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04-10 09:27:15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必备步骤。而作为“图文并茂”的演示讲稿或多媒体作品,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创设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迫切愿望。

2上机操作,结合教学实际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掌握所学要点。在使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的加工”教学中,笔者安排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选择“磁性套索”工具或者“抠图”工具将自己的照片抠出和校长的照片组合到一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中,笔者先提出问题:“咱们班的某某同学想下载一首好听的MP3,有哪位同学能帮他下载?”同学们都踊跃帮忙,很快就下载了好多MP3,之后老师又提出问题:“那么‘文本’、‘图片’和‘视频’信息又是如何下载的呢?”学生们根据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学习,自主探究掌握了文件的下载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除了学会因特网信息的查找外,还学会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下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统一演示,对个别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单独辅导,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4注重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课堂也是一个协作的课堂,因此,在教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鼓励,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得老师讲解,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红寺堡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好多同学的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新课的讲授,还要顾及一部分同学的认知水平,所以每节课都要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缩近同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齐头并进。

5归纳小结,注重任务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进行知识的巩固,最后拿出作品。教师在评价时不单单是对最终作品的评价,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在评价方面,笔者主张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总之,在红寺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有道德、有理想的时代青年!

作者:刘艳 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第一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论文

一、抓住课程特点,巧妙创设任务

高中的信息技术,多数是以应用型的知识为主,以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为主,这些课程让学生熟悉并熟练应用计算机,学会基本的应用软件,帮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并最终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要为学生模拟一个真正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们自己去完成任务,并最终想方设法去解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这是探究性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要负责这个任务的创设,这个任务要囊括此次学习的重点,并且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有兴趣去一探究竟自主研究。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插入图片,自主实现图文并茂的各种形式的排版,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其它诸如艺术字、文本框等等内容;在《数据表处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计算某个区域内数据的各种运算,以及图表等的插入……问题的创设讲究艺术性,在给大家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巧妙的方式,比如:“大家一定看过不少网络上图文并茂的文档,今天就让你们大家自己亲自来试一试如何完成”、“全部都是黑色宋体字的文档是不是有点单调了?大家试试看艺术字和文本框怎么插入”、“大家知不知道老师们排名词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用EXCLE的自动排列功能,你们试试也能快速看到名次”、“这么多数据怎么计算?这些数据之间互相运算之后又得到哪些数据?我们不用再用笔算了,EXCLE自己会计算的,而且瞬间答案就出来了,大家试试看”……这些问题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很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且这些也是办公软件中常用的一些功能,学生们探究出这些技巧来,对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采取多种模式,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探究性教学的优秀内容,是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摸索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兴趣和目的进行探究,自主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联想此前所学习到的知识,尝试多种方法,最终完成任务,并能够举一反三地完成其它的类似操作与任务。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有些问题让学生以个体的形式来自主解决,有些任务需要让学生们互相结合着解决,还有些任务则是需要大家以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所以,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安排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简单地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或者是改变整体字体及布局特点,这些基本上都是简单而且即定的操作,让学生以个体的形式独立探究。而有些问题个体学生往往会出现片面的现象,就需要让他们实行互相结合、团体操作等方式来完成。比如图文排版过程中的各种效果的操作、对区域内数据的各种不同的运算,这些需要两个人合作,比如甲让乙做出某个效果或者是计算出某几个数据之间的和或者是顺排倒排等。再如对文档中图片的多种排版模式的练习与应用、插入图表等任务,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尤其是插入图表,如何插入,插入什么形状?又要用哪些模式?数据如何在图表上显示等等,这些需要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三、教师多重角色,适时给予评价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只让学生去探索便完成了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决定着探究性教学的进展,把控着探究性教学的走向。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扮演出任务的角色和模式支配的角色,还要看准时机,适时地给学生们的探索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己学习与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改变错误的操作,从而改正自己的操作。比如在插入图表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我的要求是,以某个区域的数据为目标,将其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只是简单地将数其据以饼状的形式将其比例呈现出来,只有少数同学是将这些数据同时也显示在饼状图上,并加以箭头的指示。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给予学生们评价,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将数据清晰明确地全部反应在饼状图上,又如何将它们全部明朗地显示出来。

四、结语

探究性教学是让学生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意识的一种良好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有强烈的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并最终完成任务,解决难题。而导师更是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起初的创设任务再到最后的评价,教师不能将自己置身世外。

作者:郑芳玲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嵌套教学方法论文

1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1从教材上来看

现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不再定位为一个零起点知识的学习了,而是在认为小学和初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编写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较少一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外,其他的小学、初中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一门课,所以很多的高一学生并没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一味地按照教材走,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

1.2从教学方式来看

信息技术课一般都采用大课堂的形势,教师用广播在前面讲解,示范操作,然后学生就跟着后面去做,养成了学生学习上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同时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内容十分多和杂,并且学校安排的课时有限,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1.3从学生自身来看

在上机操作时,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十个学生,班级十分的庞大,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两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的情况;而另一方面,由于小学、初中的学习环境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继续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

1.4从课时安排上来看

新的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大多数的地区和学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一般的学校加上实践操作课一周也不过1节的课时,稍微重视的一周也不会超过2个课时,这样的课程时间安排,不用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了,就是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很困难的。在近几年新课改的要求下,江苏地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不很多的尝试,以求改变现有的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的达到新课改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在众多的方法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我们发现在江苏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采用嵌套教学的方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嵌套式教学,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先进之处,更加适合现有的江苏高中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是改变教学现状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2嵌套教学方法的含义

嵌套一开始是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应用思想。顾名思义,嵌套教学就是对计算机嵌套程序设计思想的借鉴和学习。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对学习的主体进行嵌套应用

对不同的学习主体要进行分层教学处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上对学生进行无形中的分组,这一分组并不是要求教师将班级的学生进行真正的分组,而是要求在教学的内容上表现出层次性,从而体现出分组的思想。也就是说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分层次的教育,在无形中体现出了将学生进行分组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实际分组中所花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避免在实际分组中给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层次上的划分,才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嵌套的本质要求。

2.2对教学的客体进行嵌套应用

嵌套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表现就是:增加课上内容的宽度,对有深度的教学内容采用分层讲解的办法,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部分。其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好课与课之间的内容嵌套来实现重复教学,从而达到弥补课时不足、学生基础不同、时间跨度长而有所忘记的缺陷,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嵌套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

下面就选取对Excel表格的学习应用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嵌套教学的思想。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还是要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了解程度,根据具体主体的情况,再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大纲中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为三个课时,那么在嵌套教学中,我们一样也花三个课时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按照具体的调查情况,做如下的设计:

3.1对教学的客体进行嵌套

3.1.1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第一节:学习基本的概念;主要掌握各项数据的录入;难点就是一些数据的计算以及整理;了解Excel表格的具体应用和具体操作。第二节:掌握Excel表格中录入数据的归纳方法;着重点就是数据的整理以及分类;难点就是将数据转化为图形的操作。第三节: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方法;重点就是将数据转化为图形的操作;最后针对学习的不足部分在习题中进行复习加以解决。

3.1.2针对一般水平的学生

第一节:掌握Excel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各项数据的录入;着重点为录入数据的计算分析;了解表格中数据的归纳方法和转化为图形的操作。第二节:掌握数据的整理以及归纳方法;重点解决表格中数据的归纳以及汇总问题;难点就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的操作。第三节:掌握数据的汇总问题;很好地将数据表格转换成图表;难点就是对数据加工多元性的掌握。

3.1.3针对高水平的学生

第一节:掌握Excel表格的数据录入方法和数据的计算;重点学习数据的整理和汇总;难点就是在Excel表格中进行表和图形的转换。第二节: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汇总;重点学习表格与图形之间的转换操作;难点就是数据整理中的多元化理解。第三节:掌握数据表格和图形之间的转换操作;重点学习数据的多元化加工处理;进行适当的延伸学习。

3.2对学习主体的嵌套教学

通过上面内容的设计,很好地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处理,每一节课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关联性及嵌套性,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学效果,关键还要看学习主体的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地少讲,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来辅导学生,教师从旁指导,让帮助别人和被帮助的学生都能在这期间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教学中做好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嵌套学习,而不是去专门的花时间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结语

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嵌套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基础水平上的差异,对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的主体进行合理、有层次的嵌套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学习内容,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很好地弥补课时短的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嵌套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还不是很成熟的背景下,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

作者:郭丽平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信息技术,包括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在本文中则主要指的是以数字化为基础,通过计算机、通信电缆等将文字图文信息、语音等结合在一起,使用者可以通过交互式的操作来感受熟悉化多媒体信息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优势,通过设计教学课件,并运用计算机等硬件来将其展现给学生。通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们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学习状态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信息及技术主要发挥的功能是辅助教学。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最终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新型的沟通载体,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教育学家指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学习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包括了学校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个指学生的心理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学习环境则包括了客观教学环境和教师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客观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而心理环境则包括授课心态、与学生和其他教师间的关系等等。在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们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具有过去性和思想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起来往往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抵触心理,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则可以将历史知识以立体化的影音图像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使整个历史课的学习充满乐趣,还可以使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2、使教师教学发生变化

首先,信息技术使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变化。在运用信息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具,这使得教师的自主性得到了扩大,进而借助信息技术,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制作丰富有趣的教学设计。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使传统的历史学科在知识传递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倒课、授课、讨论、复习等环节有了新的不同。可以说,信息技术在拓宽教学空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和容易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质变。在传统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学生们阅读书本,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各类多媒体都成为了传递知识的载体,使课堂教学容量都得到了扩充。不仅如此,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情景创设,将学生们带入一个历史环境中去学习。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与图示法、演示法和板书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信息技术的优势,还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们在探究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传统教学中的许多束缚和限制被打破,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方。可以说,信息技术将知识赋予了生机,使学生们的感知和思维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了出来。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的各个学校之间的优秀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使学生们可以坐在教室里,获取任何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内容,实现了跨时间,跨地域的学习。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工具,其最重要的是将学生们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思维。

四、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信息技术没有科学合理地应用

在许多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并为对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形成重视,也没有从教学实际出发,来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盲目追求多媒体和计算机的使用,甚至存在将信息技术的美观程度当成是衡量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了所设计出的课件和教学环节,往往华而不实,不仅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影响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成为了“技术唯上主义”。

2、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未突出历史教学特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后,有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媒体材料的便利性、多样性和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围绕高中历史教学的优秀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设计教学。教学中媒体泛滥,文字资料、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一齐上,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此外,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直观形象,而忽视了理论的抽象概括,不能将媒体演示与教师的讲述有机地结合,也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起发,导致学生无法探究式的学习中获得真知。

五、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策略思考

1、教师应转变观念,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要提高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效性,适应教学改革的时代大潮,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历史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教学创新才更有源泉和动力。

2、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同样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具体来讲,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实际资金水平、硬件水平和教师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因素,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准,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要兼顾实用与美观、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林丹单位:渤海大学政史学院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实践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计算机课程的现实实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清楚地阐明需使同学们理解信息科技在平常生活里面的运用,培育同学们学习、运用电脑的兴致与理念,亦即是需使同学们亲自动手,将所学会的理论与技艺用来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难题。所以,在课程上需注重贯彻活学活用的准则。

1讲学授课内容的安排需和同学们的实践相整合。如今的计算机授课课本,每个地区所选用的均不一样。老师在挑选授课用的课本时,应当要秉承一定的准则,那就是要合乎同学们的现实需要的方是最合适的。安排的授课内容,需合乎同学们的年龄情况与现实需求。举个例子,在讲解画笔的应用时,同学们可以应用其来设计卡片,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关于文档的文字处理内容,同学们能够应用它来撰写日记、通知、登记课程表等;对于PPT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应用其来做好班集体的通讯集;对于各种播放器的使用,同学们能够通过它来播放他们喜爱的音乐等等。如此种种,同学们在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均是和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均是平日生活里面可以活学活用的,同学们学起来则会趣味更浓厚,也更愿意去学习了。

2在运用过程中训练,温故而知新。学习某些原理或者技能无非是为了可以方便自己的生活,将其用到生活中来,当知识满足了这些条件的时候,同学们方会尽可能用各种方式来加强巩固已掌握的学识。这表明,在堂上规划练习时,需注重适用性。举个例子,在讲授了电子邮件的课本内容后,同学们对于以后的作业笔者均要求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我的邮箱里面,其间包括用画笔绘成的图画、精美的贺卡等。我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返回给他们我的修改意见,包括对他们的进步的肯定、赞许还有激励,当然也不乏对他们的进一步完善作品的意见建议。通过此种方式,使师生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更加靠近,在巩固已有学识的基础上同学们对新的学识的渴望更为迫切了。

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形式

1巧妙设置引入语,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致。古语有云: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对于一节课的引入语的处理非常关键。成功的开场白,不但能够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亦能够使同学们的心情愉悦,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热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老师,需依据各种授课内容,设计好可以引起同学们一窥究竟的欲望的导语带入新内容,进而尽可能削减同学们与课本的距离,让大家体会学习的快乐。还有,不妨考虑用示例佳作取代言语,给大家赏析优美的乐曲、美不胜收的画面,通过word制作的版面、通过PPT完成自我介绍、通过Flash完成的动漫佳作等等。以如此生动、活泼、详细的实例来开发挑起同学们学习的渴望。

2举办各种比赛,发掘学习的兴趣。依照各个层级学生的兴趣形成各种不同层级的兴趣小团队,对同学们做好相应的培育工作。就像文字录入、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动漫、网页制作基本学识等。学校亦能够经过各式比赛项目,来挑起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像各种文字输入竞赛、计算机创意绘图竞赛、机具创造性的电子期刊展演、网页制作竞赛等等比赛,经过一连串的比赛项目,不仅挑起同学们学习的欲望,还提升了他们计算机操作的水准。亦可将同学们的佳作放上校园网络里面展览,按照时间安排,组织评审、整理并给予回馈,对优秀的佳作进行肯定。展览同学们的佳作(包含展览它的操作进程和最后成果),对于该同学来讲即是一种激励,而在别的学生那里则建立了一个追逐的标杆,发挥了榜样的价值。

三、多媒体技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践的若干思考

1需正视多媒体在授课中的价值。在授课中应用多媒体科技,虽是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致,提升授课成效,然而不可以过分注重其在授课中的价值,其仅是授课进程中的协助方式。授课过程中仍需尽可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价值,重视老师与同学们的情感沟通,用老师的专业知识与人格吸引力感化他们。

2多媒体课件需合理制作。多媒体授课课件,不能够仅仅注重外表的精美,有名无实;亦不可以过分注重各种媒介的运用,将很多的音频、图画、录像堆就而成,让授课内容不清晰。多媒体课件的创作,应当以授课内容为根本,凸显重点,在需要的时候应用各类要素,以服务课程授课为重要目标。

3重视对老师素养的培育。多媒体技能的运用对老师做出严格的要求。除了要精深于本身的专业学识外,仍要熟练学会多媒体技能中具有的各类硬件设施与有关应用程序的应用。如此则要求老师持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多学习,多探讨。并且,亦要求校方召集老师做好有关的培训工作,提升老师的技能,让多媒体技能可以较好地给教学提供服务。

4使同学们参加到可见的创作与实操中来。高中生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老师需尽可能使同学们参加课件的创作与实操进程中来,这样一来会让同学们不但是学习的一员更是探究者,这样的课程,同学们的参加到其中的渴望会非常强烈,学会的知识当然会留有极深的印象。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创作,一块实操,一块探讨,则授课成效会空前地好。

四、结束语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开拓高中生的视野,使他们跟上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一大举措。由于其引进的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因而需要我们诸位奋战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整理反思并给后人留下一些有益的提醒和可供参考的意见,基于这一点,笔者综合了自身的从教经验与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方式的有益探讨在此呈现,以期给各位以有益的参考。

作者:王东炜单位:磐石市第五中学校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以操作为主,任务驱动贯穿整节课始终。我们可以把每个目标都设计成任务的形式,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普通高中学生的教学,学生的基础差,授受能力也相应比较慢一点,如果操作太复杂,他们都掌握不了,而通过这种任务细分的方式来化解问题,他们基本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少,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充分的学习资源,还要随时观察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对他们的学法和方法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讲解软件的操作,一个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过程都是非常烦琐的,讲解起来有时显得较为啰嗦,较为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通过若干有目的、分层次的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摸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协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大,教师很难逐个指导,特别是硬件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达不到人手一台电脑,为了满足每个人都有实践的机会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全员参加,这时就要开展小组模式学习。小组模式学习课堂是一种开放、轻松、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也是一种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它能使知识成倍数式传播,是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并帮助水平低的学生,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模式的分组很重要,要把基础好的和差一点的学生搭配好,这样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电脑不够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用得比较多。这种教学模式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分组—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论—教师点评。

三、巩固检测,交流展示

教学检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并通过检测发现问题,从而在后续的教与学中及时调整,最终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自觉性差,有一定的惰性),必须做到每课必检。每节课都设计了相应的检测试题,内容主要来自历届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高考试题。我根据整体的测试情况有选择地集中讲解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这样的及时检测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巩固了本课时所学的知识,也为高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的信息技术高考的复习工作减轻了压力。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的,特别是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师精心审阅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教师需要尽量发现亮点,进行鼓励性评价,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作者:王健单位:德兴市花桥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种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需要教学跟随技术一起更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关注新技术,及时获取新知识,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更好地紧跟时代,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目前,信息技术没有列入必考课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只有坚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学科。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严重跟不上需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地相继配备了一些相应的硬件设施,建立起学校微机室,适应当时的形势。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原先所建立的配套设施显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硬件落后,软件跟不上,导致许多新的课题不能实施。

2.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不同,之前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同,部分家庭比较富裕,接触电脑时间长,所以每个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不同,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信息技术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在高中教学中,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难实施面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导致课程标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落实不力,更缺乏应有的指导,从而无法为信息技术教学做准确的定位。由于信息技术在高考中属不考科目,使得该学科不受学校重视,随意占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的现象常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

4.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混杂,多数教师专业知识欠缺

现有的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的,因而导致教师队伍混杂。信息技术教师对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及地位的认识各不相同,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因而对课程把握程度不准,使得对课程的实施欠缺,达不到信息技术真正的教育目的。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策略

1.结合实际构建科学的教材体系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高中学校一线的教师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等)来进行初步的策划,同时关注已有的技术及可能会发展的技术,并根据这些情况修订教材,最终构建起科学的教材体系。

2.提升和改进教学设备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匹配的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学校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必须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使得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3.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水平,拓展教学内容

学校方面,应及时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招聘专业的教师,为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教师自身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征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明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制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基本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4.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将部分优秀的教学课件等资源公开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开放一些机房,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操作练习。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教材改进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仔细分析自己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加大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作者:符淑娟工作单位:陕西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论文

一、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旧有的教学观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本质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综合分析、组织加工并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但现行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讲解和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教学内容大多仅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实际问题的内容不多。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基本上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自主学习机会较少。很多教学课件制作粗糙,照搬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这种落后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二)旧有的教材观

1.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显得相当迟缓,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突显信息技术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学生对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一些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以及他们特别喜欢的网站和动画设计等的兴趣和需要无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课上得到满足。

2.重技术轻人文,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现行教材中很少有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人文专题内容,也没有将人文背景与信息伦理渗透到技术章节内容中去。相当数量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的意识,对《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教材忽视对信息技术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将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现行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与学的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大多数教师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现状是学生喜欢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4.教材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文字课本,远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网络化、电子化的学科特点。有些教材虽已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当前很多配套光盘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也只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教材的数字化翻版,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三)旧有的管理运作模式

一些学校的领导者崇尚搞形象工程,为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使学校在综合实力排名中占据优势,即使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条件下,仍盲目购置大量设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还都十分先进,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把这些设备真正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不是把它们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实现教与学的优化。而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参观的展品。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机器使用的次数越多就坏得越快,故将计算机“供”起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每周少有的一两次上机时间对学生开放之外,其余时间宁愿机器闲置都不允许学生使用,设备的使用率极低。笔者曾在市区一所中学里实习,真切地感觉到,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应用在学校领域还尚处浅层次的水平,该校一年级学生每周有两节信息技术课,但教学内容主要限于基本的理论讲解,学校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览室,但学生配合所学知识上机操作的机会很少。学校对这种现状也并不认为有什么不正常------由于目前网络消极因素的存在,老师家长甚至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孩子的信息技术课上不上根本无所谓,甚至学的越差反而对其它学科的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有利。

(四)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教师是指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的专业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他们的素质水平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浪潮而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由于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能满足中学的师资需求,因此目前中学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多还是从其他专业或学校管理人员队伍中转过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而主要靠教师自学或短期的、临时的专门培训。因此相比语数外等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整体的业务素质更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现有师资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语数外等高考主考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在中学的受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相应地,不同课程的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和享受的待遇也有明显差别。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改进教学方法或教学设备条件的要求往往不被学校领导所特别关注,使得这部分教师对于全心投入做好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动力。他们甚至常被视为非教学人员,不被重视。另外,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课时费低,又没有辅导和补课等其他额外补助。致使信息技术课教师待遇普遍偏低。

由于上述原因,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由此导致这支队伍极不稳定,许多教师纷纷通过考研深造、改行等途径谋求新的发展,流失相当严重。

二、相关思考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一点上,学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实现各个学科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以往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而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整体和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保持协调一致,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通过整合,不仅有利于加快各门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和师生、生生协商交流、合作讨论的良好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必须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媒体、信息等诸要素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发挥资源的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办学效益。

(二)从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可能更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应用、交流讨论、巩固提高和总结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实现信息在不同个体间的传递与交流,既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索、开拓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创设一些探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既满足了学生内在求真探索的心理需求,也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对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

(三)设计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新教材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具体实践中就必

须有相应配套的新教材。依据《新课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在设计新教材时应致力于落实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材设计者不能将教材定位于技术知识课堂灌输与技术训练的工具,而要求将信息技术定位为服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工具,定位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2.选取学生熟悉、有利于个性选择与全面发展的教材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去选取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内容;从教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选取教材内容,不过分注重于某个软件的具体操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前沿趋势的角度,从技术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等人文因素的角度来选取教材内容。

3.设计多学科综合的、难易不同的探究式主题研究活动。教材应考虑设计多个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供不同知识水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同时要提供各种资源以创设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环境,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信息、创造与评价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四)教师资源是关键

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关键。

1.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要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来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制定各项措施切实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中;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尽可能满足他们对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以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要求。与此同时,针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还要为教师的培训和再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2.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作为教师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一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要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要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在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生活。但要注意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的自主空间不能成为“上机任你玩”的游戏课堂,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任务时,应如何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二是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兴基础工具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这里所言及的技能,不仅仅局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首先,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甚至前沿的软、硬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网络信息等)。其次,要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模式,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再次,教师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的能力。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各种各样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变以往“有什么教什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

三是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有的信息素养包括:?筛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参与调查、与人交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寻找、发现、收集有用信息。?整理鉴别信息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有效信息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作为这门课的教学也应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以致用;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合作互动;课堂评价

论文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合作互动、及时评价。

计算机课进入高中课堂十来年,其学科地位、学习内容、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甚至学科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各县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记日记、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这说明,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用这些生动、形象、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总之,上课一开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组织各类竞赛,发展学习兴趣。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基础等。学校也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电脑操作水平。也可把学生作品放在校园网上展示,一段时间后,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安装一些网络教室软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师具体的操作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足够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上机实践,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要求,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精讲多练,并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寻求别人的帮助。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激发学习喜好;培养学生能力

摘要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前状况进行分析和探索,结合本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需求,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熟悉褒贬不一。

1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和其他学科全然不同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信息技术技能将成为当今高中生必须把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也将会成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工具。

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前状况分析

2.1教材分析高中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已不再是零起点,是默认在高中生已具备小学、初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际上除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小学和初中以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本科目,高一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假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不了解,还是一味地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授课,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学生分析目前学校的班额大,在微机室上课时,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几十个同时上机的学生甚至需要2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又由于中小学学习环境等原因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假如在课堂教学中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需求。

2.3教学方式分析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广播教学——“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靠性,而不习惯自己主动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他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能力较差。加之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多而广,假如按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做、教师辅导”的方式上课,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2.4观念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观念上存在新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非升学考试科目,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好学坏无关大局,所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从喜好出发,喜欢就认真学,不喜欢就玩游戏或上网。

3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尝试

3.1激发喜好,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科目,对学生来讲,缺乏外界压力。但是假如让学生清楚地熟悉到学习内容的价值,学习喜好就会被激发,自然而然就会从不想学到想学了。因此,学生内在的学习喜好的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最大的努力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喜好。

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提优、帮差、抓中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信息技术非凡感喜好的部分学生,按课本内容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当培养他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绝不能放之任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介于二者之间,教师必须抓住这部分学生,合理布置教学。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因材施材,激发喜好,注重全体,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3.2充分熟悉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或教学顺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目前状况需求,了解学生群体的倾向性。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采用“整体备课法”,即对所教学科,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如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学生的知识预备、各个教学内容将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或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等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突发需求或喜好,结合本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地调整。

“教有常法,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体现。教师不应因为是新课改,就完全放弃原来的讲授法而单纯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轻易走入新课改的误区,而偏离“照顾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因此,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3发挥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各类知识信息层出不穷,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而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学到的,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从而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层次制定学习目标,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新问题作出解答。信息技术课和传统课堂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广阔,学习方法更为灵活,而不再只局限于教师的当面授课,信息技术课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知识宝库,网上各种计算机相关的教程多不胜举,形式丰富,还有着各类专业的论坛可供学习交流。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几个好的网络学院和技术论坛,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学来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和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4采用任务驱动,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采取鼓励性评价,尽量让学生心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的学多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向学生呈现和当前学习主题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开始学习某个教学内容的动机,然后以任务为驱动,以小组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所教内容的特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他们想要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最后再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喜好,对其后续的学习可产生强大的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也是一门新兴学科,缺少现成的教育教学经验已供借鉴,在学习应用过程中还有待于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信息技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推广,是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的差异,信息技术的教学有别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更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的设计。

一、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学习、思想压力都比较大,他们非常渴望有一门技术既能用于学习提高效率,又能解决生活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而信息技术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恰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会保持持续不竭的动力,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它不仅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还解决了生活生产中的诸多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社会高速持续发展的工具,只有掌握这项技术,才能在未来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第二,现代性。时展速度加快,信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中,就科学技术领域来说,其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位置;第三,应用性。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文件处理、数据分析计算、图形资料的构成等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以学生的自我、自主发展为前提。现在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到了高中阶段,大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知识理论的支撑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这门学科知识渗透的广泛性和社会实践性,也坚定了学生的自学信心。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已成为了一种必然。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剖析,正确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协作、协同能力。

2、以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为动力。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和初中、小学学生不一样,后者在于夯实基础,前者更侧重于运用。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应着眼于动手、立足于操作、根植于运用、放眼于更新。通过电脑的普及和运用、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这门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以学科体系特点为依据。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一方面,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依据其学科体系背景等,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增加技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设疑发问,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Excel这个内容时,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参与过测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有的话回顾一下:手工操作繁琐不繁琐;在分析和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什么错误。然后问:现在有了计算机能不能用它进行成绩汇总、计算平均值呢?接下来,再让学生阅读Excel相关内容,带领学生用Excel分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学生就会发现用Excel既快速又准确,能很快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兴趣油然而增。

2、增加实践教学。信息技术一旦离开了实践,就会变成理论知识的“空壳”,也背离了教学目标和学科体系的应用功能,所以,应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例如在学习字体的设置时,先和学生一同研讨相关知识点,即:字体设置的方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操作。当学生在学习“如何改变字形”时,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技巧,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实践,逐步把握字符的加粗、倾斜、下划线等方法。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微机室的条件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信息技术问题。在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差异性、性格品质的和谐性。同时,还应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展示探究的成果,教师给予中肯的评价,鼓励、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

4、切合高中生实际,合理设计课余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软件工具运用能力等,同时也需要对学生家庭文化氛围、学生个体差异等情况进行了解。在作业设计时,既不能使作业量过大,还必须保证作业具有足够的新意,让学生通过作业能够巩固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此外,还应考虑学科的渗透性和关联性,使信息技术既能解决本学科的学习问题,还能够帮助解决其它学科的学习问题,提高高中阶段的整体学习效率。通过作业的科学设计和合理训练,实现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的巩固、内化、迁移和拓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尊重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作者:王天平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学也在发生深入的变革,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促使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学好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素质。在中学阶段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也凸显了该课程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今后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笔者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如果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思想将教师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将教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则成为了主动的施教者,媒体则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要想改变这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教师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仅仅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分层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上不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室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教师要将学生当作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课堂活动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尤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看重教材,过分依赖教材,他们认为只要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上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就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新课改的方法,也不知道如何用教材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必须要学会使用教材。要懂得集众家之长,对教材进行有效加工和改进,增强教材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整合,使教学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当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也不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要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实际需来进行整合,不能一味地进行扩展,也不能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在教材内容上。

三、重视学生的上机操作

(一)合理有效安排上机时间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只有学生科学合理地上机实践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上机操作,上机的课时要占到信息技术总课时的90%,并将上机实践放到理论学习之后,使学生首先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了解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理论进行消化和巩固。

(二)科学安排上机作业

要提高上机的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要布置适当的上机作业。如果教师对学生上机安排的得当,学生一次上机,就会有很大的收获。相反,如果学生盲目上机,没有准确的目的,上机以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学生会感觉上机不是促进理论的掌握,反而觉得理论和实践是相分离的。理论课堂上能够听的懂,但一上机实践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科学安排上机实践,避免学生上机实践的盲目性,这样会有效提高上机实践的效果。

四、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水平,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因为一个仅仅只会教书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并不会有态度的造诣。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书,还要成为理论的研究者,通过理论来促进实践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引导理论探究,从而促使教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做到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教师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教学素养,尤其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这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热衷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喜欢信息技术教学,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认真负责地对待教学,勤恳踏实地投入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水平,不断探究信息技术知识,认认真真地为学生讲授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实现新的飞跃。

作者:张秋平 单位:河北省任县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经过2年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新要求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做出很多思考和反应。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的提出背景开始分析,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唯应试论、不唯教材论、不唯单一论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新要求;课程教学

江苏省从2008年3月开始实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它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过关性考试重在通过考试考察考生的整体达标水平,考生通过测试以后才具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资格。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注重考查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但随着这项测试开展时间的不断增加,应试教育的影子随之出现,很多学校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教学,采取考前大规模集中机械训练的方法提高考生通过率。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提高考生通过率,缺乏培养考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和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针对这种现象,《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专门提出“适当增加了一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容”[2],即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热点和新兴话题,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事物、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一、新要求提出的背景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优秀,以通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快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势必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2.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发展需求。从国家教委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附中试点开设BASIC语言选修课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已经历时30多年,从“文化论”到“技术性学科”,再到“信息素养”,其演变发展始终没有脱离整个社会变革的趋势,并且始终受到世界信息技术潮流的影响[3]。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就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4]。3.课程教学去应试化的改革要求。自从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后,信息技术课堂就被贴上了“应试”的标签,而随着考试年份的增加,考核知识点相对固化,信息技术课堂也的确日趋应试化。很多学校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应考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即使信息技术基础不好的学生,经过两个多月或者再长一点时间的集中机械式训练后,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在集中训练期间,应试化迹象暴露无遗,教师往往已经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诵考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强化操作题的操作步骤,缺乏对知识的梳理与反思,更不用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如此这样,会让学生、家长甚至学校和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只需应付过关即可,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完全背道而驰。正因如此,信息技术课必须要体现时代性与发展性,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体现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

二、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1.不唯应试论目前很多学校为了仓促应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集中机械式训练,仅仅在机械模仿中生搬硬套,而信息技术自身独特的技术人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未能得到体现,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和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提出的新要求就要求我们不能再唯应试论,而应该尊重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探索、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升华。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应试背景下,学生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感觉到无从下手。而摒弃应试化,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放在首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的目标。2.不唯教材论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除了理论知识以外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也就是掌握利用一些应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急着教学生某些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也是盲目的按照老师的步骤去模仿操作,学生不能体会这些操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不到学以致用。学业水平测试所提出的软件考查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软件,同时还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同时也越来越体现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热点和新兴话题,而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涉及的软件和案例因出版、改版等各种原因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教材限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新的资源,同时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带领学生多关注热点、关注新生事物、紧跟时代潮流、从信息的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6]。3.不唯单一论因受应试的影响,每节课教师习惯演示操作过程、学生习惯模仿练习,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单一的案例教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大量技能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新媒体时代的教学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围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移动学习、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综合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等多元教学方法,保护学生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既是基础知识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又是工具学科,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也注重体现课程的发展性,强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融合,引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所以我们要从学业水平测试的新要求中反思我们的课程教学,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学科地位,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作者:刘元庆 单位:徐州市教育局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创新论文

一、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情景,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在高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教师的备案时间。此外,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式,其通过学习任务与教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自我学习,逐渐的挖掘文本知识的深层含义,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1925年秋在写《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概括了青年时期的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更深层次的解读文章,并掌握知识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

新课改教学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为学生创设文本外的情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把文本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为学生提供很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兴趣,开阔视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如,在学《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电磁感应的原理,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里,教师已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些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起来也会比较乏味,这就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课堂要求,有目标的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如,在做喷泉实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做实验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流程,在确定每一位学生都掌握的情况下,为学生布置试验室,并进行分组,在老师不帮助的情况下,学生间互相帮助,安全快速的完成试验内容,给予试验成功且快速的奖励,这样把个人的荣誉转化为机体的荣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制定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

任务学习即是指为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以及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其学习任务的过程,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以分数的形式来衡量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方法被称作为任务型学习。把其应用在高中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记忆,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如,在讲元素周期率这一章内容是,教师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元素,为其讲解它的特点、化学性质以及作用,并为其制定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背诵元素周期表并掌握用法以及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抽查,任务完成好的适当的给予奖励,如果没能完成任务,教师应该给予合理的教育并惩罚,鼓励并激励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物质,如磷的自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教学中不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是时展需求,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唯有此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作者:徐正国单位: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一、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随着解决问题的逐步进展,学生就会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教师在设计任务上除了要精心准备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的任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的目标。二是设计的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部分是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教师在适当时机或者学生要求下予以指导,这样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三是设计的任务要有一定的合作性。具有合作概念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四是设计的任务要有生活性。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注重贴近生活,在设计任务时多加入一点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课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章节时,目标是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紧抓知识脉络,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任务为驱动,教学设计过程设计了暑期组织家人去海南旅游,请学生分别用分类查找的方法、关键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海南往返航班次、海南景点、住宿饭店等。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希望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设计的任务,使得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挥,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满足。在积极、互动、协作的课堂气氛中,课程目标很好地得到了实现。

二、结合新课标的课程观念,把好“管”“放”尺度营造动态且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往往采取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保证课堂纪律的方式来传授信息教育知识,但是信息教育课程不同于数理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还有“电脑”这个重要的参与者,如果要求学生都把“目光”和注意力投给滔滔不绝的老师,那么可能纪律上去了,课堂氛围却调动不起来;相反,为了片面的追求氛围,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那么很难保证知识的运输送达,这样两种情况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首先要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教师必须增强对教学指导的开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其次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随机应变,注意课堂热闹而不混乱,即学生可以处在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而不像闹市般地闹哄哄,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结合新课标的创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在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可谓浩瀚无边,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有必要改变“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传统模式。例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文字的下载为示范,学生很容易学会。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网页上有漂亮的图片,这些图片如何下载呢?很多学生以为小菜一碟,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有一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下来的。这些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技巧,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合新课标的课程结构,以教学过程评价为重点实现教学与学习的相互促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经常是放到最后一个阶段进行,是对教学过程的结果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很少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以前的评价方法多是定量型的评价,主要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并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但是新课标的课程结构,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评价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树立“教-学-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将对教学评价的设计和规划融合到教学设计中,使其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断加强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新课改是中国教育观念转变的转折点,也促使信息技术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意识。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信息素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评价逐步规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素质,继而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信息素养和信息道德品质。

作者:崔玮玮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1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运用的优势与存在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通过逼真教学环境的创设,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将传统教学手段下一些不能理解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造出更有利于全体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环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明确表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以及快乐感等各种情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带着满心的欢喜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并使教学实践成为一个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开辅助性的教学,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然而,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却也出现了过多依靠多媒体计算机展开教学的情况,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出现了众多的误区,反而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如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时,插入了过多的音效,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是有效音效的设置完全不符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严重的干扰,不仅不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反而使学生受到惊吓,间接的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自己转变成了PPT的放映员,在课堂中忽略了与学生们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让学生大半节课的时间都是对着计算机屏幕度过的,完全失去了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而对于这种课堂,想必所有的学生都不会认真听讲,可能仅仅只是对着计算机发呆,严重的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时,也需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将多媒体计算机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2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适度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实践中的运用,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但是若过多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趣味性与同知识性的关系,仅仅只是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对那些无法用传统教学手段教授的相关知识,有效运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实施有效教学。同时,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开辅助教学时,还需注意趣味性的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即在设计教学课件时,需在全面了解广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又不太注意,却非常重要的知识,有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出来,进行辅助性的教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2.2正确处理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需有个清晰的认识,仅仅将它作为教学的辅助工作,并不能完全取代自身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仍需以自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为主,必要的时候运用课件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一些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相关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内容的全面了解,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正确处理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之间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计算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辅助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突破口。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由于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该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实施有效的评价、或是忽视了对教学思想的更新、或是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未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因此,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教师将多媒体计算机与各门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时,就需坚持适度的原则,利用其真正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张楠 单位:江苏省贾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