俗中一些有关遵纪守法故事、寓言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守法。通过学习引导,让孩子在生活中守法,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对于孩子的将来会有很好的作用。法治观念只有深入各族群众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三股势力的滋生和蔓延。新时期下把全疆的法制教育工作和经济建设、维稳建设共同推进,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国庆 单位:新疆教育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

除了黄磊,在这五位爸爸中,还有一位的教育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吴镇宇。吴镇宇的教育方式在五位爸爸中可以说是最严格的,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爱与教育要并存。而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外面受了伤,不要怕被骂,要第一时间回家。吴镇宇的孩子费曼是个内向、不爱说话、内心却十分坚强的孩子。有一次在船上玩,不小心落水导致眼角受伤,他害怕被爸爸责骂,于是不敢回家。而此时的吴镇宇却在一旁偷偷地看,他想借此机会告诉他的孩子:受了伤,不要害怕,要学会回家寻求帮助。看到这,我不禁想到,在学校里,我们的孩子不也应该学会向老师寻求帮助吗?记得不久前,班上的小林和小程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动起了手,经过我的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小林嘲笑小程考试成绩不好,于是小程气不过,就打了小林一下,于是两人发生了矛盾。当时,我是这样教育小程的,如果你刚才没有动手,而是来告诉我,那么这件事就是小林的错,可是你没有告诉我,而是动手了,那么即使你受到了伤害,你也变成了有错的一方。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想让他们明白,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草率行事。遇到事情,要学会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样老师才能帮助他们,教会他们一些做事的方法。当然,走出了学校,也要学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就像如果与人发生严重的争执或摩擦,要学会向警察寻求帮助,而不是大打出手,因为在这个和平年代,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学会利用规则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爱与秩序。

二、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最后,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三、结语

当然,其他几位爸爸身上也有着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在这三类教育中,也有不少相通之处。虽说《爸爸去哪儿2》展现给我们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几十个不同的孩子,我们的学校教育又何尝不可以借鉴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呢?所以,在各位爸爸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会将其中一些好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将来的教育中去。这就是我由《爸爸去哪儿》想到的。

作者 :李燕 单位:无锡市新区硕放南星苑小学

家庭教育类论文:青少年家庭教育论文

一、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不懂教育和不去教育导向。研究中发现,当今有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双方由于不懂教育,互相指责,互相推诿,互相埋怨,导致孩子进步缓慢甚至出现种种不良状况。还有许多家庭,父母只顾自己的生活,认为孩子是不需要教育和管理的,树大自然直,于是,出现了不去教育、放任自流的现象。

二、巧妙运用心理智慧,做智慧型的家长

1.孩子听从家长教育的三个条件。首先,孩子佩服家长的为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其次,家长教育孩子的内容,正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实际。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至少是适合孩子的。中国的父母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不会表达对自己孩子的鼓励、支持和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能表达出来,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自信就像植物,只要浇灌它就能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2.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透过我们的心看见了孩子的心,这是你的生命和孩子生命的相遇,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

3.避免亲子沟通中的无效重复。青春期孩子,内心里常常有许多无解的不满甚至愤怒。这些负面情绪,很多来自于亲人的嘲讽、否定、怀疑、挫败和伤害,尤其是爸爸妈妈对他的贬低。心理学家认为,单纯从满足父母主观愿望出发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只会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转型的过程中,自己没有随着孩子慢慢的成长来改变跟孩子沟通交往的方式,还是按照孩子小时候的方式在教育他。孩子长大了,作为父母,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成人来平等对待,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给予包容的爱,孩子们会给父母意想不到的“回报”。

4.提高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不受干扰。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事件,都是正常的。家长若有紧张焦虑暴怒抱怨的情绪,它就会传染给孩子,而且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留下印痕。在多年青少年心理咨询的问题中,关于情绪方面居多,而其诱因有近一半来自于父母。所以,要想做一个成熟、智慧的家长,就要拿出一些毅力来控制自己。

5.让孩子的正确行为成为家庭关注的主体。如果我们过多地将孩子的不当言行当作主体,孩子优良的表现成为了知觉的背景,那么教师和家长的连续不断的负面评价,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我概念,引发自我否定。孩子学业的低成就,引发怀有高期待的教师、家长的不满和焦虑,进而导致对学生的反复性负面评价,学生自我概念持续遭损,继而导致学生的低自尊感、低价值感、无归属感和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成为了常态,导致孩子本能地退缩、逃避,甚至导致厌学或者更严重的后果。

6.遵循手表定律。手表效应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运用在于:每个孩子,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学习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因此要做到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保持一致;家长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与各科老师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里家外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在家里家外表现一致;家长在现在和未来对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的成长与孩子的心理品质发展特点保持一致。

7.孩子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被接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父母和孩子都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解读和标准来讨论对错。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正使亲子之间有交流障碍的并不是事件的对错,更主要的是理解的错位和沟通的不良。因此,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更需要我们父母用无条件的爱接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能付出无条件的爱,多给予孩子鼓励、支持、认可、自由,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他们就能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积累智慧和经验,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8.让孩子讲给父母听。家长多倾听,益处多多,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成就感;学会分享,增强成人感和平等感;在家庭中创造共同话题,享受共同时间,密切共同情感;角色冲突降低,角色融合提升。

9.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青少年教育。有效的批评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只针对事件本身,而不是人本身;只针对当下,而不是曾经糟糕的过往;多运用我向信息,少运用你向信息;不使用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对孩子建立起原则和界线;在批评过程中将问题外化、具体化、明确化;共同商议事件发生的其他合理解决方式等等。

作者:张亚红 单位:兰州铁路第四中

家庭教育类论文:隐性德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隐性因素的作用及现状

家庭,是生命个体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针对单个人来讲,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伴其一生。家庭中的德育多数情况下是以隐性方式而存在。它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现成模式。它的整个过程很大程度上隐匿于生活的琐碎细节当中:父母的言行、子女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餐桌文化”等。个体成长过程中实际接收到铸成思想观念的讯号,多数并不是家长过多有意而为的教诲,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成长时因循着自身的感觉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皮亚杰说:“暗示和模仿是最有力量的。”成长个体对家人言行的模仿,尤其是成年以前的模仿几乎构筑了他们整个道德大厦的轮廓。这种现象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遗传,可以看作是人类“德性遗传”的具体化。家庭生活对儿童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因为血缘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影响渗透到个体内心,由内而外发挥作用。所以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说带有先天的“遗传性”。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家庭德育教育不容乐观。社会的变革让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经意的会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最为真实和深刻。社会风气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指向,当下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甚至有悖常理的现象。有学者就指出现在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家长重言教轻身教、忽视子女需求、忽视子女潜能开发、家庭教育环境封闭等。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教育已经沿着“实利主义”的方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带有实利主义性质的教育,它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自然,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小孩,但这种关心往往是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而不是儿童当下的感受,家长更加关心儿童的前途,比如成年后的工作类别和工作收入。”“家长作为成年人所感受的生活压力越大,他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命运就越关心,就越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对家庭中具有品德隐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做一番讨论和研究,使得家庭隐性德育理论体系更为系统和完备。

二、家庭教育中隐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质环境

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环境除了能给个体提供足够的生理需求供给,在其精神成长尤其是品德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家庭物质环境与家庭经济结构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不同的家庭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环境。家庭经济结构是指家庭经济来源、家庭向社会获取消费品的方式,经济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等。很显然家庭经济的优越能为个体的良好成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这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营养”的成长个体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环境。所以家庭经济条件的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可视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对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与经济收入几乎是呈正相关的趋势。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应向儿童提供一个游戏、艺术、阅读的环境。因为整洁雅致的环境与脏乱无序的环境相比,总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快乐健康,而且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并富有远见和抱负。家庭环境中诸多因素都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济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偏好,如:家长的言行举止、“餐桌话题”的内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种类以及社区环境的好坏等等。因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都带有其家庭风格的烙印。注重身体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对言行举止以及服饰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更愿意在文化领域进行消费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风格,对耳濡目染的成长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一生,不仅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行为规定,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审视外在事物的主观依据。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体来讲,家风是一种类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又极大的体现了精神传承的内隐性、长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风侧重的不是父母外显地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即主动教育。这并不是说完全抹杀主动教育,而是指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父母通过自己长期的自我行动来潜在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与外在的直观教育相比较而言,这种影响和对象(孩子)之间有明显的被动性,显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影响个体对这个影响的消化吸收。不过,就事实而言,家长的主动教育与其名副其实的外在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会强化这个影响,身体力行往往收获的效果最大。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成长个体而言,对实际行动的模仿要易于对口头说教的理解。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在无形中渗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家风的遗传性持久且强大,纵横的双向影响能波及到很多人。国外曾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康乃狄克州爱德华家族,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其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没有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时期,纽约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八代人中出现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见,家风的传承性不容小觑,其恶劣影响可以波及到几代人。家风作为一种类文化传承,其沿袭的方式大致是家长主动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主动的教育多体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后者则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长个体效仿的意愿,就产生的效果而言,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实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风的传承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验施教的长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样。就内容而言,家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论价值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也在舍弃陈旧的内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与时俱进是它发展改良的动力,同时也让它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但是家对于某些儿童来说是温馨的,对某些儿童来说却是牢笼和战场。专制权威性父母,把一切管得过死过严,严格限制儿童的行为与自由,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稍有不满,则严加惩罚,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对周围人事缺乏信任感,行为举止畏首畏尾,成就动机不强,性格存在着很大缺陷;民主式父母,尊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注重亲子间的沟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孩子容易成长为有自信、有主见、性格健全、热爱探索并富有创造力。看似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未有意而为地夹杂着诸多人格教育的内容,但其实这种种方式就已经潜在的对孩子的某些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积久成深就会继而形成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难再发生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所以对待家庭内外大事,要通过家务会议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应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征求并尊重成长个体自身的意见和发展需要。使得青少年在文明、民主的家庭环境中,自然、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尤其是感情关系。理想的家庭成员关系应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尊重友爱,整个家庭和谐有序。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说:“个性特点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既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还会对他们的情绪机能、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会使孩子形成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增强生命活力和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和尊重,能够使成长个体精神振奋,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家庭人际交往是成长个体和家庭以外成员进行交往的摹本和参照,所以良好的家庭成员相处方式不仅提供给孩子优良的成长环境而且为他们在家庭以外进行为人处事时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增强他们自主自动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能力。不良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成长中的个体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在类似环境里成长的儿童性格往往有很多缺陷,偏执、孤僻、冷漠、甚至往往还带有暴力倾向。格鲁克指出犯罪青少年家庭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可能是敌视的或冷漠的,而很少是有感情的,他们不是打孩子就是忽视孩子,少有给孩子指导。”孩子的成长在后天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变得千差万别,模仿的本能会因为自身的深切感受而得到千万倍的加强,所以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成了他们对外进行交往的第一手教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遇好则好、遇坏则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明显的倾向。虽然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尚会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关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人格上会更健全,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更具有可塑性。

(五)家庭成员言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父母必读》中提到:“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么对待先进人物、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忧愁等等这一切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言行是子女天然的模仿样板,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儿童未成年以前模仿能力是赋予其获得技能和习惯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不需要耗费力气就可以习得的小习惯上。例如,言谈举止、一言一行。而又由于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以及朝夕相处的缘故,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而言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所以依照他们所做的去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就是对父母言行可以对孩子造成重大影响的鲜明写照。所以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不讲究语言文明,相互出言不逊,骂声不绝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污言秽语早早就成为孩子语言的一部分;而在一个注意文明用语、互相尊重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文质彬彬,守规矩,懂礼貌。这仅仅是个体成长的一小部分的举例,而更深刻的有关人格形成的影响也包含在其中。

作者:丰帅 吴晓博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家庭教育类论文:民间机构家庭教育论文

一、运营模式和特点

(一)运营模式

一是早教连锁机构或家庭教育品牌机构的相对成熟运营模式。这两类机构的共性特点是有统一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品牌推广、一定的专家资源、多样可选的经营项目、后续的师资培训服务等,租用较好路段、较大面积的场所,统一研发的各类可选的课程、项目和服务基本满足大部分前来学习家庭的需求。在资金保障方面,主营家庭教育业务的,前来寻求服务的家长是接受家庭教育业务收费的;兼营家庭教育业务的,自筹资金或就部分业务收费以开展公益家庭教育服务,对主营业务起到了宣传作用。二是本土萌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多头并进运营模式。这类机构执着于家庭教育理念、知识的宣传推广,他们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讲师讲座、开办热线、组织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创办网站、开发微信公共平台等多种方式服务广大家庭。优质机构可以做到网站、微信两三天内即更新,讲座、报纸、沙龙等常年坚持运行,也坚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在资金保障方面,除了自筹资金、以其他业务供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业务外,鹤岗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通过爱心企业联盟赞助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共性特点

一是业务形式较为多样。专场讲座为各机构必备的指导服务方式,四分之三的机构能提供个案咨询服务,网校、网站、Q群、微信等现代网络指导方式因其便捷而被越来越多的机构使用,与报刊与热线之和持平,机构采用率均超过五分之二。二是覆盖一定目标人群。各机构主要因其业务范围内的儿童群体而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到其家长,早教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0~6岁儿童家长,幼儿园多是3~6岁儿童家长,其他机构则以中小学生为主。有的民间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堂,每月2~4期,许多家长成为机构的常客。有的机构负责人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年均在各地讲座至少十余场,突破地域限制,服务了更大范围的家长。三是较好满足家长个性需求。因该类机构服务的儿童多处于一个年龄区间段,重点问题相对较为集中,讲座一般具有较强针对性,也较多的使用当面咨询、热线答疑的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微信群采用了根据家长提出问题相关内容文章的做法,家长的需求一般都能够较好地满足,问卷显示,95%的家长对机构的服务评价为好或非常好,近50%的家长认为机构具备课程内容丰富可选、尊重家长和孩子的个性的优势,66%的家长认为需求能得到满足,31%的家长认为有所收获,55%以上的家长表示会继续在机构学习并向其他人推荐该机构。四是公益指导服务占主流。这些机构的创办人对家庭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家庭教育品牌和部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早教课程,95%机构的家庭教育指导是纯公益的,为了达到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的最佳效果,即使场地、师资产生费用时,也另寻办法而避免由家长来承担。收取费用的机构也只是视情况部分业务收取较低费用,在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上仍会投放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环境问题

社会关注有待提高。从家庭教育发展大的环境看,家庭教育没有专门法律法规,专项政策较少,机构配置不尽完善,政府部门对家庭教育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理想格局未能很好的实现,多家负责家庭教育业务导致部分功能重复,也导致一些领域无人涉足、功能不足,比如家庭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科发展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的全国统一资格认证方面仍是空白。政府对民间机构的管理制约存在一定困难,指导扶持力度也是有限的,对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扶持力量更是单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家长更是只重视学校教育,没有真正从家庭教育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上认识其价值。牵头部门有心无力。作为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部门,妇联组织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很有限,能给予的扶持帮助多以宣传、合作为主,机构提出的高层次免费培训、提供办学场所、出台相关政策等建议都难以在短期内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失去影响力和感召力。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具备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便利条件,本应是家庭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领域,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教育部门的家庭教育工作功能相对弱化,基本没有可能被列为硬性考核指标,基层工作推进随意性较强,家长学校多有名无实,家庭教育指导往往被列为家长会的附属品,一小部分有意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还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

(二)自身发展问题

公信力低。调研表明,公信力程度最高的民政部门注册的组织只有3家,有7家采取了工商注册方式,8家采取了民办教育(研究)注册方式,还有6家因注册条件受限等原因而没有注册,机构的特殊身份令受众疑惑,会影响其公信力。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特别是兼营业务的机构针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普遍没有专业教材,除几家连锁机构有部分总部统一的课程内容,各机构多借鉴知名专家课程或自行开发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随意性,且缺少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和管理,质量无法保证。有的机构与妇联组织、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合作,进入学校或者社区讲座,让家长了解民间家庭教育机构的服务项目,但提升公信力效果并不明显。在同等条件下,受众还是更愿意接受占有较多专家资源的妇联、教育、卫生等部门提供的公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资金困难。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机构家庭教育工作资金来源方式为自筹,也有几家机构用其他业务供养,他们开展的讲座、印发报刊、个案咨询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都是公益性的,存在一定资金困难。连锁早期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品牌机构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员工支出、品牌推广等成本无法快速收回也易造成资金困难,家长在服务效果达不到期望或经济压力大也会对收费标准表示异议。机构举办人一方面能考虑到家庭教育业务对其他收费业务的宣传引带或提升功能,一方面也是因为热爱家庭教育工作,甘愿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家庭教育为主营业务的耀世金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因其资金依靠当地企业家赞助,业务的发展与企业家的赞助额度和连续性密切相关。师资匮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要面向家庭成员,对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儿童身心发展和保育教育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而民间家庭教育机构并不具备留住很多专业优秀人才的优势。根据调查,只有四个机构人员全部为专职人员,其他机构往往有较大比例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即便是主营家庭教育的机构还有3位负责人为兼职,机构的工作人员接受系统的学习的人员达不到100%。虽然90%以上的机构表示有相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人员,但是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存疑。家长问卷也显示,认为机构存在“师资数量和水平有限”问题的占到三分之一。场地有限。各民间机构在家庭教育业务方面几乎不能提供较好的教学场所。他们经营用的场所往住都是临时租用,拿出较大面积来开展家庭教育业务不太现实。有的民间机构本身租用的地方就很有限,所有业务都是在重复使用可用空间。有的不在一楼门市,或以个人居家为阵地,办学规模不够,没有条件容纳更多的家长。早教机构的场所多适合亲子或孩子使用,成人座椅很少,开辟适合成人讲座的空间存在困难。由于基本没有相当的教学场所,在本阵地只能开展几十人的讲座,开展大型讲座往往由受众组织方提供场地,虽然缓解了临时性的场地难题,但是长久来看,没有固定的阵地会限制其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创设民间机构发展规范的外部政策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要将发展规范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纳入工作日程,借鉴成型经验,加快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步伐,为民间机构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降低登记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民间机构登记放开不必要的限制,创造一定的方便条件,避免其因不注册或寻求工商注册等方式而产生身份及其他问题。对已经进行工商注册的民间机构建议实行税收惠免政策。二是为民间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如开展组织管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培训、服务,提供与国内外基金组织、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机遇和平台,建立起民间机构开拓社会管理服务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机制,促其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也要会同教育部门合力履行好家庭教育工作牵头职责,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整合好各类资源,在发放指导材料、培训和项目实施等工作中为民间机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三是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必要监管制度,使民间家庭教育服务进入社会有标准、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有资格,以民间机构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升其生命力和成长空间。

(二)民间机构要提高自身发展竞争力

一是业务精良,提供特色服务。在家庭教育普遍性理论与本土化实践的结合研究上下功夫,创新服务理念、内容、模式,研发的课程、提供的服务与家庭个性的家庭教育需求契合度要高。还要因地制宜做家庭教育发展动态趋势和政策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二是管理有序,注重科学规范。在注册年检、规章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使用、募资收费、项目研发与活动开展等方面都能保证科学性和规范性,合法、合规、合理,让员工和服务对象安心、放心。三是善用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公信力和美誉度,建议在注册合法身份的基础上,借助公共机构平台和媒体开展普惠性的公益活动,多种途径与家长群体保持经常性沟通。解决资金难题,建议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可以考虑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等项目支持,也可考虑借助爱心人士力量,如果收费可参考家长问卷结果,36.5%的家长表示如果家庭教育服务确有价值可以收费,可接受的价格一节课最高不超过100,一次咨询最高不超过200,其他家长则持反对或观望态度。提高专业化水平,可考虑机构内部在岗培训、网上学习培训、教材辅导和外出学习交流等多方式相结合来促进员工专业化发展。解决场地难题,建议与妇联等组织的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工作找结合点,争取资源共享,或是作为临时性、流动性的活动开展场地以拓展业务范围。

作者:白锦婵 常伟 郭惠慧 单位: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

家庭教育类论文:学校教育与家长家庭教育论文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主任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要增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作表率。一味的关心、爱护孩子并不等于会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引导一定要抓住正确的时机,把握正确的方向。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本领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可谓是用心良苦,但这些是不是孩子所需要和喜欢的,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而选择,使之真正做到学习有用的,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知识。教育孩子还要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灵活运用批评。家长要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他自信,给予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如:一次我在辅导自己在上小学的孩子完成生字练习时,发现他写字不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也不工整。我就耐心地教给他如何写,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写得好看多了,有进步,接着再激励他要是能写得快些就更好,果然小家伙很快地把练习写完了。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家校结合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架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作者:刘建文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镇上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