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时间:2022-04-03 03:39:49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论文

一、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充满执着和热爱

一个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根本原因在于其有自己的理想,也许这一类人很少或是几乎从不会在别人面前就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侃侃而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他们心里一定都有一把热爱教育事业的执着火焰正无时无刻地激情地燃烧着。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哪怕是用“痴情”二字来形容也一点都不过分。年轻的魏书生为了教书,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两年之后,即便是在他被确定为电厂领导接班人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申请当老师的努力。最终,在长达六年、多达150次的申请之后,他才能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愿望,正是凭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魏书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是在他已经成为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的时候,他还是坚持在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奋斗着。同样的例子还有另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他放弃了成都市教科所给予的有着优厚待遇的优越的工作岗位,选择了奋战在语文一线教育教学事业;还有于漪,至今己是耋耄之年的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著书立作,挥洒自我,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着,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事业。“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一段话语她用来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

二、要有深厚的知识素养

关于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于漪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杯水”的著名言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拓展为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长流不息的小溪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皆是在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教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大量的知识积累与阅读是必要的,于漪老师教学的成功,离不幵她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知识水平。魏书生老师能在今天雄踞教坛,也与他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镇西曾写道:“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俯撤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做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与我的语文教育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读书能使人不断地获得进步,在长期的文化经典阅读的影响下,其中的知识会沉淀内化为个人修养,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一名具有广博知识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着一种诗意的语文味,这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其本身就是语文。

三、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

有人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可以说是所有爱好教育事业的师者的共通之处。正所谓“亲其师”,方才能“信其道”,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取得学生信任的精神桥梁,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教师宽广胸怀的表现,也是师生之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之一。优秀的语文教师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水平,同时更关心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在这里于漪老师的一句“胸中有学生”,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关于为人师表,人格修炼的问题,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地进行人格教育。”

四、要勇于追求个性,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主动追求自我发展的结果便是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个性。,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其实是会在教师的教育风格中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的。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也有所差别,不同的教师形成的风格也不会相同。优秀的语文教师会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在独自模仿、独立探索两个阶段后慢慢成形,并最终实践成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为了寻求语文教育的规律,他们不畏艰难,一直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比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赵谦翔的绿色语文、陈军的新语文等等,这些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是追求个性的结果,也是个人不断追求发展的结果,由此也能看出他们不断学习,努力追求取得突破的耐心与坚持到底的毅力,以及他们甘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诚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些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学习的地方。

作者:张莹莹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创新教育研究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基本教学技能薄弱。

语文的基本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创新教育综合素质能力达标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技能的认识不到位,理解单一化,认为自身就是语文教学的教书匠,成为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即可。实际上这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探究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技能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应具备教学计划能力、钻研能力、洞察能力,这是面对语文创新教育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教师角色转变僵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的影响力依然存在。语文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在启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开拓学生思维创造力。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转化角色的过程中变得僵化,甚至还是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一味地灌输式学习,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下创新教育发展的需求。

3、教师综合性学习认识不到位。

语文基础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过程能够游刃有余的知识源泉。可是,一部分教师还是机械式地学习基本语文知识,墨守成规,不能做到与其他学科相交叉,扩展知识面,更不具备综合学习的能力,这都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真正达到创新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创新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1、提高知识素养,转变固有教学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做好语文创新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这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广博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三方面的提升,转变以往的僵化教学观念为教学的创新者,这样才能随时应对挑战,践行新的教育理念,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创新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升教学技能,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学习工程,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开启学习这门基础学科的兴趣,就应该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具备计划能力,为不同层次学生做好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具备钻研能力,梳理教学内容,在脑中形成教书育人的框架,从而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针对中学语文的人文性,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教师更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掌控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转变教学方法,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创新教育中的作用,以此开启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以创新教育作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主旋律的今天,语文教师提升能力素养,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摆在了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创新性,而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转变以往的课程教学理念,是保证创新教育的源泉,更是启迪学生学习兴趣的风向标,进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作者:于海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四中学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论文

一、要有深厚的知识素养

关于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于漪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杯水”的著名言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拓展为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长流不息的小溪水”。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皆是在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对于教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如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大量的知识积累与阅读是必要的,于漪老师教学的成功,离不幵她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知识水平。魏书生老师能在今天雄踞教坛,也与他博大精深的知识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镇西曾写道:“我读了大量的人文学术著作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俯撤语文教育。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做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这些阅读与我的语文教育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读书能使人不断地获得进步,在长期的文化经典阅读的影响下,其中的知识会沉淀内化为个人修养,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一名具有广博知识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着一种诗意的语文味,这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其本身就是语文。

二、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关爱

有人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可以说是所有爱好教育事业的师者的共通之处。正所谓“亲其师”,方才能“信其道”,这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取得学生信任的精神桥梁,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教师宽广胸怀的表现,也是师生之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备条件之一。优秀的语文教师关心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水平,同时更关心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成长,在这里于漪老师的一句“胸中有学生”,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关于为人师表,人格修炼的问题,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地进行人格教育。”要知道语文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所以这要求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修炼自己的人格素养,显然,几乎所有的优秀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在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魏书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主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观念,认为‘‘苦行”是一种必要的幸福,这样既可以让人在理智上得到满足,也可以历练个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有毅力,更加坚定。

三、要勇于追求个性,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中学教师主动追求自我发展的结果便是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个性。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其实是会在教师的教育风格中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的。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也有所差别,不同的教师形成的风格也不会相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会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在独自模仿、独立探索两个阶段后慢慢成形,并最终实践成熟。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为了寻求语文教育的规律,他们不畏艰难,一直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着。比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李吉林的情境教育、赵谦翔的绿色语文、陈军的新语文等等,这些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是追求个性的结果,也是个人不断追求发展的结果,由此也能看出他们不断学习,努力追求取得突破的耐心与坚持到底的毅力,以及他们甘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诚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这些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学习的地方。

作者:赵继岭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宝山中心学校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古文素养探讨

一、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古书用字丰富多彩,需要深厚的“小学”功底。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是遭遇了识字难题。学生在学习古汉语时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书用字现象,如他们不熟悉和不认识的繁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更无从说刻本俗字了,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另外,古今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易掌握。同时,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古汉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古汉语脱离现实生活,学习起来费时费力又枯燥,所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兴趣普遍不高。

2.学生学习古汉语课程的时间短、课时少,并且缺乏必要的练习当下的古汉语教学注重理论的指导、规律的探寻,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汉语的课时也在逐年递减,现在,我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只有108个学时,训诂学、汉语史、音韵学、中国汉字学等相关课程仅36个学时,教师讲授时只能有所取舍,无法完成全部讲授内容,因而学生系统学习通论和文选的时间也相应地减少,更谈不上实践课的开展了。但是,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需要在积累、理解、感悟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而学生课下自学古汉语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古文的阅读量十分有限,同时缺乏必要的练习,所以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系统性相对较差。

3.教师的授课重点不突出,形式单调,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目前古汉语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多数教师仍然是先进行课文串讲,接着进行重点词汇及句法的讲解,最后进行通论的学习,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多数学生对于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没有好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此,我们曾经尝试积极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熟悉中文工具书的使用;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石刻文献和古代刻本,以便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古书用字现象,提升古书阅读能力。

二、完善古汉语系列课程教学的对策

1.深刻认识古汉语课程学科地位,全面强化古汉语课程教学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等本专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源于古代汉语,如果对古代汉语没有足够的了解,现代汉语的教学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好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如“救火”一词经常出现在日常口语和电视、报刊中,而现代汉语中“救”一般表示“拯救、挽救”的意思,“救”和“火”的动宾搭配从内容上不易被人理解,因此我们诉诸于古代汉语,从《说文》“救,止也。”可以知道“救火”即“止火”的意思。同时古代汉语又是基础课和工具课,对于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今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通过掌握古代汉语以探求我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是否能够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培养年轻一代在文化上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注重相关学科的关联,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古汉语是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古汉语是其基础,其他相关学科是古汉语的细化。因此,教师在讲授文选、串讲字词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汉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家”,甲骨文形体写作,像一个房子里有一只猪,这可能是早期野猪被驯化后,成为了家庭的主要财产,因此古人认为有猪才有家。又如“身”,甲骨文形体像人怀有身孕的样子,因此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有身子”形容人怀孕。在讲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方言让其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如“擢”字普通话中声母读“zh”,但安徽部分方言中保留了古音读“d”,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古无舌上音”这条语音规律。此外,训诂学的知识在古汉语的授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寤生”一句,其中“寤”字本义为“睡醒”,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应劭注:“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则读寤为悟。”这两种解释显然不合常理。故清代学者黄生指出:“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又《史记•郑世家》:“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这样学生就明白“寤生”是“难产、逆着生”的意思了。而“庄公寤生”为何会使他的母亲姜氏“遂恶之”呢?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一段训诂材料,清代黄生:“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这既让学生明白了姜氏厌恶郑庄公的原因,也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拓宽了知识面。

3.加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实现古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零距离准确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古汉语课程是为学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基础的。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学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因此,促使古汉语与中学文言文内容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所以,在古汉语课的选材上,中学课本上的重点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桓晋文之事》《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报任安书》等理应成为古汉语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在其他选文的讲解上应该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这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大学生与文选的接触面。鉴于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下学习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比如,除了重要作家的重要选文作为课堂重点讲解的内容外,其他文选可以作为课后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后面的课堂中随机选取学生讲解选文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具有紧张感,在很好地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古汉语相关知识点的积累,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4.古汉语课程教学做到生动形象,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讲授字词义之外,教师可以介绍选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这些内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弥补字词讲解的枯燥。如讲授《齐桓公伐楚》时可以补充介绍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这段文字能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伐楚的原因是“寝席之戏”,这与《左传》中记载诸侯争霸的目的不同,其中齐桓公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大家的学习乐趣。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在串讲字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字或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古汉语课堂还可以通过电影片段、视频图片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古汉语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我们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技能,为他们在未来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高校的古汉语课程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古文素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强化高校古汉语课程教学的同时,努力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

作者:吕玲娣周阿根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必备观念浅析

一、“语文民主教育”的概述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民主现状

综观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教师被禁锢在唯教科书和考试成绩马首是瞻的情景中不得脱身,学生被画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不能得其放心。从而导致学生自我人格的丧失,独立性意识的夭折,最终导致思想的平庸和匮乏,自然也就不能有所独特的体验,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自然的体验,感受生命的真实。语文教学的民主首先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为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思想正处于形成期的敏感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假如教师在此阶段以一种民主的观念和方式同学生交往,在他们心中自然有可能就会种下一颗民主的种子。而高中阶段,虽然学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渐趋定型,性格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也随之变得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出现闭锁性的特点,进而导致其思想的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引导,而创设民主性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二、课堂教学中应具备的民主观念

(一)平等,语文教育首先是师生平等理念下的教育

1.语文教育,人人生而平等美国独立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可见平等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地位和价值所在。陶行知曾说过:“惟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老师。”因而语文教育的民主首先应该体现在师生同时作为人,在人格和人性上的平等,不但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做到尊重,还应该把学生视为共同学习的同志和朋友。2.语文教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像钟启泉教授所倡导的那样,“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应该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提问和表扬所谓的精英学生,而疏远和淡薄所谓的“差生”。比如在提问环节,应该怀着平等的理念对所有同学都进行有意识的提问,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尤其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又比如在评改作文环节,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让个别“尖子生”唱独角戏的模式,应该多鼓励后进的同学,并适当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思想和成绩的舞台。3.语文教育,教学相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固然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全方位地超越了学生,可以裹足不前。我国古老的《学记》中就有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学习的记载,“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讲授高中课文《项链》时,有学生对他所归纳的文章思想提出了异议,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尽管学生的观点存有疏漏之处,但作为教师,他不仅没有否定学生的看法,还表现出了很欣赏的姿态,就像他在其书中所说的,“每每这时,我都会很热情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二)自由,语文课堂应该是百花齐放、百生齐鸣的课堂

1.自由,搭建新课标的舞台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权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空间,允许学生依据文本和生活展开自由的想象。“不犯错误的学生是可怕的”,教师要给予学生犯错和改错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都要根据各自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进行多层面解读。特级教师宁鸿彬曾在语文教学中就提出了“宁氏教学三原则”,是语文教学的自由性的极好体现。即“三不迷信”“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可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应该也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由的舞台,让学生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2.生活化,让情感自由流淌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生活的味道和文化的色彩,因此,要区别说话语气和教学语气,同时善于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启发,激发,生发’的不同方式和学生对话。”古人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曾说:“五情发而为辞章”,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宁静的童心来看”生活。正所谓“诗言志”,《毛诗•周南•关雎•序》中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写真情,抒真感,让其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该进行平等而自由的对话,在不偏离文本的前提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而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三)创造,点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1.创新,学生是有潜力的种子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只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潜力被扼杀殆尽,连教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也早已湮没无闻。语文课堂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模型或者一个零件。作为教师,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具有潜力的种子,鼓励学生敢想,从而激发出他们被压抑着的远远超出我们所认为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善于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传递出民主和谐的信号,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2.课堂,主动参与构建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在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的文本建构能力问题钱老也曾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例如在对待鲁迅作品的情感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方面,每个人都会形成自身的独特感受,也就是常说的“千人千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心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从而使学生形成基于文本和生活的自我建构。比如有的老师在执教《我与地坛》时,教学课件图文并茂,教学方式独具新意,对学生也积极鼓励引导,但结果是学生们的回答与老师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课堂教学并未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这里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未积极主动地融入文本,导致阅读未完,结论先行,从而使学生缺失了自我主动的建构。

(四)语文课堂,赋予学生生命的基本亮色

1.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爱心教育语文就是要为“立人”打基础的,而中学阶段正是人生命成长的初始阶段。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最原始本真的爱心,使他们发出对自然和生命的由衷的赞叹。正像钱老所言:“赋予他们的生命以最基本的亮色”。钱老的学生曾对他说:“你的课显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告知我们人可以那样生活……这个本身让我们感动,这就是一种价值。以后我们不会像你那样生活,但是你让我们感到一种生命,一种价值。”2.微笑,流露爱的光芒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口头交际的总效果=7%用词+38%声音+55%体态。由此可见体态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微笑就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最常用的体态。语文课堂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微笑阵阵;微笑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仪态,更是一种面对豁达大气的生活态度。教会学生微笑,就是让语文教育的课堂流露出爱的光芒。3.爱的种子,延绵一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中学语文教师,自然应该拥有一颗闪光的爱心,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去爱周围的一切,培养起学生的博爱之心,让爱的种子延绵一生。总的来看,做好一名语文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浸染到民主的理念,而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

三、结语

(一)春风化雨的民主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失言而羞愧自责,教师不会为自己的面子而勃然起怒,师生之间平等相待,自由而和善地享受每一天。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永远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的观念、独立的意识和创造性的品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显然更需要民主的氛围,一堂民主和谐的语文课,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民主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如春风化雨,既完成了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又以民主教学这种特殊的方式铸造出了现代人类健全完整的人格和灵魂”,可谓一举两得。

(二)一以贯之的生本教育理念

回顾语文教学民主性的倡导者,钱梦龙老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于漪老师坚持以情化人、以爱育人,魏书生老师坚持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李镇西老师坚持语文教育是一种基于爱心的教育,这些无不给我们以积极而深远的启示,“以生为本”也无疑是贯穿他们语文教育事业的基本理念。通过创设平等宽松的语文课堂氛围,从而尊重学生、信赖学生,“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讨论和对话中,并对教学自由发表意见,成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应有之义。现实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民主的主导权显然在于教师,师民主则众民主,师独断则众不协。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民主意识至关重要,这也是新课改趋势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理念。

作者:殷宪力李耀伟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刍议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情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上课时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咬字读音,准确清晰,会使学生倾心聆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颇具情趣的学校故事及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和谚语等,使内容更富于趣味性。如果教师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创新,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程讲授时开始注重技巧的发挥。同样,中学语文教学也有了本质的改善,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且提升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含量。中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把握语言的艺术,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情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清晰伶俐的口齿、悦耳动听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扣人心弦的课文讲述、引人入胜的情节分析,无不展示出语文教师的专业功底与个人魅力。

一、语言讲究准确精练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大多是传授知识。教师在上课时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咬字读音,准确清晰,就会使学生倾心聆听。因为清亮、明晰、舒缓、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必然会刺激视觉神经的兴奋,调节听觉神经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含糊不清、怪声怪调、结结巴巴或急风骤雨式的语言语调会使学生在接受教学信息时感到吃力、乏味和刺耳的感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求和谐,语调自然、语速合理,音响适度,从音质、音量、音色、音速上加以控制,更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节奏,既庄重又抑扬有致。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认真揣摩。如《从百草冈到三昧书屋》中百草园部分的讲解,教师只需从“静景”、“动景”的角度简要要讲解“所见”、“所闻”两个方面就行,而“所为”、“所感”应留给学生研究、探索。这样课堂有取有舍,突出重点,删除枝蔓,使学生既见全篇,又领悟到细节刻画的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又具体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紧扣开头“心里颇不宁静”、中间部分的“自由之人”和结尾部分的无福消受、一波三折曲径通幽,便可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提示出来,做到精练性,就能纲举目张,重点突出,以一顶十,反之则旁逾斜出,拖泥带水。

二、语言艺术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趣味性,生动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和许多含蓄、幽默的语言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当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颇具情趣的学校故事及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和谚语等,使内容更富于趣味性。如果教师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缺乏幽默时是悲哀的,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上。事实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运用新颖别致、委婉含蓄的教学语言,既妙趣横生,又启发思考,令人回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灵交流即情感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心灵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语文教师通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手有时比嘴还能说话。”在课堂教学中,手和眼睛一样,都是会说话的,―个形象生动的手势,使学生产生清晰、鲜明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手势语言做得自然、适度、优美大方,使动作与教学内容协调统一,蕴涵和健全他们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心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保持目光有神,扩大视野,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从中显示出教师的自信和威信、智慧和活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受到某种启发,或鼓励,或赞许,或提醒,或制止。

三、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上要有高度认识,充分认识到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只有认识正确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地不断提高语言艺术修养。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孩子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精华,然后融入教学实践中。古今中外一代代的语言艺术大师,经典作品中蕴藏语言艺术的珍宝。那璀璨夺目、魅力无限的语言如珍珠、翡翠和玛瑙,串联成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汲取、消化、运用,使中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加强对语文教师语言技能的训练。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师职业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其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素质的高低。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殊性,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因此,各小学校应根据学校的经费实际、办学条件等对语文教师进行语言技能提升的培训。例如:举办普通话课程的培训、聘请专家进行语文课堂语言技巧讲座、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本校举办演讲比赛、通过努力拓宽本校教师的进修机会与途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日积月累,就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左右逢源,如同汩汩泉水喷涌而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析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写好作文评语

【摘 要】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是想得到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教师写的评语正确与否,效果如何,还要及时地得到反馈。所以,写完评语并不能画个句号,完事大吉,还应有目的、有重点地找学生交谈。这样,不但有利于教者修改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 键 词】 作文评语;中学语文;教学;农村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紧迫性的问题。我在农村学校初中从事语文教学9年,深感农村语文教学的薄弱,特别是作文。所以,农村语文老师对写作文评语感到颇伤脑筋,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试图通过作文评语的导向作用,对农村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写好作文评语有点粗浅的体会。

一、切忌“五化”

(一)评语简单化

面对学生习作,一目十行地扫读一遍,然后大笔一挥:“作文应注意思想性!每个标点应各占一格!”这样的评语确实做到了“干净利落”“要言不烦”,实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一定会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感觉。教师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乐得“糊涂”了。

(二)评语公式化

读了学生的习作后,不顾体裁、不看题材、不管内容、不论质量,四字句评语便信手拈来:“标点正确,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中心突出”等等。看了这种“万能胶”式的评语,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文无定法,文贵迎新,评语也不可囿于一种模式。

(三)评语“散文”化

看了学生的习作后,老师兴致所至,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洋洋洒洒,从文字的书写到标点的运用,从语言的推敲到写法的选择,从段落的详略到主题的开掘,从书写的格式到布局谋篇,面面俱到,点滴不漏。这样的评语固然认真,但轻重未分、主次莫辨,学生读毕便会不甚了之。

(四)评语抽象化

看完学生的习作后,不加眉批、间批、腰批,只是在文末笼统地写些概括性的套话。这样,习作行文中的优点和瑕疵就不能得到肯定和剔除。

(五)评语片面化

习作发回,学生打开,“内容空洞,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之类的评语赫然入目。这样的评语对于学生的习作来说,无疑是处以“极刑”。学生满怀的希望和那点可贵的写作热情,会随着对“评语”的阅读而逐渐冷却。

二、农村教师的作文评语要做到“五多五少”

农村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没机会群览博书,也没机会参加作文大赛交流,更没机会上写作补习班,仅有的知识来源就是课本,奢侈一点就是电视,所以不论是文字的书写、语言的推敲,还是段落的详略到布局谋篇都是单一化的、机械化的。如果老师在仅有的习作交流时,评语一直都是按照“五化”标准来,那么农村学生的习作水平永远都是停留不止或是直线下滑。老师倒是言简意赅、毫不废话,学生却是不知所云、一瞥了之,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农村学生的习作水平要想发展和提高,农村教师的作文评语就要做到“五多五少”。

(一)多具体,少空话

评语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明确,不要笼统而谈。文章好,好在哪里;不足,又不足在哪里。简单的一句“语句通顺”或“语句不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教师应指出学生作文的病源,以及如何去改进。比如:

我喜欢读书(题目大且不生动,可改为:一本书引起一场有趣的争论)

我特别喜欢读书,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书迷”,(为了上下文连贯,两句可调换位置如: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书迷”,我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课外书。我可是个珍惜时间的人,所以一有空我绝对会不失时机地抱起书,进行一次次精神的升华。要说读书的最好时机那就是寒暑假了,所以我便借着这个寒假“一饱眼福”。(此处应加上一句扣题的句子,如:不过,最有趣的是因为我读的一本书还引发了一场“家庭战争”呢!)

一放了寒假我就专心写作业,并以最快地速度完成了这项任务。然后我便拖(拖改为拽更合适)着爸爸到了书店,挑了一本合心的书便读起来,全然忘了爸爸还在等着我。也许是爸爸等着急了吧,走过来一把把我的书给夺了过去,我还以为爸爸要发火,没想到他是去结账了。回到家,妈妈便对我严刑拷打(该词语应加引号“严刑拷打”)审问我干吗去了,我只管读书,根本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于是把全部责任推给了爸爸。爸爸和妈妈嘀咕了半天,最后妈妈说了句“我倒要看看什么书使我女儿这么着迷”。结果妈妈也入了迷,后来爸爸也入了迷。(这两句力度不够,缺少细节描述,可改为:结果妈妈看着看着也入了迷,连着好几天都是爸爸做饭、炒菜。后来不知怎么的爸爸也上了瘾,一日三餐又成了我的活儿,就这样持续了七八天,还好有了转机。)

那一天吃晚饭,由于我做的菜咸了一点,爸爸便开始大谈吃盐多了的坏处,一开始还受得了,不过后来越听越害怕,就开始转移爸爸的注意力。

……

总评语:这篇作文写得较成功,因为你匠心独运,通过一次争论来体现读书的主题,取材新颖,通篇结构清晰,无繁杂冗长的感觉,语言也较流畅,只是个别地方的遣词造句需要改动一下,也要注意细节描述,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希望下次更上一层楼,写出更好的文章。

(二)多规范,少凌乱

作文评语是写给学生看的,是对学生作文和人的评点和指导,其目的之一就是要给学生做出一个榜样。所以教师在写评语时,各方面都要做到合乎规范:卷面要干净、整齐,使人看了感到舒服;遣词造句要力求准确、生动;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恰当,合乎规范;书写汉字要正确、工整,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

(三)多肯定,少否定

农村学生很怕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激励性不够,缺乏真情投入,多是空话、套话,甚至是讽刺打击毁灭性的话,让本来对写作还有一点火苗都灰飞烟灭了。所以在评点学生习作时,我们首先要发现找到其中闪光的东西,并适度地进行鼓励和肯定。

(四)多尊重,少讽刺

尊重,我想这在我们的作文评改中是首当其冲的。评语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桥梁。这就要求老师在评语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个性,不能使用讽刺性、挖苦性的语言。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说教者的形象,以亲切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耐心的心灵交流,一起研究解决办法,不但尊重学生,而且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多幽默,少呆板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还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们班有位同学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如一位学生的习作离题了,老师用一个特大有力的红“×”把它给“毙”了,评语自然是毫不留情的硬邦邦的判决书式的语句“离题万里,乱址一通,不如不写!”简单的三个词12个字,使学生如闻老师的责骂之声,似睹老师的不屑之态。这样的评语怎能叫学生有研读的兴趣呢?即使勉强读了,恐怕也会对作文心灰意冷。这就与我们给作文写评语的目的大相径庭。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还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令人深思”的效果。

最后,我认为教学历来是双边活动。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是想得到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教师写的评语正确与否,效果如何,还要及时地得到反馈。所以,写完评语并不能画个句号,完事大吉,还应有目的、有重点地找学生交谈。这样,不但有利于教者修改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构建

摘 要: 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突出的专业技能。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去提升,大部分语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比较滞后,教学设计也比较单一。那么,中学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呢?通过怎样的方法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本文主要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对日后的中学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 专业素养 途径

前言

一个民族兴盛的关键在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则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其中语文教师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不仅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是重要的应用学科,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及专业的知识素养。

1.高尚的思想素养

高尚的思想素养指的是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有共产主义的理念,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堂的指导思想,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树立高尚的师德,在教育别人之前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例如,要诚实守信,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要有非凡的创新能力,与他人相处过程中要宽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充分探究教材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从情感上教育学生。

2.良好的心理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当然教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会从简单的认知过程过渡到情绪领域,接着到情感过程,最后会转化为意志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为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建立扎实的基础。当然,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语文教师要有好的记忆力,要有科学的记忆方法,还要有想象力和观察力,以及广阔的思维能力。

3.专业的知识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自己还要有新的思想,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学语文教师要具有教育方面的知识,把握教育学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同时还要掌握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语文知识的发展历程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把握语文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日后的研究范畴。语文教师要教学能力也是不可忽略的,语文教师要设计完美的课堂教学,要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从源头抓起,双管齐下

第一,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力度,无论是入学还是顺利毕业,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到教师领域。第二,社会人员在进入教育领域时,要有严格的要求,无论在思想理念上,还是专业知识,师德等方面,都要有扎实的基础。例如,要严格执行教师招聘考试,保证考试的质量,也要设置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要全面贯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要渗透实践教学。

2.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教师人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一就是在学校的学习。其二就是就职培训,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的学习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的首要内容就是先进思想,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向权威的专家学者学习,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学习他人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向学校的同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在语文知识上要有钻研的学习精神,同时要学习历史、地理以及哲学等等知识,否则教师在一些交叉的知识点上将不能进行深入的讲解。例如,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科普性说明文,教师要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要有所竞争,目标岗位培训不是一对一的进行,要有一定的筛选制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入职,相反有所欠缺的教师则要继续完成培训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保持高昂的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的培训才不会流于形式。同时,在培训内容上要更多的倾向于实用的角度。

3.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目前,在大部分的中学中,关于教师教学的评估制度是很不完善的,中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升。完善的教学评估制度是对教师自身价值及付出的一种肯定。如果这样的评估公平公正,可以最大意义上的鼓励教师,对那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可以发出警示作用,让他们提高教学压力,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成功与否可以加入学生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程度来评价教师水平,也可以加入学生的收获及学习成绩,比如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依靠卷面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劳动成果,评价的材料和结果可以用于教师晋升和评优的依据。目前很多学习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但这种方式大部分还是处在形式领域,学校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评估制度中不仅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包含教师互评,校长评价,学校要将评价的结果落实。相应的人事制度也要进行改革,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生活水平,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教育事业中,也可以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领域,从而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中学语文的地位无可厚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也要提上日程。语文教育事业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持续开展素质教育模式。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并非时髦,而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质疑”它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创建了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平台。当然就现在而言,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把“质疑”完全渗透到课堂中,在有的课堂中甚至看不到学生“质疑”的影子。那么问题何在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质疑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呢?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情境发展,时时处于“悱”的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感到愉悦、轻松善谈。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成功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教师“一言堂”上的氛围。所以,我们既容许学生质疑,又允许学生讨论、说实话,更容许学生争论并发表个人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质疑时间

新课程随着学生主体性的重新确立,看教师是否上好了一堂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除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外,还要看学生是否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质疑的机会,都有质疑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八自主”教学思想:只要学生能感知的,就让学生自主感知;只要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自主观察;只要学生能想象的,就让学生自主想象;只要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自主操作;学生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主解决;只要学生能表达的,就让学生自主表达;只要学生能评价鉴赏的,就让学生自主评价鉴赏。

三、创造师生民主氛围,使学生敢质疑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书本深信不疑,甚至对老师的答案也毫无疑问的现象。有些教师总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圈子”当中。有些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因此,只有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质疑。有些学生上课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他们存在心理障碍,怕回答不好,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怕遭到同学们的讥笑和老师的指责。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送给学生真诚的微笑和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在发言中的点滴优点。

四、注重平等对话

课堂教学中,对话的第一法则是民主与平等。假如无民主、无平等,师生之间即无法对话。而未能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即师生对话。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作为对话首领,虽然需要保持必要的权威,但也无须用绝对权威压迫学生。坚决不搞单向独白教学,不扼杀学生不停提出的“为什么”。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针对课文对刻画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物的用意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学生说:“作者刻画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形成对比,从而揭示蔡桓公这个讳疾忌医者的可卑、可鄙。”该学生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提出疑问:“桓公讳疾忌医而死是可悲的,但扁鹊作为医生,规劝病人的力度不够,方法太委婉,没有设法医其心病,有臣卑思想,不能直言不讳。”教师既肯定了前者,对后者也马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这位学生勇敢地反驳、否定前人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虽然后者观点脱离文本,但学生求异思维,不盲从权威的独立个性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老师是学生展示独特见解的欣赏人、谛听者,是对话教学的主持者,也是提供对话话题和对话环境的创造者。在设置对话情景中,应充分让情与情交融,思与思相撞,更让心与心接壤。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幸福的心灵成长,愉悦的精神享受,价值的独特存在及自主的尊严。

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因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从来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而被扼杀殆尽的是学生的理解。卢梭(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有它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强加给学生,那简直是愚蠢的。说明学生是有阅读个性的,是在阅读文本时带着本身具有的感情、知识和经验的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其一,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兴趣爱好、知识存储及家庭背景等,而这些个性差异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导致在阅读同一文章时会有不同的体会和认识,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可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从若干角度对同一文本进行不同解读时,要注意阅读语文材料的极大包容性。唯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在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在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而教师对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发现要加以鼓励,还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法。所以,我们在倡导多元化的理解时,教师也要注意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例如,张教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一课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我觉得白骨精难道不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吗?”张教师要学生说说理由。学生说道:“她一次次失败后不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并且还有孝心,要煮唐僧肉了,还请姥姥来吃。”张老师表扬道:“你善于提出问题,值得表扬。但是,你想想:白骨精一次次努力,干好事还是坏事?”学生答道:“坏事。”张老师继续问道:“干坏事不泄气,杀了人还要吃人肉,岂不是干的坏事越来越多了?这能叫有孝心吗?”学生不好意思摸摸头,好像明白了一切。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体会不相同,这十分正常。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感悟,也就是对每个学生的尊重,正是这种肯定才能推动对话的发展。如果我们教师用自己的理解或者文本的主旨强加于学生,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然,案例中,教师在热情的肯定中,遇到学生的价值取向“越轨”或错误的时候,进行了适当的点拨,并加上推心置腹的商榷。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点燃激情,而商榷是为了呼唤更深的思考。

六、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展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回顾思考的过程,多想一想,多问一问,将“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提出问题,成为一个思维灵活、有创新才能的人。正如一位教授所说:“我们不仅应当经常地问‘为什么’,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自问与反思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将逐步学会质疑,不断总结经验,拓宽思维,提出新的问题,让创新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

七、教会方法,使学生“会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思维性、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新的知识需要直接体验和感悟。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并获得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问”。比如,有位教师讲方纪的“三峡之秋”。一开始上课,该老师展示了一段关于三峡风光的录像。然后,全班集体朗读整篇课文,读完了,让学生提问,学生们的问题如下:我国正在三峡地区建设什么工程?从掌握的资料看该工程的作用是什么?该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该工程如遇战争爆发,有何安全隐患?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随意脱离教学内容的现象。从上述几个问题中可以看出,在整个课堂中师生的争论与互动交流占了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但是远离了文本知识,是极难使学生们在课堂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素养的。教师应该清楚地看到,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材,教材更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和基础,在拓展学习中,让学生研读、面对教材时须立足教材,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外的资源,使教材成为沟通校内外、连接课内外的桥梁。针对教材课本中的知识,不远离课本内容才是正确的态度,为使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提高,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教材的内容更结构化、更具科学性,因此须通过再创作并对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适时适度的引进,且科学地组合、构建、置换、增加、删减,因此需要用好生活的活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若一味热衷于对来自课外的信息资料的互动和交流,而置教材于不顾,岂不是喧宾夺主、舍本求末。

思维始于疑问,学生的内心拥有一个富有真实而充满灵性的世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营造生命课堂。质疑,让学生精彩、让课堂精彩,让质疑演绎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现在的语文学习中,很多教师感叹语文难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觉得枯燥乏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师把课本当教条,没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实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目的。把语文学习与小学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一、开展好读书活动

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同时,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写的好文章、好词、好句、好故事与同学分享,这就相当于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并且要求学生用采集本收集起来,以待日后温故知新。

二、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学习语文

校园文化建设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校园里的黑板报、宣传栏,走廊上温馨的提示语、名言警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角以及习作园地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

三、在班级、学校的活动中学习语文

学校的一切活动少不了学生,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中,都有所见、所闻、所感,这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六一儿童节、艺术节、国庆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积极投稿。办手抄报、绘画、演小品、相声、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都能使学生感到活动愉快而有意义,也使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利用社会资源学习语文

社会资源包罗万象,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如:食品包装袋上的名称、路牌、春联、歇后语、街头广告语、商店名称、产品说明书、民间故事以及外出旅游时听导游介绍的名胜古迹、人文地理等等,都是活生生的语文。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语文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将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解决或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的一种活动方式。社会实践活动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为把语文学习和社会实践融合沟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地域风情,体会友情和亲情等,既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我们家乡每年都要举办油菜花节,我就要求班级学生利用双休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游览欣赏,并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家乡古建筑以及家乡土特产,然后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导游”“我为家乡土特产做广告”的班会活动,这样,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渠道,又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六、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

让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比如,“母亲节”到了,可以策划“母亲节”作文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假期可以布置做“过年”或“暑假”主题作业,形式可以是文章、绘画等。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喜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要组织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总之,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科学文化、教学基本功、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等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也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

一、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也需要相应地补充知识。语文教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更为广博的社会和自然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是“无所不知”,能够解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多才多艺,科技、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体育、艺术等都能略知一二。如讲《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芦花荡》等课文,就要熟悉抗日战争历史,并能正确评价抗日战争;讲《最后一次演讲》《雷电颂》等课文,就要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情况;讲《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就要懂得一些自然科学常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升米,教师须有一斗谷。”这说明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知识修养,用各方面知识充实自己,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在教学中提高效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处理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积极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把课讲活、讲好,才能在授课时做到游刃有余。

二、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素质

教师要具备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素质,是指教师通过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能够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把知识用最有效的方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时,使学生获得各种能力,为其成才积累“财富”。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讲课、板书、绘画、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编制习题、撰写论文等。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施教方向,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解决教书育人、寓思想教育于日常教学的问题,而且能够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从而以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丰富完善各自的教学思路,解决如何上好课、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低,必然不能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去安排教学;教学技能差,也绝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基本功素质

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就不可能教出成批的好学生,更不可能攀登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高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很多方面。

(1)听。包括听学生读书,听学生回答问题,听学生相互讨论,听其他老师的课。善于听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之间要相互听课,相互观摩、研讨。实践证明,听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基本功训练。

(2)说。合格语文教师的条件之一,就是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启发性,且讲普通话,有节奏感、条理性、逻辑性。要实现以上要求,教师就要加强语言训练。例如,加强语言节奏训练,力求达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艺术性的标准。再如,加强语序训练,以求理顺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和结尾,使语言富有科学性、逻辑性。此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还要善于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设计课堂语言,使之唯美、动听、引人入胜。

(3)读。语文教师要能够博览群书,文学方面的、科技方面的,都应该有一定的阅读量,以便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如果教师朗读水平高,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和启发。

(4)写。写的训练主要包括书写和写作。教师的书法是教学的“衣衫”,又是学生模仿的样板。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练好“三笔一画”,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绘画。教师的书写主要是课堂板书,对板书的要求是对教师书写基本功的起码要求。板书的书写要求清晰、工整、准确,注意笔顺,不写错别字。板书的布局要合理,文字精练,力戒有言必录、信手写画。此外,作文、作业本上的批语要清楚明白,句子要完整,切忌字迹潦草。一个没有写作实践经验的教师,是难以正确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教师能写好“下水作文”,不仅能体会到学生写作文的甘苦,而且能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等方面,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探究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师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问题上,却忽视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进行探究,旨在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训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本文针对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有意识地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学校加强重视,要有意识地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培训的重要目标。

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培训,系统化地培训内容和体制,并搭配有效的考核机制。具体地说,学校要针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训,并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定期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惩罚,给予教师压力,使其能够认真对待培训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竞争机制

同时,学校需要在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例如,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参与辩论或者演讲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措施。演讲比赛正是体现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有效的奖励措施也能够吸引教师的参与。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比赛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也参与到观看和评审过程中。

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对语文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评定,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进行打分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选出表达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将其树立为榜样。

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就能够促使教师之间相互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初中学校才能够更有力地激发教师的竞争心和好胜心,提高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中学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士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李金奇.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山区中学语文教师推广普通话实践与探索

【摘 要】中国不少山区中学由于地方闭塞、普通话语言环境差、方言干扰严重,造成学生普通话水平偏低。语文课堂作为山区中学普通话推广的主阵地,对于引导学生讲好普通话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促进普通话推广。

【关键词】山区中学 普通话 推广 探索

普通话是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与使用的语言,国家重视普通话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宣传。1999年,教育部发出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在《语文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讲普通话,能够使用普通话交谈,并且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讲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山区中学学生普通话推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广大山区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教育条件差、乡土观念浓厚等原因,方言成为学生们的主要使用语言。山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面临着学生普通话语言基础差的现状,同时由于文化环境氛围等原因,教师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遇到了困难,目前,山区中学学生普通话推广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地方方言氛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方言。”中国幅员辽阔,出现了“五里不同音”的情况,在我国的山区地方,人们世世代代都在此生活,方言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交流的主要语言。学生虽然从上小学就开始学习普通话,但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他们所接触的还是方言,缺少普通话学习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学生知道普通话的发音,但是他们很少讲普通话,认为普通话是一种外来语言,导致普通话在山区中学得不到推广。

2.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

中国的山区,普遍师资力量差,教师普通话水平低,甚至语文课堂上老师还是在用方言进行授课。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山区中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推广策略

语文课堂是普通话的最佳实践场所,语文教师承担着普通话推广的重任,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关于普通话推广的对策:

1.重视课堂朗读

山区中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讲普通话,在平时的生活以及课程中由于缺乏普通话的氛围,导致普通话对他们很陌生。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敢于开口讲普通话,而其中语文课堂朗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普通话,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比如,一篇课文共有10个自然段,那么,就可以让一个小组的同学轮流朗诵课文,并且在每一个同学朗诵完之后,老师针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评定,在课堂中主要是鼓励学生们能够开口讲普通话,激发学生们讲普通话的兴趣。

2.创造普通话学习的氛围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普通话之所以在山区中学推广中面临种种困难,其中与语言使用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语文课堂当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语文教师要有普通话意识,自觉用普通话进行讲课,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使用普通话。在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模仿者,语文课堂是语言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除了教师自身讲普通话、创造普通话氛围,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普通话回答课堂问题,要让学生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比如,在课堂当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站起来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以跟读、诵读语文课文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课堂氛围。

3.巧用语文课堂游戏

语文课堂启发的是学生的语言思维,语言是抽象的,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才会进一步提高,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一些小游戏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语文课堂中,教师可定期举行普通话比赛,通过比赛,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普通话的兴趣。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普通话教学,比如朗诵课文开展小组比拼的方式,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开口讲普通话。这些课堂的小游戏主要让学生能够开口讲普通话,在游戏与比赛中进一步加深对普通话的认识和锻炼。

三 结束语

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将课堂与普通话推广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开口讲普通话,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实践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广普通话。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课外阅读路在何方

广泛的阅读,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然而对许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事,“教书而不读书”(尤其是教材教辅以外的书)已经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了,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分析思考:

1.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远大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他们普遍反映工作量太大,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平时看的书籍集中在教材与教参上,很少涉猎教育理论、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少去反思与研究。个别教师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读书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语文教师只知课文的文章,名著的节选,自己都没有看过原著实在是令人担忧。

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的生存方式,对自身工作缺乏一种事业的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的需求。有些老教师过分地依赖自己的经验,缺少忧患意识,不重视知识的更新。有些教师教书工作时间长了,单调而重复,容易产生职业感,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工作学习的激情。由于经常不看书的缘故,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课外阅读数量少甚至缺失其根源来自于教师自身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教师自身发展,教学成效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建议》中提到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阅读应该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它应该具有主动性。

2.学校方面的原因。有些教师虽然对阅读抱有浓厚的兴趣,却因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事而难以静心下来看书。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短视,沉迷于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极大地阻碍了教师读书的热情。教师们每天必须花精力搞好备课、讲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教学,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想方设法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没有举行过任何促使教师阅读的相关活动,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学生的分数上。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教的今天,农村的教师偏处一隅,不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杂志,教师的知识得不到补充与更新,不能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只能是井底之蛙,闭目塞听。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都与阅读环境不甚和谐,整个社会处于转型的躁动期,同时影视文化和网络的冲击也极大地占用了读书的空间和时间。农村的教师除了工作压力大外,生活负担也很重,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大部分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得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们自身经济非常拮据,没有补贴,没有奖金,为了生计得整日劳碌,周末也不得休息,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走进同事的课堂观摩学习,或者进行校本专业学习,他们所工作的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经费都十分困难,没有财力聘请专家培训或者外出学习,因此教师们大都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建议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职业热情。许多农村的教师职业热情不够,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教学当作谋生的手段,应该把这当做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因为只有热爱教师这职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教师的光辉形象才会熠熠生辉。

2.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意识。一名语文教师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的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开发课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可见,对语文教师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

3.倡导新型的读书方式。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走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大力提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语文教师现在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提倡网络阅读的方式,着眼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总之,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广泛涉猎知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途径,要积极投身到课外阅读和学习中去。

赵虎年,教师,现居甘肃武威。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艺术”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语言素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把学生放在心上,恪守“说话之道”,不断锤炼教学语言,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善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充满“语文味”的优质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说话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从踏进课堂开始的朗读、交流、讨论、提问、鼓励等,都需要一件事――说话。通过说话,才能使教学过程变成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使最微小的事物成为我们教学的对象,使远在天边的东西来到眼前现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传授给学生。

1 说话“三忌”

1.1忌说话太随意

课堂语言是以口语表达为主,但与日常口语不同的是,课堂语言是规范的、严谨的。虽然提倡我们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朴实,贴近生活,接近学生的用语习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用生活中不规范的口语来代替课堂教学语言。记得笔者上学时有一位物理老师上课常说“然后那个”这几个字。刚开始我们还没在意,久了,有几个同学开始对老师的这个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到物理老师上课,那两个同学就开始数老师说的口语出现的次数。数来数去,就偷偷窃笑,被老师发现狠狠地批评了。结果这两个同学不但没认真听课,老师的教学任务也没完成。有的同学还根据老师的口头语偷起外号,既影响了教师的威信,又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过于随意性的语言会给学生起到错误的示范作用,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养成标准的语言表达,还可能会使学生将不规范的口语应用于书面表达中。

1.2忌说话太暴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些学生产生偏见,总是冷嘲热讽、挖苦嘲笑,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敌视,对教师所授课程也会厌烦,失去学习兴趣。某位语文老师,所教班级中有个学生的作业书写的字迹非常潦草,模糊不清。这位语文老师就把他的字在投影仪上放大给全班看,说:“瞧,你的字不仅缺胳膊少腿,个个残疾,而且还东倒西歪,一滩烂泥一般,像什么?”全班哄笑。这位学生无地自容,之后的家庭作业,要么没做,要么找别人代做,语文成绩也一落千丈。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教师说的话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权威效应”。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这位学生的写的字从此都被烙下“醉汉”“残疾”的印记,同时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1.3忌表扬太无度

适度的表扬会使学生得到激励,感到兴奋,会使其他学生受到刺激,从而促使所有的学生有向上的愿望。然而现在的课堂上却有很多无度的表扬,所谓“无度”就是说我们的表扬言语中有虚假成分,或轻描淡写,或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尤其是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得不太好,你却说:“你答得太棒了!”而另一个给出了贴切的回答,你却表扬:“不错,回答得很好。”这样的表扬放在第一个同学身上有点言过其实,有些“过之”;而在第二个同学身上又有些轻描淡写,有些“不及”。“过之”与“不及”都不是适度的表扬,甚至有些言不由衷。这种做法存在“度”的偏差,缺少应有的真诚。所以,我们的表扬要做到情真意切、恰到好处,这样才可能发挥好表扬的正面作用。

2 说话之“三有”

2.1说话有幽默

幽默可以创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关系。幽默的语言是教学成功的润滑剂,是一件法宝。教师要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来抒发情感,传递信息,以引起学生的快慰和兴趣,从而启迪学生,感化学生。有位老师在上公开课《草原》时,让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草原美景一段,并说:“看谁能将大家带到这美丽的大草原中。”这位学生朗读完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老师诙谐地问:“他把我们带进去没有?”学生们小声回答:“没有。”“他只是把我们带到草原边上是不是?”这么一问,学生不由笑起来。老师接着又鼓励说:“谁能再试一试,把大家带到这广阔的草原。”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朗诵。相比之下,还不如第一个同学。此时班上忽然一片寂静,不知道老师该怎样应付这个尴尬的场面。只见老师神色泰然,风趣地开了一句玩笑:“哦,他不但没有把我们带进去,反而又将我们领出来了。”霎时,严肃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2.2说话有启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当学生处于“愤”的状态时,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当学生处于已经有了思考,但又难以表达的“悱”的状态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这里让我们看到“启发”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要多用启发式的语言去“挑逗”学生,让他们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再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加深认识,使认识不断深入。发挥点拨式语言的启发暗示力,让学生展开联想,细细咀嚼,感受到语言中所蕴含的意味。

2.3说话有情感

我们语文教学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用动情的、激情的教学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把所有信息全部透彻地传递到孩子的心里,使学生敞开心扉,为文所动,“情动而辞发”。教学课文《轮椅上的霍金》时,在出示霍金回答女记者的问题时的那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后,笔者深情地说:“同学们,请你们用心地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们,面对残酷的命运,霍金没有抱怨,而是为自己所能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他还在‘感恩’,他到底在感谢什么?”“世人推崇霍金,不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是人生的斗士,心跳不止,追求不息。这,就是轮椅上的――霍金”……每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每一句发自肺腑的表达,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震撼着学生的心房。

3 结语

“说话本无道,有心便有道。”诚如蔡康永在书中所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的语言,就没有教师,没有教育。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要把学生放在心上,恪守“说话之道”,不断锤炼教学语言,提升自身的语言修养,善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出充满“语文味”的优质课堂。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语分析

摘 要:教师的课堂评语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部分,看似微不足道,却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却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然后提出得体的课堂评语的标准,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评语;教师;学生

教师课堂评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做出瞬间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有声语言(口头的)和无声语言(体态语)。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度得体的评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进步、引导学生思考。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语文课堂评语使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中学语文课堂评语使用的现状

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实际中,教师的评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不作评价型。有的教师喜欢叫很多同学回答问题,但是对他们的回答只简单地用“嗯”“哦”“这样啊”“下一个”“坐下”“还有吗”这样的话来应付学生。此类反馈,既无肯定也无否定,既无启发诱导也无分析探究,会让学生产生疑虑,无所适从。

2.一味吹捧型。有的老师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都是一味地吹捧,“你真棒”“了不起”等肤浅的句子不断冒出,学生听得多了,反而会产生反感情绪。而且容易误导学生,阻碍正常思维。看这样一个例子:

老师问:“我们学习了关于春雨的文章,那么谁能说一说春雨是什么样儿的?”有个学生说:“春雨是绿色的!”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满脸堆笑地说:“哦,真棒,还知道春雨是绿色的!”。

这位学生回答得很有想象力,值得表扬。可是老师表扬得太假了,没有赞美到点子上,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很不真诚。

3.简单判断型。此类评语不在少数,代表形式:“不错”、“错了,坐下”、“不对,谁再来?”……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D .1.Stu fi eb ea m)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①这样说来,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要仅仅说出对还是不对,最重要的是告诉他缘由。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4.表达失误型。老师本来好心要表扬一个学生,却说错了话,让人听了好像在批评,效果适得其反。如:

一个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鼓足了勇气回答了问题,而且答得很好,老师激动地说:“连XX这样的同学都起来回答问题了,我感到很欣慰,大家为他鼓掌!”这个学生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在表扬一名学生的时候却间接地伤害了其他学生。如:“XXX是我们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你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类似的例子很多,所以,老师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思考,万不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5.错误引导型。当今的阅读教学倡导个性化阅读,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信马由缰地乱解读一番。如果学生出现了离题太远或者价值观错误的情况,教师不能熟视无睹,应该通过委婉地否定或追问来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启示我们,当学生的思考只差一小步时,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我们看案例:

一位老师在讲《廉颇蔺相如传》时,让学生分析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一名同学站起来说:“他太软弱了,被欺负了也不敢反抗。”老师这样评价:“嗯,不错,你的见解有道理。”这个学生得意地坐下了。

学生的这一回答歪曲了原文的意思,然而教师却纵容了他。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可以追问“如果他起来反抗廉颇,和廉颇对着干,那么后果会怎么样?”这样,学生会说“对国家不利”这样的话,很容易得出“蔺相如大度”的结论,从而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6.拷贝复制型。这类教师只是重复学生的话,没有加进自己的见解,也是无效的评价。如:

师: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很多作品,谁能总结下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师: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生:爱自然!

师:嗯,他很爱自然。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不热爱本职工作,导致随意敷衍学生的现象发生。但是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教师。有一类“离职型教师”,他们想换别的工作可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所以只好继续在学校里混日子。有的老师从事教师职业时间太久了,产生了职业倦怠……这就导致了上文提到的“不作评价型”、“简单判断型”、“复制拷贝型”评价的发生。

2.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教育机智,对突发的情况不知所措。有时候教师的确出现了失误,学生提出来后,教师突然觉得没面子,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理。

3.教师对一些新的教学理论一知半解或望文生义。如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怎么理解都可以,而是有一个前提。又如,鼓励学生,并不是不管学生说什么都要鼓励,学生思想出现错误时就不能鼓励,否则就是助纣为虐。教师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容易导致“廉价吹捧型”、“错误引导型”评价方式。

4.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比如想夸奖一个学生却伤害了他(她),表扬了一个同学,却无意中贬低了别的同学。这就导致了“表达失误性”评价方式的发生。

分析了失当的评价语言,那么好的课堂评语如何呢?

二、得体的课堂评语的标准

(一)准确简洁

好的评语应该准确简洁,一语中的。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较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时,教师可以说“观察细致,勤于动脑,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学生读课文声音洪亮时可以说“读得好,好在声音洪亮,这是自信的表现”等。这样的评语明确地告诉学生好在什么地方,针对性强。

(二)适度得体

就像万事都需要掌握一个度一样,好的评语也要把握好一个度。表扬时不可使学生洋洋得意,批评时不可使学生心灰意冷。不管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让学生从中受益。所以,应该适时适度、用词得体。

(三)机智幽默

幽默是一种化解矛盾或尴尬的特效药,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来看下面一个案例:

我曾经观看过我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孙双全老师上过的一节观摩示课,孙老师的幽默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节课是借生上课,师生互不认识。所以,上课之初活跃气氛非常重要。讲的是《三顾茅庐》,孙老师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作为导入,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有什么本事,学生说:“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孙老师说:“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么孙老师什么眼睛?大声说,什么眼?”学生都放松了警惕,觉得这个老师很好玩儿,纷纷答:“近视眼!”孙老师:“俺小孙只有个近视眼,老孙才是火眼金睛。我来看看你们的眼睛,哪个像孙悟空火眼金睛,炯炯有神。哎呀,我看你们都是火眼金睛啊,小眼发亮,很有精神啊!”学生们都被老师逗笑了,都饶有兴趣地投入课堂中来,积极地配合老师。

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一个教师必须用心爱学生,用言行感化学生。必要的时候用一用幽默,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激励引导

人人都需要被人赏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②在学生眼里,教师的评价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会让学生受到鼓舞。如:一个学生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老师及时表扬他:“看吧,你很有写作的天赋,我早就发现了。继续努力,以后能赶上大作家也说不定呢”。相反,教师的一句批评,会让他们心灰意冷,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教师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即使学生的表现不是那么好,也要首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委婉地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对他(她)的期望。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出现错误甚至是经常性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唤起学困生的学习活力。例如:

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老师多次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老师的评价就是有这样神奇的魔力,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提高课堂评语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应该努力加强理论素养,尤其要正确理解评价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理论,更新旧理论,并把新理论正确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教学理论发展前沿,主动学习,或请教专家,或与同行交流,或自己研究思考,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在新理论的指引下与时俱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建构过程,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系统应该着力刻画与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发展的程度。③教学评价理论的掌握,对于正确运用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并且要尽量多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每一个问题的可能答案。这样,上课就会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三)灵活应变、培养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让教师措手不及。因此,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应变、机智幽默的能力,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学机智。课堂上要多观察学生的反映,学会倾听学生。通过观察和倾听揣摩学生心理,准确把握事情发展的态势,快速找到恰当的处理措施或言语。

(四)教师要善于反思和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当中慢慢积累的。对于每一堂课中自己的评语用得怎么样,学生的收获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应该认真总结,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后记,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注释:

①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喻方元.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效发展与评估,2008(03).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摘 要】笔者在下基层调查发现,中学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满足于现状,认为会使用电脑就可以了,常态课一般不用信息技术,嫌麻烦;出观摩课,就临时抱佛脚,影响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师 提高 信息技术 能力

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加上中学语文教师年龄偏大,很多教师忽略了自己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这与时代的发展是不相符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现代化工具,提高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所以,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是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这是一种误解。它应该是指教师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应用水平、应用使命、应用创新”四个方面。

1. 应用认识:应用认识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自我认识、认可与认同。有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以为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是在讲什么科学知识,认为信息技术不是很重要。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简单的操作技术向教法、学法的转变;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工具向使用资源的转变,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2. 应用水平:应用水平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要让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应用设计、教学应用实施、教学应用评价、教学沟通、教学反思等。要通过一些课例、案例进行参与式诊断分析,观摩它的优势,揣摩它的用途,琢磨它的发展,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

3. 应用使命:应用使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责任。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当成一种社会进步中的使命,当成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义务和习惯,当成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才会去有效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4. 应用出新:应用出新是指教师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各种变革。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是应用出新的最终目标。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不断参加各种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要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培训。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提升的机会。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都要积极参加,不要因为自己会操作电脑了,一切就万事大吉了。比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育资源的应用培训等。这些培训的开展,促进了信息技术应用与整合的深入开展,使信息技术下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实实在在的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2、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中,说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联想到的就是PPT,就是考虑如何使用PPT帮助教师的教学。虽然,使用PPT是广大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步。但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这一步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单纯的使用技术迈向师生共同使用技术,来优化课堂的教学。在配备了电子白板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电子白板只当成演示屏,要充分地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测评功能等,让学生通过使用电子白板,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新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要不断研究使用,发挥它的高效作用。

3、不断自修信息技术知识

学无止境。中学语文教师的终身学习,除了语文业务外, 还要不断自修信息技术知识。因为信息技术中有许多内容是非常适宜教师自修的,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软件的使用等。教师可根据需要自己教学需要,反复琢磨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师

摘 要: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陈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将与新课改同行,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每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向新课改。

关键词: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驾驭

云冈中学的课改已经三年多了,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大潮,并亲自经历了从观摩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历练,伴随着新课改共同成长。我深知这是一次新的挑战,这更是一次光荣的使命。回顾这几年的课改历程,不仅有艰辛与挫折,更有欢笑与成功。时间虽短,但我确实在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自我成长。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陈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将与新课改同行,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每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改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向新课改。现就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搞好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 感悟新课改,形成新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我们学校的“QPT”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方面,曾尝试了多种手段,也曾为设计了自以为是的全方位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精品”而沾沾自喜,事后总觉得是重了形式而丢了神髓,有东施效颦之嫌。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小组合作的表面化,学生展示的浮浅化等等,一切都为了标新立异,而并没有真正地贯彻课改精神,实施因材施教。

经过学导处领导的不定期“进门听课”指导,我感觉自己“稳下来了”,我的导学方案设计注重了实用性,我的模拟预设全面了、具体了,学生展示的问题“精”了,老师点拨到位了。

二、 加强新课改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改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改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3.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4.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5.要有客观的评价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法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6.要有热烈的讨论

讨论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DD合作DD探究”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虽然在课改中,我遇到过困惑和迷茫,但是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我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每当学生在课堂上露出会心的微笑、愉悦的神情时,我真真切切的体验到:是课改为学生提供了历练、成长的舞台,让他们犹如一棵棵处于最佳生长期的植物,吸收着充足的阳光和雨露,恣意而幸福地成长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旅程,选择自己的行走方式,寻找自己的前进道路,努力提升自我价值中人生的答题。对我而言,投身教学、潜心教研,是最合适、最完美的答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一种追求,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绝不松懈,积极投身课改,不断壮大自己生命的容量,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中丰富自己,为创造新课程改革辉煌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课改这一浪潮中,我有收获,也有所失;有喜悦,也有悲忧;想施展手脚,又怕为此付出代价;想大胆裁减,又不得不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曾经气馁,曾经放弃,然而我坚信,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我的认识不断成熟,今后一定会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只因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浅议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几个要素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才是最重要的,能说话不在长短,要能说、会说。语文教师的口才尤其重要,经过加工的语言比日常口语更文雅、更精炼,比书面语言更浅显、更通俗、更生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达、通、喻、理”。

[关键词]语文 教师 要素

教师之所以堪称人师,不仅仅因为其知识比学生多,同时也因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生活、工作作风、道德情操等多方面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以前的传统的教书育人思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已经落伍了。要想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1要有一肚好学问

21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从而能取得做出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成为一名“光明思维者”。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勤学多问,只学不问的老师最多是个“活字典”或是一个两条腿的“书柜”。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要多学习,多写教学札记,琴、棋、书、诗、画要样样精通,只有这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才能为人师表。

2要有一副好口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才是最重要的,能说话不在长短,要能说、会说。语文教师的口才尤其重要,经过加工的语言比日常口语更文雅、更精炼,比书面语言更浅显、更通俗、更生动,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达、通、喻、理”。譬如:林语堂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因为前几个演讲者演讲已经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等到林语堂先生演讲时,剩余的时间已不多了,要想使听众记住自己的演讲内容,必须做到语言要短小精悍,诙谐幽默。他说:“演讲要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讲课时,要少讲、精讲、会讲,讲课要做到“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还要做到会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打瞌睡,教师要会在课堂中放“味精、撒胡椒面儿”,让学生的睡意荡然无存。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要会巧妙运用态势语言,因为态势语言生动有活力。只有生动的体态语言,才能艺术地表情达意,才能给人以美感,从而产生感染力和征服力。多种态势语言也应相互配合,整体协调、连贯,就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样讲课会事半功倍。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体态语言的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老师讲课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

3要有一手好文章

文章好写,但写好难。作文就是写文章,要想写好文章,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抱着应试的态度写作文,永远不会写出好文章。中国有两千年的科举历史,可是在考场上出来的好文章有几篇?大家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读过他们很多文章,可是这些流传千古的文章哪一篇是在考场上写出来的?苏东坡的《赤壁赋》?韩愈的《师说》?这些千古流传的好文章,有几篇是应试文章?

这样说,不是不让练习应试作文。不,你还要把应试作文写好,但是同时你要把应试作文和正常的写作分开。先修内功,再练外功既然说写作的“内功”,说明写作的内功和外功是分开的,就像武功一样,有内功有外功,内功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功是要自己练的,练内功需要的是实践。老师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学生的文章是指导批改出来的,老师要想把学生的文章批改好,老师就得有“十八般武艺”。所以老师平时要多读、多写与工作有关的文章,老师要有一手好文章会让学生骄傲和自豪、崇拜而效仿的。

4要有一笔好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基本相通。只要我们对书法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也会大有裨益。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已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已大大增加。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唯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书法最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如果语文老师有一笔好书法(板书、硬笔、软笔),你的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你会成为学生的偶像,学生会成为你的“粉丝”。你要求学生把字写好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有说服力呀!如果语文老师自己最基本的板书都写不好,直接会影响到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会给你一个评价“误人子弟”。所以说作为语文教师有一笔好书法是非常重要的。

古往今来无数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责任感极强。他们本身就是文明、道德的表率,他们具有巨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因此,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要有一颗爱心去理解和亲近学生,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所有的学生,要为每位学生付出自己真挚感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无私奉献的爱的阳光中吧!

中学语文教师论文:新课程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出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的出路何在呢?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四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主动地学习,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通过组与组之间讨论、竞争和评价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学科组进行了“古代诗歌鉴赏”、“戏剧鉴赏”、“如何学习文言文”、“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形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钱梦龙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教师的“讲”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终生受益。因而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包括讨论等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导”与“拨”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一位科学家这样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上《篱笆那边》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设想生活中种种上帝的原型,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己见。这样就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美,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有波澜壮阔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鹰击长空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中学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再别康桥》是一种自然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边城》是一种人性美、社会美等。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讲授诗歌《再别康桥》、《死水》和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能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绘画美、艺术美等。还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也不愁没有出路。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荆竹镇中学)